帝王们的一生都在制造着各种各样的谜,但最大的谜还是他们为自己打造的地下皇陵。
历经2400多年的风风雨雨,曾侯乙墓为何完好无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如何烧制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怎样建造自己的陵墓的?曹操设置七十二疑冢是真是假?他的真墓究竟在什么地方?武则天立的无字碑有何寓意?缘何乾陵的石像都没有脑袋?宋代皇陵是由宋太祖赵匡胤的一支响箭决定的吗?在大漠冢掩埋了千年的西夏王陵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卧如北斗”是明代皇帝特有的葬姿吗?顺治皇帝是出家为僧还是葬于孝陵?雍正帝的泰陵地宫中是否有尸无头?……透过历史的疑云,还原历史的真相,解剖笼罩在陵寝上的谜团,正是本书所关注的焦点。
这些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现代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
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
前帝王的皇权,能否证明自己陵墓的坚固以及其魅力的不朽?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中的陈设可谓是琳琅满目。凡是读到这段的人都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系列的疑问:什么是弩机箭头,历经两千多年它们仍然有那么厉害吗?地宫的顶部如果真绘有天文星象和九州五岳的地理形势图,那么这个地宫的顶部将会是怎样的宽大啊?尤其是水银灌铺江河湖海,这将需要多大量的水银?当时的人们能造出这么多的水银吗?如果不能,这些水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文献中提到的“人鱼膏”又是个什么东西,当时的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用它作为长明灯的油料?
如果打开秦陵地宫,其间安装的弩弓是否还能发生作用,这是研究者和好奇者想要解决的第一个谜团。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弩弓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在秦始皇陵被发掘之前是无从知晓的。但通过秦俑坑出土的弩弓来看,我们估计地宫中的弩机弓干和弩臂应该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这种弩弓的射程当大于六百步(合今831.6米),张力也当超过十二石(合今738斤)。这样远射程、大张力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是连发,就可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因为秦始皇陵内藏有大量奇珍异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遭到猛烈的射击。由此可知,这是一个机关重重的地下宫殿,是一个谁也不知道倘能进去是否还能从中生还的地下宫殿。
秦始皇陵的地宫是一个水银的世界吗?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这个谜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秦始皇陵的地宫中确实有水银,而且量还不小。因为通过对秦始皇陵进行的一系列测试,人们惊奇地发现土壤中汞的含量非常高,体积应为12亿立方厘米,大约为100吨左右,按照现在由丹砂炼汞的比率(86.26%)推算,秦始皇陵内的巨量水银需由约115.928吨丹砂提炼而成。
在得到这个令人振奋的信息的同时又加深了我们的疑惑:秦始皇陵地宫这么大量的水银是秦国人自己生产的吗?但就当时秦国统一前后的版图和所辖民众而言,即使所有百姓都参与炼丹砂、炼汞,恐怕三十年也很难完成,因此这就只有一种解释:汞的来源比较广泛。没有想到谜底竟然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话的附注里找到了。这个附注者是徐广,他说:“涪陵出丹。”这里提到的“涪陵”是今天的四川彭水县,在今天的四川东南彭水、綦江和酉阳地区构成了一个产丹砂的三角带,而这个三角带中,又以彭水产丹的历史为最早,时间也最长。此外与四川彭水三角带不远的铜仁、德江、思南、桐梓等县也在秦代就盛产丹砂、水银,而灌入秦始皇陵的大量汞最可能来源于四川的洵阳、山阳、略阳等县,尤以洵阳“公馆汞矿”闻名。
但是,这么大量的水银是靠什么方式来到咸阳的呢?当我们打开中国地图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秦国的咸阳离四川是那样近,有两条路都可以把水银和丹砂从四川的洵阳、山阳、略阳等县运达秦都咸阳,一条由公馆到两河关(乾祜河同旬河交汇处),可溯旬河水运到宁陕,后沿子午道抵达长安,再转秦陵,全程不足300公里;一条由山阳到商州,本来有一条古道相通,再走武关道,直驱秦陵,也不过230余公里。此外远在巴蜀的丹砂和水银,也跨长江、翻嘉陵江而上,沿米仓道或金牛道越过巴山,经汉水,再通过褒斜道、傥骆道或子午道这些千里栈道,源源不断地运至关中。这些运输水银和丹砂的路径,有效地保障了秦始皇陵对水银的需求,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秦陵地宫中确如司马迁所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了。
司马迁提到秦始皇陵用水银作为“百川江河大海”,既然是江河大海,那肯定是要流动的,而这些水银形成的江河湖海又是如何流动的呢?古人认为是“机相灌输”原理能够带动水银流动,即由机械推动水银流动,再用“灌输”的力量反过来又推动机械运动。如此往复不已,以期达到水银流动不辍。那事实果真如此吗?熟悉能量守恒原理的人都知道,任何不消耗能量以求做功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事实证明,这种努力也只能是无法实现的徒劳。可见,秦始皇陵内的“水银河”是无法也不可能长期流动的,它只能在机械的推动下缓缓地“流动”一段时问,然后进入枯竭状态。遗憾的是,今天的人类尚不能确切地详知创造以水银为江河大海流动的壮举,使用的是怎样一种神奇的机械。
水银之谜的解开,将我们的视线最后射向了“人鱼膏为烛”的记载。古人提到的“人鱼”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娃娃鱼”或“山椒鱼”,其学名叫“大鲵”,它的另一种解释便是“雌性的鲸鱼”,秦代人之所以用“人鱼膏”做烛,就是利用它耗油少、燃点低、不易灭的这一特性,用以照明相对可以更为持久。但这也不过是秦人的一相情愿,因为任何燃烧都必须有充足的氧气,当秦始皇陵地宫的门被彻底关上后,这些所谓的长明灯就跟秦始皇想让自己的基业万世永存的妄想一样熄灭了,神秘的秦始皇陵又走入神秘的黑暗中。而所有文明的人则都期待着秦始皇陵迷雾散去的那刻,都企盼着下一个光明的开启。
P32-34
“千古多少兴亡事,惟留青冢向黄昏。”帝王陵是帝王的最终归宿,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大小小也有数百位皇帝,王侯更是不可胜计,所以中国也就有了一部独具特色的皇陵史。
陵寝,作为封建社会家天下的产物,一向被帝王们看成是关乎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的龙脉圣地。因此,在历代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知道,无论自己生前如何威风八面,气吞如虎,如何为了长生而上下求索,可终究还是斗不过自然规律,无可奈何地走向生命的终结。因此,他们会毫不吝啬地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营建自己身后的极乐世界,期望着能把人世间的花花世界带到阴问再去挥霍。于是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一座座硕大的坟冢。
为了维护皇权的神圣与威严,为了维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为了保住巨大的财富,帝王们可以用高耸的城墙、庞大的军队、严酷的法律,动用整个国家机器来保障自己死后也能安享太平。但他们终究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在陵寝上故弄玄虚,广造谣言,让人搞不清他们的真正墓址:朱元璋出殡时都是城门四开,仪仗队都是一模一样;曹操更是设置七十二疑冢来迷惑世人,最后,修建陵墓的工匠们往往都成为帝王陵的第一批殉葬品。正是由于帝王陵墓的保密工作做得好,所以一座座高大威严的陵寝就是一座座迷宫,有关陵墓的一切留给后人的就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谜。
正是因为帝王陵寝被罩上了神秘的光环,所以,它更激发了人们猎奇的心理。文学家揣测的是传奇;史学家探索的是真相;野心家崇拜的是权势;竖子小人垂涎的是财富。文人墨客或空想,或臆测,附会出美丽的、凄清的故事;史学家、考古者凭着敏锐的嗅觉,顺着蛛丝马迹去复原历史长河中的原貌;野心家们虔诚地围着陵墓的主人,细细地品味权势争斗中的成与败;村野鄙夫们打竖井,挖地道,为得到一丝半缕而欣喜若狂……陵墓的主人们故作神秘,撤下一颗又一颗烟幕弹,给自己套上一层又一层神秘的光环:后人出于不同的动机,发现一点苗头就妄加猜测,胡乱吹嘘,喋喋不休地争论,致使帝王陵更显得扑朔迷离,迷雾重重。
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历经了世事的变幻沧桑,如今的帝王陵墓是个什么样子?硕大的陵寝里面埋有什么奇珍异宝?地宫里面暗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它们的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和秘密?它们都被盗了吗?如果被盗,那些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都流向了何方……这些,都是本书关注的焦点。透过历史的疑云,还原历史的真相,解剖笼罩在陵寝上的谜团,则是本书的主旨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文明,才能最大限度保存和利用好我们祖先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