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是名画总会被偷的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爱德华·多尔尼克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爱德华·多尔尼克认为,小偷对博物馆美术馆毫无兴致,除非偷东西的时候。而驱使他们起了这个念头的,除了在黑道里争得荣誉感、在媒体上争得头版头条,或者是用这个作为条件跟政府谈判歪,最大的驱动力就是钱。

这本书里例数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盗窃案,多数都简单而可笑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蒙娜丽莎》就是在卢浮宫关门后,让一个偷偷藏起来的工作人员放衣服里带走的。

为什么小偷可以频频得手呢?第一,博物馆的保安措施真的简单到可怕,多数的名画只有上了火灾保险,而没有上盗抢险。博物馆雇佣的保安更是连做汉堡的工作都找不到的人。史上最大一起艺术窃案,加德纳博物馆失窃案,窃贼扮成警察半夜敲门的时候,保安都忘了一个原则:这时候哪怕上帝来敲门都别开。保安不仅开了门,被捆起来后竟然安心睡了过去。

第二就是警方不重视艺术品失窃案——又没有死人,着急什么?再说这些名画的主人都那么有钱,不就是丢了一幅嘛,还有那么多在墙上挂着呢。

这本书简直可以作为美术史的副史看,当然比美术史好玩儿多了。除了画家和美术史专家写的艺术史,还有一部由黑手党、黑社会、不法商人、蟊贼宵小写的艺术史,《是名画总会被偷的》就是这样的。

内容推荐

1994年2月一个阴郁寒冷的早上,两名窃贼潜进了挪威奥斯陆国立美术馆,轻易地窃走了价值七千两百万的挪威国宝——蒙克的《呐喊》。窃贼料准了这天早上是当年冬季奥运开幕的日子,全世界的焦点都放在奥运上,只花了两分钟,两名窃贼便载着蒙克的这幅巨作扬长而去。

窃贼并没有用到什么高科技手法,但挪威警方束手无策,只好请来号称全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品侦探、英美混血的苏格兰场秘密警探查理希尔。此君个性张扬,胆大妄为,活脱脱一个从侦探小说中走出来的人物,而可疑的嫌犯也举目皆是,既有富甲一方的贵族,也有曾偷窃过伦勃朗名画的肖小。

凭着一支生花妙笔,爱德华·多尔尼克将这个案件写得有如一本侦探小说,暴露了艺术界不为人知的黑暗面。书中穿插了许多艺术界的奇闻轶事,介绍了历史上有名的艺术窃案与窃贼,以及世界上许多悬而未决的博物馆窃案。

目录

引子/001

第一部 两个男人和一架梯子

1 破窗而入/005

2 巧取/013

3 侦探小说?/022

4 牧师/027

5 艺术小分队/032

6 艺术拯救者/044

第二部 维米尔与爱尔兰黑帮

7 编剧/059

8 盖蒂博物馆来的人/066

9 “将军”/073

10 罗素堡府邸/086

11 安特卫普遭遇战/093

12 蒙克/104

第三部 从盖蒂博物馆来的人

13 “看看这些文件!”/121

14 诱惑的艺术/129

15 第一次遭遇/143

16 广场惨败/151

17 重归罗素堡/160

18 金钱是蜜糖/169

19 神秘先生,176

20 “我是皮特·布鲁格”/184

21 蒙娜丽莎的微笑/190

22 黑帮/203

第四部 秘密游戏

23 骗子还是小丑?/213

24 圈套/218

25 第一次卧底行动/224

26 骗局/233

27 前排坐席/242

28 一个骗子的故事/247

29 “伦勃朗的作品,您感兴趣吗?”/255

30 交易中断/263

第五部 地下室里

31 一个陌生人/271

32 在路上/276

33 “举起手来!”/280

34 追捕的快感/285

35 计划/289

36 “走下那些台阶”/293

37 追踪结束/299

尾声/309

后记/319

备注/324

附录

试读章节

1 破窗而入

挪威,奥斯陆

1994年2月12日,早上6点29分

趁着挪威冬日黎明前的黑暗,两名男子开着一辆偷来的轿车,停在了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挪威最卓越的艺术博物馆之一——门前。他们没有熄火,冒雪下了车,在美术馆外墙下的灌木丛中,他们搬出了前一晚预先藏好的梯子,悄无声息地把它靠在了墙上。

美术馆的里面,一名警卫待在温暖的地下监控室里,他的巡视任务已经结束,现在需要填写值班日志了,这差事很无聊,好在他已经完成了对美术馆内部和外部的巡查,当晚的气温已经降到了华氏十五度(摄氏零下九度)。他接手这份工作只不过七个星期。

这名警卫很吃力地应付着眼前的一摞备忘录,就像一名应付家庭作业的学生。在他桌子的前面,是十八部闭路电视监视器。其中一个屏幕突然有了些动静——监视器的黑白画面比较昏暗,因为太阳还要再过一个半小时才会升起,但画面所反映的情形还是足够清楚的。一名紧裹着大衣的男子站在一架梯子的顶上,戴着手套的双手稳稳地把着梯子,他的同伴也开始顺着梯子向上爬了。警卫还在努力地与他的值班日志搏斗着,完全忽略了面前的监视器。

梯子的顶端靠在博物馆二层一扇高大的窗子下面,在那扇窗子后面的房间里,挪威最伟大的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作品正在做集中展示。墙上挂着蒙克的五十六幅绘画作品,其中的五十五幅作品鲜为人知,大概只有研读美术史的学生会对之有所了解,但剩下的一幅却闻名于世,是像《蒙娜丽莎》(MonaLisa)或者梵高的《星夜》(Starry Night)那样受到举世敬仰的永恒之作,无数的海报上,无数人的卧室皇,无数办公室的墙上,都能找到它的踪影,它的形象会出现在卡通片里、T恤衫上以及明信片上。它就是《呐喊》(7he Scream)。

扶梯上的男人站在了最后两级梯子上,却又失去了平衡摔到了地上。他笨手笨脚地爬了起来,重新蹬上了梯子。对于外面发生的这一切,稳坐在地下监控室里的警卫没有丝毫察觉。这一次,闯入者爬到了梯子顶端,用锤子敲碎了窗户玻璃,并把几块碍事的碎玻璃敲掉,随后翻进了博物馆。警报响起。地下监控室里的警卫开始咒骂这该死的警报器为什么老是失灵。他走过电视墙,径直奔向了控制台,他关闭了警铃,丝毫没有注意到墙上的某个监视器里,正显现着窃贼的身影。

窃贼转向《呐喊》,后者就悬挂在距离窗子仅有一码远的墙上。他剪掉了悬挂画框的金属线。《呐喊》的幅面相当大,估摸得有两英尺宽、三英尺高,再加上华丽的框架以及前后都嵌上了起保护作用的玻璃,它的整体分量相当重,很难被送出窗户,并沿着一架光滑的金属梯子搬运到地面上。窃贼尽力把身体探出窗外,把画框贴在了梯子上。“接着点儿。”他轻声提醒自己的同伴,随后就像一位把自己幼小的孩子放到雪橇上并把雪橇送下陡峭的坡道的父亲一样,放手让画框滑了下去。

站在地上的同伴攒足了力气,接住了滑落下来的画框。接着这两名男子跑到了车里,把他们价值连城的猎物藏到了汽车的后座上,开足马力绝尘而去。他们在博物馆里待的时间总共不过五十秒。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这对窃贼拥有了一幅价值高达七千二百万美元的名画。

事情的全过程容易得难以想象。“有组织的犯罪,挪威人的风格。”一位苏格兰场的探员事后惊叹道,“只不过是两个男人,外加一架梯子!”

早上6点37分,一阵冷风吹进了黑暗的博物馆,那扇被打破的玻璃窗的窗帘舞动起来。一部动态监控器触发了第二遍警铃。这一次那位年轻的警卫,二十四岁的吉尔·本特森才意识到肯定有什么状况发生了,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他颤巍巍地估量着眼前的形势,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好。自己探查出发生了什么情况?赶紧报警?此时本特森还是没有注意到那台最关键的监视器,它显示出有一部梯子孤零零地倚靠在博物馆正面的外墙上。他没意识到,警报声是从十号展厅传出来的,那里陈列着《呐喊》。

本特森给他的上级主管打去了电话,后者正躺在床上,半梦半醒。本特森磕磕巴巴地汇报了情况。在他汇报的过程中,警报声又一次响起。此时是早上6点46分。本特森的主管已经完全被吓醒了,他咆哮着要本特森火速报警,并检查监控系统。几乎就在同一时刻,一辆在奥斯陆空旷的街道上做例行巡逻的警车刚好开到了国家美术馆附近。只是匆匆一眼,警察就看到了构成这次罪案的关键要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架梯子,一扇破碎的窗户。

警车来了个紧急刹车,一名警察用车载电台通报发生了罪案,另外两名警察则向博物馆跑去。首先到达的警察顺着梯子爬了上去,眼看就要爬到梯子顶端的时候,他立足不稳摔了下来,就像不久之前的那位笨贼一样。

这下又得用到车载电台了,警察需要另一部巡逻车前来增援,并帮忙把摔伤的同伴送往医院。随后他们冲进了博物馆,这次他们是沿着楼梯冲到了楼上。

警察们径直冲向了那架梯子可能通向的房间,一股刺骨的冷风正从破碎的窗子吹进来。黑漆漆的房间里,沿墙挂满了绘画,但就在面向大学街的那扇高大的窗户边上,却留出了一块醒目的空白。在随风飞舞的窗帘边上,踏着满地的玻璃渣子,警察开始勘查现场。一把钳子躺在地板上。有人留下了一张明信片。

P5-8

序言

2004年6月

几幅互不搭调的油画挂在墙上,瞪视着这间小小的办公室。它们的作者分别是下面几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维米尔、戈雅、提香、蒙克、伦勃朗。这些画作的普通复制品只值几块钱,没有装框,尺寸繁多。其中一些被歪歪扭扭地挂在敲进墙里的钉子上。而真正的原作则被饰以镀金的画框,陈列在全世界最堂皇的博物馆里,参观者们会怀着朝圣般的心态来仰望它们。每幅画的价格动辄高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

从某种角度来看,在过去的几年当中,上述画作都被偷盗过,其中一部分被追缴回来了——主办此次小型展览的那位高个儿男人就是追缴失窃名画的功臣之一——其余的画作依然下落不明。这位藏品奇特的馆长不喜欢统计学上的那些玩意儿,但又不得不正视一个悲哀事实:失窃的画作当中,有九成是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在艺术犯罪领域中,有一位侦探的职业履历非常突出。他叫查理·希尔,本书的主旨就是要以希尔为向导,去探索艺术中的地下世界。那可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奇特疆域,有时充斥着危险,有时又显得很滑稽,有时则是危险与滑稽兼而有之。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这个奇特的疆域,我们将会讲述很多关于失窃名画的故事,而在这当中,关于蒙克的传世名作《呐喊》的失窃经历将会成为故事的主线,贯穿始终。十年前,希尔与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一样,是通过廉价的复制品以及卡通片熟悉这幅油画的,他与它之间没有什么特殊的关联。

1994年2月14日的早上,一个电话改变了这一切。

后记

2004年9月

我坐在曼哈顿的一辆出租车里,陷入了交通堵塞,一个月之前我把这本书的手稿交给了我的出版商。此时是八月份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如果没有周围轰鸣的喇叭声和出租车的收音机里跟牙医钻牙似的音乐,这应该是个跟田园诗一般的日子。“现在是两点整,播报整点头条。在挪威,窃贼偷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绘画作品——《呐喊》。专家说,这幅画估价在一亿美元左右。警方说目前没有任何线索。”

我震惊地靠回椅背,但其实我应该对此有所了解的。在我交了手稿之后,故事还没有结束。艺术与艺术品窃贼之间的种种远未成为历史,他们仍然是报纸头条。

古希腊人说:“盖棺才能定论。”他们的意思是,就算是最成功的人生也可能在一瞬间崩溃。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也表达了这一洞见。至于说到失窃的艺术品,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没有任何一桩案子是真正结案了的。

2004年8月22日,一个周日的早晨,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挤满了参观者。8月是旅游旺季,从博物馆上午10点开门开始,博物馆就人满为患。馆藏几乎囊括了蒙克的所有作品。画家去世于1944年,享年八十岁,他留下遗嘱,把自己的作品都捐赠给了奥斯陆市。这座博物馆跟附近的挪威国家美术馆几乎规模相当,也同样令人难忘,它几乎再现了蒙克乱糟糟的画室。很多参观者驻足在蒙克简朴的单人床和磨损的地毯前,这些物件与绘画、雕塑以及印刷品并置展出。

迟早——更有可能是早——每一位来此的参观者都会停步在《呐喊》前头。这幅画与查理·希尔1994年寻回的那幅画不是同一幅作品,但是差不多价值相当,犹如双子一般。蒙克统共画了四个版本的《呐喊》——他痴迷一般地重复这个萦绕着他的主题——挪威美术馆与蒙克博物馆拥有的是更为世人熟知的两幅。

那个周日上午的11点,两名戴着滑雪面罩和手套的武装分子冲进博物馆。一名窃贼用枪指着一个手无寸铁的警卫,用挪威语冲着游客与其他警卫喊:“趴下!”与此同时,他的同伴大步走向蒙克的《圣母》(Madonna),这幅画也非常有名,非常值钱,他掏出一把钳子,剪断线,摘下这幅画。“这人看起来跟疯了一样”,一名目击证人说,“他把这幅画往墙上撞。取下来后,他又把它往地上砸。”然后,他掠走了《呐喊》。

两名窃贼往外逃窜,每个人手里都抓着一幅价值连城的画。他们快跑到停在门口的一辆黑色奥迪边上时,第三个人打开了后面的车门。窃贼把画塞进车里,然后三个人驾车逃逸。

最近的警察局离博物馆只有半英里,窃贼切断连线,从墙上摘走画的时候,触发了连接警察局的报警装置。警察几分钟内就赶到了。但,还是太晚了。

下午1点,警方发现了曾经停在门口的那辆车,窃贼已经弃车逃走,车里散落着两幅画画框的碎屑。尤其在事关((呐喊》时,这些画作被粗暴对待过的线索称得上是坏消息。蒙克的那幅《圣母》风格怪异,带些色情的意味,画面上是一位坦胸露乳的黑发女子,它是画在帆布上的油画,这就使得这幅画还算是结实。但新近被偷的《呐喊》,就跟1994年被偷的版本一样,是画在一张纸板上的,很容易被折弯或者弄出折痕。

失窃后的当天,蒙克博物馆的馆长招开了一个令人痛苦的新闻招待会,向窃贼发出恳求。“不管他们干了什么,”甘纳·索伦森说,“请他们尽可能地善待这两幅画。”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就站在曾经悬挂《呐喊》的那面墙前头,原先挂画的地方一片空白。

蒙克博物馆除了发出恳请之外,显然还做过其他的事情。根据挪威媒体愤慨的描述,在窃案发生的四个月前,博物馆退出了挪威产业保安理事会(Norwegian Iridustry's Security Board),该理事会由挪威司法部赞助,它会向自己的成员提供犯罪与保安等方面的建议。它的成员包括了挪威最重要的机构,比如银行、石油公司、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国家美术馆。在退出理事会的前一个月,蒙克博物馆拿到一笔五十万克朗——约合七万美元——的经费,用来加强保安措施。博物馆并没有把钱花出去。

跟国家美术馆的《呐喊》一样,蒙克博物馆的失窃画作也没有上盗抢险。为奥斯陆城市资产上保险的代理公司的头头说:“它们是不可替代的艺术品,所以给它们上盗抢险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说法让人起疑:至少一个面临五千万或者一亿美元支出的保险公司会竭尽全力,提高对窃贼的警惕。实际上,警方发现他们现在毫无头绪,寄希望于窃贼们主动与他们联系。最大的嫌疑人之一,佩尔·恩格声明自己是清白的——他之前曾经两次偷走蒙克的作品。“拿刀动枪不是我的风格,”恩格坚持说,“我一直以来只按照绅士的方式行事。”

当局充满了挫败感,其状颇为凄凉,甚至想去掩饰自己苦苦挣扎的局面。“我们正在处理民众提供的线索,”窃案发生两周后,一位警方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

查理·希尔的沸点也就比室温稍微高点儿,每次他想到官方最新的愚蠢言行就暴怒。就连稳重的莱夫·利尔都隐藏不住内心的愤怒。“这十年间,奥斯陆市在保安方面难道就没有学到一点儿教训?”他说,“我简直震惊了,因为这次窃贼又是如此轻易得手。”这位挪威的警探1994年曾与希尔合作过。

最好的结果就是,窃贼意识到这些画他们卖不出手,于是就把它们丢在一个很容易被发现的地方。如果又卖不掉又扔不掉,窃贼们也许会提出支付赎金的要求。还有另一种可能,既然《呐喊》与《圣母》在未来的若干年间肯定可以保值,也许窃贼会继续沉默下去。比如,加德纳博物馆名画失窃案一直沉寂至今。

但是这种僵局不太可能出现。窃贼偷画不是为了藏在仓库里,但是计划失败,交易取消,之前的战利品现在变成了银样蜡枪头。有时候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动静了,但这不意味着一幅画被毁了或者藏起来了,而是变成了地下犯罪世界的交易品,比如梅特苏的《读信的女人》,这幅画1986年失窃于都柏林,1990年在伊斯坦布尔被寻回,当时它在一个窃贼的手里,他想用它换取一船海洛因。

目前为止,这个案子还在挪威警方的手里。在所有艺术品盗抢案中,当地警方会率先有所斩获。但是如果数月之后毫无进展,所有明显的线索也解不开,查理·希尔的电话就会重新响起。

与此同时,两周过去了,蒙克博物馆对它所拥有的两幅最珍贵的画作的去向未置一词,倒是联系了媒体,发表了官方声明:“我们要停业三周,安装报警设施,以及其他的设备。”

书评(媒体评论)

“引人入八胜,令人着迷。”

——《洛杉矶时报》

“一个非常招人喜欢的纪实故事,讲述了在高雅的艺术与卑下的犯罪之间永无休止的战斗。”

——美国《时代周刊》

“非常杰出,让人不忍释卷,人物性格入木三分,故事讲得丝丝入扣,一读之下就趣味横生……”

——阿瑟·高登,《艺伎回忆录》的作者

“一部杰作!充满趣味性、娱乐性以及知识性!“

——玛丽若芝,《纽约时报》《探索发现》特约撰稿人

“在艺术犯罪领域,再没有比这本书更好的了!”

——米尔顿埃斯特罗,《艺术新闻》主编及发行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