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辛稼轩词集导读/国学大讲堂
分类
作者 常国武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他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本书为“国学大讲堂”丛书之一,对辛弃疾词集作了详细的解读。

内容推荐

在两宋豪放派的词人中,苏、辛齐名,并称巨擘。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词风,又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从作品的题材广度来说,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斗争的风口浪尖上,他本人的一生经历又极富传奇色彩,加之先天赋予的特殊秉性,后天造就的文武兼擅的特殊才能,这一切反映到他的词作之中,就非但使所有婉约派的词人望尘莫及,而且苏轼也莫能比。再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来说,由于辛弃疾胸有万卷,善于驱使经、史、百家,左右逢源,无不如意;加之他在词的创作过程中,对前代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词人及其词章广采博收,转益多师,又自铸伟辞,自立机杼,因此他的作品,“大声镗铬,小声铿钩,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下”(刘克庄《后村诗话》)。不仅风格多样,而且能够调动各种艺术手法,抒发他胸中的一段真气、奇气,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其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两宋的其他词人,或有其学而无其才,或有其才而无其学,或有其学其才却没有他所处的那种特殊的历史环境,没有他那种一波三折、大起大落、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生活经历,以及由于这一切所自然生发出来的真情、至情。数者兼而有之者,唯有稼轩一人而已。可以断言,在两宋词坛上,辛弃疾的确是一位空前绝后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本书为“国学大讲堂”丛书之一,对辛弃疾词集作了详细的解读。

目录

导读

 引子

 总论

 余论

 

作品选

 满江红 鹏翼垂空

 念奴娇 我来吊古

 千秋岁 塞垣秋革

 满江红 直节堂堂

 念奴娇 晚风吹雨

 木兰花慢 老来情味减

 水调歌头 落日古城角

 菩萨蛮 青山欲共高人语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

 摸鱼儿 望飞来、半空鸥鹭

 酒泉子 流水无情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满江红 汉水东流

 水调歌头 我饮不须劝

 鹧鸪天 聚散匆匆不偶然

 念奴娇 野棠花落

 鹧鸪天 扑面征尘去路遥

 水调歌头 落日塞尘起

 满江红 过眼溪山

 西江月 千丈悬崖削翠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木兰花慢 汉中开汉业

 沁园春 三径初成

 满江红 点火樱桃

 祝英台近 宝钗分

 水调歌头 带湖吾甚爱

 水调歌头 白日射金阙

 水调歌头 君莫赋《幽愤》

 水龙吟 渡江天马南来

 满江红 蜀道登天

 水调歌头 万事到白发

 千年调 卮酒向人时

 清平乐 绕床饥鼠

 鹧鸪天 不向长安路上行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清平乐 柳边飞鞍

 丑奴儿近 千峰云起

 山鬼谣 问何年、此山来此

 生查子 溪边照影行

 鹧鸪天 一榻清风殿影凉

 鹧鸪天 春入平原荠菜花

 鹧鸪天 枕簟溪堂冷欲秋

 鹧鸪天 着意寻春懒便回

 清平乐 连云松竹

 满江红 湖海平生

 生查子 昨宵醉里行

 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声声慢 开元盛日 

 鹧鸪天 唱彻《阳关》泪未干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清平乐 茅檐低小

 好事近 医者索酬劳

 沁园春 老子平生

 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

 附陈亮和章

 贺新郎 老大那堪说

 附陈亮和章两首

 贺新郎 细把君诗说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鹊桥仙 松冈避暑

 水调歌头 日月如磨蚁

 定风波 听我尊前醉后歌

 念奴娇 倘来轩冕

 水调歌头 相公倦台鼎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添字浣溪沙 记得瓢泉快活时 

 水调歌头 长恨复长恨

 满江红 汉节东南

 水龙吟 举头西北浮云

 沁园春 一水西来

 沁园春 叠嶂西驰

 南歌子 散发披襟处

 沁园春 杯汝知乎

 临江仙 一自酒情诗兴懒

 玉楼春 何人半夜推山去

 踏莎行 吾道悠悠

 满庭芳 西崦斜阳

 临江仙 偶向停云堂上坐

 鹧鸪天 老退何曾说着官

 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

 哨遍 一壑自专

 水调歌头 我志在寥廓

 鹧鸪天 石壁虚云积渐高

 浣溪沙 父老争言雨水匀

 贺新郎 听我三章约

 夜游宫 几个相知可喜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

 卜算子 千古李将军

 千年调 左手把青霓

 贺新郎 绿树听鹈鸩

 行香子 归去来兮

 河渎神 芳草绿萋萋

 贺新郎 凤尾龙香拨

 满江红 家住江南

 满江红 几个轻鸥

 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

 临江仙 金谷无烟宫树绿

 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

 汉宫春 秦望山头

 汉宫春 亭上秋风

 永遇乐 千古江山

 南乡子 何处望神州

 玉楼春 江头一带斜阳树

 

后记

试读章节

(五)从遣词造语上探索辛词的技巧

辛词雄浑壮阔,气势磅礴,论者、读者往往只注意它们博大的一面,而忽略了它们精深的一面;或者仅以“粗豪”目之,却不知其“粗”中亦有细、大中也有小的特点。即就遣词造语一端而言,人们总喜欢连篇累牍地拈出婉约词人作品中的警句、俊语以至一字一词,叹为工致,而于稼轩歌词,则似乎以为有篇无句。这是不符合辛词实际的。

诚然,稼轩词的生动、形象之处,主要并不在于一字一词一句的镂金错彩,警策精工,作者也没有有意识地多在这方面花大气力,下大工夫。但由于他“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有着丰富的倚声实践,所以一出手便不同凡响,其遣词造语也往往在不经意中出现惊人之笔。

用警句来突出全词的中心旨意,是辛词常用的手法之一。例如《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的“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的“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的“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被召》的“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的“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的“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等等。这类词句不像婉约派词作中的某些句子,单独拿出来也容易使读者感到韵长语俊,例如晏殊《浣溪沙》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柳永《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几道《鹧鸪天》的“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之类。这是因为一抒英雄之恨,一写男女之情,感情有阳刚、阴柔之分,琢语也就有豪放、婉约之别。过去,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思想影响很大,是以词中的阴柔之美易为人们先入为主的审美观所接受,词中的阳刚之美则相对遭到冷落,以致豪放词作中许多具有另一种韵长语俊之美的警句也就不为人们所熟知。我们在探求辛词中的警句时,首先就必须摈弃这种不正确的正统观念。其次,在研读辛词的过程中,我们决不应该为探求警句而探求警句,而只能在读通全词、了解作者创作动机的基础上,再来看看作者为了表达他的中心思想而在作品中安排了哪些关键语句,这些关键的语句是怎样在艺术上来为表达作品的中心思想服务,又是如何勾连上下,照应前后,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的。在辛词中往往有这样一些情况:有些作品,初读时,似乎平淡无奇,一旦发现警句,便顿觉全篇焕发出了异样的光彩;有些作品,初读时,已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而警句的出现,仿佛锦上添花,更将此种感觉推向高峰。前者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全篇似乎都是言富贵,言功名,言声乐,尽管没有什么“俗忌之辞”,文字比较典雅,但当出现了“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之句后,再回过头来联系上下文以深入探求作者创作的动机和作品的中心思想,那种阿谀奉承的感觉便为之一扫而空了。因为所有对史的赞美之辞,都好像是百川汇海,为鼓励对方以规复中原为己任这一主旨服务的。后者如《贺新郎》,从发端“甚矣吾衰矣”开始,便觉奇警异常;而到了下片,更是愈转愈奇,乃至出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高潮,用“回首叫、云飞风起”过渡,“知我者,二三子”煞尾,将前此地火运行般的愤懑,以火山爆发之势喷薄而出,华彩壮思,蔚为奇观。读稼轩词,也当于这些地方具体体味作者的匠心。

辛词中还有一些写景状物的警句,或观察细致,或体物入微,或构思精巧,或琢语新奇,我们也不可放过。例如《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云:“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作者策马夜行,瞥见有一只栖宿的白鹭在沙洲上影影绰绰,于是设想它一定是在梦中看到了鱼虾,所以要去捕食。观察细致人微,构思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鹧鸪天·寄叶仲洽》云:“背人翠羽(翡翠鸟)偷鱼去,抱蕊黄须(黄蜂)趁蝶来。”其中“背”、“偷”、“抱”、“趁”四个动词下得极其生动形象,又两两互为照应,在带有幽默韵趣的两个特写镜头中,再现了明媚的大好春光。《鹧鸪天·和傅先之提举赋雪》云:“已惊并水鸥无色,更怪行沙蟹有声。”大雪纷飞,天地俱白,万籁寂静,惟闻雪片坠地时的窸窣之声。其实诗人并没有看见鸥鸟,也没有听见蟹行的足音,而是在极白极静的氛围之中作此联想,用以摹写静中有动的雪景罢了。两句无一字言雪,却将雪景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又《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云:“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归乡情切,希望千里之遥的河山缩短为画图上一寸多长的距离,构思的新奇,几令人拍案叫绝。这类警句,置之婉约派词人的优秀词章中,也毫不逊色。作者似乎无意在这方面同他人争奇斗胜,也无意在这方面下大气力,无非是“随所变态”,偶露狡狯而已。但正由于在众多大气包举的雄浑之作中,间或出以精工缜密的细部描绘,便使人感到耳目为之一新——尽管从整体来说,这并非作者主要匠心之所在。

P92-94

序言

近几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讨论和历史评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学”成为流行语。所谓国学,一般认为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深厚的民族土壤孕育出了博大精深东方文化,作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之一,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在六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博大而深邃的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凝聚了先哲们优秀的、具有恒久、普适价值的思想智慧。

明清之际,由于诸多原因,中国社会没能完成适时的转型,逐渐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的失败,更使中华面临几千年未有之空前变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新文化运动,无数志士仁人为救国于危难,有意无意地把寻找救世良方的目光投向西方,投向西学,传统文化遭到空前的冷落甚至猛烈的批判,连中医中药等物质文化财富也受到牵连。国学几乎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被指斥为近代衰落与灾难的罪魁祸首。

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民族复兴的伟大潮流势不可挡。但当西风拂面之时,媚外的思潮也暗流涌动。好莱坞大片被热捧,屈原、司马迁蜗居墙隅。莘莘学子们的托福、GRE高分令命题者咋舌,而浅显的文言文却译得啼笑皆非。长期以来忽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恶果日益显露。

马克思说,人民创造历史必须“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同样不能抛开传统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有凝聚力。凝聚力的基础是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根本来源于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明确认知。

值得欣慰的是,在精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生生不已的变易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正德、利用、厚生相统一的精神物质兼顾的文明观,等等,都是救治“现代病”的良药,开启今人智慧、滋养今人心灵的营养。

国学不腐更不会朽,它是清新而流动的活水,亘古常青,生机盎然。有鉴于此,我社组织学术界的一流专家,编辑了这套《国学大讲堂》。

本书系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

本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学有专长的权威长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相信通过他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释,广大读者会有多方面的收获。

由于编辑时间相对仓促,失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谅解并不吝赐教。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年1月

后记

本书原拟请海内辛词研究泰斗邓广铭教授撰写。邓先生因已接受国家其他重点科研项目,特三次致函出版社推荐我来承担这一工作。自惟才疏学浅,对稼轩词又缺乏深入研究,雷门布鼓,实恐贻笑大方。然而长者之命不可违,只得勉为其难,力疾从事。

在撰写的过程中,我曾将初稿分批寄呈邓先生审改,并多次向本师唐圭璋、徐复两位先生请益;另外,师友周本淳教授对初稿更提出过不少精辟的修改意见。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水平,书中舛误、失当之处在所难免,竭诚企望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匡我不逮。

常国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