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励志传奇故事读本,讲述的是一群在祖国大陆投资创业的商界精英的成功历程……这些人来自台湾,在祖国大陆投资经商。他们刚到大陆时,曾经隐姓埋名不敢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从最初的打、带、跑、好奇、尝试、紧张,到现在成为身价亿万的商界精英。他们缔造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台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台商故事(爱拼才会赢)/台商故事系列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中央电视台台商故事栏目组 |
出版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励志传奇故事读本,讲述的是一群在祖国大陆投资创业的商界精英的成功历程……这些人来自台湾,在祖国大陆投资经商。他们刚到大陆时,曾经隐姓埋名不敢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从最初的打、带、跑、好奇、尝试、紧张,到现在成为身价亿万的商界精英。他们缔造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台商。 内容推荐 《台商故事》是2006年2月中文国际频道改版时新创办的一档专门为台商服务的栏目。本书是该栏目的成果集结。《台商故事》先后报道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50多位台商的故事,他们中间既有已经在大陆家喻户晓的经营额达数百亿的全球知名企业集团,又有经营受挫折正在总结反思重新起步的年轻人;既有在各地享有盛誉的台商投资协会会长,又有刚到大陆学习投资经营的新台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台商故事》报道的50多个典型,是7万家台资企业在大陆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台商故事》也是检阅台商业绩的一个平台。 目录 序 为两岸民众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蔡裕成 蔡裕成的造城梦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曹光灿 父与子的愚人梦想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陈德龙 酷狗掌门人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胡蔡安 胡蔡安的创业人生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黄海伯 黄海伯和他的大千世界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编导手记 黄永松 黄永松与汉声杂志的故事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编导手记 江文豪 快乐的桃园园主——江文豪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编导手记 李俊卿 李俊卿的浪漫人生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李瑞河 茶王传奇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编导手记 林文定 林文定的故事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编导手记 柳高清平 梧州宝石大王——柳高清平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吕梁鉴 珍珠商人吕梁鉴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苏木卿 苏木卿他的石头情缘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王任生 河南零售大王——王任生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王文宗 王文宗的内衣情缘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编导手记 吴伯超 吴伯超与仙踪林的传奇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谢坤宗 谢坤宗和宝树堂的故事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叶惠德 叶惠德的“龙凤情缘”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张新政 小花做出大生意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编导手记 张秀琬 张秀琬和她的元祖梦世界 企业生辰 影像故事 创业感言 后记 爱拼才会赢 试读章节 蔡裕成 蔡裕成的造城梦 企业生辰 远东工业 浙江远东工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3月,位手浙江省宁波余姚市,由台商独资投资建设,总投资3900万美元,注册资本1577万美元。秉承“促进余姚市经济建设,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吸收外资,开发建设‘远东工业城’,规划引进120余家台湾及外资、合资企业前来投资,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提高余姚市知名度,且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宗旨,着手规划、建设占地3300亩、建成后总投资达2亿美元的浙江省第一座花园式工业园区——浙江远东工业城。 远东工业城从规划设计开始,一直以来秉承的开发理念是:“用既定的程式以及标准的、专精的技术和服务,注入关怀与感情,使每一位来这里投资的厂家都能获利,永续经营。”重金聘请为台湾新竹科技园区设计的设计团队来做规划,按照国际上著名的工业园区的建设标准来进行施工建设。所有基础建设(道路、桥梁、绿化、雨水管、污水管等)、七通一平,都是一次性完成。其独特的设计和规划,造就了一个成熟完善、安全高效、环境优越的投资场所,成为了周边许多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的样板。1995年,远东工业城喜获浙江省建设厅颁发的“优秀城市规划特奖”,是全省大面积成片开发的工商综合区唯一获奖单位。1997年,又被评为“浙江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第一名”。 远东工业城总规划用地220公顷(3300亩),计划分三期开发: 第一期中区88公顷(1 300亩),为工业用地; 第二期为北区的商业区、工业区及西区的生活配套商住区; 第三期为东区的工业区。 结合众多厂商开创一个“生产制造策略联盟”基地,是远东工业城的最大亮点,将西方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成立一个厂商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由所有厂家的负责人组成,有问题共同协商、共同反馈,真正使企业享受共同采购、共同储运、共享服务的管理优势,打破了外资企业在大陆单打独斗局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心客户、服务客户、资源共享、以至降低厂商的管理成本的经营之道。 随着远东工业城二期、三期项目的开展,整个工业城开发建设完成后,至少可容纳l 20家企业及配套的商业和住宅区,提供5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及生活居住,这将再一次极大地带动余姚的经济、社会发展。 影像故事 1995年的时候,在浙江省余姚市的市民中流传着一个说法,说有一个台湾人,要在余姚盖一个飞机场,地都围上了,就是看不见飞机。盖飞机场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投资项目,当地人对此议论纷纷。需要说明的是,余姚市是浙江省宁波市下辖的县级市,而宁波早就有了栎社机场,且距离余姚只有40多公里,因此在余姚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再建一个飞机场,那么,“一个台湾人要在余姚盖机场”,这样一个说法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 事情还要从1993年这个台湾人来余姚投资说起。这个台湾人叫蔡裕成,是台湾台南人,在台湾经商多年,1993年他来到浙江余姚市,投资2000万美元承包了1300亩土地,并用两年的时间拆迁了农户,平整了土地,但是土地平整了之后,一直没有继续开发利用,在外人看来,这么一大片宽阔平整的土地的确很像一个飞机场。 P1-4 序言 为两岸民众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林文定先生曾在台南县做过多年的副县长。2002年,因不满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霸道作风和“台独”主张,愤而辞职,携全家到海南省创办咖啡种植园。2006年2月4日,央视《台商故事》报道了他在海南艰苦创业的事迹。没有想到,一下子给他引来了数不清的合作者,有的要包销他的咖啡豆,有的要和他联合开办咖啡种植园,有的要和他联合开办咖啡加工厂。在林文定先生的帮助下,在林先生咖啡种植园的周围又陆续办起了几座咖啡种植园,林先生的精品咖啡豆几乎全部用来做种子,农场效益非常好。林先生说:“因为央视的报道,2006年的春节我们家高朋满座,喜事连连,全家过得非常愉快,心情要远远比在台南县当副县长时好多了。” 《台商故事》是2006年2月中文国际频道改版时新创办的一档专门为台商服务的栏目。栏目开办以后,以其真实自然的细节和丰富的情感,立即得到了强烈反响,很多台商来信来电感谢央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业绩的平台。林文定先生的故事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栏目播出1年多来,《台商故事》先后报道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50多位台商的故事,他们中间既有已经在大陆家喻户晓的经营额达数百亿的全球知名企业集团,又有经营受挫折正在总结反思重新起步的年轻人;既有在各地享有盛誉的台商投资协会会长,又有刚到大陆学习投资经营的新台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台商故事》报道的50多个典型,是7万家台资企业在大陆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台商故事》也是检阅台商业绩的一个平台。 2007年4月,全国台商投资协会在北京成立。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从宾馆的闭路电视里,看到了《台商故事》栏目宣传片,使《台商故事》栏目在台商中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很多台商纷纷向央视索要光盘,更多的则要求《台商故事》去采访报道。这说明,我们当初创办《台商故事》栏目的决策是正确的。 十几年来,祖国大陆对台宣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出现了像《海峡两岸》为代表的对台宣传的精品栏目,也出现了以央视四套为代表的精品频道,还培养打造了一支熟悉对台政策的专业对台传播队伍,央视对台宣传受到两岸人民的公认。 2004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政协小组会讨论时,就两岸关系和对台工作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就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主张:一是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二是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三是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四是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进了解,融合亲情。胡锦涛主席还提出惠及台湾人民的多项经济措施,深受台湾人民的欢迎。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新时期中央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对台传播的指导思想。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是对台宣传的排头兵,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把央视对台节目变成两岸民众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台湾民众提供更多、更实用的信息。祖国大陆为台湾人民提供了多套电视节目,但是,2000年以来由于岛内极个别“台独”分子阻挠,台湾人民收看祖国大陆节目受到一定影响,两千万台湾人民对民进党当局的倒行逆施表示强烈不满。祖国大陆电视节目在岛内传播出现的这种新情况促使我们思考新的问题,那就是:用新的机制,新的传播手段造福于台湾人民;在传播内容上,应该探索出如何适应岛内政治气候,为台湾民众排忧解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信只要两岸人民精诚合作,两岸人民通过电视交流的多个平台一定会尽快搭建起来。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 2008年9月 后记 爱拼才会赢 《台商故事》这本书讲述了一群人在祖国大陆投资创业的故事。这些人来自台湾,在祖国大陆投资经商。他们刚到大陆时,曾经隐姓埋名不敢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从最初的打、带、跑、好奇、尝试、紧张,到现在成为身价亿万的商界精英。他们缔造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台商。 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书。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一些台商开始率先进人祖国大陆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九十年代初期,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政策激发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台商前来投资营造了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软环境:广阔的空间、巨大的市场、无尽的商机,再加上持续的高速发展,祖国大陆为台商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身手的舞台。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也开始初见成效。 没有竞争对手、求大于供的市场。台商在大陆度过了一段幸福的“蜜月”期,也使得一些台资企业在大陆站稳了脚跟。企业成功了、壮大了,不仅自己赚了钱,也让更多的台商看到了祖国大陆的商机无限。然而,爆发式的成长来得太快,一些台商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管理上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爆发式的成长反而成为了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甚至导致经营失败。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正在逐渐走向规范,暴利行业越来越少,微利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爆发式的成长对于台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危机。面临着一个又一个企业发展所带来的难题,早期在大陆发展的台商开始把经营的重心由企业扩张转向了规范企业内部的管理,打造企业文化,形成了台湾文化对祖国文化的传承。 从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到2007年,20年的发展,台商在大陆投资已经是遍地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06年底,落户祖国大陆的台资企业已经达到了7.2万多家。许多中小企业发展成为知名企业。如今,在大陆的各个大中小城市都可以看到台商的身影。就像台湾东吴大学教授、台湾当局“前财政次长”戴立宁所讲的那样,如果问“新清明上河图”中还有什么领域没有台商介人,我们竞发现他们无所不在。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台商”。从高科技企业到传统的农业生产,从餐饮服务业到加工制造业,20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台商从岛内来到大陆投资办厂。仅2007年前10个月,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就逾76亿美元。两岸之间的贸易额大幅增长,达到10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6%。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商对祖国大陆经济成长的贡献功不可没。 为了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为台商开辟一个展示自己的窗口,2006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精心打造推出了《台商故事》这个栏目,该栏目的定位和形态就是以故事化的表现手法记录并讲述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经商、工作、学习、生活的经历和典型故事。借助这个平台,更多的台商在祖国大陆打拼,辛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开始为人们所了解。 李瑞河,曾经是台湾最大的茶叶连锁店“天仁茗茶”的老板。却因为台湾股市崩盘,一夜之间欠下30亿元新台币的巨额债务,不仅卖掉了所有的产业还债,还几度曾欲自杀。到大陆发展10年后,李瑞河在祖国大陆拥有了上千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并回到台湾重新买回了“天仁茗茶”的所有股份。李瑞河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两岸茶王。 “康师傅”,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厂发迹,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台资食品企业,被称为“中国面王”,一年中单用于包装康师傅方便面的塑料薄膜就可以绕地球十二圈。 林文定,曾经在台湾担任过台南县副县长的职务,是民进党的创党大佬,由于不满陈水扁的统治,2001年辞官后,从台湾来到海南省种植咖啡。如今,林文定在海南已经开创了“古色”和“强那”两大咖啡品牌。咖啡种苗的生意供不应求。 邱耀辉,一个在祖国大陆最早经营“永和豆浆”快餐的人,却因为没有在大陆注册商标,不得不摘下30多家快餐店“永和”的招牌。如今,邱耀辉的新品牌“喜年来”快餐店再次辉煌。仅上海地区就开设了50多家直营连锁店。每年的经营业绩高达2亿多元人民币。 “龙凤汤圆”,在大陆开设了34家分公司、7家工厂。开创了“华北卖饺子、华东卖汤圆、华南卖包子”的局面。今天,龙凤食品在大陆一年可卖出10亿个饺子,营业额约2_3亿元人民币;汤圆一年也可以卖出6亿个,营业额约达2亿元人民币。“龙凤”从具有吃水饺汤圆风俗传统的13亿人口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汤圆”。 《张汝京的中国“芯”》、《地产名人李元发》、《张瑷玲的外滩十八号》、《吴伯超和他的仙踪林》、《朱瑜明和他的大陆员工》、《胡蔡安的创业人生》、《罗非鱼王——陈煌奇》、《鲍鱼大王苏志明》、《吕梁鉴和他的半面珍珠》、《吴东泰和他的万亩椰园》、《小哈佛的故事》、《猪博士的故事》、《神童的秘密》、《石头记》、《象王洗衣》……一个又一个台商在祖国大陆发展的传奇,通过《台商故事》这个栏目,开始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所了解。 在《台商故事》栏目开播2年多的时间里,共播出了100多期节目,摄制组足迹遍布祖国大陆的各个城市,行程20万公里。采访了100多位在大陆成功创业的台商。节目自播出以来,在各界反响强烈。栏目组共收到2000多封观众来信,咨询电话数不胜数,有些节目刚刚播出就有观众打来电话。 2006年《苏菲和苏菲的店》播出以后,栏目组热线电话不断,一周内几部电话共接到了上千个观众来电,有的想找苏菲合作投资经商,有的关心地询问她现在的生活境况……有一位观众在来信中说:“你们的节目积极向上,看了很受鼓舞,我们单位还在大会上把你们的节目作为讨论的话题,激励大家向这些台商们学习,学习他们艰苦创业、不畏艰辛的执着精神。” 2007年4月播出的一期节目《还债路茫茫》,说的是台湾“婚纱摄影教父”陈天浩在台湾负债累累,欠款2500万元新台币,刚到大陆创业时,兜里只有21元人民币。如今,陈天浩不仅还清了外债,还在大陆开设了80多家儿童摄影店。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极为强烈,不少观众联系到我们,询问从哪里能够买到节目的光盘和书籍。值得一提的是,一名黑龙江省漠河市2l岁的青年因工作生活中受到同事和亲属的不理解而怅然失意,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在偶然看了这期节目后通过我们的栏目组联系到了这名台商,在和台商交谈的1个多小时中,年轻人深深地被台商那种对生活的执着与热情感染,最终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台商还给他邮寄了一些励志的书籍,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一切让青年人建立起了要好好活着的勇气和信念。如今,他们两人已经成了好朋友。这位台商感慨地对我们说,没想到《台商故事》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让他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曾有台商同胞对我说:中央台能为我们专门开办一个栏目,足以说明中央对我们这个群体的关注和重视,这个节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服务,更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曾有台商来信表示,《台商故事》栏目通过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故事,不留痕迹地展示了大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无限商机,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曾有台商在接受完我们的采访之后,专门回到台湾,通知亲朋好友一起收看我们的节目,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曾有台商来信称赞央视的编导不畏辛苦,敬职敬业,正是有了他们充分的前期准备和精良的包装制作,才会做出如此高品位的节目。 与此同时,被访台商们也接到了大量观众电话,有的要和他们交流业务,有的要和他们分享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 更多的观众和台商则表示,希望能够购买到《台商故事》的光盘和书籍。现在,我们将《台商故事》出版成书,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和我们的台商同胞一起分享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一起分享他们在面对人生的起落时所拥有的那份睿智、恬淡与豁达。正是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界传奇,而他们的故事,也必将会流传千古,激励无数有志者。 今天这本书的出版,并不是《台商故事》的结尾,今后随着一期期节目的推出,一个个人物命运的叙述,我们还将出版第二本、第三本……如果您发现身边也有令您钦佩、令您敬仰的台商朋友,也可以推荐给我们,我们也将把他或她的故事放到屏幕上,与大家共同分享。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对台部制片人 王静芳 2008年10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