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不企图对整个宋明理学做一系统概论,也不对理学义理一一详尽探究,它只以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学说以及他们之间的诘辩为中心,展现了宋代理学的精妙之处,叙述了理学对中国文化巨大深刻的影响。
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是理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本书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他们的思想学说,不如说是朱陆二人的精神仪范:一个强调虚心以致敬,致敬在认知,一个强调明心见性,收拾精神;一个是虔敬为学的智者,一个是雄姿英发的哲人。两种学问,两种风仪,恰好构成了中国儒学的两极。
再版序言 1
序言 1
第一章 风云际会 1
忧患与繁荣 2
边患不绝的赵宋王朝/古典文化的高峰
儒学新创 6
回归传统/理学拔地而起/儒家精神的重建
儒者的风范 12
沉潜的胡瑗/刚健的孙复/狂勇的石介
第二章 为天地立心 19
心性与天道 20
光风霁月的智者/从无极到人极/中正仁义的渊源/理想的人格/
殚精竭思的哲人/宇宙之根本/泛爱万物的道德情怀
“理”的问世 29
如沐春风与程门立雪/识仁为先/天下只有一个理/
仁就是天理/德性之知
尽心成性的发扬 37
湖湘之学的卓立/学无后传的张拭/理学的开展与流变
第三章 天地之理 44
天之上是什么 44
木晦之训/儒与佛/圣贤书的味道
鸢飞鱼跃之时 49
长沙之游/困学求道/中和旧说/己丑之悟/对《知言》的质疑/
情的插入/天地以仁为心/勇猛精进的十年
愈老弥坚 61
从政的几年/庆元学禁/已臻化境的义理/人与天理/
穷天下理,做天下事
东方的智者 70
朱熹的风范/虔诚的敬畏/内在深邃的宁静
第四章 天地之心 77
吾心即是宇宙 78
陆门三兄弟/原初的洞悟/宇宙与人心/吕祖谦的慧眼/槐堂明心/
“本心”到底是什么/“辨志”与“求放心”
鹅湖之会 90
突然萌发的主意/三天之间/古圣相传只此心/斯人千古不磨心/
淋漓尽致的心学/朱熹的和诗/南康再会/不愉快的结局
无我这般人 104
点化李云的故事/象山先生/荆门太守任上/智者之逝/
须大做一个人/心学的雄姿
第五章 性理与灵心 114
性理的世界 114
天理并不神秘/万理归于一理/本性之谜/人性就是天理/
善恶何以区分/情与性/虚明洁静的心/心统性情/道心与人心
灵心的世界 130
心即理/良知就在内心/直达天理/让灵心闪光/
天与人合与心同/儒家精神的两极
第六章 得道之路 141
格物致知 142
格物穷理/指向一理/以能知之心穷天下之理/
道德的践履/致知与力行
持敬守一 150
涵养的意义/保持内心的虔敬/终极关怀/禀告心灵的主宰
易简工夫 157
整体的悟彻/还用安排否/三百年后的另一次洞悟/
呈现你的清明之心/优游的读书
陆九渊与禅 164
佛禅撷英/直指本心/顿悟的智慧/貌合神离
第七章 朱陆门人 173
朱子门下的翘楚 174
“不当在弟子之列”的弟子/遵嘱释《书经》/朱门第一高足/
复兴理学两功臣/金华朱学
陆门才俊 184
槐堂诸儒/甬上四先生/心学的嫡传/社会生活的渗透/调和朱陆
流弊与光彩 193
内在的分裂/辛辣的嘲讽/成仁与取义/天地不能夺人之心
第八章 西风碧树2CHD
如日中天的朱子学 200
三部大书的纂修/科举的准绳/朱学精神的没落
阳明心学的崛起 205
人为万物之主/致良知/心学的活力
王学异端 211
百姓日用之道/公开的反叛/继承者与掘墓人
理学的危机 216
官方意识形态/早期的启蒙思潮
民族精神的重铸 221
启蒙没有完成/现代新儒学的使命
主要参考文献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