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
很多成语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这次说的成语就是古代三皇五帝时候的故事,叫“精卫填海”。
三皇,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最早的三个帝王,即天皇、地皇、人皇,也就是伏羲、神农、轩辕。神农又叫炎帝,他有很多子女,最小的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生性聪明伶俐,非常喜欢游泳,经常到东海里边游泳,游泳的技术非常好。
这天女娃又去东海游泳。不幸的事发生了,海上突然起了狂风,浪头一个比一个大,女娃被无情的大海永远吞没了。女娃死后,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发誓要报仇雪恨。她变成小鸟后,飞到西山,不是叼一块小石头飞过来扔到海里,就是叼一根树枝扔到海里。她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东海填平,避免今后有人在此游泳再被淹死。精卫鸟天天叼石头、叼树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它却不厌其烦,最后东海没有给填平,精卫鸟却由于过于劳累,死在了东海海滩上。这个典故就叫“精卫填海”。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了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夸父逐日
和“精卫填海”一样久远的另一个故事是“夸父逐日”。远古时代有一个人叫夸父,身高膀大、力气过人,据说有“劈石拔木”之力,能把石头劈开,能把树木连根拔起。干活的时候,劲总是使不完,总想一直干下去,但太阳每天都要落山,夸父就想抓住太阳,让它永不落山。
第二天他就开始留意,太阳出来了,晌午升到正当中,夸父就开始追赶太阳,一直追到太阳偏西,最后落山,也没追上,夸父累得够呛,不得不休息。但他毫不气馁,鼓足全身的力气,第二天又出发。追累了,自己折了一根树枝,拄着做拐杖。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越强烈,夸父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急需喝大量的水解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他打算向北走,去喝另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当夸父倒在地上的时候,逐日的雄心仍然未灭。他抛掉手里的木杖,木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可以为后来的人解除口渴,这片桃林从此被叫作邓林,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人们说这些桃花是夸父的鲜血染红的。
“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大志,并朝着目标不停地前进。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说人的不自量力。在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环境没有科学性的认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说明了古人的决心和毅力。
愚公移山
类似“夸父逐日”这样的故事,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比如“愚公移山”,当然,“愚公移山”更有现实意义。 古代有一位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家门口有两座山,太行山、王屋山。愚公苦于大山把家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人商量:“我和你们一起尽力挖平这两座大山,如何?”他的妻子提出疑问:“凭你的力量,尚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你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其他人则纷纷表示赞同说:“咱们可以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簸箕把泥石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家有个孩子,刚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附近一个叫智叟的老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晚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太顽固,都到了不能改变的地步,我看你还不如妇女和小孩。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愁挖不平?”智叟找不到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不停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也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便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山。
“愚公移山”后来就被用来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