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想请现在从商的人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摒弃失败的教训,以便将自己的企业发展起来。全书共介绍老店铺103家,行业齐全,既有经营传统中药的店铺,也有出赁喜轿、丧葬用具的店铺;既有经营餐馆食品的店铺,也有销售服装百货、绸布鞋帽的店铺;既有专卖钟表眼镜的公司,也有为顾客拍照的照相馆和理发馆、浴池。旨在为研究老店铺历史的朋友,提供参考资料;使海内外炎黄子孙和朋友们,了解北京的老店铺发展史,更热爱北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享誉京城的老店铺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王永斌 |
出版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想请现在从商的人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摒弃失败的教训,以便将自己的企业发展起来。全书共介绍老店铺103家,行业齐全,既有经营传统中药的店铺,也有出赁喜轿、丧葬用具的店铺;既有经营餐馆食品的店铺,也有销售服装百货、绸布鞋帽的店铺;既有专卖钟表眼镜的公司,也有为顾客拍照的照相馆和理发馆、浴池。旨在为研究老店铺历史的朋友,提供参考资料;使海内外炎黄子孙和朋友们,了解北京的老店铺发展史,更热爱北京。 内容推荐 《享誉京城的老店铺》共介绍老店铺103家,行业齐全,既有经营传统中药的店铺,也有出赁喜轿、丧葬用具的店铺;既有经营餐馆食品的店铺,也有销售服装百货、绸布鞋帽的店铺;既有专卖钟表眼镜的公司,也有为顾客拍照的照相馆和理发馆、浴池。 这些老店铺除万全堂、同仁堂等极少数存有店史档案资料供参考外,余者都是店铺的后人和店中老伙计口述而来。 目录 第一章 中药店铺 一、鹤年堂药铺 二、驰名全国的同仁堂药店 三、万全堂药铺 四、千芝堂药店 五、庆仁堂药铺 六、德寿堂牛黄解毒丸 七、永安堂药店 八、长春堂避瘟散 第二章 大小餐馆 一、会贤堂饭庄 二、福寿堂饭庄一 三、著名的丰泽园饭庄 四、烤鸭正宗——焖炉烤鸭店便宜坊 五、挂炉烤鸭店全聚德 六、正阳楼饭馆 七、东来顺羊肉馆 八、一条龙羊肉馆 九、同和居饭庄 十、砂锅居白肉馆 十一、都一处 十二、烤肉季 十三、烤肉宛 十四、炒肝老店会仙居和天兴居 十五、灶温小饭铺 十六、王四海家庭包办酒席的兴衰 第三章 烟酒食品 一、天蕙斋鼻烟铺 二、恒和庆大酒缸 三、鸿泰轩酒铺 四、正明斋饽饽铺 五、聚庆斋饽饽铺 六、祥聚公清真饽饽铺 七、月盛斋马家老铺 八、天福号猪肉铺 九、全素斋 十、东安市场的风味小吃摊 第四章 粮酱海味 一、六合粮店 二、大顺米面油盐店 三、“大葫芦”宝瑞兴油盐酱菜店 四、六必居酱园 五、天章涌酱园 六、天源酱园 七、铁门酱园 八、通三益干果海味店 第五章 茶庄茶馆 一、森泰茶庄 二、驰名中国北方的张一元茶庄 三、吴肇祥茶庄 四、庆林春茶庄 五、吴裕泰茶叶店 六、鸿业茶庄和启元茶庄 七、永安茶庄 八、天汇轩大茶馆 第六章 服装百货 一、永增军装局 二、双顺成衣铺 三、天合成绒线铺 四、北京国货售品所 五、亿兆百货商店 六、合盛永颜料铺 七、合香楼香蜡铺 第七章 绸布鞋帽 一、瑞蚨祥绸布店 二、瑞林祥绸缎庄 三、谦祥益绸缎庄与益和祥绸缎庄 四、天有信布店 五、天成斋鞋店 六、驰名京城的内联隍鞋店 七、马聚源帽店 八、同隍和鞋店 九、“黑猴儿”毡帽店 十、盛锡福帽店 第八章 钟表眼镜 一、亨得利钟表眼镜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秀斋钟表店 三、三山斋眼镜店 四、精益眼镜公司——北京第一家验光配镜的眼镜店 五、大明眼镜公司 六、明明眼镜公司 七、精明眼镜行 八、漱石眼镜行 第九章 文具纸张 一、戴月轩湖笔店 二、萃文阁纸墨笔砚店 三、一得阁墨汁厂 四、吴文魁笔铺 五、松竹斋和荣宝斋 六、公兴纸店“ 七、敬记纸庄 八、来薰阁书店 九、老二酉堂书局 十、宝文堂书铺 十一、成文厚账簿卡片店 第十章 首饰照相 一、全聚首饰楼 二、大北照相馆 第十一章 理发馆 浴池 一、美自理发馆 二、东乐园澡堂 第十二章 典当行业 一、通盛当铺 二、东恒肇当铺 第十三章 五金 木器 一、万昌锡器铺 二、王麻子剪刀铺 三、双十字菜刀铺 四、万庆和五金商店 五、龙顺成木器家具铺 第十四章 喜轿杠房 一、阜顺喜轿铺 二、日升杠房与孙中山灵榇奉安 三、鹤年长棺材铺 四、六合棚铺 第十五章 刻刀戏具 一、顺兴刻刀张 二、京戏界著名的把子许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鹤年堂药铺 鹤年堂药铺原坐落在宣武门外菜市口,铁门南口以西,路北。 世上传言,也可能是商家自己编造的,说黑字金底的鹤年堂牌匾是明代奸相严嵩府内花园中一个厅堂的匾额。严嵩丢官被抄家后,商家把这块匾弄了来,就做了自己药铺的字号了。由此说明,鹤年堂是明代嘉靖末年开业的买卖,也说明鹤年堂牌匾来历不凡。 多少年来,鹤年堂的字号驰名京师,老北京都说:“买成药,丸、散、膏、丹,请到同仁堂;抓汤药,还是鹤年堂讲究。”“汤药”就是汤剂饮片,中草药。鹤年堂的汤剂饮片,一是采购地道的真材料,一是炮制认真,严格遵循古法,所以,鹤年堂的汤剂饮片,只要大夫处方合理,疗效准高。还有就是鹤年堂的货全,别家药铺没有的,鹤年堂有。 在清末,发生过这样一件故事: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石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偶患疟疾,病得很厉害。请来大夫开了处方,其中有味药叫“龙骨”。这味药到处找都没有。有人说,到宣武门外菜市口鹤年堂药铺一定能找到。家里人从鹤年堂将药抓回来后,王懿荣打开药包查看,无意中发现“龙骨”上刻着类似篆文的文字,他惊喜非常。因为王懿荣对中国古文字很有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道道划划都有一定的规律,很像一种古文字。他为弄个究竟,就派人去鹤年堂将这种“龙骨”全买了回来。经他一块“龙骨”一块“龙骨”地仔细对比,他断定这不是什么“龙骨”,而是古人在龟甲兽骨上刻的一种文字。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原来这些“龙骨”是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地时,从地里耕出来的。一些商人收了去当“龙骨”卖给了药铺。如果王懿荣的“龙骨”真是从鹤年堂买去的,这也应算鹤年堂的一大贡献。 鹤年堂除菜市口总店外,还在东安市场、西单北大街和陕西西安各开一个分店。1956年,总店和分店(除西安分店于1951年停业外)各自参加了公私合营。“十年动乱”时,总店改名“人民药店”,后又改称“菜市口药店”。“十年动乱”结束后,恢复了“鹤年堂”老字号。 二 驰名全国的同仁堂药店 前门外大栅栏里路南的同仁堂药店,是个有300多年历史、驰名全国的老店铺。它的原名叫“同仁堂乐家老铺”,开业于清朝康熙八年(1699),多少年来,该店经营的中草药和丸、散、膏、丹等各种中成药,以选料真实、炮制讲究、药味齐全著称于世。同仁堂营业经久不衰,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信誉。 (一) 同仁堂药店的创办人姓乐,原籍浙江宁波府,在明朝永乐年间来北京落户。最初,以摇串铃走街串巷行医、卖小药维持生活。到了清朝初年乐尊育时,进了清官的太医院,当了一名吏目的小官,这就为将来乐家的发迹提供了条件,乐尊育的儿子乐梧岗本想通过读书、科举走入仕途,但都无成。没办法只好继承父业经商,在前门外大栅栏内开办了同仁堂药店。同仁堂是个前店后作坊,自产自销的药店,作坊就设在离大栅栏不远的打磨厂以南的新开路里。当时同仁堂乐氏住宅也在这里。由于经营有方,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同仁堂药店已初具规模;但是,同仁堂的更大发展,还是在雍正年间(1723~1735)从它为清官御药房供应供奉开始。同仁堂有了这个靠山,做了“皇商”,不仅在社会上提高了声望,而且获得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凡是宫内订的货,交货就可领货款。同仁堂最初供奉御药房的都是生药材,后来,由于同仁堂炮制的中成药,配方合理,质量好,疗效高,宫内御药房也令同仁堂派人进宫帮助制药。在为御药房做供奉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件事:当年做御药房供奉的有个育宁堂药店,由于它的字号的“宁”字犯了“皇忌”而停止了该店的供奉。有人说,这件事发生在清咸丰时,因为咸丰皇帝叫“奕詝”。可是,我们查奕泞的“许”发zhu(贮)的音;奕许的父亲道光的名字“旻宁”的“宁”不管发音和字形、笔画都一样,所以,我们说,这件事应发生在道光年间。当时药店的“清宁丸”改叫“清麟丸”,“二母宁嗽丸”改叫“二母安嗽丸”。御药房停止了育宁堂药店的供奉后,同仁堂在御药房中的地位更加强了。正由于同仁堂和清宫御药房有关系,使得它在同行和广大群众中身价倍增,这是它兴旺发达的一个主要条件。 (二) 多少年来,同仁堂的中草药品种齐全,加工细,炮制的中成药疗效高,深受广大患者的称颂。其中的牛黄清心丸、再造丸、活络丹、女金丹、安宫牛黄丸、虎骨酒等,尤为著名。这些中成药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东南亚各国。 同仁堂的中成药之所以疗效高声名远扬,主要是因为配方合理、用料考究、炮制一丝不苟。过去,同仁堂生产的四百多种中成药配方,大部分都是经过多次试验,因之,配方合理,剂量合适,疗效高。同仁堂的配方与其他各家不同,独具特色。 在进货方面,清代后期,北京有天汇、天成、隆盛、汇丰四大药行。这四大药行都和同仁堂交买卖,而且都是先用货,后付款。同仁堂是药行中的大户,用货量大,四大药行都是尽先由同仁堂选用。在河北安国县的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上,每次开市时,大多数药商都要等同仁堂来人后才开市。因为同仁堂在市场上收量多,出价高,所以同仁堂可以先挑选,而且都选好药材。另外有些贵重药材,同仁堂都是派专人去出产地选购。像大山参、鹿茸等,就去营口药市采购,麝香就去河南挑选。中成药的炮制是重要的一环,同仁堂在炮制方面,一贯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像炮制紫雪时,古法要用金锅银铲,可是同仁堂没有金锅,他们就收集乐家内眷的金首饰一百两,放在锅中煮。炮制时,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绝不偷工。有的成药制成后,不能马上就出售,还要存放一段时间,因为有些药燥气盛,存放的时间越久,燥气越少,药味就越纯,药效也就越高。如虎骨酒要在缸里存两年再卖,再造丸要密封好,存一年卖。这种做法,不仅积压成本,而且还要多占用设备及库房,小药铺没条件这样做,只能现制现卖,自然疗效无法与同仁堂比。 (三) 同仁堂的店名,不仅上层社会人人皆知,就连北京的下层劳动大众也都知其名。 清代,北京城里每年二月要掏沟一次。掏沟时,全城臭气熏天,污泥堆积,行人不便,尤其夜里更是不便。每年掏沟时,同仁堂都在掏沟的地方挂灯为行人指路。天黑以后,红纱灯上写有“同仁堂”三字,大大方便了夜间的行人。实际上,这种挂灯也是一种广告宣传。北京是全国的都城,会试在北京举行。北京又是顺天府所在地,因之,乡试也在北京举行。每届乡试和会试时,各地应试之人云集北京。同仁堂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广告宣传,派人去各省会馆及应试人的住所,赠送些助消化、防伤风感冒、祛水土不服的平安小药。虽然花了一笔钱,但却通过应试之人,把“同仁堂”三个字传到全国各地去。同仁堂还利用社会救济慈善事业进行广告宣传。旧北京无职业劳苦大众很多,冬天,北风呼啸,穷人身上无衣,肚中无食;同仁堂设粥场,舍棉衣。夏天,暑热难熬,同仁堂施暑药,帮助穷人度过炎热的夏天。在旧中国,不管穷人还是富人,死时都要弄口棺材埋葬,当时富人买口杉木或柏木的棺材容易,可是穷人弄口薄皮棺材也不容易。同仁堂施舍棺材,只要有证明,有人介绍,就可到乐家找管事的,开个条子,到指定的棺材铺领口薄皮棺材。这些社会慈善事业,不仅使那些得到同仁堂好处的人称赞,就是其他人也齐声赞扬。 关于同仁堂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有这样一件事:事情发生在日伪统治时期,日本的大商人知道同仁堂是个很有影响的大买卖,便想控制同仁堂。他们派人同乐家联系,要在同仁堂入股。当时负责同仁堂事务的是乐达义,他为人耿直,很有正义感,拒绝了日本人在同仁堂入股的打算。乐达义找当时北平的大汉奸王荫泰,请他帮助推脱。乐达义花了很多钱,才解决了这件事,避免了日本人乘机混进来。 (四) 清朝末年,同仁堂乐家有所谓四大房,即乐孟繁、乐仲繁、乐叔繁、乐季繁弟兄四人。这四大房共管同仁堂的事务,规定每房从同仁堂提取1万两银子,还允许各房可以在同仁堂寄卖自房所谓秘方药丸。当时同仁堂的职工,大多非亲即友,也随之分为四个派别。这些职工在推销药品时,也都尽力向顾客介绍他们的依附者及寄卖的药品。这种寄卖制损害了同仁堂的公共利益,而且造成店铺里的混乱,给同仁堂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后来,乐家四大房共同商议,决定取消寄卖制,各房在外边各立门户,开药铺,以维护各房的利益。他们商定,各房在外边开药铺,只能用“乐家老铺”的招牌,而不能用“同仁堂”的招牌。1921年,乐孟繁这房开了宏仁堂药店,乐仲繁这房开了颐龄堂药店,乐叔繁这房开了宏济堂药店,乐季繁这房开了达仁堂药店。 1928年,国民党政府南迁,当时管理同仁堂事务的乐佑申支持他的亲弟弟乐笃周在南京开了个同仁堂,破坏了原来的协议,其他三房共同起来反对。乐佑申被迫下台,由乐达仁接管。乐达仁比较民主,他要各房都出一人参加管理,所有的银钱收入支出账目都要四个人盖章方为有效。所以,同仁堂在外从未设分号。 (五) 北平解放前夕,同仁堂经理是乐松生,他是乐达义的儿子,为人能干开明,奉公守法。1952年“五反”时,同仁堂被评为完全守法户。1956年乐松生带头参加了公私合营。 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除职工人数和营业额大幅度增长外,生产也实行了机械化。职:亡们创制了装水丸机,搓扁豆机,装膏子机,粉碎机,搅拌机等,从此,结束了只靠人工操作的历史,走上了机器生产的新路。同仁堂最大的革新是中药提炼厂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前,达仁堂曾试图改进中药的制造,走科学化之路,但没有成功。1953年,同仁堂在北京大学的帮助下,试制银翘解毒片、香莲片、黄连上清片、女金片成功。后来又相继制成舒肝片、藿香正气片、祛暑片等,大大方便了顾客。 过去有人用“都门药铺属同仁,丸散人人道逼真,纵有岐黄难别味,笑他若简述通神”来称赞同仁堂。同仁堂不仅誉满全国,而且名扬海外。目前同仁堂与东南亚等许多国家有贸易往来,同仁堂的丸散膏丹在海外深受患者欢迎。 P2-5 序言 当年,北京商家与顾客,常有这样的对话:“贵店铺(或宝号)怎么称呼?”商家答:“小店铺(或小号)是××斋。”由此说明店铺和字号是一回事,没有分别。但是过去店铺这个词,在人们口中比字号这个词用得多,如某位商家创办个企业,只能讲,×××新办的店铺开业了,不能讲新办的字号开业了。又如将货运进店铺中或从店铺中取出货来,不能是将货运进字号中或从字号中取出货来。根据当年社会上店铺之词用得多,所以本书名用了《享誉京城的老店铺》。 北京的老店铺经营上都以讲究信用,货真价实,招徕顾客。如同仁堂乐家老铺进药材必选购质地纯正的药材,炮制一贯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所以,同仁堂的中成药和草药疗效高。又如大北照相馆,一次,修版工修一张四寸相片不仔细,相片底片的人脸上有一个小黑点没修掉,经理赵雁臣检查时发现了,叫修版工重印、重修,保证了质量,取得了顾客的信任。因之,大多数老店铺在店堂里都挂着“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两块匾,向顾客承诺。 文明礼貌招待顾客,这是过去北京各大小店铺铁的铺规。经理、伙计、学徒在店堂里都必须穿戴整齐。顾客进店,笑脸相迎,顾客出店,笑脸相送。做生意要有“三分纳气”,顾客说的话,对与不对,不许与顾客顶嘴甚至吵架。伙计、学徒谁违背这个铺规,立刻“卷铺盖(行李)”走人被辞退。文明礼貌招待顾客,在北京各大小店铺中,以前门外大栅栏瑞蚨祥绸布店做得最好,最有名。瑞蚨祥是个大店铺,店面修得很气派。当年有“客大欺店,店大欺客”之说,但是瑞蚨祥不在此俗套之中,不论顾客是穿戴阔气的还是穿戴简陋的,进店门都是先请坐,先请饮茶水,会吸烟的,给点烟。 有人讲,过去的一些出了名的店铺大多设在繁华地区,地理位置好,所以买卖兴隆。但不仅如此,要知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如双顺成衣铺是民国初年,开办在朝阳门内大街南侧老君堂这条深巷中。就是由于该成衣铺不论长袍还是短衫,活计做得好,很多顾客慕名到这条深巷子定做服装,后来发展成为北京最有名的成衣铺。 《享誉京城的老店铺》共介绍老店铺103家,行业齐全,既有经营传统中药的店铺,也有出赁喜轿、丧葬用具的店铺;既有经营餐馆食品的店铺,也有销售服装百货、绸布鞋帽的店铺;既有专卖钟表眼镜的公司,也有为顾客拍照的照相馆和理发馆、浴池。 这些老店铺除万全堂、同仁堂等极少数存有店史档案资料供参考外,余者都是店铺的后人和店中老伙计口述而来。我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进行采访工作的。可庆幸的是,当时这些老店铺的后人和老伙计还健在。如月盛斋的店史是其五代马霖讲的,正明斋的店史是正明斋经理孙益增和其夫人张蕴芳讲的,一条龙的店史是其后人韩在舜讲的,都一处的店史是20世纪50年代初都一处经理栾寿山讲的,等等。 我们编写《享誉京城的老店铺》是想请现在从商的人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摒弃失败的教训,以便将自己的企业发展起来;为研究老店铺历史的朋友,提供参考资料;使海内外炎黄子孙和朋友们,了解北京的老店铺发展史,更热爱北京。 王永斌 2008年7月 后记 我过去写老店铺(当时称老字号)是将老店铺放在商业街中去写。不少读者反映,如此写老店铺虽然可以看出老店铺的发展是与商业街的繁荣密不可分的,但读起来,总觉得老店铺是处于从属地位,其历史光辉显得暗淡失色。建议只写老店铺不写商业街。所以,这次就将全北京著名的老店铺按行业分类,编写了这部《享誉京城的老店铺》专集。 因年老,打算出新书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享誉京城的老店铺》能够出版,得力于我的女婿李学良的全力帮助,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社长宋灵恩先生及副总编林晓靖女士的不弃,责任编辑王雷女士的精心推敲打造。 书中的珍贵老照片是我的朋友——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副主任王炜先生提供的,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不妥之处,请各方人士批评指正。 王永斌 2008.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