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衡新闻作品导读/跟梁衡学新闻书系
分类
作者 梁衡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是一本体例很特别的书。每篇新闻作品前都有作者自己的剖析、说明或独白,每个章节前又有编者的导读,部分章节还附有报纸的影印文件以及一些资料图片,可以给读者一定的参考与感性的认识。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三部曲”一个浓缩本,是为读者准备的资料性读物。

这套丛书,时间跨度从1978年到2008年,整50年,客观上记录了我国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也记录了一个新闻人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件没有刻意包装,甚至没有用心打磨的产品。之所以这样,是想保持一点原生态,敞开心扉与同行切磋交流。

内容推荐

本书是“跟梁衡学新闻书系”之一,全书共分“采写作品”“编辑作品”“言论作品”“管理作品”“副刊作品”“业务研讨作品”“记事”七个章节,时间跨度从1978年到2008年,客观上记录了我国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也记录了一个新闻人成长的过程。每篇新闻作品前都有作者自己的剖析、说明或独白,每个章节前又有编者的导读,部分章节还附有报纸的影印文件以及一些资料图片,可以给读者一定的参考与感性的认识。

目录

采写作品

 导读

 消息

 解析 历史曾有这样一个时期

 原稿 所谓“蒲县武装暴动”案真相大白

 解析 “三点一线”采访法

 原稿 重视智力投资建设精神文明

 解析 在春风中寻找破土的新茅

 原稿 解进保自荐任林科所负责人取得显著成绩

 解析 关于新闻小品

 原稿 新式五用塑料蛋箱在山西诞生

 解析 为隐者立传给无名者传名

 原稿 林业工程师王晋益研究黄土高原取得成果

 解析 采访如采药一稿等五年

 原稿 繁峙县试办农技推广联合体

 原稿 农艺师郭蒲生牵头建起繁峙县科技承包网

 原稿 山西忻州地区鼓励科技人员下乡搞承包

 解析 抓住灵感

 原稿 翼城县公路林储材百万方价值两个亿

 解析 青山不老

 原稿 神池县将立造林功臣碑表彰高富育林十六载 一心为村里乡亲造福

 通讯

 解析 我的成名作

 原稿 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

 解析 且把新闻当文学

 原稿 农民灭鼠能手赵生成

 解析 一种宗教式的虔诚

 原稿 热炕

 解析1 关于这个得奖标题

 解析2 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

 原稿 三十一位同窗友二十五年祁连月

 解析 新闻的“新”就是“快”和“深”

 原稿 欲要山长树先教山留人

 解析 说真话最难

 原稿 科学思想与封建专制的一场搏斗

 解析 将心比心

 原稿 杜寿鹏——要堵贺兰山缺

 记者来信

 解析 和你笔下的人物同命运

 原稿 交城县应迅速处理殴打科研人员的事件

 解析 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还要难

 原稿 关键是现行教学体制和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内参

 在郭凤莲像上画“眼镜”引起的一件冤案

编辑作品

 导读

 头条稿

 说明 栽者有其权 百姓得其利

 原稿 福建全省推行林权制度改革

 策划稿

 说明 一个三级跳跳出来的头条

 原稿 青海开发太阳能造福农牧民

 言论

 说明 专版策划要三位一体

 原稿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批评稿

 说明 碑不自立名由人传

 原稿 不到10里路立了8块碑(监督与思考)

 撤稿

 说明 不要在岳飞、文天祥身上做文章

 原稿 岳飞、文天祥是否民族英雄

 批语 有广告嫌疑

 原稿 网站“烧钱”靠不住

 批语 你有什么资格向全国200万读者说“要”

 原稿 认真探索凭实绩用干部的正确途径

附:“要”字牌言论

 批语 什么不是新闻

 原稿“井水不管河水”的体制必须改变

 改稿

 评析 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

 见报稿 我国为能源立法提速

 评析 新闻是火花一点,不是火光一片

 见报稿 福州为市民凉爽度夏装上“保险”

 说明 编辑要善于发现露头的矿苗

 原稿 食品明白标签终结模糊购物

 评稿

 评析 含混不是模糊美

 原稿 多少情畲靠意投

言论作品

 导读

 匠人与大师

 一脉相承说发展生产力

 听老祖宗说和谐社会

 两类出版两种阅读

 工作不要挂在空挡上

 大干部最要戒小私

 有感于某些干部“不会说话”

 一个老虎也吃人

 开会与讲话

 哲学是一根风筝线

 爱国的理由

管理作品

 导读

 论报纸的四个属性

 中国报业50年

 报刊需要好文章

 关于地方记者工作的两个问题

 30年来的新闻与政治

副刊作品

 导读

 红毛线,蓝毛线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广安真理宝鼎记

 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

 周恩来让座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人人皆可为国王

 你不能没有家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题为根干戏为枝叶

业务研讨作品

 导读

 一个记者的责任与成功

 关于新闻的定义

 消息不能散文化

 内核外延说通讯

 评论是报纸的宝塔尖

 稿件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政治生命力

 一首画版歌

 文章五诀

记事

 导读

 就取消北戴河暑期办公给党中央的建议信

 朱镕基改稿

 对国家领导人不应称爷爷

 向季羡林先生约稿

 一次检查

 凌晨就诊记

 我与《新闻战线》的不解缘

 在退休座谈会上的讲话

试读章节

原稿

中纪委要求山西省委抓紧处理,给予平反

昭雪,对制造这一假案的人要严肃处理

所谓“蒲县武装暴动”案真相大白

本报讯 中共山西省临汾地委,利用清查运动,大搞派性,制造了逼死县委书记杨桂舟,还株连二百多人的所谓“蒲县武装暴动”大假案,至今尚未彻底平反,严重影响了这个地区的安定团结。

今年五六月间,几位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分别向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来信、来电,反映了这个问题。中纪委接连几次打电话要求和催促山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抓紧处理。

7月4日,受害者桑保珍专程来到北京,为了引起领导的重视,加快问题的解决,他灵机一动,在西单电报大楼给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火青同志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黄克诚同志发了一份长达1200字的电报,对山西省临汾地委和蒲县县委主要领导人制造大假案的罪行提出了控诉。中纪委收到电报后,立即通知桑保珍前来面谈,详细听取了他受害的经过和假案的有关情况。

所谓“蒲县武装暴动”案的真相是:蒲县地处山区,当地人有打猎习惯。1973年和1977年,蒲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高宪阁等为了打猎、打靶,曾分别向驻军武装部要了些子弹。1977年10月,地区公安局以“盗窃军火”的罪名拘捕了高宪阁等人。临汾地委某些领导人认为时机已到,随即派出与杨桂舟持对立观点的辛荣彪、张瑛为正、副组长的工作组,前去主持蒲县的“清查工作”,他们采取栽赃陷害、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凭空制造了一个所谓“蒲县武装暴动”案。他们把1976年临汾有关单位经地委批准在蒲县开会及有些同志因公到蒲县,说成是为反革命武装夺权“搞串联”;把1977年2月间解放军某部辛春喜同志回蒲县探亲时,请了县、社一些熟人在家吃饭,说成是为反革命武装夺权“开黑会”。据临汾地委书记×××透露,他是早就想整蒲县县委书记杨桂舟了,他说,就是没法下手,现在子弹帮了我们的大忙。他亲自到蒲县召开干人大会,又把这个问题和反大寨联系起来,说:“这是一股反大寨的恶势力,县委书记杨桂舟为首的蒲县县委是资产阶级帮派司令部;杨桂舟是反清查的帮司令;蒲县是叛党夺权的根据地;这个案永远也翻不了。”并责令刚被从省医院揪回的杨桂舟在10天内交代清楚,否则送公安局监护隔离审查。辛荣彪在讲话中说,这场斗争要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会议刚散,杨桂舟同志就被迫自杀。工作组搞的是赤裸裸的“以派划线”,凡是杨桂舟一派的有子弹的人,都被审查,而另一派有子弹的人,不但不审查,反而成了审查别人的积极分子。整个案件大整一派干部群众,被株连的有7个被捕,8户被抄家,80多名干部和群众被打成“帮派体系”,非法关押,隔离审查,120多名干部被赶到农村劳动。而在“清查”此案中所谓立了功的辛荣彪、张瑛二人,则分别被任命为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

桑保珍同志是在这起大假案中受到株连的无辜群众之一。他原在县里当炊事员,1973年退休后到柏山古庙护林看庙,孤身一人,以庙为家。制造这一假案的人硬说柏山是“反革命武装暴动据点”,说桑保珍修庙墙、挖地窖是“筑工事、挖地道”。由于柏山是名胜古迹,游人不少,就被说成是来跟桑保珍联系的。于是,他于1977年10月19日,在一无逮捕证、二无拘留证的情况下,被非法逮捕入狱。桑保珍在狱中多次受到酷刑审讯,下巴被打脱臼,左臂被打成残废,两腿得了严重的关节炎。这一次入狱共被关押485天。

1979年3月,山西省委第二书记罗贵波同志到临汾视察时,听取了群众的反映,派人组成省、地委联合调查组,对此案进行调查。这时,有关部门迫于当时形势,不得不于3月11日把桑保珍从狱中放了出来,但却不给释放证。1979年7月23日,他们又捏造了“冲击围攻县委书记,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将桑保珍再次逮捕,又关押了335天。直到今年6月13日,才将桑保珍释放,但释放证上还留着“扰乱社会治安”等尾巴。经桑保珍据理力争,最后才写了一张“无罪释放”的证明,于6月20日出狱。

对这一大假案的主要受害者杨桂舟同志,去年3月地委副书记董启明就代表地委宣布要“开追悼会平反昭雪”,但因王定模、张瑛不同意在悼词上写“错定为清查对象含冤致死”的字样,平反追悼会又未开成。被捕的其他几个人虽已释放,也都还留有尾巴。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了解上述情况后,即于7月26日专文函告山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对这一假案要彻底平反,对被迫害致死者要予以昭雪,对制造假案的人要严肃处理。在查处过程中,如有人进行干扰,也要追究其责任。”据此,山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临汾地委成立了一个调查组,于8月19日前往蒲县。但是,由于某些人的抵触,调查、处理工作进展缓慢。这件大假案的直接制造者辛荣彪、张瑛至今还是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被害者及其家属、广大群众强烈要求彻底查清此案,追究大假案制造者的法律责任。最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再次重申了上述意见,要求山西省抓紧落实,尽快对此案作出严肃处理。

(《光明日报》1980年8月)

[附】

拭目以待

在粉碎“四人帮”一年之后,山西省临汾地区居然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个逼死县委书记、株连迫害二百多人的所谓“蒲县武装暴动”的大假案!而罪名之一又是所谓“反大寨”!这实在是令人愤慨的,又是引人深思的。

党中央三令五申,是冤、假、错案,就要彻底平反。可是,在党的三中全会后,当省委第二书记罗贵波同志觉察这一假案,并派出调查组进行调查时,却遭到顽固抵制,假案的直接制造者甚至还公然将受害者桑保珍再次非法逮捕入狱!你说怪也不怪?今年夏天,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得悉情况,多次催促山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抓紧调查、严肃处理这个大假案,山西省纪委和临汾地委也派出了调查组。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假案仍不能彻底平反,假案的直接制造者仍逍遥法外,照样当他们的官,摆他们的威风!人们不禁要问:在那里,为什么制造一个假案是那样容易,而平反一个假案却这样困难?为什么整好人是那样容易,而处理那些蓄意整人、违法乱纪的人却这样困难?平反冤假错案的阻力究竟在哪里?

假案受害者和广大群众的呼声是如此强烈,中纪委提出彻底平反的要求是如此坚定、明确,现在,就看山西省委和临汾地委的有关部门、有关负责人拿出什么行动了!

事情总要有个结局的。党纪昭昭,法网恢恢,违法乱纪者岂能逃避?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注:本文为《光明日报》就上面一则消息所配发的短评。)

解析

“三点一线”采访法

因为是驻地方的记者,得不到中央的大新闻,我采写最多的是那些乡间僻壤里发生的事。但有时这些事也能上头版头条去和北京的重要会议、领导人的活动抢地盘。县里的通讯员常问我,这有什么诀窍,我说:“其实很简单,就是三点一线。”

打靶时有一个术语“三点一线”:眼睛从标尺缺口里看出去,缺口对准星,准星对目标,三点连一线,这时扣动扳机,就能击中目标。记者的上稿率也就是他对目标的命中率,要提高命中率也有个“三点一线”,这就是政策、形势和事实,或者可以通俗地表达为,上面抓什么、群众想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这样三个点。一般来说,只要你采访的事实既能呼应中央的政策,又紧扣目前的形势,你这篇稿子就基本命中了。政策,主要指中央的政策,一个社会的活动和发展,在一个时期内必然要在这个社会的组织者——政府的政策指导下进行,这就形成了这个时期社会或社会上某方面工作的主要趋向,即政府部门的中心工作。政府始终很关心自己的政策的客观效果,一方面希望听到来自社会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又希望用这种实例去进一步推动政策。而作为政府部门主办的报纸,这时当然应优先收集和传播这种信息。这就决定了你采访的事实要考虑与这个“点”连接。形势,是这一个时期社会的趋势和民心,包括人们的思潮、行动、所说、所议等。形势和政策、中心工作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当政策顺乎民心,上面所为和下面所想合拍时,社会就政通人和,生机勃发,如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几年间的局面;当政策不符合民心时,或者是万马齐喑,或者是火山爆发,如“四人帮”高压时期,群众以沉默和以“四五”运动来反抗。当然,如果政府和民心不符,大部分时候都到不了尖锐对立的程度,这时就表现为群众对政治和时局的漠然态度。就是说政策和形势有时共振,有时不谐,有时还有对立。而生活中的事实千千万万,新闻媒介只是选择那些与全社会关系较大且为多数读者关心的事。记者常常用政策和形势来做取景框,收集新闻事实。于是这事实就可能有这样几种新闻效果:

1.当政策与民心不符,或者关联不紧时,你采写的事实,如果只与政策连线,就是生硬的图解。我们常看到一些稿子,如上面说廉政,就去找廉政的例子,上面说抓思想工作,就去找思想工作的例子,但这并不真正是群众当时所最关心的。这叫“两点一线”的新闻。眼睛向上,只顾和上面挂钩,这种新闻在我们过去的报纸上是司空见惯,太多太多了。这就是大家所讨厌的“假”、“空”的毛病。

2.当群众所想的事已经发生,但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这事实可能引不起上面的注意,发不出稿去。但是如果一旦能发出去,就会引起大的轰动,或者反过来影响上面的新政策。比如“大寨”这个典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上都看到它“左”的错误,但上面还没有定论,这时发这方面的稿子就很难。但拖延了很长时间,终于推出揭露“西水东调工程”的稿子后,就引起很大的反响,接着上面发布了有关政策。就是说,有时新闻事实只与客观形势挂钩,“两点一线”的新闻也是很难发表的(或者发不出,或者要经过极大的努力)。

3.当政策与形势正好一致,发生共振,我们采写的事实正好在这个共振点上时,这篇新闻就可顺利发表,这时的新闻就不是“两点一线”,而是“三点一线”了。

一般来说,坐在编辑部里的记者,很容易写与上面政策“两点一线”的新闻,而经常跑基层的记者,则要掌握好“三点一线”,将政策、形势、事实很好地结合。而这事实必须是新鲜的,能说明政策的生命力与形势的新特点,而给人以启发。打倒“四人帮”后,我们确立了大抓教育的国策,社会上都为教育忧虑,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生产队具体提出了以自己的财力办教育的方案,这件事虽发生在一个深山沟的小村子里,但它确是一个新鲜的、代表着方向、发生于政策与形势共振点上的事实,所以采写后很快发表在头版。

P8-14

序言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这一生的公务年龄都是在新闻这个平台上度过的。全部时间中有一半是做新闻业务,一半是做新闻管理。我大学的专业并不是新闻,以一个外行,一步步走进新闻的殿堂,先当记者、编辑,后来又任新闻出版署官员、《人民日报》副总编。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外来户。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观察,谨慎体悟,孜孜以求。我有一个顽固的习惯,不论是从事管理工作、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车之辙,总想在实践的同时弄清它的理论根据,走自己的路。我把这比作“打着灯笼走路”。

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联系实际探求理论,但这个理论绝不枯燥,探求的过程也不艰涩,是寓研究于体味、把玩、欣赏之中。这就是诗话、词话、笔记这一支。有点类似现代西方的案例教学,但现在的案例教学有其事,有其理,却少有其美。中国画的教学作品叫“课徒稿”(比现在电脑课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师边画边讲,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却又一样的美。有的简直成了传世名作,如著名的《芥子园画谱》。鲁迅小时候,在私塾里除学正课外还偷偷地临它,可见其吸引力,至少说明它不枯涩。这大概就是列宁说的笑谈真理。我从小就喜欢诗话、笔记体的学术书,后来做了新闻,便以这种方式边实践边探寻新闻写作的原理。积以时日,当我告别新闻平台时便有了一个“新闻三部曲”,这是我几十年在新闻之路上走过来的照路灯笼,或一根拐棍。应出版社之约再加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便构成了现在的书系。

“三部曲”其实是我亲历的三种业务身份的记录。

第一部《记者札记》是我对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国历史由低谷到复兴的一个转折期,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二是,这九年我以大报记者身份处于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绞尽脑汁,有一些特殊的收获。几篇作品得奖也在这一时期。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99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点一线采访法”等。其中《青山不老》一篇还被选入教材。

第二部《评委笔记》是我担任各种新闻奖项评委时的随笔,时间约是1987年到2000年我在新闻出版署做管理官员期间。前一部是解剖自己,这一部是研究别人。评奖是对新闻作品质量的透视和检验,最能看出作者的拳路和作品的脉络。没有哪一个新闻人不梦想得奖,一稿成名。但一般我们却过多地关注榜上之名,而忽略了上榜、落榜的理由。评奖过程,其实就是作品解剖、案例教学,是“顺瓜摸藤”,逆求新闻原理和写作方法的捷径。这本研究笔记一一辨析作品得失,并尽量上探其源,分别归纳为采访、写作、原理等八个方面。本书原名《新闻绿叶的脉络》,1995年出版,先后4次再版重印。这次略有补充修订。

第三部《总编手记》是2000年到2006年底我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问的改稿记录。说是记录,但不是流水账,琐碎不要,只留思考。这是一个与前面完全不同的角度。首先,是站在全局而审一点,以一稿而牵全局,特别是头条稿。虽然是改稿,心里总是想着办报,想着新闻与社会。其次,由于负有指导之责,所以虽是改稿子,又总是想着队伍素质的提高,希望理论性和针对性都能强一点。再次,不只是改稿,更多的时候是选题、策划、版面、新闻思想等宏观的东西。书中内容大都是在夜班审稿、编前会定稿、出报后评稿时的思考,还有一些是编报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曾在《新闻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过。

在过去出版的“三部曲”中还有一本是我在新闻出版署任职时谈管理的《新闻原理的思考》。考虑到读者面较窄,这次没有收入,而以《总编手记》代之,这样,三本就分别是采、写、编方面的业务研究了,仍是“新闻三部曲”。

至于《梁衡新闻作品导读》,这是一本体例很特别的书。每篇新闻作品前都有我自己的剖析、说明或独白,每个章节前又有编者的导读,部分章节还附有报纸的影印文件以及一些资料图片,可以给读者一定的参考与感性的认识。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三部曲”一个浓缩本,算是为读者准备的资料性读物吧。

这套丛书,时间跨度从1978年到2008年,整50年,客观上记录了我国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也记录了一个新闻人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件没有刻意包装,甚至没有用心打磨的产品。之所以这样,是想保持一点原生态,敞开心扉与同行切磋交流。这是一座已经盖好还没精装的别墅,更方便用户看清结构,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加工入住。

感谢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出版社能出版这套体例特别的书,愿读者能够喜欢。

梁衡

2008年12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