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40年知青们的浪漫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志新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40年知青们的浪漫事》这本书,是由一个个生动的传奇故事组成的。作者靠他入微的观察和博学强记、概括洗练的功夫,把一件件下乡知青的轶事见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所演绎的生动故事描绘出来。写作的手法有点像中国古典白话名著《三言》。有曲折的故事,有生动的描述,有传神的对话,有情景的描绘,有心理状态的刻画。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将知青下乡的这段亲身经历,靠他入微的观察和博学强记、概括洗练的功夫,把一件件下乡知青的轶事见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所演绎的生动故事,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到来之际,再现于他的笔端:有的好事多磨苦尽甘来,如杨志钢、米丽鹃,有的结局悲凉,读来令人唏嘘,如沈巧珍、张敏芝、赵鸣奇这样的知青就该褒扬,俞再文这类人就该受到鞭挞。

目录

楔子

捉垃圾瘸脚喜得干金妹

俞小勤装病留城结良缘

周健民桂林访友遭监禁

米丽鹃远嫁香港成大款

邓石明退婚改求插青妹

沈巧珍走投无路卧铁轨

徐又村择恋遇到尴尬事

邢桂珍想做好人难上难

陈蓉蓉村前遇旧续前缘

刘仁杰生产队里遇“小芳”

程家珍一惊吓出精神病

张敏芝未成名医先失身

陈若军如厕像开重机枪

郝继善烧饭做菜闹笑话

姚小芳被逼无奈“抛情书”

赵鸣奇防汛护堤献青春

杨志钢照顾孤寡撞大运

郭振怀杀人嫁祸成大恶

钱片长弄巧成拙遭革职

乔校长棒打鸳鸯双双飞

吴士度片刻欢娱憾终生

俞再文上调进城留“孽债”

学罱泥立船横篙阳澄湖

学插秧看似“退步”却进步

夏布裙穿着风凉“撩不得”

农闲曰捕鱼捉蟹乐事多

袁玉明委身屈辱“做儿子”

陈明生养儿抛子上海滩

曹司令游龙戏凤挨枪子

王淑云假立婚约离农村

宋博文奇婚畸恋到白头

金富贵一诺千金留美名

后记

试读章节

六六届的高中生李银泉,上高一时生瘤珠,瘸了一条腿,因此在学校时就有了“铁拐李”的绰号。

“铁拐李”家在苏州枫桥农村,这是苏州出了名的富庶地区。因为那里除了种田,还有开山的宕口,可以采石出售。虽然这在当时还都是集体收入,但由于公社、大队富了,社员的分红单价自然就高。所以每个青壮劳动力,每年都可分到五六百元钱。这在当时的农村。着实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这已经超过城市工厂中一个三四级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了。

学校里上山下乡的动员会一开,李银泉啥也没说,打起铺盖就回了乡。李银泉回到生产队,不能去开山,因为他瘸了一条腿;队里秋收刚忙完,没有什么活可干,就派他和另外三个农民一起到苏州城里去捉垃圾。

所谓“捉垃圾”,就是把城里人吃剩下的瓜皮果壳、鱼肉骨头,拣菜拣下的菜根菜叶以及烧火烧下的煤球煤灰等各种生活垃圾收集起来,运回农村。当时大田还不盛行施化肥,而这种垃圾。可是农作物最好的有机肥料。

“铁拐李”一行四人,把船摇到阊门吊桥头,靠河埠头把船泊好,各自挑起担头。穿街走巷,收起垃圾来。收满一担,就挑回船上,接着挑起空担,又到各处去收。要等垃圾收到满满一船,才把船摇回家。收满一船垃圾,需要三四天的时间,而这三四天里,捉垃圾的人就吃、住在船上。他们出发前把柴、米、油、盐都带上了,唯独这水,因为河水不能吃,只能向岸边的住家商量,接点自来水。

阊门吊桥头沿河的房子里,住着一对年近六十的老夫妻,男的还在厂里当工人。女的已经退休在家。夫妻俩近四十岁时,生得一个闺女,如今已经十七岁。那闺女长得如花似玉,亭亭玉立。因为老两口晚年开花,又是独生女儿,所以这闺女自然就成了他们的心头肉、宝贝疙瘩。

这一阵,老两口正忧心忡忡,因为女儿初中未毕业,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如今正动员下乡插队,而且她们学校的学生将统一安排到苏北农场。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宝贝女儿要到远离自己的苏北农场,怎不使老两口茶饭无心?自己的闺女从小娇惯,如今要远离父母,到苏北去务农,能不能独立生活?能不能干农活养活自己?他们心中一点没底。

“铁拐李”的船,正好停在老两口家门口的河埠上。“铁拐李”读书读到高中毕业。自然比较活络。到岸边人家去要水的任务,就落到他的身上。“铁拐李”很会做人,到老两口家要水,对人家“阿姨长,阿姨短”地叫得非常甜,因老两口不肯收水费,“铁拐李”每次出发总带上一筐青菜送给他们。这样一来二去,就变得十分熟悉了。

老两口看看“铁拐李”虽然瘸了一条腿。但为人诚恳,谈吐不俗。看看他们捉垃圾的人吃饭,虽然没有什么菜,但行灶里烧出的新米饭,雪白喷香,那股清香,直扑腾到老两口的心窝里。

每当“铁拐李”到他们家接水,那老阿姨总有意无意地向他打听枫桥农村和他们家的情况。枫桥农村的富裕,在苏州是人所皆知的。“铁拐李”家有五间大瓦房,还有三间养猪、堆柴的下场屋。父母健在,家中还有一个未出阁的妹妹。当问他是否婚配时,“铁拐李”说了一句:“我的腿不好,谁肯嫁给我?”老阿姨不禁喜从心来。自那之后,老阿姨对“铁拐李”更加热情,不仅烧好了水送上船让他们喝,有时还烧好了菜送给他们同船的人吃。老阿姨的用心。过来人一看就明白。

“铁拐李”是否真的没婚配?这倒也不是。小时候,父母做主,曾为他订过一门娃娃亲。“铁拐李”上初中时功课一直很好,如果正常。他定能考上大学脱离农村。而父母为他配的亲,对象是个一字不识的姑娘,年龄还比他大一岁。小时候无所谓,“铁拐李”考上初中之后,渐渐感到两人话不投机、别别扭扭起来,双方父母也都看出来了。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前程,李银泉的父亲亲自带了礼品,到女方家说情:聘礼不要退了,要求解除婚约。女方家也很通情达理,想到自己女儿还小,另行择亲不难,就同意了老李的要求。但天有不测风云,婚约解除不久,李银泉就患病瘸了一条腿:“文化大革命”又使李银泉的大学梦泡了汤。回乡后,再也没有提过亲,因为李银泉看上的,人家不愿意;人家有意思的,李银泉又看不上。一来二去就把这事搁下了。

李银泉回乡以后,因为瘸了一条腿,不能上山采石,大田里的农活也不熟练,他最喜欢干的活就是进城捉垃圾,因为那里有他所喜欢的生活。即便住在船上生活很艰苦,他也毫不在乎。再说那李银泉还真有好人缘,他身穿学生装,戴着一副黑边框的近视眼镜,挑着担串巷走户,人家一看,就知道他是一名下乡的知识青年。当时苏州城里哪一家不摊上个插队知青?出于怜子和同情,不少人家还积好了垃圾等着他来挑。所以他到城里捉垃圾总比其他农民捉得多,收得快。

再说那老两口,看到李银泉一副学生腔,傍晚时,还把垃圾中的废报纸拣出来,展平了坐在船头上看……便萌生了将女儿嫁给他的念头。因为只有这样,女儿才能不去苏北农场;女儿想家的时候或自己想女儿的时候,来去也就两三个小时的路程,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想到这里,老阿姨便请邻居老好婆去说媒。

再说李银泉自从结识了老两口,经常在他们家出入,自然也见到过他们的闺女。因为她是初中生,长得白皙秀气,自有几分爱慕。听到老奸婆前来说媒。真是求之不得。不久就引女方父母到自己家,双方父母都觉得满意,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

再说城里上山下乡运动正搞得火热,那闺女被安排去苏北响水县的农场。不曰即要整装出发,这可急坏了老两口。到学校去说。学校革委会的负责人明确表态,只要有枫桥公社的接收证明,就可以不去苏北。而枫桥公社的证明怎么出得出来?当时各地的户口都是控制得很严的,唯有小两口结了婚,才可名正言顺地出这证明。这时两家子商量,准备来个“突击结婚”。反正婚房婚床是现成的,稍加拾掇便没有问题;只是女方才十七岁,根据婚姻法规定,女方要十八周岁才能登记结婚。这一困难却难不倒有心人,李银泉拖着瘸腿和父亲一次次地往公社民政科跑,最终终于感动了那个民政干部,同意特事特办:“预领结婚证”。

结婚证领到,李银泉立即办了婚事。当时许多同学都还没有下乡,都赶去喝他们的喜酒。见到那新娘子花容月貌,穿上新婚的红装更是漂亮,于是都觉得“铁拐李”艳福不浅,捉垃圾捉到了一个“千金”。不久,李银泉先后得了两个大胖小子。后来,他妻子在村办工厂当上了会计,李银泉又花钱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忙时务农,闲时跑运输,一家人过上了和和美美的生活。P3-7

序言

志新是我四十多年前教高中时的学生,现在我面对他。的确自愧不如,这正证实了一句古话:“青出于蓝胜于蓝。”

志新在校时就才气凸现、聪颖谦和。待人接物热情诚恳,读书勤勉、好学上进。同学喜欢他,老师器重他。我们情谊甚笃。在“文革”中,人为造成疏远,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有車在吴县政协这个平台上相聚。他以县文管会副主任、吴县文史专家的身份当选为政协常委,我是分管文史的副主席,自然来往就多了,由此对他的工作表现、事业成就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做文物工作,不辞辛苦、脚踏实地,走遍了吴县的山山水水,全县名胜古迹几乎囊括在胸。经他发掘、收集、鉴定的文物之多、之珍贵,在江苏堪列前茅。后来他下海经商,又能把握商机,经营有道,把公司办得卓有成效,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业余仍创作撰文,笔耕不怠,著作甚丰。他真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样,成功一样,一路走来,光彩亮丽。

最近,他送给我几本他写的有关吴地文化、胜迹的书。史料厚实,文字清新洒脱,亲切朴实,读来让人长知识、得情趣、受感染,不让你不一口气把它读完。我看书不算少,但到了晚年,因目力不济,看书越来越吃力,可还是把他送我的书一气读完,从中确实得益匪浅。希望他趁此精力旺盛、创作激情高涨、积淀丰富、才思敏捷的时候多出佳品,让我晚年能多读到一点他的好书。果然他的新作《40年——知青们的浪漫故事》又将出版,真是令人高兴!

读了他的新作,知道他高中毕业后,和其他同时代的青年一样。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并有过一段下乡插队的经历。知青下乡插队也有好处:意志、体魄得到锻炼,懂得农事、稼穑的辛劳,长阅历,增才干,洞明世事,体味人情。当然负面也是有的,我就略而不计了。志新同志在这段亲身经历中,靠他入微的观察和博学强记、概括洗练的功夫,把一件件下乡知青的轶事见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所演绎的生动故事,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到来之际,再现于他的笔端:有的好事多磨苦尽甘来,如杨志钢、米丽鹃,有的结局悲凉,读来令人唏嘘,如沈巧珍、张敏芝、赵鸣奇这样的知青就该褒扬,俞再文这类人就该受到鞭挞。凡此种种看似平凡,但也真实地展示了那个特殊年代、特定环境里的众生相,说尽了插队知青经历的酸甜苦辣,读来感到沉重又有情趣,让人回味无穷。《40年——知青们的浪漫故事》的确是本好书!出版以后对广大昔日的知青和没有这方面经历的人,都是一种极好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享受!

《40年——知青们的浪漫故事》付梓,他嘱我作序。我前面已经说过:老迈之人,滞步日久,蒙他不弃,只得勉为其难,写下这篇不像序的“序”,对他新作的如期出版,以表示衷心的祝贺。

2008年3月 时年七十九岁

后记

1968年发生的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转眼四十年过去了。当年二十岁左右的姑娘、小伙,如今都已两鬓染霜、儿孙绕膝。到了退休或接近退休的年龄。人一旦到了这个年纪,就特别喜欢忆旧。回想自己的青春年华,特别是插队、插场、上山下乡的那段日子。说实在的,那段日子虽有苦涩,也有酸楚,但还是很值得回味的。这很像吃青橄榄,使人久嚼不厌,玩味到最后,还真有点甜津津的。

我们这代人,出生时,烽火连天枪声急;发育时,恰逢天灾没有吃;临近高考。想进大学,“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临了,那几届中学毕业生。全部插队、插场当知青,而且一当就是近十年。试想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人的工作经历能有几个十年?可见这段经历的分量。

有人说:下乡插队很艰苦,很无奈。但是人生总有许多不如意。比我们老一辈的,曾经历过战争的苦难,很无奈;比我们小一辈的,正经历着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磨砺与考验。与他们相比,我们插队到农村,算不了什么。人就是在与自然、与环境、与异类的斗争中生存,适应了、胜利了,方显出英雄本色。而有了斗争的经历,生活才显得丰富而多彩,回味起来才特别的有滋味。

历史造就了一代具有相同命运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也插过队,因此,对知青的生活很有体验。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情感生活,知道他们的奋斗与艰辛,理解他们的忍耐与抗争。2008年正值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记录下这些昨天的故事,作为对知青生活的一种追忆,这就形成了这本小书。书中的故事,并不能反映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恢弘场面,但通过它却可以了解知青们的生活片断,折射出他们中许多人的人生理念。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可爱、可恨的知青朋友,希望引起他们的回忆和共鸣。

感谢苏州吴中区文联主席李福康和我的许多知青朋友,给我以鼓励,积极补充素材。蒙上海《新民晚报》社高级编辑曹正文先生和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潘力行先生的厚爱,为书作序。感谢编辑同志与我的同事们为书的正式出版作出的种种努力。如果书能反映当年知青生活的一隅,对现今有所教益,读者能够喜欢,那就不枉我在百忙的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写下这些故事所耗费的精力。

谢谢读者。

张志新

2007年12月24日于苏州美之国花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