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医师谈肠套叠
事件回放
李医师是从浙江杭州省级教学医院作为人才引进到我院工作的,她讲得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讲起医学基础理论及外科学有关内容条理十分清楚,深入浅出,让人爱听,手术做得很漂亮,这是大家的一致评价。
李医师来我院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普通外科病房工作,这里除了胆道疾患病人较多外,小儿肠套叠也不少。那天,李医师忙里忙外,奔上奔下去了几次放射科,就是要找徐主任,请他会诊4床、11床的两位小儿肠套叠患儿的事。经过反复商讨,两人意见取得一致后,就决定合作配合在X线透视下,用空气及硫酸钡给患孩灌肠。利用空气和硫酸钡注入结肠内的压力,分别将4床患儿回肠套入回肠的肠段(回肠一回肠型)和11床患儿回肠套回肠再套结肠的肠段(回肠一回肠一结肠型)成功推出,完全达到了恢复原位的目的。整个复位过程足足忙碌了三个多小时。次日我上班,一进病房就见到这两位患儿跳跃嬉笑,吵着饮水饮奶。查病房时李医师告诉家属,继续在病房观察3天就可出院了。但由于被套的肠段尚有水肿,肠黏膜上仍有瘀血,所以回家后一个月内,饮食绝对要小心,除开水、牛奶外,可进食少量粥汤,暂不给其他食品。
此刻,我们护士们正忙着床头交接班时,5床又送来一位急诊患儿,长得虎头虎脑的,头上三根毛人见人爱,才20个月。只见他一阵大哭大吵,两腿屈曲,两手乱抓腹部,满头大汗,面色已十分苍白,四肢厥冷,一阵恶心、一阵呕吐,吐出带有草绿色的胆汁。一会儿却又嬉戏入睡,10分钟左右又会再次发作,李医师马上赶过来,给患儿一检查,脐上清楚摸到一段“香蕉状”硬块,光滑而带弹性。李医师又用食指插入患儿肛门内检查,在指套上可见到果酱色大便及血迹,确诊又是一位肠套叠病儿。由于肠子套叠,已引起肠壁血循环障碍,估计肠壁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决定急诊施行手术。
手术中见到,回肠套回肠20厘米,回肠又套入结肠12厘米,绪肠再套结肠5厘米,是属少见的回肠一回肠一结肠一结肠型。腹内已有大量炎性渗出。幸好送来较早,肠子尚未发生坏死,李医师用手法给予复位。但是回病房后,出现了严重混合性休克(中毒型+创伤型),连续72小时神志不清,全身抽搐,发抖寒战,四肢冷凉,脉搏快速,细而无力,提问高达39~42℃以上(体温表达到顶峰),经过我们医护人员4昼夜的抢救,终于转危为安。病孩家属激动得热泪盈眶,赠送”妙手回春”大红锦旗,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激。
医学解读
大家都知道,人的大、小肠像一根长长的橡皮管,按照一定的解剖排列顺序,弯弯曲曲地盘旋在人的肚子里。肠与肠之间,有一层像纸一样的肠系膜,把它们牵连在一起。当人吃了东西以后,食物先经过胃的运动,在胃液的搅拌作用下,变成糊状食糜后,胃会将这些食糜,推送到肠里,在肠里继续进行消化。把需要的营养由小肠的上部一步一步往肠子的下部送。怎样送呢?是靠肠子的蠕动和摆动来完成。通过肠壁内的环行肌肉有节律地收缩,从而形成一连串的收缩环,自上而下地移动,称肠蠕动。另外肠壁内还有纵向肌肉,它会有节律地一下收缩一下放松,会像钟一样地左右摆动。肠子又蠕动又摆动,就这样食物一面消化,一面吸收的过程中,缓慢地向下推送。
婴幼儿的肠子比成人长,约是身长的6倍,肠系膜长而易活动,肠壁又较薄,肠道发育尚不完善,肠子蠕动不规律,很容易发生蠕动紊乱。一旦肠子有发炎、肠子长有息肉和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如软硬度突然改变),肠子的运动就会错乱,导致肠管的一部分套入下一段肠腔里去,而且连肠系膜也会套进去,这就称肠套叠。由于肠系膜中的血管因套入而受压迫,血液循环因此受到阻碍,肠子就会出现水肿、充血、坏死,危及生命。小儿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尤其是4~10个月且健壮肥胖的婴幼儿。
防治有道 怎样预防肠套叠的发生呢?
1.婴幼儿避免肠炎的发生:要注意饮食卫生,奶瓶要经常清洗消毒,奶瓶的螺旋口要用刷子刷干净,喂奶时奶头要清洁,母亲内衣要经常洗换。
2.妻注意合理喂养,喂养时不能过饥过饱,需要添加辅食时妻循序渐进,让孩子胃、肠有一个适应过程,不要突然改变食物的形式。有的母亲因白天工作太劳累,晚上希望多睡一些,常常会在入睡前给婴幼儿一些饭块或较厚的糕糊,那是万万使不得的,一定要慢慢来且逐渐增加。
3.婴幼儿如突然发病,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要用最快时间最快速度送入医院。对于早期肠套叠,就可以用以上的两种办法:灌肠法成功推出或手法复位可转危为安。否则发病后送来过晚,肠套叠鞘部的收缩,会造成肠壁、肠系膜血循环受阻而充血、水肿、出血、肠子坏死。细菌及其他毒物也会通过肠壁经腹腔吸收而使全身引起中毒。加上丧失液体和电解质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等到那时再施行手术,术中又会丢失血浆体液,这样很可能造成休克,严重地威胁着患儿生命。
P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