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王义尊先生的文学作品集,这些文章不仅文笔诙谐流畅,面且寓意深刻,深含哲理,读来脍炙人口。虽数百字的小品,便都包涵着大道理。用这种文体发表要校刊上,自然会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并给他们以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湖边琐语 |
分类 | |
作者 | 王义遒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王义尊先生的文学作品集,这些文章不仅文笔诙谐流畅,面且寓意深刻,深含哲理,读来脍炙人口。虽数百字的小品,便都包涵着大道理。用这种文体发表要校刊上,自然会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并给他们以启迪。 内容推荐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王义尊先生的文学作品集,书中具体收录了:《知识知识——谈学话教之一》、《眼光,瞄准世界水平》、《发扬北大传统,肩负文化使命》、《准备,迎接新世纪》、《拓展艺术教育,提高文化水准》、《树立两种态度,培养两种能力》等文章。 目录 自序 一、抱拙居闲话 《抱拙居闲话》序 保守也是与时俱进——《抱拙居闲话》之二 文化的失落与大学的责任——《抱拙居闲话》之三 让两个轮子转起来——《抱拙居闲话》之四 大学校长的无奈——《抱拙居闲话》之五 大学管理,我们向外国学什么?——《抱拙居闲话》之六 来一些“自由职业”教师——《抱拙居闲话》之七 高校教学评估,二十年后见分晓——《抱拙居闲话》之八 八角雪花与文化尊重——《抱拙居闲话》之九 不求完满,但要更好——《抱拙居闲话》之十 人定胜天?——《抱拙居闲话》之十一 创新洪流的沉渣泛起——《抱拙居闲话》之十二 从黄禹锡事件我们应吸取什么?——《抱拙居闲话》之十三 如此奖励,福耶,祸耶?——《抱拙居闲话》之十四 免俗难,要免俗!——《抱拙居闲话》之十五 研究与寂寞——《抱拙居闲话》之十六 从名师学求知与治学——《抱拙居闲话》之十七 说话西南联大——《抱拙居闲话》之十八 以“评”制“评”,怎一个“评”字了得?!——《抱拙居闲话》之十九 “评灾”之源——《抱拙居闲话》之二十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入第十个年头!——《抱拙居闲话》之二十一 翻译的妙用——《抱拙居闲话》之二十二 “兼容并包”,正逢其时——《抱拙居闲话》之二十三 自由的旗帜不可丢!——《抱拙居闲话》之二十四 二、湖边琐语 《湖边琐语》开场白 学会选择——《湖边琐语》之一 专家指引——《湖边琐语》之二 博通与专精——《湖边琐语》之三 “美”的一角——《湖边琐语》之四 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湖边琐语》之五 学术为根——《湖边琐语》之六 文、雅、序、活:营造大学文化环境的目标——《湖边琐语》之七 揭短与扬善——《湖边琐语》之八 直与曲——《湖边琐语》之九 校园与水——《湖边琐语》之十 未名湖的灵气——《湖边琐语》之十一 大和小——《湖边琐语》之十二 热闹与门道——《湖边琐语》之十三 再谈博与专——《湖边琐语》之十四 文化文化,关键在“化”——《湖边琐语》之十五 志趣的庸俗与庸俗的结局——《湖边琐语》之十六 育人如治水——《湖边琐语》之十七 一流大学闲想——《湖边琐语》之十八 不妨因人设课——《湖边琐语》之十九 名校风范——《湖边琐语》之二十 诺贝尔奖与独立精神——《湖边琐语》之二十一 “国际接轨”与独立精神——《湖边琐语》之二十二 从季羡林先生《留德十年》想到的——《湖边琐语》之二十三 创新与“知旧”——《湖边琐语》之二十四 自由乎?民主乎?——《湖边琐语》之二十五 书和“输”——搬家有感——《湖边琐语》结束语 三、谈学话教 知识知识——谈学话教之一 学问学问——谈学话教之二 学习学习——谈学话教之三 读书读书——谈学话教之四 教书教书——谈学话教之五 教学教学——谈学话教之六 创新创新——谈学话教之七 勤奋勤奋——谈学话教之八 严谨严谨——谈学话教之九 求实求实——谈学话教之十 四、短文贺评 眼光,瞄准世界水平 答北大校刊记者问 全力以赴,迎接收获季节 发扬北大传统,肩负文化使命 北大:英才的摇篮 准备,迎接新世纪 教学工作要坚持两手抓 面临选择:专业,学校? 拓展艺术教育,提高文化水准 树立两种态度,培养两种能力 闲话“北大特色” 执著宽松荷重 为先——谈北大学术传统 中国需要科学 宁中的灵气 琴管齐鸣,始成乐章 童心个性创新 校报,你好! 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创新创新创新——百年校庆献辞 巩固阵地,乘胜前进 ——迎接北大“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 再庆再贺——《高等理科教育》杂志十周年 集中系统地开展研究,争取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双丰收 ——祝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成立 对《中国教育新纪元》电视专题片的意见 祝贺、检讨和希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50周年访谈录 “教无定法”,成为优秀大学教师有道可循! 五、前言序跋 《大学生导读手册》序 我们看到了北大的希望——《金风折桂人》序 《可持续发展之路》序言 《我爱昌平园》序 美育:传统和责任 《走向辉煌》序 《北京大学学生课程评估》序言 任重道远 ——《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成立 十周年纪念册》前言 挖掘潜能,因材施教 ——《北京大学理科试验班优秀生论文集》序 大学大学,大家来学——《永远的校园》序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序 《聆听大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著名华人科学家 演讲集》序言 现代《大学文化学》序 《,99全国时问频率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前言 《2001全国时间频率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前言 奖教助学赞——读《把人生之路竖起来》 《项目管理论文选编》序 《从伯克利到北大清华——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 建设与运行》序 《文理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前言 《文理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出版后话 六、人生感悟 由王竹溪先生为我正名所想到的 孜孜不倦,科学常青 周老和我——纪念周培源教授逝世一周年 纪念葛利普,学习葛利普 在叶企孙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深切的怀念 忆徐文星老师 淡淡地活着,淡淡地离去——王仁先生一周年祭 忆来自列宁格勒大学的几位苏联专家 回来呀,语言学家! 七十五丧母 泛舟尼罗河之夜 “西山某处,警卫一连”——记无线电系在昌平园的日子 半个世纪的回忆 效实引我走上革命路 短暂而深刻的历练 总在忧患中 试读章节 辞别湖边,迁入新居,我有了一方可以自成一统的天地,名之日“抱拙居”。寓意做“傻子”已过70年,自当坚持,终此一生,不得更张。门两旁自书对联一副:“为人所弗为,乐自得其乐”。活脱脱一副“傻子”的真实写照。或日“何以见得,请举例以明之”。承应校报主编之命,续辟专栏,自作多情、自作聪明地继续敲击着毫无意义、毫无用处的键子,即其一端。 蜗居赋闲,说的自然是“闲话”。《抱拙居闲话》就这样出笼了。 “闲话”贵在“闲”字。“闲”当然是“消极”、“无为”、“懒散”、“松懈”、“平静”、“庸碌”的代名词。在这突飞猛进、瞬息万变的时代,谁不愿意做个拼搏奋进,只争朝夕的人,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闲人”,对社会无足轻重,对进步毫无贡献。因此,“闲”背离时代精神是无疑的了。但是,我想也不尽然。“闲”还有它积极的一面。王维有诗云:“人闲桂花落”。人只有“闲”了,才能对自然与人生观察得体贴入微,有所领悟,有所发现。要是成天都忙忙碌碌,来去匆匆,哪有“闲”工夫去看一下桂花落不落,恐怕连香不香都不会在意。这样,不但诗做不出来,画画不出来,文学艺术也就繁荣不起来。所以,尽管时代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还得有点“闲”工夫;至少,一部分人有点闲工夫,人世间才能显得千姿百态,生机盎然。 不光文学艺术,科学何尝不是如此!一些奇思妙想,科学发明其实是科学家在闲暇中进发出来的。古时候牛顿看见苹果落地萌发“地球引力”的想法,近代量子论和原子物理思想,不少是物理学家漫步在像德国格丁根大学那样的幽雅林间和田野小路上“闲聊”和争论出来的,而维纳“控制论”的发端是在咖啡馆里和非同行学者,包括医生等人的聊天切磋。有人宣扬,现在是“大科学”时代,科学不再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而主要是靠集体和组织了。确实,那些涉及国家发展、国防安全或商业利益,有强烈功利目标的重大科技项目正是这样组织起来的,但是细查诺贝尔奖,有多少不是靠科学家自由探索得来的?恐怕不多。可见,原创性科学成果,事先规划和组织得到的极少。当年爱因斯坦不能预言相对论的实际应用,海森伯也难以判定量子力学对人们生活会有什么直接关系。同样,今天因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BEC)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自己也说不清BEC到底有什么用。这既是基础研究的神秘之处,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我多次说过,科学在中国还没有扎根,就是因为真正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在我国至今还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 科学家和诗人及艺术家其实是最相通的。因为他们都要出神入化地观察自然和人生,领悟自然与人生,只不过他们解读的角度各异,阐释的方式不同而已。这种观察和领悟要非常细微和精致,急匆匆绝对不成。因此,好诗、好画、好作品,原创性的科学思想与原理,甚至对未来的深谋远虑,皆出自“闲情逸致”,出自高谈阔论的“闲聊”。这c。闲,,是动作上的平缓,而思想却在激烈翻腾与碰撞着。这“闲”是表面宁静,内里热动。 所以艺术和科学都是需要“闲适”的。大家不妨“忙里偷闲”,在忙碌之余找点“闲暇”。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一“弛”、一“闲”也许多少会有助于忙活呢。 这样,我这个“闲话”或许还可有点告慰,而不致成为大家匆忙前进的绊脚石了。 (《北京大学校报))1014期,2004年2月15日) 旧时,从西校门进来,过桥往北,到外文楼西南侧,可见一座日晷,是燕京大学遗物,20世纪30年代某届毕业生建赠母校留念的。历经风霜,人为摧残,原物已不见了,基石尚存。记得汉白玉台座的两侧,有分别用英、汉文刻的一组词:“Con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及“保守与改造”。路过这里,有时会驻足凝视,若有所悟。 “保守与改造”,实在是对事物发展和历史演化的深刻写照,是揭示了真谛、抓住了本质的。事物在发展和演变中,总是既是它而又非它。“是”就是“保守”,“非”就是“改造”。所以“保守”是与变革俱来的另一面。我们搞改革,革故鼎新,把不适应新时代的东西丢弃,从头架构新体系、新制度,却总是要坚持某些旧东西,否则,就丢了根本。我们要通过改革、开放把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这个国家还是中国,而不是变成别的什么国。这中国是万万要“保”住的“旧”东西,所以,这“保守”很重要。可是,由于我们过去很“革命”,把“保守”等同于“反革命”,声名狼藉。那时我真纳闷,英国的保守党人何必要顶着个“臭名”不改呢!原来这“保守”还有褒义。确实,人们有时是会歌颂保守的。“中流砥柱”,不是对那在咆哮万钧的黄水冲击下能屹立不动、而不随波逐流的砥石的最好赞美么! 也许是人们太热衷于“革命”和“求新”了。改革中废弃旧的容易,而保持旧的困难。比如,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创新被提高到了应有的地位(且不管其实际效果如何),有人就想对我们一贯强调的“打好基础”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旧”的,正是“过分强调基础”束缚了中国学生的创新。可是,我翻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传记,不管是德国的、美国的、英国的、日本的,更不用说中国人李政道、杨振宁了,都没有说基础妨碍创新的,恰恰相反,他们都强调新事物中保留着旧东西,基础是创新的根本。例如,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英国诺贝尔奖得主克里克说过:“无论在科学还是非科学领域中,新观点总会保持旧观念的某些方面,因为新事物只有建立至少是部分建立在现存的传统之上才最有生命力”(克里克:《狂热的追求——科学发现之我见》,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又如,因发明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原理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物理学家汤斯,思想非常活跃,美国从响尾蛇导弹到星球大战的军事技术和国防政策,他都曾参与其事。在他的自传中,却强调他学生时代下的苦功夫:“花了11小时来看3页教科书”,当研究生时做完了导师所编教材的全部习题,等等。这些使他在研究工作中“深受其益”(汤斯:《激光如何偶然发现——一名科学家的探险历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前些时候,数学菲尔兹奖的唯一华裔得主丘成桐的认为“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是“自我麻醉”的观点在《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7日)发表,也着实给我们现在教育的削弱基础敲了警钟。看来,基础不但没有和创新相矛盾,而且确实是创新的“基础”。 然而,基础也是与时俱进的,今日的基础,非昨日之基础。什么是今日的基础,与昨日有什么不同,这是需要仔细研究的大课题。要保持我国高等教育基础扎实的优势,是省不了这种审时度势的扎实研究的,所以,保守不易,保守也要与时俱进。而要真正保守得住,保守还真是与时俱进的! 2004年1月30日 (《北京大学校报》1017期,2004年3月15日)P3-6 序言 活在世上四分之三多个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是蜷缩在一个“点”上。我不但不觉得郁闷、窝囊,反而为之庆幸、荣耀。因为这不是一个寻常的“点”,这是一个令多‘少人向往、高雅灵秀的“点”。它依傍著名的未名湖,湖水涟漪,波光粼粼;雕梁画栋,塔影荡漾;冈峦起伏,柳枝摇曳;景色秀丽,气象神奇。“未名”,永远的未名,让人激发出无穷的遐想,不竭的求索。这里演出过多少激动人心的人间活剧,这里产生过多少扣人心弦的人杰故事。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自然会思绪万千,谈兴泛起,文如泉涌。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话题,写不绝的议论。于是我投入这样一群说话人的行列,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陆续在《北京大学校报》(原为《北京大学校刊》)上发表了一些随笔、散文、小品、短篇,说的无非是北大的一些名人逸事、从教治学之道理、管理处事的心得,以及个人的人生感悟,等等。这里既没有微言大义,也不是危言宏论,只不过是北大历史长河中的雪泥鸿爪,个人有感而发的闲想琐语。不过“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君子读了或许还觉得有点意思。 这样,这些文章居然博得了一些人的青睐,受到一些读者的称道,有的文章还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等报刊转载。特别是季羡林先生和侯仁之先生两位名师对我的鼓励,使我一发不可收拾,一旦心有所感和抽得空闲,就敲打起键盘,做起文章来。《校报》副刊为我专门开辟了专栏,先后有《谈学话教》、《湖边琐语》和《抱拙居闲话》,我报之以每年一篇的高校校报的新闻(言论)奖。 近年来,不少读过我的小文的朋友见到我时,总要怂恿和催促我把那些小文结集出版,校报和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加以鼓励和支持。于是,我就大胆把这些专栏文章和历年在《北京大学校报》和其他报刊和书籍杂志上发表的一些随笔、短文,以及序跋、回忆、纪念等汇集成册出版,总名冠之以《湖边琐语》,以纪念我在未名湖畔度过的大半生涯。我不期望这本书能发挥什么作用,如果有读者喜欢,引起心灵的愉悦或共振,我就心满意足的了。 感谢鼓励过我的人,感谢《北京大学校报》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同事们的信任、支持和帮助! 王义遒 2008年4月于蓝旗营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文章不仅文笔诙谐流畅,而且寓意深刻,深含哲理,读来脍炙人口。……虽数百字的小品,但都包涵着大道理。用这种文体发表在校刊上,自然会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并给他们以启迪。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谈学话教’的随笔,看似信手拈来,却妙语联珠,亦庄亦谐,以轻松的笔调谈深刻的哲理,引人人胜,欲罢不能。” 潘懋元 (厦门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义道先生形象地表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大学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大学。……大学应当成为一个文化中心。” “义道先生擅长于将深邃的教育思想用生动活泼的随笔写出来,挥洒自如,使人百读不厌。在关于大学理念上,我很赞同他的看法,因此我能从他描绘的一石、一木、一水的‘灵气’中体验到他内心的所思、所想。举例来说,我很喜欢他的《未名湖的灵气》一文,这里的‘灵气’不仅体现在北大未名湖的山水木石中,而且应当是北大精神的形象表述……。这告诉我们,一所著名的大学应当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自己的个性,有一种鼓励人民前进的文化魅力。” 张岂之 (西北大学前校长,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