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美)朱瑟琳·乔塞尔森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首先介绍了一个关于关系的八维度的研究,这是本书的核心。接下来详细讨论关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与社会学中是如何被对待的。书中提出 了“渴往的男人(女人)”模型,与弗洛伊德的“内疚的人”模型形成对比。作者在随后章节中逐一介绍每一个维度,每一章都整合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与理论,包括这一维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在本书结尾,作者探索了男女在建立关系途径方面的差异,并用关于爱的整合性章节来结束全书。

内容推荐

在本书中,朱瑟林·乔塞尔森博士不仅就如何改善婚姻关系或其他浪漫依恋给出了有益的建议,还提出了一个在情感上对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非常重要的八维度关系模型:、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照料。

本书特色:

非常重视人际之间相互的联系与共生共存。

对女性的心理世界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探索、研究和分析。

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来自实际生活,作者及其学生对67个经历不同、生活各异的人进行了现场访谈。一些受访者在深度访谈中倾诉出很多他们自己从未对他人讲述或难以对他人讲述的往事与情感,但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很自然地都对作者“坦白”了。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前言

作译者简介

第1章 对关系的论述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

第3章 抱持

第4章 依恋

第5章 激情体验

第6章 坦诚相见的确认

第7章 理想化与认同感

第8章 共同性与共鸣

第9章 嵌入

第10章 照料

第11章 关系中的性别差异

第12章 爱情的注释

附录A 关系空间地图和访谈

附录B 维度及其病理学的两极

注释

参考文献

专业词汇表

试读章节

人们在与他人的关系网中创造了自己的生活。生命中个性的投放,相互关系的细微差别使生活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磨损性以及众多的兴趣。生活就像是关系的万花筒一样伸展开来,变化的排列带来变化的片段。

心理学只是在最近才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类关系在微妙性和多样性上的发展历程的。迄今为止,关于发展的心理学理论还全部是围绕着自我的说明上。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和个体成就已经主控了心理学理论。其他人只是作为满足本能需求以及自我成长和分化的需求的“客体”而被发现。关系作为目标,相互联系作为目的—这些在我们的理论中毫无位置。即使在人类生活中的人际间关系的现象终于被承认的地方,它们也只不过作为更为清晰的自我剧本中的背景而起作用罢了。

研究和治疗女性的人(Miller,1976,1984;Gilligan,1982,1990;Josselson,1987)、研究和治疗青少年的人(Grotevant and Cooper,1985;Apter,1990)、对家庭做工作的人—所有这些人都提倡并开始发展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将人们的互相联系纳入考虑之中,并认可关系是发展的核心结构。汇聚这些声音显示,除非我们把在关系之内,通过关系和为了关系而产生的发展加以系统化,否则我们无法拥有关于人类发展的可行性理论。

关系和语言

那些开始应对这些挑战的作家和理论家由于缺乏描述这些现象的语言而深感苦恼(特别参见:Gilligan,1982;Miller,1976;and Heilbrun,1988)。当谈到人们如何与他人掺和在一起、我们如何需要他人以及他人也需要我们时,我们就会变得口齿不清。爱或许是在我们的字典中最难定义而且模糊不清的词汇,所有包含的术语,如从属关系、宗教团体和亲密性都只是部分地进行了解释。关系的本性依然被掩盖着,因为我们用来描述人们与他人产生联系的方式的词汇和一致认同的概念少之又少。语言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观点(Palmer,1969)。由于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表达能力很有限,结果我们最终产生了人类交流的文化神话,过于强调容易被描述的个性现象,而忽略或歪曲了人际间的纽带。当我们想要认识他人的时候,我们会更习惯询问他们在做什么,而不是询问他们是如何爱的。实际上,如果我们能知道他们与他人在一起是怎样的,他们想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他们。

关系本身已经不再是新奇的词语,由于被赋予如此多的意义,以至于不再拥有隐含的意思。例如,伊芙与她的母亲、丈夫、女儿、朋友和汽车修理工都有一种“关系”,并且每种关系都有自己的特殊形式。但是,如果有人要问她的“关系”如何,她将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个问题理解成是指向异性配偶关系的问题,并且是在询问此关系中相对“好”的方面。这种非常普通的词语被惯常使用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文化假设。丝毫未修改,关系这个词语就意味着实际或潜在的性伙伴;关系将在好或坏的连续谱上表现其特色;关系是要“被拥有的”而不是在一系列的意图、行动和人们之间的回应中产生的。在对伊芙进行这种假设性的访谈中,使用这些文化假设作为起点,我们可能会听到她感觉她“拥有一份好关系”。但这只是她与他人关系的丰富性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已。

自我和他人

这些征兆从很多方面都彼此呼应:关系对于身体健康、长寿、有意义的社会生活以及对自我的成长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此多的道路都将我们引向同一个方向,这在我们的科学中还是极为少见的。

心理动力学理论开始于个人主义的一端。弗洛伊德遗留的遗产是对于精神内在冲突的关注,焦点在于个体内部:他人只是作为驱力表达的对象才有影响。在这个模型中,人类生活的剧本产生于冲动、现实和道德之间的对应物中。当我们需要他人时,我们会呼唤他们。但我们有关他们的幻想和我们在产生他们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角色才是精神分析师感兴趣的内容。后期与弗洛伊德决裂并且将关系在他们的发展框架中突显出来的作者,如费尔贝恩(Fairbairn)、冈特瑞普(Guntrip)、温尼科特(Winnicott)和沙利文(Sullivan),被排斥在主流之外,他们的知识很少被传授。随着对扩展经典精神分析的单一聚焦状况的需求,对英国客体关系理论学家的兴趣得以苏醒。然而,这一工作不是形式支离破碎,就是关系概念本身被歪曲或被重塑以适应分离和个体化的模型。(有关在精神分析领域中对关系概念的充分探讨和批判,请参考Mitchell,1988;Klein,1987;Jordan,1986)。

虽然客体关系理论学家的工作已经介绍了有关人们彼此之间如何建立联系的研究,并赋予了这些研究合法化的地位,但这些工作大多是围绕婴儿期关系进行研究的。这些理论学家一直在努力地理解早期经验在自我的发展中是如何留下印记的。婴儿期经验虽然是前语言期的,但却是具体而基本的。例如,我们可以很确切、具体地知道,被拥抱或是被抛下的感觉是怎样的、饥饿或吃饱的感觉是怎样的、寒冷或痛苦的感觉是怎样的。生命的这些感觉或知觉是原始、不可逆转、普遍的。

P1-3

序言

男女有别,自古有之;人性各异,亘古长存。在由鲁小华、孙大强两位年轻心理学者所翻译的朱瑟琳·乔塞尔森的《你我之间:人际关系的解析》一书中,深入浅出、体用兼备地探讨了人际关系这一常谈常新的话题。

作者在其深厚的文本叙事和现象学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和绘制人际关系空间图的方法,试图探索、命名和描述人类联系的基本维度。她提出了一个在情感上对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非常重要的由八个维度构成的关系模型: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照料。由于本书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书中所述及的这些关系维度几乎已经是我们生活中,或者至少在我们专业领域中公认的、不言自明的核心要素,但是也正因如此,才更凸显出这些维度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本书的一大特点在于对人际之间相互的联系与共生共存的强调。正如作者开篇所言:“在我们高度强调个人主义精神的时代,人们变得羞于需要他人。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核心的治疗信息已经变成了独行其是,关注自我。心理学理解自我胜似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多数西方传统文化都是相当奉行个人主义的。这种个人主义文化传统颠覆了神权及政教合一对人性思想的禁锢,极大解放了人的内在创造力,迅猛推动社会发展前进;但是另一方面,极端的个人主义使得我们远离了人的本质,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远离他人实际上是在使我们“去人性化”。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的惨绝人寰使得我们痛定思痛,重新审视人性。我们发现“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总而言之,人类曾经的光辉与磨难使得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人,正如汉字中的结构,是需要另一个人的支撑。因此,人际关系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入21世纪,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在朝后现代语境转型,一切都在被重新解构和结构,传统的饮食男女也不例外。从前,我们可能会片面认为,依恋他人是一种丧失尊严和独立的表现,我们可能会认为激情只是男人的特权,我们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坦诚相见地去确认他人,我们可能把理想化的事物或人当成现实的可能性来加以认同,结果陷入迷失自我的暗沼,我们可能误以为只有女人才会寻求他人的回应与共鸣,大丈夫应独断其是,我们有可能自以为在做我们自己,却不知道我们已经深深嵌入一个大背景之中,“身在此山中”却不自知,我们人类也都具有照料他人的天性却羞于承认这一点。而这些正是本书作者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作者的一一点拨,会有一种光风霁月、拨云见日的感觉。作者清晰的思路、深刻的领悟、精准的概念、贴切的叙事、翔实的案例、丰富的语言,使得我们深深沉浸在人际关系的奧妙之中。在通读译稿的时候,就有了和案主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也许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共同性”吧!为什么有这种共同性?因为我,还有我们,都是深深“嵌入”在这个充满人性的世界之中。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专注于女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结合坚实的临床经验、研究背景,带领我们畅游于女性心理的世界。没有任何人会否认男女之间的差异。男女两性尽管同样具备大体相似的躯体,但是内心世界却相差悬殊。正如作者所言,男性要通过“doing”来证实自身,而女性只要“being”即可不证自明。长期以来,女性是作为社会的附属性别而存在。但是在本书中,我们看到各种女性的心理及其对女性自身乃至人类的重要性的描写。从初尝激情的少女到渴望认同的成年女性,从“足够好”的母亲到在缤纷大干世界中确认自我的职场白领,从爱的朦胧到爱的渴望、爱的缱绻、爱的失落,书中的女性,一如女人的衣服,众彩纷呈且各具特色,都让我们这个男性气息颇重的世界为之慨叹、为之讶异、为之喝彩、为之感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定了男性在关系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从本书中可以隐约感受到作者对人类最美好的事物——人际关系的关注与身在其中的享受。在人际关系方面,充满了玄妙与不确定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人际关系的这种朦胧,使得它成为人类永恒的话题,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这一话题从未中断,也永无休止。希望所有愿意探索人际奥秘的人都能看看这本书,不要浅尝辄止。我希望你们能做好思想准备,因为这不是一个你可以当观众、可以随时退席的领域;你也是人际中的演员,当你站在这个人生大舞台上,也许你不再能分清哪是真,哪是幻,书中的她或他,或许就是别处的你。

我非常高兴将本书推荐给所有读者,让我们一起探索人际的奧秘,努力构筑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樊富珉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8年9月27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近年来人际关系领域最棒的著作之一。见解深刻,表述清晰,文字优美。

——欧文·亚隆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名誉退休教授

本书见解深刻且富有洞察力,对专业心理治疗师和那些寻求对人性有更好理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很重要的书。

——《出版者周刊》

本书文笔自然流畅,作者将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学的敏锐、对人生的洞察以及对哲学的领悟高屋建瓴般地融在一起,却毫无堆砌造作之感,可读性很强。

——丛中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

希望所有愿意探索人际关系奥秘的人都能看看这本书,不要浅尝辄止。我希望你们能做好思想准备,因为这不是一个你可以当观众、可以随时退席的领域;你也是人际中的演员,当你站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也许你不再能分清哪是真,哪是幻,本书中的她或他,或许就是生活中的你。

——樊富珉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