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为什么高管的工资特别高? 为什么男人有钱的地方,女人多,而且女人宁可住在纽约找不到适宜结婚的男人,而不去男人多的阿拉斯加? 根据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一贝维尔医疗中心的调查,从1994年到2004年,12~24岁青少年有口交性行为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多。这是不是表明青少年堕落了? 为什么尼古丁贴片和口香糖本来是鼓励戒烟的,却使青少年吸烟者增加? 为什么妓女知道用安全套可以保证自己不被传染艾滋病,却不用? 黑人犯罪仅仅是由于“黑人文化”吗? 美国总统大选时,参加投票的人往往不多。为什么人们根本没有必要投票? …… 你看完这本书以后,不仅对这些问题有了足以说服自己的答案,而且,你从获得答案中获得了乐趣,增加了对经济学的理解。 内容推荐 老板是笨蛋,无所事事却拿高薪,经济学家帮你看透薪水的秘密! 曼哈顿的待嫁女总比光棍男多,可是她们却不肯去男人成堆的阿拉斯加,这里有什么奇怪的逻辑? 本书作者哈福德是英国《金融时报》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被誉为“当前最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本书将把经济学的力量带进生活,让经济学家帮你加薪!它将彻底改变你看薪水的态度,是1本10到80岁都能开心看得懂的经济学! 世界是个不公平的地方,对吗?世界是个不讲道理的地方,对吗?老板收入高得那么离谱,他付出的辛苦那么少,而你像耕牛一样辛勤地工作却只得一点点的报酬,这有道理可讲吗?为什么你的爱情那么不圆满,打牌老输钱?为什么你只能望着房价飚升叹为观止?望着物价上涨望洋兴叹?这个世界,30秒的广告播了25秒还不知道卖的是什么、大城市的女人嫁出去越来越难、雇主招聘总戴有色眼镜、离婚还存在最佳比率……一切看起来太混乱! 本书偏偏告诉你:所有现象背后都有合理的逻辑。如果你愤怒,那就让怒火燃烧吧,哈福德热爱这愤怒。他从未说过世界是公平的,这个世界仅仅是符合逻辑的。或许只有在阴谋家和像哈福德这样的经济学家眼中,世界才是讲得通的! 这是一本全新的经济学,不仅有趣而且十分刺激。 目录 推荐序1/梁小民 推荐序2/王则柯 自序 第1章 老板和你谁该拿高薪 办公室的生活为何令人沮丧? 《魔鬼经济学》的稿酬问题 为什么业绩工资不适合所有行业? 经济学家为你加薪 一家黑店的经济学 第2章 “住、行”安全经济学 居住地的选址与棋盘模型 选择什么样的社区更安全? 快乐经济学 第3章 生活费用为何水涨船高? 高消费的纽约为什么吸引你? 繁荣的城市能给你更多机会 致使房价上涨的因素 “城市之死”的热门话题 什么样的城市必将繁荣? 哪类城市容易衰落? 第4章 拉斯韦加斯的赌王之王 博弈论大战拉斯韦加斯 赢家的诅咒 发射原子弹的逻辑 第5章 最佳离婚率真的存在吗? 速配与男女比例失调 婚姻超市:经济学太空中的一个地方 很久以前,非洲大草原,原始社会 最佳离婚率 第6章 性、犯罪及米老鼠经济学 关于“性”的理性选择 小老鼠的预算 诺贝尔奖得主的理性犯罪 监狱真的能阻止犯罪吗? 经济人的末日 第7章 雇主喜欢雇什么样的人? 招聘实验 教育与就业机会的关系 职场中的两种歧视 奥巴马效应 第8章 理性革命 输掉总统竞选的戈尔 理性政治的奇妙逻辑 革命与绑匪困境 威廉国王与玛丽王后的双赢 第9章 逻辑100万年 经济飞速发展与运气的关系 为什么英国的工资如此之高? 疟疾改写历史 理性创造奇迹 致谢 试读章节 办公室的生活为何令人沮丧? 没有几个人在快结束生命的时候希望自己再在办公室里多待一会儿。哦,办公室!你是路灯中悲哀的黄昏,你是打印机单调的“嘶嘶——”。“嘀”的一声,咄咄逼人的老板发来E—mail。还有爱偷懒的同事和爱搞小动作的对手。办公室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跟垃圾邮件一样令人生厌。垃圾邮件其实是种使人愉快的解脱:一封从外太空来的信,发信人是一名身份明确的贼,最多浪费你一两秒时间。至于有用的邮件,发信人也是浪费时间的罪犯,只不过你需花多得多的精力来处理这类邮件。 办公室的生活为何如此令人沮丧?你的同事在你背后捅刀子;你的老板是个白痴,他懒洋洋地待在红木办公桌后面,就能拿高薪;你才华横溢,却无人垂青,这都是为什么?当下,人们对办公室的讽刺比比皆是,似乎那是世界上最没逻辑的地方。对于所有这一切,是否可能存在一个理性的解释?如果有,那么这个理性的解释是否会让你感到好受些?或者,只让你更加气愤?(后者的可能性也许更大。) 办公室生活的种种烦恼有着相同的根源。若想成功地开家公司,你必须了解谁有天赋,谁诚实,谁工作努力,然后相应地付给员工薪水。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信息,但许多此类信息都有一个固有特点:难以发掘,或难以应用于实处。因此,老板很难按照员工真正应得的标准付工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办公室生活中的许多荒唐事跟着就来了。看似明智的付薪计划有许多负面作用,包括鼓励欺诈、过度酬劳老板等。这些都符合逻辑。不幸的是,合逻辑不表示能够得到改善。理性世界未必处处完美。以此来形容办公室,最贴切不过。 想体会这句话,走最简单的途径,或许应该首先来看几个相反的例子。在如下的情形中,工作生活简单而文明;选取它们为例,是因为在这些工作中,可以清楚衡量工作人员的表现。他们是经济学著作的作者和专门安装汽车挡风玻璃的工人。在这两种人中,不存在办公室生活的烦恼。 《魔鬼经济学》的稿酬问题 就在《魔鬼经济学》出版前几个星期,我见到了史蒂芬?莱维特教授。我当时正替《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做采访。我们见面的地点是芝加哥一家装修朴素的饭馆兼酒吧。我们两人一边吃肉饼、喝可乐,一边聊他的工作、他的书。《魔鬼经济学》出版发行之前,出版商早就大张旗鼓地做宣传,可此书出版后巨大的成功,却是谁都不曾预料到的。我从他的出版商手里得到过一份新闻发布会的邀请函,上面称该书的第一版能印到15万册。莱维特对那次发布会则嘲笑不已。他说,那不过是公共关系中自吹自擂的行为,这种行为正是他在书里着重研究的对象(莱维特做研究的时候,曾采访过相扑运动员、房地产经纪人和中小学教师)。他估计自己的书只能卖出3万册。 莱维特和该书的另一位作者斯蒂芬?杜布纳在钱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莱维特是这本书背后的学术支撑,而杜布纳是一名记者、一位优秀的作家。显然,书的大部分内容肯定是由杜布纳来执笔完成的。那么,两人怎样分预付款和版税才算公平呢?莱维特说最低四六开。杜布纳这时也说话了,最低四六开。巧的是,两人都认为对方应拿60%。于是,两人同意合作完成此书。 该书真正的销量超过100万。莱维特的实际收益大概超过100万英镑。但从莱维特的讲述中听得出来,他得到的钱哪怕远远少于100万,他也愿意完成这本书。我不清楚出版商给了他多少预付金,但如果他真的认为自己的书只能卖出3万册,而且他愿意只拿40%的版税,他的收益应该是2.5万英镑左右。莱维特比自己的估测多赚了90多万英镑。而又有谁会认真严肃地扛着俄国制造的机关枪去找出版商,要求对方收回这90多万的额外稿酬?书的销售情况决定莱维特的收入,而莱维特的书十分畅销,因此,莱维特赚了许多钱。莱维特的业绩很容易衡量(至少,从经济利益角度讲,是这样的),因此,他无须向同事、朋友或部下一一证明自己的所得如何有道理等等。他的作品或许存在争议,但他的版税条款却不容置疑。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证明自己的薪金得之无愧,往往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对于高收入群体尤为如此,比如我们本章后面将谈到的CEO(首席执行官)们,他们的收入能令莱维特的100万英镑相形见绌。幸运的人们啊! 关于莱维特教授的稿酬,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可能某个有竞争关系的出版商过来挖墙脚,这位出版商手段卑劣,他知道莱维特对书的销量预计并不乐观,于是利用这一点,承诺向莱维特提供一大笔预付款,但想以后不再支付版税。这样,就会令莱维特与书的销售情况完全脱钩。那本书销量好也罢、坏也罢,莱维特能拿到的稿酬都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莱维特对书的发行前景过分悲观,所以就存在这种被利用的可能。 但对于出版商来说,这么做是不理性的。出版商跟作者签合同,都希望书卖得越多,付给作者的稿酬就越丰厚。部分原因是,这样的合同能够鼓励作者写好书,并积极参与销售。如果某位作家对自己的书卖得好不好、能不能带来利润等问题毫无兴趣,谁愿意向他约稿?按工作表现付酬能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好好表现。至少,出版商们就是这样想的。而从安装汽车挡风玻璃的行业中得出的经验,似乎也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P3-5 序言 人仍然是理性的 梁小民 “人是理性的”这个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曾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管理科学家西蒙用“有限理性说”驳斥了理性说。行为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证明人往往是无理性的。他们的理论都有完善的模型、合乎逻辑的理论和大量实验,而且这两位经济学家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如果这种结论成立,那么,成本一收益分析、博弈论分析,甚至整个经济学体系就难以存在了。 在经济学这个假设受到挑战时,曾以写《卧底经济学》出名的蒂姆·哈福德出现了。他通过对生活中许多现象的分析证明了人仍然是理性的。他指出,“‘理性人’假设引导我们通向一些关于世界运行原理的清晰可靠的理论”。当然,问题还不在于理性人假设有用,关键是人也许并不能永远、一致地理性,但“人们在很多时候是足够理性的”。因此,“经济学家们对人类理性的信仰往往是正确的”。 人们对理性人的误解一是由于人并不是永远、一贯地理性,所以,有限理性论、行为经济学家的许多理论作为对理性人假设的补充和深化还是有意义的。二是人们误解了理性人假设的含义。哈福德重点解释了后一个问题,他强调,“我并不认为人是完全自私的,或者一心只想钱。人有各种各样朴素的感情作动机……这些动机与金钱无关,也不全是自私的”。这就是说,理性人不等于自私的人,最大化也不是金钱的最大化。而且人也不是“无时无刻不在有意识地计算着”。人的计算往往是无意识的,甚至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此外人也不是“无所不知,或者拥有完美的自控制力”。人有一些不理性的奇行、怪癖也属于正常。 人的理性是指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理性原则行事。用哈福德的话说就是“理性的人会对刺激作出反应,当做某事的成本增加时,人们便趋向于少做这件事;当做某件事的难度降低,开销减少或利益增加时,人们便趋向于多做这件事。人们在权衡各种选择时,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约束性因素:即自己的全部预算,而不仅仅是某一项特定选择的成本收益比,人们还会考虑现在所做的选择对将来的影响。” 哈福德的特长不是给我们用模型或系统的理论来证明他的观点,而是从现实中随手拈来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用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使我们心服口服。他分析的现象包括性、犯罪、赌博、上瘾行为、婚姻、种族主义、贫民窟和政治等各个方面,这些现象美国人都经常见到或听到。我们中国读者也许对有些现象并不熟悉,但看完他诙谐幽默,处处闪现出智慧火花的分析也会叹为观止。 他的这些事例包括: 为什么高管的工资特别高? 为什么男人有钱的地方,女人多,而且女人宁可住在纽约找不到适宜结婚的男人,而不去男人多的阿拉斯加? 根据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一贝维尔医疗中心的调查,从1994年到2004年,12~24岁青少年有口交性行为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多。这是不是表明青少年堕落了? 为什么尼古丁贴片和口香糖本来是鼓励戒烟的,却使青少年吸烟者增加? 为什么妓女知道用安全套可以保证自己不被传染艾滋病,却不用? 黑人犯罪仅仅是由于“黑人文化”吗? 美国总统大选时,参加投票的人往往不多。为什么人们根本没有必要投票? …… 这里,我不给出答案,你看完这本书以后,不仅对这些问题有了足以说服自己的答案,而且,你从获得答案中获得了乐趣,增加了对经济学的理解。 翻开第一页耐心读下去吧。你会读得津津有味,可是不要忘记工作、学习和其他更重要的事啊!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关于现代经济学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处的精彩讨论。他解释了日常生活中或有趣或严肃的不同侧面。我强烈推荐这本书。 ——加里·贝克尔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哈福德在2006年出版的《卧底经济学》,那么我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这本书运用经济学理性选择的基础理论,使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其实重要而且令我们困惑不已的现象背后的逻辑变得一览无余。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也会享受阅读的乐趣——发现那些作者已经知道但我们还不清楚的东西。我就是这样的。 ——托马斯·谢林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非读不可,把经济学的力量带进生活! ——《魔鬼经济学》作品史蒂芬·莱维特重磅推荐 想知道为什么老板能拿高薪?“老板的收入越是高得离谱,他为赚这笔钱付出的辛苦越少,员工受到的激励就越大。员工的目标就是坐到老板的位子上,因为只有这时,员工才能拥有老板所拥有的东西。”哈福德还引用了经济学家埃德?拉齐尔的一句话:“副总裁的薪水是副总本人工作的动力,但更是那些副总助理们工作的动力。” 原来如此!“经济学家甚至不给老板的高薪找借口。” ——《今日美国》 如何做到爱情圆满、打牌赢钱?好赌成性、房价飙升,看上去多么不可思议!但哈福德告诉我们,您要瞧仔细了,在这两种现象背后,一定各自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内容丰富是这本书的众多看点之一。书中谈及的课题有令人悚然的“理性种族主义”,也有冷酷的离婚率量化分析。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不妨翻翻哈福德的新书。 ——《经济学人》 我们的世界里,30秒的广告播了25秒,还搞不懂到底卖的什么;报纸长篇累牍地报道政要的个人性格修养,就是不说他支持什么政策——我们也许因此认为这个世界不够理性,但是,现在有一本书偏偏要说:人是非常非常理性的。读一读吧,一定令您耳目一新。 ——《金融时报》 世界是个不讲道理的地方。只有在阴谋理论家和部分经济学家眼中,这个世界才是完全讲得通、道得明的。而《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卧底经济学家》的作者蒂姆?哈福德便是这样的一位经济学家。 怒火,燃烧吧!但哈福德热爱这愤怒。他从未说过世界是公平的、是正义的。世界仅仅是符合逻辑的。 ——《纽约时报》 为何曼哈顿的待嫁女比光棍男多?因为想嫁有钱人的女人都聚集在男人有钱的地方。接着她们就开始抱怨好男人太少。“曼哈顿的女人们可能不停地抱怨纽约市里缺少适于结婚的男子,但她们已理性地选择不迁居去阿拉斯加。” ——《纽约邮报》 哈福德指出,虽然社会中理性行为无处不在,却未必总能对社会有益。“统计歧视”便是一例:雇主在招聘员工时,参考某名求职者所属种族的平均工作表现来决定是否录用该求职者。雇主这种顽固的做法可能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人员录用不够公正。……本书可比《魔鬼经济学》,有魅力,开眼界。 ——彭博社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