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犁作品精编(诗歌散文上下)
分类
作者 孙犁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犁,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作品有一种清馨质朴的美的韵致。他的小说具有浓郁清丽的诗意笔触以及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凝练,清新明快,有“诗体小说”之称。他塑造的丰满灵动的女性形象尤其令人难忘。他的散文极富抒情味和人情味,语言简洁,思想深湛,意味隽永。

本书收入他的短篇名作《荷花淀》、《芦花荡》和中篇名作《铁木前传》,还有他的诗歌、散文名篇多部。

本书由国家一级美术师叶武林插图,并附有资料照片多幅。

内容推荐

孙犁(1913-2002),现代著名作家。河北安平人。1927年他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秉笔从戎,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战争。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名作《荷花淀》,新中国成立后发表长篇小说名作《风云初记》、中篇名作《铁木前传》,以及《自洋淀纪事》等多种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集。他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绘出了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卷。他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后成为新中国的一位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并被认作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孙犁的作品追求一种清馨质朴的美的韵致。他的小说具有浓郁清丽的诗意笔触以及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凝练.清新明快,有“诗体小说”之称。他所塑造的丰满灵动的农村女性形象尤其令人难忘。他的散文极富抒情味和人情味,语言简洁朴实,思想深湛.意味隽永。

本书收入的《荷花淀》被列入全国语文统编教材和大学文科现代文学必读书目。

本书基本按孙犁写作发表作品的时间顺序排列编选。上卷收入他的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其中有他的短篇名作《荷花淀》、《芦花荡》和中篇名作《铁木前传》等;下卷则是他的诗歌和散文名篇。

本书由国家一级美术师叶武一林先生插图,并附有资料照片。

目录

上卷

短篇小说

 一天的工作

 邢兰

 战士

 芦苇

 女人们(三篇)

 懒马的故事

 走出以后

 琴和箫

 丈夫

 老胡的事

 黄敏儿

 第一个洞

 山里的春天

 杀楼

 村落战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

 麦收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

 碑

 钟

 嘱咐

 “藏”

 新安游记

 纪念

 光荣

 种谷的人

 浇园

 采蒲台

 蒿儿梁

 石猴——平分杂记

 吴召儿

 山地回忆

 秋千

 正月

 看护——在天津中西女中讲的少年革命故事

 婚姻

 女相士

 高跷能手

 言戒

 三马

 亡人逸事

 幻觉

 小混儿

 玉华婶

 1976年

 小D

 王婉

 杨墨

 鱼苇之事

 一个朋友

 冯前

 罗汉松

 我留下了声音

中篇小说

 村歌

 铁木前传

下卷

诗歌

 悼念小川

 吊彭加木

散文

 识字班

 投宿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相片

 “帅府”巡礼

 织席记

 采蒲台的苇

 安新看卖席记

 张秋阁

 光复唐官屯之战

 学习

 节约

 小刘庄

 一别十年同口镇

 王香菊

 香菊的母亲

 挂甲寺渡口

 厂景

 论情节

 访旧

 婚俗

 一天日记

 清明随笔——忆邵子南同志

 黄鹂——病期琐事

 石子——病期琐事

 《善阁室纪年》序

 保定旧事

 谈柳宗元

 童年漫忆

 删去的文字

 《红楼梦》杂说

 《方纪散文集》序

 书的梦

 画的梦

 戏的梦

 夜思

 关于纪昀的通信

 乡里旧闻(一)

 乡里旧闻(二)

 悼念李季同志

 致铁凝

 同口旧事——《琴和箫》代序

 报纸的故事

 《贾平凹散文集》序

 谈作家的立命修身之道——给蒙古族作家佳峻的信

 母亲的记忆

 谈铁凝的《哦,香雪》

 火炉

 猫鼠的故事

 文林谈屑(一)

 关于编辑工作的通信

 谈爱书

 父亲的记忆

 读《伊川先生年谱》记

 病期经历

 鞋的故事

 再谈通俗文学——致贾平凹同志

 钢笔的故事

 小贩

 致杨栋

 谈死

 照相续谈

 芸斋琐谈(五)——谈自裁

 老家

 木棍儿

 故园的消失

 秋凉偶记(三则)

 记秀容

 远的怀念

 反嘲笑

 鸡叫

 菜花

 芸斋琐谈(六)——我的位置和价值

 吃菜根

 一本小书的发现

 我的经部书

 我的史部书

 耕堂读书随笔——《朱买臣传》

 日记总论

试读章节

鲜姜台的识字班开学了。

鲜姜台是个小村子,三姓,十几家人家,差不多都是佃户,原本是个“庄子”。

房子在北山坡下盖起来,高低不平的。村前是条小河,水长年地流着。河那边是一带东西高山,正午前后,太阳总是像在那山头上,自东向西地滚动着。

冬天到来了。

一个机关住在这村里,住得很好,分不出你我来啦。过阳历年,机关杀了个猪,请村里的男人坐席,吃了一顿,又叫小鬼们端着菜,托着饼,挨门挨户送给女人和小孩子去吃。

而村里呢,买了一只山羊,送到机关的厨房。到旧历腊八日,村里又送了一大筐红枣,给他们熬腊八粥。

鲜姜台的小孩子们,从过了新年,就都学会了唱《卖梨膏糖》,是跟着机关里那个红红的圆圆脸的女同志学会的。

他们放着山羊,在雪地里,或是在山坡上,喊叫着:

鲜姜台老乡吃了我的梨膏糖呵

五谷丰登打满场

黑枣长的肥又大呵

红枣打的晒满房呵

自卫队吃了我的梨膏糖呵

帮助军队去打仗

自己打仗保家乡呵

日本人不敢再来烧房呵

妇救会员吃了梨膏糖呵

大鞋做得硬邦邦

当兵的穿了去打仗呵

赶走日本回东洋呵

而唱到下面一节的时候,就更得意洋洋了。如果是在放着羊,总是把鞭子高高举起:

儿童团吃了梨膏糖呵

拿起红缨枪去站岗

捉住汉奸往村里送呵

他要逃跑就给他一枪呵

接着是“嘚嘚呛”,又接着是向身边的一只山羊一鞭打去,那头倒霉的羊便咩的一声跑开了。

大家住在一起,住在一个院里,什么也谈,过去的事,现在的事,以至未来的事。吃饭的时候,小孩子们总是拿着块红薯,走进同志们的房子:“你们吃吧!”

同志们也就接过来,再给他些干饭,站在院里观望的妈妈也就笑了。

“这孩子几岁了?”

“七岁了呢。”

“认识字吧?”

“哪里去识字呢!”

接着,边区又在提倡着冬学运动,鲜姜台也就为这件事忙起来。自卫队的班长,妇救会的班长,儿童团的班长,都忙起来了。

怎么都是班长呢?有的读者要问啦!那因为这是个小村庄,是一个“编村”,所以都叫班。

打扫了一间房子,找了一块黑板——那是临时把一块箱盖涂上烟子的。又找了几枝粉笔。订了个功课表:识字,讲报,唱歌。

全村的人都参加学习。  分成了两个班:自卫队——青抗先一班,这算第一班。妇女——儿童团一班,这算第二班。

每天吃过午饭,要是轮到第二班上课了,那位长脚板的班长,便挨户去告诉了。

“大青他妈,吃了饭上学去呵!”

“等我刷了碗吧!”

“不要去晚了。”

当机关的“先生”同志走到屋里,人们就都坐在那里了。小孩子闹得很厉害,总是咧着嘴笑。有一回一个小孩子小声说:

“三槐,你奶奶那么老了,还来干什么呢?”

这叫那老太太听见了,便大声喊起来,第一句是:“你们小王八羔子!”第二句是:“人老心不老!”

还是先生调停了事。

第二班的“先生”,原先是女同志来担任,可是有一回,一个女同志病了,叫一个男“先生”去代课,一进门,女人们便叫起来:

“呵!不行!我们不叫他上!”

有的便立起来掉过脸去,有的便要走出去,差一点没散了台,还是儿童团的班长说话了:

“有什么关系呢?你们这些顽固!”

虽然还是报复了几声“王八羔子”,可也终于听下去了。

这一回,弄得这个男“先生”也不好意思,他整整两点钟,把身子退到墙角去,说话,小心翼翼的。

等到下课的时候,小孩子都是兴头很高的,互相问:

“你学会了几个字?”

“五个。”

可有一天,有两个女人这样谈论着:

“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

“念老鼠!我心里总惦记着孩子会睡醒!”

“坐在板凳上,不舒服,不如坐在家里的炕上!”

“明天,我们带鞋底子去吧,偷着纳两针。”

第二天,果然“先生”看见有一个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计。先生指了出来,大家哄堂大笑,那女人红了脸。

其实,这都是头几天的事。后来这些女人们都变样了。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把孩子一把送到丈夫手里说:

“你看着他,我去上学了!”

并且有的着了急,他们想:“什么时候,才能自己看报呵!”

对不起鲜姜台的自卫队,青抗先同志们,这里很少提到他们。可是,在这里,我向你们报告吧:他们进步是顶快的,因为他们都觉到了这两点:

第一,要不是这个年头,我们能念书?别做梦了!活了半辈子,谁认得一个大字呢!

第二,只有这年头,念书、认字,才重要,查个路条,看个公事,看个报,不认字,不只是别扭,有时还会误事呢!

觉到了这两点,他们用不着人督促,学习便很努力了。

末了,我向读者报告一个“场面”作为结尾吧。

晚上,房子里并没有点灯,只有火盆里的火,闪着光亮。

P13-1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