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成就,体现了开明执政的理念,为后世行政提供了典范。以“资治”为宗旨的中国传统政治史观,将“文景之治”看作典型的“盛世”。人们在文景时代发现政治榜样,汲取政治营养,寻求政治启示。“文景之治”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政治成功的特殊的文化符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景之治/汉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子今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景之治”的成就,体现了开明执政的理念,为后世行政提供了典范。以“资治”为宗旨的中国传统政治史观,将“文景之治”看作典型的“盛世”。人们在文景时代发现政治榜样,汲取政治营养,寻求政治启示。“文景之治”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政治成功的特殊的文化符号。 内容推荐 “文景之治”的成就,提现了开明执政的理念,为后世行政提供了范例。以“资治”为宗旨的中国传统史观,将“文景之治”看作典型的“盛世”。以史为镜,在本书中,人们会发现文景时代的政治榜样,汲取政治营养,寻求政治启示。 目录 第一章 汉初社会形势 一、布衣将相之局 二、汉承秦制 三、“拨乱反正” 第二章 刘邦的政治遗产 一、刘姓的天下 二、吕氏之乱 第三章 从代王到汉帝 一、老臣们的选择 二、进京之路 三、刘恒的“从代来功臣” 四、吴公调任中央 第四章 文帝武事 一、汉文帝三年的太原之行 二、十四年:帝欲自将击匈奴 三、细柳营 四、南边的和解 第五章 贾谊的政治设计 一、洛阳少年才子 二、“仁义不施”:秦政的批判 三、取与守不同术 四、《治安策》: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 五、贾谊的“宏识巨议” 第六章 为富安天下 一、归农著本 二、减免赋税 三、以富乐民为功 第七章 法制改革 一、缇萦上书 二、减除肉刑 三、张释之故事: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四、除诽谤之罪,废秘祝之官 第八章 文帝性格得失与臣下“救止”的空间 一、关于乘车的谏言 二、却慎夫人坐 第九章 俭朴的帝王 一、对浮侈世风的警觉 二、露台之议 三、还千里马 四、霸陵薄葬 第十章 汉景帝即位 一、童年刘启 二、晁错:皇太子的“智囊” 三、三十二岁的太子登基 四、新帝新臣 第十一章 刘启政治肖像的底色 一、贾谊的影响 二、“静默”的风格 三、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四、官僚体制的调整 第十二章 削藩事业 一、二十四郡与十七诸侯 二、晁错的建议 三、吴楚七国之乱 四、晁错之死 五、周亚夫出征 六、梁城守坚 七、平叛的胜利 八、削藩政策的落实 第十三章 梁国的盛衰 一、蕃屏京师,唯梁为扦 二、梁园胜景 三、藩国文术重镇 四、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五、同车辇与不同车辇:梁孝王地位的变化 六、梁分为五:推恩的试验 第十四章 北边政策 一、和亲 二、飞将军李广 第十五章 走向富足 一、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二、文景时代社会的“富贵”追求 第十六章 黄老之学的成功 一、无为无不为,无治无不治 二、重柔者吉 三、“道家”与“刑名” 第十七章 文景之治的尾声:窦太后专权 一、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 二、窦太后的政治影响 第十八章 “文景之治”的历史文化意义 一、汉武帝事业的基础 二、文景的历史评议 三、盛世·治世:关于“文景之治” 四、文景“盛世”的真实性考察 试读章节 刘恒进京的过程,体现了他极端谨慎的性格。 即皇帝位之后,他为了自身安全和政权稳定,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控制局势的措施。 在刘恒答应即位之后,太仆灌婴与东牟侯刘兴居清官,以天子车驾迎刘恒于代邸。皇帝当天晚上入未央宫。当天夜间,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控制了中央卫戍部队的指挥权。又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负责宫中警卫。 有学者指出,刘恒一入主未央宫,立即启用心腹代臣控制京师宫廷宿卫力量,既是出自保证自身安全的需要,也表现出对诸大臣的防范心理。《史记·孝文本纪》:“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还坐前殿。于是夜下诏书日:‘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醣五日。’”司马迁这段文字,将刘恒初人未央宫后的举措刻画的细致入微:“夜拜”,反映出刘恒急于控制未央宫的迫切心态;“还坐前殿”,表明刘恒在完成宫廷护卫部署后心绪稍安;“夜下诏书”,则意在宣告新君已临天下,混乱局势已经结束,似乎也在隐约告诉刘氏诸侯王,不要再作非分之想。 研究者指出,实际上,刘恒非常清楚,要想真正地控制朝廷局势,就必须迅速调整与刘氏王侯及诸大臣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两方面关系的调整中,刘恒逐渐显示出其老练的政治手段及持重的性格,这一切均在“仁孝宽厚”的表象下有条不紊地逐步展开,《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孝文皇帝元年十月庚戌,徙立故琅邪王泽为燕王。元年十月辛亥,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壬子,遣车骑将军薄昭迎皇太后于代。益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邑各三干户,金二千斤。朱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干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在封赐平定吕氏之乱的功臣之后,开始提升代国旧臣的地位。正月,赐天下民当代父后者爵各一级,封将军薄昭为轵侯。三月……上从代来,初即位,施德惠天下,填抚诸侯,四夷皆洽欢,乃循从代来功臣。上日:“方大臣之诛诸吕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劝朕,朕以得保奉宗庙。已尊昌为卫将军,其封昌为壮武侯。诸从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在文帝元年十月至三月间,除十二月下诏“除收帑诸相坐律令”外,其余举措均与安抚刘氏诸侯王与奖掖诛诸吕功臣相关,然后才相机“循从代来功臣”,这对于稳定是时纷乱的政局相当重要。 汉文帝对汉朝老臣和“从代来功臣”的关系的处理,体现出清晰的政治思路和稳健的政治风格。 四、吴公调任中央 汉文帝即位后,还从代国以外的地方调任郡一级行政长官到中央承担重要职务。例如,“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河南郡太守吴公过去是秦代名相李斯的同乡,曾经拜李斯为师,向他学习,管理河南地方行政取得成功,有“治平为天下第一”的盛誉。汉文帝把他提拔到中央,主持全国的司法。 吴公的上调,在西汉行政管理史上,是著名的事例。 因为行政“第一”被提拔的情形,秦代有一例。《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任泗水卒史,“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萧何称职干练,得到最高的称誉,秦王朝御史部门监察地方的官员准备向上推荐萧何,萧何坚决辞谢,才没有被征调到中央。萧何的事迹不能和“河南守吴公”的例子相比,一是他的职级太低,只是基层政权的一般吏员;二是“秦御史”只是“欲入言征何”,与皇帝亲自“征”完全不同。 西汉历史上因从政评为“第一”而破格升迁的例子,还有汉武帝时代的著名酷吏义纵。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记载,“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迁为长陵及长安令。”说他在上党郡任县令,泼辣果断,雷厉风行,执法严酷,丝毫不讲温情,县境内安定和平,评举为“第一”,升任长陵令、长安令。此后,又有汉宣帝时代的著名循吏黄霸。《汉书·循吏传·黄霸》说,黄霸任颍川太守,“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干石。”然而不久就因为不称职,多有过错,回到原来的任所颍川郡。《汉书·张敞传》说:“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第一入守京兆尹。霸视事数月,不称,罢归颍川。”另一位宣帝时期的循吏朱邑,在北海太守任上,“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义纵、黄霸、朱邑都是因治行“第一”从地方调到中央。特别是黄霸、朱邑都是从太守职位升任中央要员,和“吴公”情形比较接近。然而汉文帝以“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乃征为廷尉”,是最早的以“治”的成功识拔臣下的史例。P16-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