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现代人,养生的同时更要养心。国内最权威的心理咨询专家徐浩渊博士的心理健康指导书。
知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真诚推荐,徐浩渊是得了西方心理治疗真传的人。她的写作既充满真情实感,又有心理学理论的底蕴,是所有渴望心理健康的人们的良师益友。
每个现代人,一生中都需要接受至少一次基础心理教育,如同学习知识字、算术一样。今天,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人生困境,大都与自己的心境息息相关。好运并非与生俱来,它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了,命运就会彻底改变,让你一步步走向光明的未来。
这是一本启迪现代人心灵成长的书。书中的每个故事均系真人真事。有的选自我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的《徐博士心理热线》,也有的选自我们开设了五年的免费心理网站“心育心”,其中,包括我自身成长的艰难历程。为了维护个人隐私,除了我和儿子的事例与名字,对其他个案都作了保护性修饰。
本书的首次出版书名为《我们都有心理伤痕》。那是2003年“非典”期间,因为所有北京人都被“隔离”在家,我完成了计划四本系列书籍中的第一本。尽管读者反应非常之好,但因原出版社发行不利,大多数人买不到书,纷纷向我抱怨。相信这次与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会满足大众的需求。
五年过去了,书中的不少人物与家庭有了可喜的成长。在这本再版书中,把他们的发展告知读者,也算是对他们本人的祝贺。不少读者说“书很好看,但不过瘾”。是啊,第一本书是把人生的六大关系作了综合性整理,后续的三本书,会更加详尽地分别将每一种关系的来龙去脉展现出来。人生在世不容易,要想获得幸福就更不容易。假如你能学会理解、把握六大关系:与(年轻、年老)父母的关系、与兄弟姐妹和朋友的关系、职场中的关系、爱情婚姻中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与自然界的关系,你肯定能过得开开心心、舒舒服服的。
爱的全新定义
今天,“爱”可是个全世界的时尚字眼。“爱你没商量”、“让爱做主”、“将爱情进行到底”、“爱江山更爱美人”……在美国的自我帮助书籍和流行小说中,也是“爱”字大泛滥:忙着教夫妻如何做爱,妻子如何拴住丈夫的爱,父母如何爱护孩子等等。然而,人们似乎对于什么是爱,反而越来越感到糊涂了。前来心理咨询的人们,只要说到爱,都是迷茫得一头雾水。
打是亲?骂是爱?
小龙语文考试不及格,爸爸揍了他一顿,并且告诉我:“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爱得不得了。打他也是为了他好,再这样下去,他以后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怎么办?”
挨了打的小龙,更加讨厌上语文课,甚至,遇见给自己52分的张老师时,扭头就跑。他觉得张老师不喜欢他,所以给了坏分数。期末考试,小龙的语文还是不及格,由于害怕再挨打,他索性把成绩单给撕了,躲在同学家里,不敢回家。
你怎么看这件事?
小龙的父亲对我说:“打是亲,骂是爱,我怎么就不打邻居的孩子啊?”
按照中国的传统,家长和教书先生打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有出息、有前途,是“爱”孩子的行为。可是结果呢?非但小龙的语文成绩毫无长进,从此,他还对语文老师和语文课产生了厌恶感。显然,小龙消受不了父亲的“爱”。让我们再来看看,一个美国家庭的真实故事。
“成人宝宝”的故事
一位美国的牧师,他的妻子得了慢性抑郁症,他的两个儿子已经从大学辍学,住在家里接受精神科治疗,为此,他很不情愿地去见心理医生——派克博士。尽管他的整个家庭已经陷入了“病态”,这位牧师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病态所起的作用。他很委屈地说:“我竭尽全力去照顾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除了睡觉之外,我每时每刻都在关心他们。”
医生仔细询问了牧师的家庭状况,发现他为了满足妻子与孩子们的需求,全力以赴地日夜劳作。尽管他觉得儿子们应该付出更多努力以变得自立,他还是给他们分别买了新汽车,并为他们支付汽车保险。尽管他自己很不喜欢进城,而且讨厌听歌剧,但是,他还是每个周末都带妻子到城里的歌剧院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将自己在家的几乎全部的自由时间,用于照顾妻子和孩子,而他们三人整天待在家里,一点家务事都不做。
医生问道:“难道你不厌烦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他们吗?”“当然烦了,”他回答说,“但是有什么办法?我爱他们,如果我不照顾他们,那他们多可怜呀!我是太关心他们了,永远不会在他们有需要而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自己站在那儿袖手旁观。我也许不是一个最出色的男人,但是,至少我懂得爱与关心。”
显然,这位牧师没有意识到,正是他自己的行为,促使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幼稚化。他总是把妻子称做“我的猫崽”,而把他那两个已经长大成人、健壮魁梧的儿子称做“我的小宝贝”。他不理解,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行为,爱要求对方的完全参与——使用他们的头脑和行动。他不明白,很多时候,不给予其实比给予需要更多的勇气。而且培养独立性比照顾那些原本可以照顾自己的人,更加是一种真爱行为。此外,他还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愤怒、不满与期望,这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几次心理治疗,牧师逐渐明白了以上道理,并且开始做出改变。他停止不适当地照料家里的每一个人。当他的儿子没有参与家务劳动的时候,他能够公开表示自己的愤怒。他拒绝继续为儿子的汽车支付汽车保险费,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想开车,就必须自己去工作,挣钱买保险。”他还建议妻子自己一个人去纽约听歌剧。
在做出这些改变的时候,他面临着变成一个“坏人”的危险,而且不得不放弃他以前作为家庭全部需要的满足者所具有的全权控制地位。一开始,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对他的变化表示愤怒。但是不久,一个儿子回去上大学了,另一个儿子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并且搬到自己租的公寓里去住,还交上了女朋友。他的妻子开始享受独立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这位牧师则发现,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生活也变得更加有乐趣了。
牧师家里发生的事情,你并不陌生吧?因为在今天的中国家庭里,父母面对自己的独生儿女,也常常陷入相似的困境。可惜大多数的中国父母还没有像那位牧师那样醒悟,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去爱。我也是从派克博士的书中,开始领会爱之真谛的。
在我的记忆中,美国1987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从北京传来了噩耗,我最亲爱的父亲与世长辞。在极度的悲恸之中,我翻开派克博士的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看着他给爱下的定义,我愣住了。
爱,是一种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长而延伸自我的意愿。
I define love thus: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erf for the purpose of nutturJng one's own or another's spiritual growth.
这句话翻译成中文以后,变得有些生涩,但是英文原文却具有非凡的震撼力。细细咀嚼之后,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很多模糊不清的事情变得清晰起来。P4-7
这是一本启迪现代人心灵成长的书。书中的每个故事均系真人真事。有的选自我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的《徐博士心理热线》,也有的选自我们开设了五年的免费心理网站“心育心”,其中,包括我自身成长的艰难历程。为了维护个人隐私,除了我和儿子的事例与名字,对其他个案都作了保护性修饰。
本书的首次出版书名为《我们都有心理伤痕》。那是2003年“非典”期间,因为所有北京人都被“隔离”在家,我完成了计划四本系列书籍中的第一本。尽管读者反应非常之好,但因原出版社发行不利,大多数人买不到书,纷纷向我抱怨。相信这次与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会满足大众的需求。
五年过去了,书中的不少人物与家庭有了可喜的成长。在这本再版书中,把他们的发展告知读者,也算是对他们本人的祝贺。不少读者说“书很好看,但不过瘾”。是啊,第一本书是把人生的六大关系作了综合性整理,后续的三本书,会更加详尽地分别将每一种关系的来龙去脉展现出来。人生在世不容易,要想获得幸福就更不容易。假如你能学会理解、把握六大关系:与(年轻、年老)父母的关系、与兄弟姐妹和朋友的关系、职场中的关系、爱情婚姻中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与自然界的关系,你肯定能过得开开心心、舒舒服服的。
这个系列的书籍,旨在帮助每个读者不断成长、成熟。你可以去我们“心育心”网站的心理论坛,那是一个支持所有人的免费心理咨询园地。爱与友情,痛苦与再生,帮助与互助,一个让你强烈感受人间之爱的大家庭在等着你。
序言写到这里,四川地震了。我赶去绵竹救灾。在那里的日日夜夜,我触及了巨大的苦难,也感受了震撼心灵的大爱。具有如此伟大至爱精神的民族,当然赢得全世界人民的敬重。
最后,还是想对大家说:每个现代人,一生中都需要接受至少一次基础心理教育,如同学习识字、算术一样。今天,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衷心祝愿你幸福。
徐浩渊
2008年5月29日
出版这一系列心理自我帮助书籍,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在中国急缺心理医师的当下,至少人们可以使用这本书来帮助自己。
我回国工作快10年了,至今还没有为民众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水准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真是心急如焚,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几乎每周我都接到电话和e—mail,请求心理援助。
特别是这次四川地震,5月16日我赶到灾区,遇到两个号称“心理援助”的队伍,结果发现他们根本没有任何一位是心理专业人员。看到媒体报道中一位“心理专家”的治疗经过,竟然是没有心理危机干预基本概念的人,正在严重伤害失去了亲人的女孩儿。看到这些,令我无比痛心。改革开放30年了,物质的进步提高了普遍生活水平。但是精神世界的失落,却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为了回应社会各界的迫切需求,我们开设了心育心免费心理咨询网站。5年来,为成千上万的网友服务。很多网友在我们心理论坛已经接受3年咨询,还有的人已经能够开始帮助他人的心理困惑。我们的网址是:WWW.ht2ht.com。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给予中国人民的心理健康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这里,我衷心地感谢所有支持我们事业的人们。
感谢我的老师:认知治疗之父——贝克博士、当代心理分析大师——鲁保斯基博士,德如贝斯博士,以及克里富兰格式塔中心的教授们,你们的悉心教诲与呵护,使我终于成长为一名服务于大众的临床心理专业人员。
感谢我的心理学界同仁张侃博士、汤志彦博士、岳晓东博士,你们的支持,消除了我在艰难行走中的孤独感。
感谢心育心全体心理辅导员谭洪岗、勾静允、杨陶如、穆霖、贺鑫。你们无私的义务服务,为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建设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我们自己也在这个家园中成长。
感谢给予此书写作、出版以特别帮助的梅山、潘岳、郭馨。
感谢我的好朋友熊蕾、柳元、孙恒志、陈苏宁、邹其芳、陈申申、黄庆、卢晓飞、潘力、杨薇、赵珈珊、廖逊、金伯宏、谭晓春、西林索亚、周兢、强海燕、谌槟、李妮、哈威、雪莲、希拉、尼克,你们的关怀与信任,是我永远的幸福。
感谢美国威灵基金会给予心育心网站的有力支持。
最后,感谢我的好儿子方方,我们两人的共同成长,已经成为我生命的原动力。因为它向我昭示着人类美好事物的今天和明天,使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徐浩渊
2008.6.3于北京
徐浩渊博士的新作是值得每一个现代人读一读,想一想的好书。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传达了许多对身心健康有益的知识。相信它能成为您和您亲友的知心朋友。
张侃,心理学博士(美国伊利诺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徐浩渊是得了西方心理治疗真传的人。她的写作既充满真情实感,又有心理学理论的底蕴,是所有渴望心理健康的人们的良师益友。
李银河,社会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这本书写得真好!作者用她很特别的方式,通过实在的案例和真实的生活故事,向读者传达了重要的心理学理念。(译文)
汤志彦,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副教授
很高兴看到这部作品!我衷心地赞美它,并且确信它将给公众以影响。(译文)
岳晓东,心理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