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采用中国特有的文字和印章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中国渊源博大的传统文化时,我们看到中国印,这一承载着中国篆刻文化魅力的瑰宝,正向世人迸发无可匹敌的魅力!
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国内外读者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印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印/读图时代符号中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作者 | 韦佳//孟兆波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采用中国特有的文字和印章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中国渊源博大的传统文化时,我们看到中国印,这一承载着中国篆刻文化魅力的瑰宝,正向世人迸发无可匹敌的魅力! 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国内外读者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印文化。 内容推荐 2008年毕竟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让世人重新认识了中国印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印采用中国印章独特的形式,色彩红白相间,以汉字“京”的篆书形体为基础,造型极富动感,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彰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脉动,创意独具匠心,令人惊叹。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国内外读者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印文化。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印史 印章的起源 传国玉玺 历代官印 历代私印 历代吉语印 历代肖形印 第二章 印章之美 字法之美 章法之美 刀法之美 印文之美 边款之美 第三章 印石文化 传统印材 四大名石 印石艺术 印石价值 第四章 名家名作赏析 元代名家 明代流派与名家 清代流派与名家 近现代流派与名家 附录 天下第一印社——西泠印社 篆刻工具 试读章节 春秋战国时期,在除了秦国以外的其他六国——齐、楚、燕、赵、魏、韩,大小在方寸之间的金、玉、银质印章,都可称为“玺”。唯有秦国,“天子独称玺”(《后汉书·徐传》),即只有皇帝御用的印章才可称为“玺”,而群臣和百姓的官、私印章都只能称作“印”。秦国的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秦王的印章,有专用名称“玺”,又因专门以玉为材质,所以又称为“玉玺”。秦王所用的“玉玺”,一共有七方。其中有六方是一个整体,被后世称为“乘舆六玺”,或“皇帝六玺”,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和“天子信玺”。还有一方,由名贵白玉制成,玺印上有螭兽纽,正面刻有当时的大臣李斯题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被后世称为“传国玉玺”或“传国玺”。 由于传国玉玺的质地特别珍贵,印文也别有意义,所以历代的帝王都对这方玉玺奉若珍奇,认为得之则象征自己“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示国家“气数已尽”。凡登上皇帝宝座却无此玺者,往往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并且被讥讽为“白版皇帝”。 这传国玉玺究竟系何物,以致被珍视如天赐国宝一般? 追溯传国玉玺的来历,还得从春秋时代说起。当时的楚国,有一个采石人名叫卞和。传说有一天,他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上看见有一只凤凰栖落在青石板上。依照“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说法,他认定这山上有宝,经过仔细地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了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玉璞进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这玉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便以为卞和欺君,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并把他逐出国都。到武王即位之后,卞和又将玉璞献上,玉工仍然判定为石头,于是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脚。到文王即位后,卞和怀揣着玉璞,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玉被看做石头,忠贞之士被当做欺君之臣,为这是非颠倒而痛心啊!”文王见状,命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了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绝世美玉,遂命良工雕琢成璧。 为了奖励卞和的忠诚,文王将美玉命名为“和氏之璧”。据记载,这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将其置于暗处,自然发光,置于座间,冬生暖,夏生凉,还能除尘辟邪,是一块无价之宝。 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了相国昭阳。昭阳与宾客游玩赤山时,将玉璧拿出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之后,和氏璧却不翼而飞了。 50多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成语“完璧归赵”,便是这一段历史故事的写照。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落入秦国手中。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命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命大臣李斯在玺上用篆书写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传国玉玺由此正式诞生。传国玉玺沉浮记 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时,风浪骤起,龙舟欲翻。秦始皇慌忙间,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最后果然得以平安过湖。但玉玺也由此失落。 八年之后,当秦始皇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一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说毕,此人即消失踪影。众人都十分惊奇,纷纷传说这是天神现身,将传国玉玺归还给秦王。 到秦王朝覆亡之后,象征着至高皇权的“传国玉玺”和“皇帝六玺”,被秦亡国之君子婴一并献给了汉高祖刘邦。刘邦登基时,就佩戴着这方传国玉玺,并给予了其新名称——“汉传国玺”。此后,传国玉玺珍藏在长乐宫。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传国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太后大怒,将玉玺投掷于地,玉玺因此被摔残一角。王莽即位后,命能工巧匠以金补缺,但传国玉玺仍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败后,传国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被汉光武帝刘秀收入囊中,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战乱平息后,玉玺早已从宫中消失。 之后,据说孙坚(孙权的父亲)的部下在洛阳城南发现一口飘出五色奇光的水井,命人从中打捞,发现一具宫女尸体。在她颈下的锦囊中,正是那方被摔坏了一角的传国玉玺。孙坚得到玉玺,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王朝。 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让位,曹丕建立魏国,命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以隶书刻上“大魏受汉传国玺”字样。公元265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称晋武帝,并将传围玉玺归为己有。公元311年,前赵的刘聪俘获晋怀帝司马炽,玉玺于是归前赵所有。公元329年,后赵的石勒灭前赵,得到玉玺,并在玉玺的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四字。之后,传国玉玺被晋将领骗走,重归晋朝司马氏的囊中。到南朝梁武帝时,投降的将领侯景叛变,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被寺僧捞出,后来献给了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依然被统治者视作至宝。在之后的五代纷争中,玉玺仍是有野心的政治家们竞相争夺的宝物。至后唐被契丹击败,废帝李从珂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而同样尊贵的“皇帝六玺”,也不知所踪。P6-9 序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让世人重新认识了中国印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印采用中国印章独特的形式,色彩红白相间,以汉字“京”的篆书形体为基础,造型极富动感,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彰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脉动,创意独具匠心,令人惊叹。 《封神演义》中对中国印有这样的描述:“小则收于手心,大则盖过一方天地,一印打下,神仙具为齑粉。”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印章大有翻天覆地之能。这小小的印章,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优雅而沉静地走过了数千年的漫漫长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印的解释如下:“执政所持信也。”在《辞源》里,“印”意为:“图章、印信,如玺、宝、印、章、记等,统称为印”;对“印章”的解释如下:“汉制,官秩二前石以上,其印文日章,称某官之章;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其文日印,称某关之印。后通称图章为印章。后来印章也用于书画题识,是我国一种特有的艺术品。” 无论是作为曾经“执政所持信”之物,还是作为步向经典的一门传统艺术,在印章身上,值得我们探索的宝藏实在是太多太多。 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历来都是感性而多元的,因而,一门艺术常常会被赋予尽可能多重的审美内涵。 中国印,同样具有微言大义的审美内涵。历史悠久的印章文化,内涵丰富的篆刻艺术,多姿多彩的印石世界,都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藏。让我们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与名家名作的品评,一同走进“中国印”的世界,走进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