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正骨临床丛书》共有12个分册,包括《肩部损伤》、《肘部损伤》、《手部损伤》、《髋部损伤》、《膝部损伤》、《足部损伤》、《脊柱损伤》、《中医骨病》、《实验技术》、《正骨规范》、《护理规范》、《名医医案》。本丛书旨在深入系统地发掘、整理在平乐正骨基础上形成的特色诊疗技术,同时反映国内外骨伤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本书包括肩关节至肱骨中段的损伤。内容系统、详尽,先基础后临床,对每种疾病在介绍各种诊治方法的同时,介绍其适应证和作者的临床经验,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国内外在肩部损伤诊治方面的新进展、新经验。
《肩部损伤》是《洛阳正骨临床丛书》中的一部。本书共分11章。先从肩部骨伤外科的基础知识入手,包括肩部检查诊断技术、常用治疗方法等;其后则详细分述常见肩部损伤的诊断、治疗,包括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神经损伤、骨关节及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疾病、肩部损伤常用术式及注意事项等。本书内容系统、详尽,先基础后临床,对每种疾病在介绍各种诊治方法的同时,介绍其适应证和作者的临床经验,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国内外在肩部损伤诊治方面的新进展、新经验。本书在介绍洛阳正骨特色技术方面,尤其是对手法治疗、药物疗法、功能疗法给予重点介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可供中医骨伤专业人员参考。
第一章 肩部临床检查
第一节 一般检查
一、望诊
二、触诊
三、特殊检查
四、运动范围
五、肌力测定
六、肩部的神经及其功能
第二节 肩部特殊检查
一、肩关节穿刺
二、辅助检查
第二章 肩部的影像学检查
第一节 肩部X线检查
一、肩部的投照方法
二、肩部X线片测量
第二节 肩部CT检查
第三节 肩部MRI检查
一、正常肩关节的MRI表现
二、肩峰下滑囊炎MRI表现
三、肩袖损伤MRI表现
四、肱盂关节不稳(习惯性肱盂关节脱位)
五、盂唇病变
六、其他肩关节疾患
第四节 肩关节造影
第五节 B超检查
一、肩部结构的超声图像
二、操作技术
三、肱二头肌病损
四、旋转袖撕裂
五、肩部超声检查的常见错误
第三章 肩部其他检查方法
第一节 肩部肌肉神经电生理检查
一、正常肌电图
二、异常心电图
第二节 肩关节内镜检查
一、检查指征
二、检查方法
三、关节病损的镜下观察
四、肩关节镜外科手术
第四章 肩部非手术疗法
第一节 常用正骨手法
一、检查手法
二、复位手法
三、治筋手法
第二节 固定技术
一、夹板固定
二、石膏固定
三、牵引
四、外固定器
五、经皮穿针
第五章 肩部手术疗法
第一节 手术入路
一、肩关节前内侧入路
二、肩关节上方弧形入路,又称为军刀切开
三、腋入路
四、劈开三角肌入路
五、经肩峰入路
六、后方入路
七、简化的后侧入路
八、后方倒“U”形入路
九、胸锁关节入路
十、肩锁关节
第二节 内固定技术
一、接骨板
二、髓内针
三、螺钉
四、钢针固定
五、其他固定
第三节 断肢再植
一、断肢再植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术前准备
三、断肩再植的手术方法
四、断肢再植并发症
第四节 截肢术
一、截肢术适应证
二、截肢术的原则
三、肩部截肢术的手术方法
四、截肢术并发症
第五节 人工关节
一、肩关节人工关节的发展
二、肩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目的
三、肩关节假体的设计
四、肩关节假体的运用
第六节 关节镜技术
一、器械和设备
二、关节镜的优点
三、关节镜的缺点
四、肩关节镜手术适应证
第六章 药物疗法
第一节 中药疗法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第二节 西药疗法
一、消炎
二、止血
三、止痛
四、脱水利尿
五、改善微循环
六、神经营养剂
第七章 康复疗法
第一节 功能锻炼
一、功能锻炼的分型
二、功能锻炼的原则
三、功能锻炼的作用
四、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
五、肩关节活动范围
六、肩关节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法(每一个动作重复12~36次)
第二节 物理疗法
一、熏蒸
二、离子透入
第三节 推拿按摩
一、概述
二、推拿按摩疗法对肩关节创伤的作用
三、按摩、推拿的禁忌证
四、施术者注意事项
五、展丹按摩
六、红花酒按摩
第八章 肩部骨折
第一节 锁骨骨折
第二节 肩峰骨折
第三节 肩胛体骨折
第四节 喙突骨折
第五节 肩胛颈骨折
第六节 肩胛盂骨折
第七节 肱骨头骨折
第八节 肱骨大结节骨折
第九节 肱骨外科颈骨折
第十节 肱骨解剖颈骨折
第十一节 肱骨近端粉碎骨折
第十二节 肱骨近端骨折并发症
一、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周其他部位骨折
二、神经损伤
三、血管损伤
四、早期固定失败和内植物并发症
五、骨折不愈合
六、骨折畸形愈合
七、冻结肩
八、异位骨化
九、肱骨头缺血性坏死
十、肱骨头置换的并发症
第九章 肩部脱位
第一节 胸锁关节脱位
第二节 肩锁关节脱位
第三节 锁骨两极脱位
第四节 盂肱关节脱位
第五节 肩胛骨脱位
第六节 肩胛胸壁分离
第七节 盂肱关节脱位并肱骨外科颈骨折
第八节 肩关节不稳
第十章 肩部软组织损伤
第一节 肌肉损伤
肱三头肌断裂
胸大肌断裂
三角肌断裂
前锯肌损伤
创伤性翼状肩胛症
第二节 肌腱损伤
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
肱二头肌长头腱脱位
第三节 韧带损伤
喙锁韧带断裂
喙肩韧带损伤
第四节 肩部滑囊炎
肩峰下滑囊炎
喙突上滑囊炎
第五节 肩关节周围炎
第六节 肱二头肌长头腱炎
第七节 钙化性肌腱炎
第十一章 肩部损伤并发症及后遗症
第一节 肩部血管损伤
锁骨下动脉损伤
腋动脉损伤
第二节 肩部神经损伤
颈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
脊髓副神经损伤
腋神经损伤
肌皮神经损伤
肩胛上神经损伤
胸长神经损伤
第三节 四边孔综合征
第四节 撞击综合征
第五节 肩胛弹响
第六节 肩胛胸壁综合征
第七节 三角肌挛缩症
第八节 肩痛弧综合征
一、肩峰下结构的解剖特点
二、肩峰下撞击征的定义和分类
三、肩峰下撞击征的临床表现与分期
四、肩峰下撞击征的X线表现
五、肩峰下撞击征治疗
第九节 肱骨头缺血性坏死
第十节 肱骨近端骨缺损
第十一节 肩部创伤性关节炎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肩部非手术疗法
第一节 常用正骨手法
在骨伤科治疗中,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医宗金鉴·正骨手法要旨》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相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之手法也。”
首先为检查手法,唐代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书中载有:“凡认损处,只需揣摸骨头平正不平正,便可见。”又“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及至清代《医宗金鉴·正骨手法要旨》认为:“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手法释义》中“摸法”居于首位。“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正、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以上均说损伤先用手法检查,确定病情以便施治。
其二为复位手法。骨折不论各种槎形,多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和畸形,没有手法复位,虽有灵丹妙药亦无法纠正其错位或畸形。脱位或关节错缝,也必须用手法整复,使其合槽。伤科第一本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中即指出“三拔伸,四或用力收入骨,五捺正”。《世医得效方。正骨兼金镟要·手法总论》依然强调“夫接骨人骱者,所赖其手法也”。
其三是治筋手法。根据《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的原理,以手法按摩推拿可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既可通利关节,又可强筋壮骨。《手法释义》云:“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唯以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可见手法之重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亦云:“伤有关性命者,如七窍上通髓脑,膈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人心,若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克期可愈。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必难支,若手法再误,万难挽回,尤当审慎之。盖正骨者,需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与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绝大多数骨折都可用手法复位,手法复位要求及时、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加重损伤。有些损伤,虽可单纯用药物治疗,但如果配合手法则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特别是平乐郭氏正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检查、复位和治筋手法,其中有些手法既可用作检查,又可用作治疗。
一、检查手法
检查手法又叫诊断手法,是医者用手在患者躯体上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等,借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的根由及其变化和预后的一种检查方法。在骨伤科检查中,除一般的望、闻、问、切四诊外,更重要的是受伤局部的手法检查。平乐郭氏正骨常用的检查手法有触摸、按压、叩击、扭旋、伸屈、二辅等8种手法。
(一)触摸法
触摸法是医者用手仔细触摸伤处的一种检查方法。即用拇指或拇、食二指轻柔地由远而近,由轻而重地触摸皮肤、筋肉及骨骼。一般触摸多在软组织较薄的骨表浅部位进行,若伤部筋肉丰厚,需由肌间隙探触;若肿胀严重者,可先揉按驱散瘀血后,再行触摸才能检查清楚。触和摸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除可结合运用外,摸乃用手或指稍加压力摸抚患处,有无凹凸不平畸形。而触有接触之意,即用手指轻触皮肤。除可用手触,如以手指腹或背触及患肢末梢或体表部位,以察其凉、热、感觉情况外,也可借助某种器具,如棉絮、钝针、竹签轻轻触划肢体某部,以察其感觉运动反应等。
(二)按压法
按压法,是用手指在伤处上、下、左、右、前、后进行按压的一种检查方法。借以了解有无疼痛,并根据疼痛的情况以辨别是骨折或软组织损伤。或用两个手指相辅按压患处,以测定有无波动或漂浮感,用以判断有无积血、积液或积脓。
(三)对挤法
对挤法,是用手或两指于相对方向挤压,借以测定有无疼痛来确定损伤性质的一种检查方法。
(四)推顸法
推顶法是医者一手持患处,一手持患肢远端沿肢体纵轴向近端推顶,来测定有无传导痛,借以判定有无骨折和骨折愈合情况的一种检查方法。常用于长管状骨的检查,可与叩击法结合运用。
(五)叩击法
叩击法是医者一手持患处,一手握拳由患肢远端沿肢体纵轴向近端叩击,以测定有无传导痛,或用手指叩击或拍击体表某部,来测定音响,或借助器具叩打肢体某部,以察其反应,借以判定骨折的有无和损伤情况及性质的一种检查方法。
(六)扭旋法
扭旋法是医者持患部,一手持肢体远端,沿肢体长轴扭旋,以测定有无传导痛和旋转受限或异常,借以判定有无骨折、脱位或筋肉损伤的一种检查方法。
(七)伸屈法
伸屈法是医者一手扶持损伤的相应关节部,一手持肢体远端,作相应关节的伸屈活动,以测定关节的功能情况,用以辨别肢体损伤的性质、范围、轻重程度,借以确定是骨折或韧带损伤或关节周围骨折的一种检查。
(八)二辅法
二辅法是医者用两手相互辅助的一种检查方法。其一,是医者一手持伤处,一手持伤肢远端,作前后或左右轻柔摆动,以测定有无骨软和关节的异常活动,借以判定有无骨折和筋肉韧带损伤。其二,是用于测定骨折情况时,用两手分持近骨折处的上下部位,作相反方向的轻柔摆动,以测定有无骨软或异常活动,借以判定骨折的愈合情况。
P50-52
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民族特色浓厚的平乐正骨医术。平乐郭氏正骨是中国传统医学伟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医骨伤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始于清代嘉庆初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历代相传;以正骨八法、三期辨证用药、郭氏理筋手法享誉海内外。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正骨研究院是在平乐正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集骨伤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出版为一体的中医机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继承传统的平乐正骨医术的基础上,注重吸收百家之长,坚持走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通过传承、创新和发展,形成了更加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洛阳正骨。洛阳正骨在骨伤疾病的诊疗方面,不但保持了平乐正骨的传统特色,而且不断创新研究,兼收并蓄,加强与国内外骨伤学界的学术交流,引进高新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成为理论体系完善、学术内涵丰富、诊疗经验独特、治疗效果显著的中医骨伤科重要学术流派。
洛阳正骨在向前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资料和诊疗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完备、有效、实用的特色技术。在此形势下,我们发挥洛阳正骨的整体优势,组织了一大批活跃在临床一线的中青年业务骨干,编写了这套《洛阳正骨临床丛书》。
《洛阳正骨临床丛书》共有12个分册,包括《肩部损伤》、《肘部损伤》、《手部损伤》、《髋部损伤》、《膝部损伤》、《足部损伤》、《脊柱损伤》、《中医骨病》、《实验技术》、《正骨规范》、《护理规范》、《名医医案》。本丛书旨在深入系统地发掘、整理在平乐正骨基础上形成的特色诊疗技术,同时反映国内外骨伤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为保证丛书内容的全面完整和各分册内容的相对独立,丛书各分册内容按人体部位划分,且邻近部位的内容有少量交叉。《肩部损伤》包括肩关节至肱骨中段的损伤,《肘部损伤》包括肱骨中段至尺桡骨中段的损伤,《手部损伤》包括手部至尺桡骨中段的损伤,《髋部损伤》包括髋关节至股骨中段的损伤,《膝部损伤》包括股骨中段至胫腓骨中段的损伤,《足部损伤》包括足部至胫腓骨中段的损伤。
《洛阳正骨临床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和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领导和员工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著者水平所限,时间仓促,因此,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诚恳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08年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