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一部与众不同的职场人际关系经典之作,在韩国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半年之内便飚升全国非文学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10名,连续印刷13次,至今畅销不衰,受到广大职场人士的追捧。
书中没有人际关系的心理游戏或技术分析,呈现的全部是作者亲身体验得来的人生智慧。作者凭借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作为记者的敏锐洞察力,以现实为素材,盘点人际交往的得失,剖析复杂的人心世道。其得天独厚的阅历、深厚的语言功底,赋予本书非凡魅力。本书透析了几乎每个人都会犯的交际误区和先入之见,以及想得过于简单的人际关系的知识,告诉人们应如何通过搞好人际关系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分歧,缔结“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本书分“初次见面篇”、“对话篇”、“矛盾篇”、“和解篇”、”人脉篇”、”成果篇”、“礼节篇”、“评价篇”、“传言篇”、”修养篇”,共十部分,每部分又以平时常见的多个问题各领一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与其说本书提供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答案,不如说它提供了一种与人平易相处的方法。实在是一部“培养识人慧眼”的奇书!
惯例性的提问需要惯例性的回答
过于别出心裁的唐突谈吐,较之显得积极来说,更可能给人留下缺乏均衡、平和性格的印象。
现在正经营某风险投资基金的一位前辈一醉酒就会自豪地提起当年他面试时的“英勇事迹”。在某金融公司的最终面试场上,面试考官“你最喜欢什么”的话音刚落,那位前辈就回答说:“我最喜欢的是女人。能坐拥天下所有的女人就好了。”
这一来面试考官们对前辈的豪放和直率大为欣赏,录用了他,并且直接把他安排进了秘书室工作。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当年凭着唐突、“直率”的回答获得面试高分的前辈,在最近面试新职员时,却无条件地淘汰了像自己那样回答问题的应聘者。
用那位前辈的辩解来说,虽然那种仿佛世界尽在掌中的鲁莽气概也曾获得过好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前辈的哲学是:时代变了,方法也要改变。
在面试考官们经常对应聘者提出的问题中,“你怎么看待持强硬原则的工会”这种惯例性的提问也是这种情况。如果直率、勇敢地回答“我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为了现实地应对资本家所拥有的优越权利,只能增强工会的强硬度”的话,应聘者十有八九会落选。
这种提问意在考察应试者即使本人的实际想法不同也能根据情况随机应变的才能,更进一步说,是为了了解应聘者是否具备顺从团队的平和性格。无论回答是否正确,考官们都会认为那种缺乏灵活性、只会呆板地回答提问的应试者在进入公司后很可能无法适应团队生活,行为出格。
唐突、出格的回答源自傲慢
我就有过与此相似的经历,在应聘考试中吃过亏。在某综合类日报的最后面试中,一位考官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我们的姊妹报纸中有个经济日报,先到那里去发展一年,再回到综合日报来怎么样?由于姊妹报纸是单独招聘,没有招到好的人才,所以才想这样做。怎么样?这样的话你还有在这里工作的意向吗?”
看到一起参加面试的两位前辈都做出了如果能被录取派到哪里去工作都不介意的“正确回答”,我觉得他们很卑怯,就唐突蛮干地表白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事实上我想去电视台,只是因为那边多年没有招聘,迫不得已才来这里应聘。如果把我分到经济部或政治部的话,我就留下,但是我没有去经济日报工作的想法。”
听了我的回答,旁边的两个前辈一直盯着我看。面试结束走出房间时,社长把我叫住了。
“高喆锺君,我作为过来人想对你说几句话。看考试成绩你是很出色的,但是你对待面试的态度有问题啊。一个能了解考官提问意图的人那样讲话是不行的。就算你去别的地方应聘会被录取,那种态度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不好的。”
落选了!在直觉到失败的同时,我暗自反省自己的傲慢。一起参加面试的三个人中,两位前辈都被录取,我自然是落选了。
唐突多半起因于骄傲。面试或与别人初次见面时,对方如果做出意图明显的提问,要以常识性的思路去回答,这是关系熟络前应该遵循的“常识”。
P6-8
虽说人际关系是永远的课题,却很难寻找正确的答案。即使在实践中经历过无数次失误,也无法保证下一次就能做好。尽管在人际关系领域有很多专家,但因各自的解决方法不同,人们的头脑反而被搞得更加混乱。我们所面对的人和境遇的变数是那么多,所运用的人际关系方法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即使综合以上所有的论断,我们仍难彻底阐明究竟何谓人际关系,也许这就是人际关系的真实面目。
如果有识别好人的眼力并懂得与之维持良好关系的方法,那么人生的成功就有百分之八十得到了保障。
在人际交往的旅途中,有时会遇到好人并因此获得巨大的人生力量,有时又会遇到难以相处的人,并会因此摔跟头而留下伤痕。每当这种时候,就会重新感受到遇到好人、好同伴、好的前后辈是多么重要,也会想到如果有为此而存在的方法或罗盘该是多么大的幸事。
各种关于人际关系的书籍始终在不断面世,其中有很多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帮助。这些书多半是从心理学观点出发破解人际关系技巧的著作,外国此类书籍的译著也是其中的主流之一。
但是,在这些面目各异的著作中,基本上看不到从韩国的实际状况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洞察力。有鉴于此,笔者着手撰写了这本书。此外,笔者自身也因生疏、不圆满的人际关系走过很多弯路,这也是执笔写作本书的动机之一。
从事记者这种职业,会见到各种各样的人,间接地经历他们的故事,得以从中把握各种事件所具有的意义。在社会部做记者的时候,见到过徘徊在社会底层的罪犯;更换部门后,见到过财阀、企业家和政界人士,还经常接触到演艺界人士和宗教界人士,有时也能体察到平民的汗水和眼泪。从这种意义上说,既能与最失败的人打交道,又能与最成功的人打交道的职业,也许就是记者这个行当了。
笔者因职业之便遇见过各种类型的人,由此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即人的一生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人,那些特别善于开拓人际关系的人,拥有获得成功的最稳固的支柱。
本书显然是从极端的个人经验的表露出发的,是对个人的实际经历或周围人的经历的洞察和整理,而且书中的许多部分表达了我对自己所不具备的素质的渴望。
在人际关系学书籍层出不穷的时节,出版这样一本社论式的著作是否会给读者带来混乱,作者并非没有顾虑。但是如果读书的诸位有“对,正是这样啊”的同感,或者认为“嗯,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想法”,即能从书中得到有益信息的话,我就会感到非常满足了。
本书之所以通过反问方式接近问题,是因为在笔者看来,人们所了解的有关人际关系的许多观念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出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是对被颠倒了的人际关系常识的一次尝试性挑战。
从整体上看,本书含有在人际关系中降低期待值的意味。降低了期待值,就会减少有可能从人际关系中受到的伤害,同时还能经常品味到期望得以实现的愉悦。
过去我只知道作者一位有才华的财经记者,所以一开始以为他写的是本财经普及读物。不过书稿之后,我认为,比起财经类著作,本书能为人们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帮助。
陈稔 韩国前国务副总理
无论是时尚是人生,都要饱含温厚的感性。此外,为了取得成功,还要有执着的专业韧性。这是一生饱含温度感性、专业韧性和人生洞穴力的好书。
昂德莱·金 国际著名时装设计师
此前虽然也看过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书籍,但这本书给人以全然不同的感觉:不是心理游戏或技术分析,而是蕴涵来自亲身实验的理性智慧;与其它说它提供了如何处理人际卷第的答案,不知说它提供了一种用真诚和爱心与人际的方法
朴炳元 韩国副财长
看了其他很多告诫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图书,觉得书里面的人就像是实验用的老鼠,而本书的观点是首先把人看作人而不是实验鼠,在此基础上再去谋救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书里说,如果男士们都将帮助女同事看作是一种互助,那么现在所有职场中的妻子和姐妹们就会变得轻松一些,各自家庭也变得更加和睦一些,对此我完全同意。我认为,这本讲述宽容与和解的方法、用经济法性智慧指导人们行为方式的著作,女性读者都应该读一读。
金素源 韩国SBBS《8点新闻》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