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健康来自源生态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邵兴军//丁德华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用翔实的资料,向我们介绍了形形色色天然食物中所含有的健康生物活性成分的知识,同时弘扬了传统食疗的思想。唐代大医学家、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强调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急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不明药忌者,不能除病也。”由于食疗养生的特点是“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所以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成效!

内容推荐

本书在分析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以回归自然、回归人的本性为主导的源生态健康医学观,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源生态健康风险控制和源生态疾病干预管理组成的健康管理体系。在科学总结细胞健康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细胞养护和组织修复为内容的疾病干预管理模式,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对疾病干预管理的新提升。书中还介绍了常见慢性病的膳食干预、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中医干预、保健食品干预的实用方法,以及主要源生态保健食品的作用和选择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目录

引言 选择源生态选择健康

第一章 什么是源生态

第二章 源生态健康医学

 第一节 像蜜蜂一样生活

 第二节 来自道儒佛的养生启示

 第三节 世界五大长寿地区的养生启示

 第四节 人类进化历程的启示

 第五节 现代医学的困惑

 第六节 健康医学引领人类健康、长寿和幸福

 第七节 健康医学的理论基础

 第八节 健康医学的实践——健康管理

 第九节 健康关键靠自己

第三章 源生态健康风险控制

 第一节 源生态健康风险控制模型

 第二节 心境源生态

心境决定健康

心理压力——疾病的重要根源

情绪与健康

基础心境调适法

冥想——缓释心境的压力

源生态音乐调节法

 第三节 生活源生态

光污染与健康风险控制

空气污染与风险控制

水污染的健康风险与控制

电磁辐射的健康风险与控制

食物的健康风险控制

化学污染的健康风险控制

久坐的威胁与风险控制

生物钟紊乱的健康风险与控制

遗传的健康风险及控制

生活源生态恢复技术

第四章 源生态疾病干预管理

 第一节 关于健康和疾病的新理论

细胞营养均衡+细胞生态平衡=细胞健康—身体健康长寿

营养均衡——细胞的基本需求

生态平衡——细胞运行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 细胞损伤与细胞再生

不平衡状态下的细胞适应和损伤

细胞损伤的修复——再生

 第三节 疾病干预管理模型及其干预技术

疾病干预管理模型及其科学基础

疾病干预技术

 第四节 源生态一级干预管理——细胞养护

细胞养护的源生态膳食干预法

细胞养护的保健食品干预法

 第五节 源生态二级干预管理之中老年常见慢性疾病的组织康复

肿瘤及癌症的源生态干预管理

代谢综合征的源生态干预管理

退行性疾病的源生态干预管理

 第六节 源生态二级干预模式之主要系统疾病的源生态干预管理

消化系统疾病的源生态干预管理

呼吸系统疾病的源生态干预管理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源生态干预管理

第五章 源生态保健食品

 第一节 科技与自然的完美嫁接

 第二节 常用天然生物资源和源生态保健食品

蜂胶——理想的细胞生态调节剂

大麦嫩苗——接近完美的细胞营养均衡剂

三七——“血证良药”

绞股蓝——南方人参

灵芝孢子油——癌细胞的克星

紫苏籽油——“健脑营养素”

万寿菊——眼睛健康小尖兵

原花青素(OPC)——强效自由基清除剂

番茄红素——前列腺患者的救星

壳寡糖——人体第六生命要素

纳豆——天然溶血栓剂

银杏叶提取物——心脑血管守护者

枸杞——滋肝补肾圣品

蜂花粉——微型营养库

 第三节 天然生物资源绿色加工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

超微粉碎技术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第四节 保健食品干预的服用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试读章节

情绪与健康

人的情绪是一种心理现象。高兴、愉快、欢乐、喜悦、轻松、欣慰、悲伤、害怕、恐惧、不安、紧张、苦恼、忧郁等都属于情绪活动。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情绪变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称为“七情”,认为七情太过会引起疾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动之,内伤脏腑,外形于肢体”,说明情绪的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所起的重要影响。中医在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时也非常重视情绪变化,如《内经》中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起居,暴苦暴乐,始乐后苦,皆伤清气”。《内经》中还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说法,因此,情绪与健康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只有随时保持乐观的情绪,才能使健康得到保证,也只有身体健康,人们才能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去工作和生活。

现代医学对于情绪导致疾病的因素归纳成四个方面: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影响免疫功能,影响内分泌功能,引起神经生理的变化。

现代心理、生理学家沃而夫应用胃镜长期地观察情绪与胃功能之间的关系,发现当病人处于恐怖、忧郁时,胃黏膜就变成贫血状态,胃酸分泌低下,胃运动功能受到抑制;而当面临敌意、愤怒、焦虑时,胃黏膜会充血,胃运动和分泌亢进;当长期处于情绪矛盾状态时,胃黏膜充血,胃运动和分泌亢进,并可见胃黏膜出血、糜烂。美国一所医院调查了500例胃肠道疾病患者,具有明显情绪障碍者占74%。长期持有消极情绪,会引起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结肠炎。

有关方面的临床研究还证实,愤怒的情绪会引起血压升高,如果愤怒情绪得到平息,血压即恢复正常;如果愤怒情绪得不到宣泄,长期被压抑,处于慢性愤怒状态,那么高血压就会持续,变成高血压病。除此之外,愤怒情绪还会产生舌喉和头颈部肌肉痉挛,如同有异物梗阻于喉头,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胃部不适、心悸、头昏、出汗、呕吐等多种症状变化。我国心理学家曾对近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详细的跟踪个案分析,其中74.5%有不良心理因素。

另据专家研究证明,情绪是引起肿瘤的重要原因。恶劣的情绪,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能力降低,癌细胞变得猖獗。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对200例胃癌患者进行病因调查,发现这些患者皆有长期的情绪压抑、精神创伤和家庭纠纷。山西省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食管癌患者中56.9%有忧虑、急躁、消极等不良情绪,半年之内有重大精神刺激者占52%。

德国科隆有个癌症医生叫汉姆,1979年汉姆的儿子在意大利被杀害,不久汉姆夫妻俩就同时罹患癌症。经过这次打击,汉姆医生对癌症的发病过程立刻改观——精神上的刺激和矛盾是触发癌症的重要因素。由于对癌症有了新的认识,他在精神上经过疏导后,癌症即不药而愈。接着,他开始观察他的患者,发现(癌症)病人在发病前精神上都遭遇到刺激或矛盾,并有有苦难言或倾诉无门之状况。经过谈心疏导,解除了当初引起烦恼的原因,患者的病情都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汉姆医生还综合了1万多个病例后指出,不同的情绪会引起不同部位的癌。对死亡的恐惧,能引起肺癌;母亲与子女对立,能引起左边乳癌;与一般人对立,能引起右边乳癌;在工作业务上的纠纷,能引起直肠癌;被人欺负而怀恨在心,能引起肝癌;因工作或生活上的改变而感到生命茫然,能引起骨癌;与家人之间的矛盾,能引起胃癌。由此不难看出各种癌症与各种情绪波动之间的相应关系。

情绪过分波动,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影响心血管系统,造成血管收缩、高血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我国医学家邹之光曾做了情绪与心肌梗死的临床调查,他选择了40例心肌梗死的病人与40例健康者作对比。结果发现,在发病6个月内,两组生活事件的发生濒率分别是60%:23%,病人组要比健康组高出3倍,患者中情绪诱因达94%。

人体中几乎所有的血管都是由神经来控制的。这些神经一般被称为自律神经,其中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比如说,交感神经随着紧张、烦躁、不安等情绪的不断加剧,会令人的血管变窄、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正好相反,可以起到使人血管扩张、情绪放松、血压降低的作用。

因为这两种神经总是和血管密切相连,所以血管一直会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强烈影响。因此,为了让血管保持舒张状态,使血液顺畅的流淌,就要常处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之下。同时,交感神经也必须处于静止状态。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呢?如前所述,精神上的紧张、不安、烦躁,以及情绪上的恼恨、愤怒、憎恶,甚至寒冷等都能造成交感神经的紧张。与之相反,如高兴、舒服的时候,神清气爽、开怀大笑或处于温暖的环境等,交感神经则处于平和、松弛的状态中,能使血管舒张。

前不久有一篇报道,写一个老人院,为了维护老人们的健康,请来了说单口相声的艺人为大家演出,老人们都非常开心,老人院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通过欢笑,促使血管扩张,血液得以顺畅的流淌。保持开朗、放松的心态,这是让血液循环畅通无阻的最佳方法。

一个人的情绪,主要受精神意志控制。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除了要提高道德修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外,还要学会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自觉运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体育锻炼也是消除心中忧郁的好方法。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使注意力集中到运动中去,转移和减轻原来的精神压力和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加深肺部呼吸,使紧张情绪得到松驰。

基础心境调适法

调适心境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方法用于平时,它的作用是增强对于不良心境的免疫力,也就是所谓的“养心”在平时;第二类方法针对具体的不良心境进行化解。我们不需要机械地掌握所有的方法,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自身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调适心境的方法。第一类方法能够让你的心境不再脆弱。

(1)从小做起。从婴幼儿起,父母就应该注意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要耐心说服,严禁打骂,以免伤害他们天真的心理。儿童时期的任何心理创伤,都可能影响孩子将来的心境发展。

(2)要有目标。在生活中,目标就是人的生命的意义,人一定要有长远目标,才能获得更多,走得更远。追求目标,能够让您领略到满足感和愉悦,对心境产生积极影响。如果没有追求,就会令您感到迷茫,产生不愉快情绪。

(3)培养幽默感。幽默是人的一种健康机制。古人说: “笑一笑,十年少”。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日常生活的小事同样可以导致身心疾病,但一个幽默的人常常能够善待困扰,缓解矛盾,让自己的心情变得舒畅,恢复心理平衡。

(4)培养平静轻松的心态。善良、宽容、乐观、淡薄是平静轻松心态的基础。

P65-68

序言

作为探索健康理论的积极尝试,《健康来自源生态》一书出版了。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钟道恒博士曾经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现代人们对疾病的了解,已经超过了对健康的了解。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庄严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而《健康来自源生态》一书的内容和论述恰恰契合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主张。

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于西方并获得蓬勃发展,所以,长期以来一种认识误区统治着许多人的头脑,即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虽然辉煌,但传统文化却没有促进科技发展。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刻,许多新发现的自然现象使长期统治西方的“还原论”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得以暴露,导致科学整体化的潮流迅速崛起。科学家从各自学科角度认识到,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对人类21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奖人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会议发表的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人生在世无非要学习两种知识,一种是谋生的知识,是为了生命存在的基础;另一种则是养生的知识,是为了生命本身即为了健康长寿。《黄帝内经》指出:“上工(高明的医生)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已成者用力多而成功少,吉凶各半矣。”并强调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人体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1/3的疾病则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当前面临的冷酷现实是:曾经引以为豪的医疗保险体系捉襟见肘、濒临危境,而医药公司和医疗仪器公司则利润倍增。《营养圣经》一书的作者、英国著名营养学家Patrick Holford尖锐地指出:“在西方的文化中,没有什‘么东西真正教会我们如何保证健康,所谓的‘卫生保健’事实上只是‘疾病保健’。现代医学并没有给人民提供真正的卫生保健,相反却从中赚取了巨额的利润。”所以他将西方的“卫生保健”称作是“发展最快的失败的产业”,并且认为“现代医学只不过是预防健康状况恶化的手段!”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召开了“医学目的的再审查”会议:“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源于近代医学模式造成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医,在现代医疗体系和资本的强烈冲击下,仍旧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原因何在?因为中医学这种生态医学是以辩证思维为优势,法乎阴阳的矛盾法则揭示了宇宙万物最普遍的思维规律。所以西医治的是“人生的病”,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中医强调“平衡就是健康,调整就是治疗”,讲究“阴平阳秘”。着重功能支配形体,从现代预防医学角度,代表了对人体健康积极的保健意义。中医讲究先救命,再治病;坚持“扶正固本、治病留人”的治疗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精神对生命的特殊意义和关键作用。从现代临床医学角度,体现了对疾病根本的治疗学意义。中医讲究全面调整与整体调节,立足整体,而整体才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从现代康复医学的角度,代表了疾病治疗后完整的康复学意义。

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了生存,尝百草、吃野果,创造和实践了“食药同源”、“膳药同功”的养生保健哲学思想。李时珍称:“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这说明至少在5000年前,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人民就在探索食物功能与养生保健的关系。古代先贤对食物功能的认识是纯朴、唯物的,是按自然面目加以反映的,是非常值得尊重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记录了发现茶具有解毒功效的过程就是明证。古籍《尔雅》称:“草能食者为蔬”,由此形成了百姓日常食用的蔬菜。

传统食疗与中医是同步产生的,由于天然药物与食物密不可分,所以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界具有医疗作用的动、植物和矿物,并加以应用,形成了传统的中药系统。中医认为食物的食疗效果与天然中药有相似之处,所以历代药典《本草》中食物与药物都混为一谈,记载了各种天然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3000年前的周代,我国医事制度中就已设有负责饮食营养管理的专职人员。公元前1066年食疗已形成雏形,为保护王室健康,周朝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外科医生),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以及“兽医”;并以食医为先。食医的任务是“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馐、百酱、八珍之齐”。即调和食味,确定四时饮食,预防疾病。这是迄今已知人类最早的“营养医学”实践。而现代医学界也公认:医疗、营养、护理是临床治疗的三大支柱。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经论述了我国南北不同地区居民因饮食结构不同,导致人群寿命受到影响的比较结果。他指出:“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可见远在唐代中华民族的先贤就已经认识到,饮食结构是影响机体抗病能力、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之一。明代中国伟大的医药学巨匠李时珍则明确指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于若木同志曾经指出:“科学配餐是不用资金投入,就能提高和改善人民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脏健康会议发布了“维多利亚宣言”:提出了预防心脏病的四项原则——“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合理膳食被放在首位。中医素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并指出“胃气者,知饥也”。因此“调理脾胃,以治百病”成为中医临床治疗遵循的重要原则,由此得出了“三分治、七分养”的科学结论,在中国百姓中也流传有“要想身体棒,就得嘴头壮”的民谚。中医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是人的“后天之本”,饮食调理是克服“亚健康状态”的重要手段。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病与富裕文明病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中国儿童营养不良人数达2 400万,佝偻病与缺铁性贫血仍是主要的营养缺乏病。而营养状态又是感染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膳食结构“西化”的倾向非常严重,“洋快餐”无孔不入,营养过剩诱发一系列“文明病”,肥胖已成为威胁少年儿童和青年人健康的严重问题!1957年,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因占总死亡率的23%,而到2001年,该项数字已经达到75.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出现我国城市居民饮食结构“西化”的倾向日益严重!动物性食物与食油的消费量不断上升,而谷类与主食的消费量不断下降!据资料显示,1997~2002年,人体所需的十大类食物中,粮食类和豆类消费分别下降了12.6%和6.8%;而乳制品在这5年问则增长了69.2%;糖类次之,增长了42.1%;其次是植物油类、肉类、禽类和蛋类,分别上升了2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已经达250万~300万,用于心血管病的医疗费每年达1300亿元。未富先病,使社会不堪重负!中国肥胖人群增速惊人。1985~2005年,7~18岁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中,体重超标与肥胖人群增加了28倍。全球近1/5的体重超标或肥胖者是中国人。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印度、中国、美国。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将会为此消耗国家巨大的经济和卫生资源,使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落空!  欧洲历史上的海军和远洋船队的船员都曾经闹过严重的“坏血病”,但令人感兴趣的是,明代郑和率领的庞大中国远洋船队七下西洋,人数多达2.8万人,每次航行的时间长达2~3年,却从来没有患“坏血病”的记载。从有关史料中了解到,当时中国船队的食谱中,包括有含有丰富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天然饮料绿茶,以及黄豆芽、绿豆芽。郑和率领远洋船队还配备有专门供应淡水的水船,在船舱中用木盆栽种蔬菜,并以活水进行养殖,畜养家禽等,有效地保证了膳食平衡,所以才奇迹般地免遭“坏血病”的威胁。

中医称:“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人类每天都要接触各种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而这些细菌和病毒又在不断地变异,因此许多病是“无药可治”的,例如每年导致全世界20万~30万人死亡的感冒病毒就是如此。机体内由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免疫因子组成的人体免疫系统,其能够发挥识别、屏障、吞噬、清除作用。因此坚持平衡膳食,才能保持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和完整,与各种传染病相抗衡,才是保证健康的根本所在。

食物是伴随人类进化出现的,食物是文化的载体。食物特征之一就是食物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以上所介绍的实例是中国传统饮食综合营养功能的生动体现,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所具有的科学内涵。所以要搞好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就一定要关注饮食结构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

《健康来自源生态》一书用翔实的资料,向我们介绍了形形色色天然食物中所含有的健康生物活性成分的知识,同时弘扬了传统食疗的思想。唐代大医学家、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强调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急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不明药忌者,不能除病也。”由于食疗养生的特点是“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所以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成效!

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研究员 赵霖

2008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