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经常听到“美国宇航局(NASA)”,却不了解它;或者你了解一点,但不知道有本书这么叙述的;或者你什么文字都读过,但没见过这么壮美的航天图片……那么,这些都是你要阅读本书的理由。
50年前,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太空,美国组建了宇航局,与苏联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太空竞赛。虽然它一度输得欲哭无泪,但最后还是取得了胜利:登上了月球,击败了苏联人。登月后,它的太空计划开始走样,甚至在卫生大扫除中弄丢了登月火箭设计图,而现在的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则让它无比骑墙……
本书讲述了这个ZF机构及其相关人员:美国总统、局长、宇航员、批评家、阴谋分子……面对太空挑战时所说所做的趣事。
龚钴尔联合磨铁文化打造的航天科普《别闹了,美国宇航局》,已由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该书图文并茂,用最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世界最大航空航天机构——美国宇航局的趣事,同时亦是一本叙述轻松的太空探索全记录。
艾森豪威尔为何这么镇定?原来艾森豪威尔有他自己的考虑,他此前曾被苏联重重地愚弄过一次,他不想有第二次,他要看清楚想明白才能作决定。
艾森豪威尔上一次被苏联愚弄是三年前的事了。三年前的国际劳动节,苏联举行了一次航展,在航展上展示了一架崭新的“野牛”远程喷气式轰炸机,引起了专盯此事的美国大使馆空军专员的极大关注。那是一种新式轰炸机,速度和运力非常了不得,可以携带核武器。一年后,苏联又展示了10架“野牛”,两个月后又展示了28架“野牛”……该空军专员非常震惊,认为苏联“野牛”已批量生产了,而中央情报局也添油加醋地报告说“估计到1960年会出现800架‘野牛’”——这对美国来说,简直太恐怖了。之后,美国参议员就开始叫嚷“轰炸机差距”,并盘问五角大楼和艾森豪威尔,最终迫使艾森豪威尔答应,追加B-52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生产量,以因应苏联那么多的“野牛”。
然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美国空军专员看到的是苏联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航展中他看到的第一组10架“野牛”是真的,但是它们紧接着飞出了美国空军专员的视野,又重新飞回来冒充第二组、第三组,让该空军专员错以为共有28架。事实上一直到1960年,苏联才制造了56架“野牛”,而不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预测的800架。苏联当时将真正的力量投入到了火箭与导弹的研制上,而不是轰炸机——这意味着艾森豪威尔被愚弄了。有了这个教训,艾森豪威尔怎能不好好考虑一下头上的那一小块苏制铁球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又被骗了呢?
美苏之间航天技术差距的错觉,一时蒙蔽了美国人,美国民众开始忧心忡忡。与此同时,苏联也醍醐灌顶般领悟:原来往天上扔点东西能让美国人这么害怕!能捞这么多的政治资本!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看到美国很紧张后,得意扬扬,决定“苏联的某些东西将每天在太空上运行”。于是苏联人加紧太空投入,继续发射火箭,争取所有航天纪录都保持世界第一。
苏联卫星事件仅仅一个月后,即1957年11月3日,就在艾森豪威尔仍旧无动于衷的时候,苏联变本加厉,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卫星”2号又发射升空了。
这次的卫星不仅质量大增,而且卫星里还匪夷所思地塞进了一只狗。可怜的小狗叫“莱卡”,四天后死在太空。很显然,它是一只无辜的试验品。苏联把狗送上太空的终极目标是要把人送上太空,这是个很有挑战的想法。此外,多方面的情报显示,苏联可能还会登陆月球和火星,而把美国难堪地留在地球。
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率先发射卫星狗,这让以第一科技强国自居的美国开始受到打击。这在当时是件越想越大的事,大到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的形势,大到不可理解。怎么能让一个小球或一只狗飞在自己头上呢?倘若这个小球或小狗是核武器,那就不是一般的危险了……为此,白宫顾问们越来越担心。苏联在太空的优势咄咄逼人,艾森豪威尔总统似乎该作出反应了。
随后的种种迹象也表明,苏联不是愚弄那么简单,也许白宫顾问们说得对,苏联有更远大的阴谋。将军出身的艾森豪威尔终于下定狠心,反击苏联的太空优势。他的态度很快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断定苏联人造卫星事件是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不是第二次愚弄,美国必须要再发动一次“太平洋战争”,夺回主动权。
有了决心,艾森豪威尔命令当时在研究“人造卫星”方面有点名气的美国海军,尽快发射一颗人造卫星给大家瞧瞧。白宫随后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个消息,不过,美国海军瞠目结舌,因为他们还没准备好。美国海军没办法,只得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推力仅为苏联火箭推力3%的小火箭,发射一颗对美国别有意义的卫星——广告宣传中它重9.8千克,实际上它只有1.36千克,像个柚子。
1957年12月6日,美国海军发射人员一本正经赶到发射场.众目睽睽下点燃了他们的火箭——其实该火箭说是“爆竹”更合适。据当事人回忆说:“火箭发射后就像地狱之门打开了,飞腾的焰火从火箭一边喷射而出,火箭踌躇,开始颤抖,随后它就在我们的怀疑与震惊面前倾倒、爆炸了。”
P5-6
兴趣是探索之门,是创新之萌芽,什么事情有趣了才好,科学普及尤其如此。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讲解科学知识,不能没有“趣味”。有趣味的科普文章就如带糖衣的药片,甜甜地吃下去,疗效很好。若是直接一大块苦药片,药效虽好,不见得人人都能吞下去,最后可能白费工夫。所以,我们应该把趣味放在科普文章的首位。
我们有不少科普文章依旧“苦得难以下咽”,这是为何?我觉得我们可能弄错了中国科普文章的主旨,那就是我们究竟要“普”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的科普文章若是把“科学精神”的传播优先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也许会有一个美妙的收获。
近代科学源于西方,在西方国家有已成传统的科学精神,而在我们中国,尚缺这种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源泉,它往往表现在科学家(科学机构)身上,属于人的故事,其背后彰显的是浓郁的科学人文精神;而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虽很重要,却不免晦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
兴趣是探索之门,是创新之萌芽,什么事情有趣了才好,科学普及尤其如此。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讲解科学知识,不能没有“趣味”。有趣味的科普文章就如带糖衣的药片,甜甜地吃下去,疗效很好。若是直接一大块苦药片,药效虽好,不见得人人都能吞下去,最后可能白费工夫。所以,我们应该把趣味放在科普文章的首位。
我们有不少科普文章依旧“苦得难以下咽”,这是为何?我觉得我们可能弄错了中国科普文章的主旨,那就是我们究竟要“普”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的科普文章若是把“科学精神”的传播优先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也许会有一个美妙的收获。
近代科学源于西方,在西方国家有已成传统的科学精神,而在我们中国,尚缺这种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源泉,它往往表现在科学家(科学机构)身上,属于人的故事,其背后彰显的是浓郁的科学人文精神;而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虽很重要,却不免晦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社会大众,我们要侧重于哪一个,已经是不言自明。
对科学精神的着力传播,能使我们的科普文章更具人文内涵,趣味点也好营设。而纯粹讲解科学知识的文章,除非这知识本身易于理解,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否则写出来只怕是供人遗忘的。在缺乏科学精神的情况下,单纯传播的科学知识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我很高兴本书的作者龚钴尔和我有相似的见解。我了解的龚钴尔是一个“80后”科普编辑,理科出身,曾多次针对中国的“嫦娥工程”做过跟踪报道,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这次他另辟蹊径向国内读者介绍美国宇航局就是一个有创意的好想法,因为在国内,人们还真不了解这个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机构。
美国宇航局成立于1958年,先后领导美国人实现了“水星”和“双子星座”载人航天、“阿波罗”载人登月、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太阳系无人探测等壮举。它击败了曾在太空屡创第一的前苏联,壮大了美国的科技实力,延伸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触角,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府机构。
龚钴尔通过翻译整理大量资料,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写就的这本《别闹了,美国宇航局》,图文并茂,讲述了美国宇航局的诸多故事,其中包括它的成就,也包括它的教训,是一本值得向大家推荐的科学人文佳作。
听说龚钴尔是写小说出身的,这大概是他文字轻松有趣的原因吧……好了,话不絮繁,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有趣的书,开启人类太空探索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