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描写在鸟类王国探险的长篇小说,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相思鸟在哪里?杜鹃把蛋产在谁的巢里?相思鸟为何漂泊?……本书讲述了几位小探险家在护林员的带领下,追踪相思鸟、历尽艰险遨游鸟类王国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惊险和奇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鸟谷追踪/大自然在召唤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刘先平 |
出版社 | 安徽少儿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部描写在鸟类王国探险的长篇小说,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相思鸟在哪里?杜鹃把蛋产在谁的巢里?相思鸟为何漂泊?……本书讲述了几位小探险家在护林员的带领下,追踪相思鸟、历尽艰险遨游鸟类王国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惊险和奇趣。 内容推荐 相思鸟在哪里? 杜鹃把蛋产在谁的巢里? 相思鸟为何漂泊? 猛禽为何在高空集结? 猴面鹰怎样展开攻击? 相思鸟群体是母系社会? 鸟王在哪里? 本书讲述了几位小探险家在护林员的带领下,追踪相思鸟、历尽艰险遨游鸟类王国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惊险和奇趣。 目录 序 呼唤生态道德——我想将大自然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 作家简介 弯弯娥眉,一只金光灿灿的鸟 龙龙自己的故事:一窝鸟为啥三黄一黑 相思鸟和八音鸟鸟类王国在召唤 一上眉毛峰,小探险家沿琴溪寻找 再探琴溪,寻找通向鸟类王国的路 在野人岭上,突然遭到奇袭 粉眼红肋,不知它带来的是福是祸 三勇士野餐,发现一片新世界 新发现:响尾鸟飞到了橘林 站在凤尾岩,千鸟谷尽收眼底 搜索信号,箭猪表演奇特的战术 漂泊,相思鸟向何处漂泊 落霞湖畔,水中精灵起舞 深夜,林中传来吓人的叫声 网,捕鸟的网张在高山上 森林中的黑雾,危险的猎雕生涯 鸟也沐浴,猛禽为何在高空集结 相思鸟启程,漫长的流浪生活开始 主旋律消失,也许存在鸟王 相思鸟的群体结构,是母系社会吗 迷惘,鸟羽彩色图案的密码 进退赤沙冈,雾中遭遇龟板豹 高山草海,猴面鹰发起凌厉攻击 等待,等待大自然的回答 后记 我的30年——跋涉在大自然文学 试读章节 一股金色的喷泉,从松林苍碧的树冠上喷出,射向蓝晶晶的天空,穿越从山口洒来的阳光…… 啊,金翅鸟!令人眼花缭乱的金翅鸟! 望着这鸟群,李龙龙惊呆了。 鸟群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万点金光,忽而像一片花海,忽而似一抹云霞,美极了! 李龙龙觉得身子突然轻飘起来,展翼振翅似的放开脚步,奋起疾追鸟群,卷起一阵旋风。 鸟群飞越黟溪,又掠过橘林上空,在笼罩着淡淡晨雾的盆地上空,兜了一个圈子,才骤然流星似的向湛蓝的天幕坠去…… 李龙龙的心也一下空了,怏怏不乐地转过身来,向黟溪中学走去。 李龙龙的家原在庐城,他是乘着搬家的汽车来到这里的。汽车在皖南的山区里转来转去,最后停在一个名叫仙源的深山小镇上。这里到处是山峦,到处是林海,眼前野花斑斓,耳畔鸟语不断。这正是李龙龙很久以来就心驰神往的地方啊!一切都是新鲜的,他感到自己很幸福。昨天晚上,他见到了黟溪中学初一(2)班的班主任王黎民老师。这位年轻的女教师热情地告诉他:“入学手续已经办妥,你明天来上课吧。我把写着你的名字的纸条,贴在你的座位上了。” 李龙龙就要在新的学校读书了!这儿的老师和同学虽然都是陌生的,但他没有感到紧张。他的身体特别健壮,属于“人高马大”的类型。同他的体格一样,他的性情也十分开朗,心宽气爽,无所畏惧。 他一点也不怯生,大步走进了校门。 他昂着头,甩着膀子跨进了初一(2)班教室,在课桌上找到贴有自己名字的座位,坐了下来。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这张课桌立即成了无数视线的焦点,就像这里坐了两头大熊猫——这时,他才注意到和他同桌的一个小个子同学,已先坐在那里。 淘气鬼们望着他俩,先是扯眼吊线、挤鼻子歪嘴,接着像灌木丛中山雀的聒噪,一片杂乱的叽叽喳喳:“喂,瞧啊!曲艺团真会逗乐,派了两个小相声演员到咱们班留学了。” 李龙龙以为褂子穿反了,左瞧右看也没发现什么不正常,随即轮流把淘气包们一个个扫视了一遍。人熟地熟的淘气包们哪把这种示威放在眼里。 “嘻嘻,一个是小牯牛,一个是大跳蚤……哎哟哟,亲妈耶,咱肚子上肿起一块大包。” “别哭,伢子耶,咱来给你揉揉。” “不能揉,揉破了不得了……咯咯咯……”那个小胖子躲着、护着肚子。 李龙龙示威似的摇了摇宽宽的肩膀,也没能镇住那些调皮捣蛋的,眼看那吃吃的窃笑声(还有几声又尖又细的女声伴笑哩)就要酿成轩然大波时,李龙龙同桌的那个小同学不动声色、低声细语,但又字字清楚地说了句:“那里装的都是灶马尿——笑尿。” 谁都懂得这句歇后语的含意。据说只要给正在痛哭流涕的人灌两口灶马(蟋蟀科昆虫)尿,那人能立即破涕为笑,越是想忍住,越是笑得厉害。谁愿意是喝了灶马尿来上学的?这句话像一帖止笑剂,教室立即安静下来。要不然,正一脚跨进教室的班主任王老师,也会闹个大红脸的。 然而,到了学生下课起立时,连矜持的王老师,看着自己安排到一张课桌后的两个学生,也忍俊不禁笑了起来—— 穿一件潇洒的咖啡色夹克衫的大个子李龙龙,额头两边像牛犊小犄角要冒桃,当地人称“碴拐头”,再配一副鹰翅眉、大眼睛、高鼻头、阔嘴巴……全身洋溢出一股粗犷、豪爽劲儿。他要往少年摔跤队里一站,连教练也会多看他几眼。 比李龙龙矮大半个头的刘早早,穿了件旧学生装,身材像破土不久的杉树苗,单单薄薄。他那乌黑的头发,细细的眉毛,戴着近视眼镜的小眼睛,还有他说话低声细气、走路文质彬彬的样子,显得格外小巧玲珑。 把这两个人安排在一张课桌后,难怪淘气鬼们说他俩是说相声的了。 王老师也感到:这样两个外表、内质差别极大的学生,大约很难合得来。她是暑期才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和这些刚离开小学、考人初中的学生一道进入新学校的。排座位表时,她什么也没有想,只是觉得两个学生的名字有相同的构造……一星期没结束,王老师发现自己又错了。看来,排座位也是一门学问哩。 淘气鬼开始起哄时,李龙龙有些莫名其妙,在讪笑声中,他以为是老师有心照顾这个瘦小的同学——五十几个小把戏挤在一间教室,难保没人欺侮他(这不已经开始作弄人了),这时,魁梧的李龙龙是当然的保护人,这使他有点自豪。谁知邻座轻言慢语的一句话,就使对方偃旗息鼓、全军覆没,这使他仔仔细细地注视着早早了;再听他口音是本地人,更是喜上眉梢,心里乐得痒痒的。 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在李龙龙的童年世界中,他和小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先是爬高掏窝捉小鸟,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操起了弹弓和气枪。不过,生活在几十万人口的城市里,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他的爱好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别说见不到他知道的犀鸟(雌鸟在树洞内孵小鸟,雄鸟用泥巴糊得只留个小洞喂食,这是最好的捕捉时机)、导蜜鸟(跟着它就能找到野蜜)、建巢专家纺织鸟、太阳鸟(它们的羽毛曾被某些民族当做货币使用)、能抓起羊的鸟,更别说无法看到他心目中最俊美、生活在本省紫云山的相思鸟了。 那是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一位叔叔给他快要枯竭的爱好注入了甜美的清泉,李龙龙更爱鸟类世界了。当他考取初中还未上学时,就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来到了仙源镇。龙龙乐得一蹦三尺高——仙源就在著名的紫云山区啊!这意味着他即将看到栖息在大山中几百种奇特珍贵的鸟,几十种稀奇古怪的野兽,特别是那俊美的、嘴儿像南国红豆一般红的相思鸟。 紫云山区是著名的风景胜地,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已开展旅游事业的温泉一带。其实,那只是偌大的紫云山区东侧的一小片天地。险峻的山峰、茫茫的云海、无边的森林,深藏着奇异喧嚣的动物世界、绚丽多彩的植物海洋,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的探险家来这里跋涉。据历史记载,它曾是我们祖先黄帝采药的大山。 在神秘莫测的紫云山怀抱里,有一个较大的盆地,仙源就坐落在中央。它本身就是自然、历史文化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居民们至今所居住的房屋,大多仍是数百年前明代、清代的建筑,方言口语中依然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这大约和它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 过去要进入这块盆地,只有一条沿着溪水岸边的险峻小道。 不知哪年,有人凿开了大崖,才有了石门,这片土地才不断为世人所知。相传陶渊明有位叔父在这里当县令,他在寄居叔父家的岁月来过仙源,《桃花源记》当然就是他写这里的一篇杰出的游记。不信吗?只要迈步跨进石门,眼前的景色就是《桃花源记》的写照。P1-3 序言 我想将大自然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 大自然在呼唤——呼唤生态道德,呼唤我们回归,生态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 感谢大自然的召唤130多年在山野的跋涉中,她给予了我最生动、最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我在撰写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时,还是在描写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中,都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呼唤着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 环境危机重压着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都在纷纷追究其原因,并寻找拯救的办法。环境危机实际上是生态危机,是我们生存的危机。 建设生态文明,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生态法律的完善,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但人们似乎愈来愈忘记了这一事实。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有了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法律、道德.却没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按《辞海》中“道德”的释文:“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足以证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生态道德缺失;或者说生态道德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忽视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一事实,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不过200多年的历史,而生态与人、与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长期以来,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没有树立道德规范,法律也严重滞后,因而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人类无视其他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滥用没有预后评估和监测的新科技,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后果,从而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到危及到自身的生存时,人类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突显。强调生态道德,在于强调、突出它比之于其他道德的鲜明特点。我们急需建立对于自然、环境应有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消解环境危机,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比较而言,树立生态道德比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约束的性质。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却并不适用于道德。比如某一行为并不违背法律,但却违背了道德。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启蒙和培养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对一个人来说,甚至是终生的。 30多年来对大自然的考察,60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0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已有不少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干涸。 记得1981年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和大渡河、若尔盖湿地……美丽而壮阔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现在,滇池已被污染,水变臭。2007年10月,再去川西,所经岷江、大渡河流域,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拦江垒坝。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诉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将干涸,到哪去找吃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利益,无序、愚蠢地改造自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已有显示。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我国最美的湿地之一),泥炭层最深处曾达9米,它在雨季吸水,在旱季溢水,1千克干泥炭可吸蓄8~12千克的水。它是黄河上游的蓄水库,蓄水量相当于3个葛洲坝。枯水季节,黄河水的30%(另说40%)是由这里补给的。但从上个世纪开始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发人深省的是,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的电影时,竟然无法找到深陷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黄河屡屡断流,当然不足为怪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生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号称“鱼米之乡”,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但只经历了短短20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他的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被污染等生态恶化的局面。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缺失了感恩之心,缺失了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对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会还之以10倍的惩罚! 正是大自然的呼唤,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和“老照片”。 正是大自然的呼唤,让我冒着种种危险,艰难跋涉在野生动植物世界中探险。无论是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或是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目睹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压迫下苦苦挣扎。就是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还有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以及在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掠夺。 这使我无限忧伤、愤怒,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 正是大自然的生存状态恶化,激起了我决心在每篇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30多年来,我响应了大自然的召唤。她以真挚、纯朴、无比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我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都是我的朋友。现在我将这些朋友介绍给读者,热切地希望大家都能倾听到它们的呼唤——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这也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的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曾有过很多智慧的表述,如“天人合一”“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纪之说等,至今仍是经典。从世界教育史来看,对于自然的认识,一直是教育的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和资源等。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已不是怪事,甚至连看到蚂蚁也会发出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然。 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险奇遇,还给所有人一个真实的大自然,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同时,启迪智慧的成长。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中,科学技术才发展得辉煌灿烂。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因此,这套书取名为:大自然在召唤。 2008年4月2日 后记 1978年已载入史册,闪耀着划时代的光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展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新篇章。 1978年对我来说,也是人生新的一页。这年7月,我带着一包稿纸,捡起已搁置了15年的笔,悄悄地来到大别山的佛子岭水库,开始了艰难的文学之路和大自然探险之路,30年来一直在天地之间跋涉。 父母早逝,我的求学道路充满了坎坷。为了找到一个端饭碗的地方,12岁时我只得辍学,离家到三河当学徒,受尽屈辱,是大哥刘先紫帮助我脱离了学徒生活。考取中学后,依靠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学业。 1957年高考时,我报的是理工科,这不仅是因为数理化成绩好,更重要的是没饭吃饿怕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我热爱文学,思想上很矛盾。高考前一个多月,我去李淑德老师家中,她快人快语:“不能从事热爱的工作,那是一生的苦恼。”真是一语点破了朦胧。回到学校,不管班主任如何规劝,我还是改学文科,后来考进了浙江大学中文系。 …… 2001年,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走进“东方之子”栏目,讲述了我在大自然中的欢乐与忧虑,讲述了大自然文学的主旨。 我国的大自然文学,经历了30年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作家和优秀作品,已成为一面美学的旗帜。著名文学评论家束沛德先生在2001年写道:“时代呼唤着大自然文学。新时代赋予大自然文学以新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当代大自然文学蕴含的保护地球的意识,在审美中占据着主导位置;而吸取最新的科学成果,从新的角度观望自然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审视自然的关、生命的美,又使它在审美视角、审美意识上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使大自然文学这面绿色文学旗帜在新世纪闪耀着绚丽的美学光辉。”(《新景观大趋势——世纪之交儿童文学扫描》) 2007年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备受鼓舞。这份划时代的文件明确提出了将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奔小康的任务。在面对环境危机的各国政府中,中国政府树立了榜样,对于建设和谐富强的中国、振兴中华民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必将加快生态道德的构建。 我突然明白了,30年来,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启蒙和宣扬生态道德、树立生态道德观念。 从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之后,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停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到2007年底,我国已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300O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多处。已制定、实施了保护自然和野生动物的一系列法规,已就天然林的保护、大江大河水源的保护、生态补偿等制定了有效的措施。作为陆地主要生态体系的森林面积正在稳步扩大。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赋予了大自然文学崇高的使命,大自然文学定将有更大的繁荣,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8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