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宜庆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南联大群星闪耀,那些特立独行、放浪形骸、个性卓异之士,才华与激情四射,谱写了一个不老的传奇。西南联大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弦歌不绝、为人师表、一身正气的泱泱风范;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

70年沧桑巨变,联大的教授绝大多数已经走进历史,较晚入联大求学的学子也在望九之年。作为后人,我们遥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抚今追昔,所感受的不仅是激情,更是深深的沉思。一本打开的书,在您的面前,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读过之后,您自然会有答案。

内容推荐

西南联大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弦歌不绝、为人师表、一身正气的泱泱风范;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西南联大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那些特立独行、放浪形骸、个性卓异之士,才华与激情四射,谱写了一个不老的传奇。

本书在还原联大师生跑警报、泡茶馆、唱昆曲、看电影的同时,渗透了这样的历史省察:西南联合大学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为何流失?在历史的动荡中,联大教授遭遇了怎样的诡异命运?在时代分岔的道路上,他们如何选择?

本书关注西南联大师生的日常教学和衣食住行,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幽微精神,再现西南联大的风流。

目录

上编 先生之风:联大教授群像

一 西南联大的常委

南开有个张伯苓2

“北大功狗”蒋梦麟8

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15

叼着烟斗的傅斯年22

二 中文系教授

杨振声:推动现代文学教学的教育家27

古文字学家唐兰讲词选31

“二云居士”刘文典33

闻一多讲古诗37

闻一多家书中的柔情38

浦江清家书的温馨絮语40

浦江清西行记44

朱自清的饮食与胃病45

沈从文晋升教授风波48

沈从文如何教书51

三 历史系教授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53

陈寅恪的藏书被偷了56

郑所长郑天挺59

良师钱穆讲国史63

良史钱穆著史纲65

雷海宗讲史倒背如流68

吴晗卖书记70

四 外文系教授

叶公超太懒?72

吴宓的严谨与浪漫75

吴宓与联大《红楼梦》热77

吴宓的交际圈79

钱钟书离开联大的“难言之隐”82

陈铨与战国策派85

陈铨与话剧《祖国》88

陈铨与《野玫瑰》风波90

冯至家的文艺沙龙92

温德: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94

五 哲学心理系教授

冯友兰的风度98

汤用彤沉潜寡言101

“半个疯子”沈有鼎105

金岳霖讲“知识论”107

金岳霖与殷海光111

金岳霖与王浩112

单身教授金岳霖114

六 法商学院教授

绅士陈岱孙116

张奚若:无政可参,路费退回118

潘光旦:联大的通人121

七 理工学院教授

一代师表叶企孙125

周培源骑马上课128

杨武之与杨振宁130

曾昭抡逸事133

汤佩松与大普集学术茶会136

下编 联大风度:师生生活实录

一 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

湘黔滇旅行团140

闻一多参加步行团142

曾昭抡不绕小道145

冯友兰意外出事故146

二 联大师生跑警报

何为“跑警报”148

金岳霖跑警报149

梅贻琦跑警报151

刘文典大呼“保存国粹!”153

陈达坐坟头讲课154

跑警报的幽默和浪漫155

不跑警报157

终结跑警报的日子159

三 联大师生的饮食

联大学者的饭局160

梅贻琦的酒量161

抗战胜利后的饭局和时局163

学者的饯行宴164

潘光旦吃鼠肉真相165

潘光旦太太请客167

教授种菜168

谁动了教授的米面170

游国恩:米让挑夫挑走了171

姜立夫、叶楷碾米172

朱德熙初品干巴菌173

汪曾祺与云南的菌子175

费孝通品烤茶177

联大学子的“八宝饭”179

四 联大学者的住所

联大师生离不开汽油箱181

吴宓钱穆合租“天南精舍”183

“何妨一下楼主人”185

金岳霖陈岱孙合住戏楼包厢188

古庙安家189

朱自清的住所191

梁思成林徽因建房子192

王力的“龙虫并雕斋”194

费孝通为孩子出生找房子196

华罗庚:我们的钱都已经花光了197

五 联大师生的文化和娱乐

教授的“荤段子”200

师生都爱泡茶馆202

沈从文、施蛰存淘古董205

冯友兰喜欢收藏旧兵器207

联大教授爱昆曲209

联大学生的昆曲之好211

苦中作乐打桥牌212

看电影214

六 西南联大的演讲

联大的时事演讲217

刘文典演讲《红楼梦》220

林语堂演讲222

冯友兰《论风流》222

冯友兰演讲中国哲学224

黎东方讲“三国”226

老舍在西南联大演讲227

七 联大学者律诗中的碎年流影和时代精神

南渡诗抄231

南渡自应思往事233

联大学者过中秋,诗词唱和述性情235

梅贻琦、顾毓琇唱和237

伤心史与心酸诗238

萧涤非送子《早断》239

游国恩挽朱自清诗240

后记242

主要参考书目244

试读章节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学者风度,温文尔雅,寡言少语,勤俭节约,民主通达,公正无私,梅贻琦从一开始就赢得了普遍的尊敬。

与胡适相比,梅贻琦显然没有“暴得大名”的胡博士那么风光,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地管理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据陈岱孙的说法,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这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这句话近年来也常为时贤所征引;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具体的体现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令人遗憾的是,1949年之前大学形成的一些传统,比如教授治校,在后来的高等教育中失传。

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梅贻琦是一个罕见的人物。他之所以罕见,台湾研究清华校史的学者苏云峰认为,基于下列三个事实。(一)他并无高级学位(荣誉博士学位受赠于1940年),却能率领诸博士群,人人佩服。(二)在抗战之前就使清华大学领先各大学,成为理工教学与研究重镇,跻身于世界学术之林。(三)在抗日战争前后近20年的学潮风云中,他尚能保持清华校园的基本安定,继续发展,没有成为学生攻击的对象。

建立在联大模式基础上的教育体制,主张通识教育、思想宽容和学术自由。当时梅贻琦校长被要求加入国民党,但他保卫了联大的自由,以免受制于党。尽管国民党任命的人占据了联大领导层的一些关键位子(联大三青团负责人陈雪屏和训导长查良钊),但却难以改变联大的高度自治。

梅贻琦认为大学教育应具有儒家思想主张的“新民”使命,人才的培养应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发展。同时,为“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他推行了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办学主张。在清华和西南联大的校园内始终汇聚着学术思想上的各家各派。清华的校友在回忆他时说:“梅校长主长清华,始终以民主思想、学术自由的开明政策为治校原则,他对左、右派的思想兼涵并容,从不干涉。”

在梅贻琦孔孟之道的思想中,融会了希腊及西方的学术自由与民主法治思想,甚至希腊人崇尚体育的精神,也在清华得到有力的贯彻。当时规定所有学生体育课必须及格,否则不能毕业,一时清华在华北各大学中成为一所体育强校,这种注重体育的校风一直延续到西南联大以及复校后的清华。对于青年学子,他采取了西方的通才教育,或“自由教育”的模式。这种教育要求学生不应仅有专门知识,更应受到贯穿在整个大学课程中的普通教育,使每个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皆能融会贯通。他曾说过:“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如此不但使吾们的生活增加意趣,就是在服务方面亦可以加增效率,这是本校对于全部课程的一种主张……”

当有人赞美梅贻琦治校有方,他谦虚地说:“贻琦生长于斯,清华实犹吾庐。就是有一些成绩,也是各系主任领导有方。教授中爱看京戏的大概不少,你看戏里的王帽,他穿着龙袍,煞有介事地坐着,好像很威严,很有气派,其实,他是摆给人看的,真正唱戏的可不是他。”

1940年,梅贻琦在“为清华服务25周年公祝会”上的答辞中这样写道:“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仁校友敢告无罪。”这可以看作梅贻琦的内心独白,他如此勇敢,又如此谦逊。话语中的真诚足以感动清华同人,感受到他在昆明办学的沉重心情,也显示了他对前途的希望。  梅贻琦作为主持校务的常委,在处理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关系时,不偏不倚。他把工学院清华服务社所得的利润作为额外的月薪发给三校教员。

梅贻琦与韩咏华

梅贻琦回国后,解除已订婚约,直到31岁才与韩咏华结婚。说起来,梅贻琦和韩咏华颇有缘分。1898年11月,张伯苓在天津严氏家馆教授英文、数学、理化诸西学,梅贻琦是张此时的学生;1902年冬,严修在家设女塾,聘请张伯苓兼授算术、英文等课,韩咏华是张此时的学生。韩咏华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写道:“女生上体育课时,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门关上,因我年级最小,每次都被派去关门。另外,从女生这边隔着窗子也可以看到男生的活动,这样我就知道了月涵和金邦正等人。”

1914年秋天,梅贻琦从美国留学归来。韩咏华说:“我记得他(梅贻琦)是和出国考察观光的严范孙(严修)老先生同船归来的,我们许多人都曾到大沽口码头去迎接。”梅贻琦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恰好韩咏华这时也在女青年会做些工作,两人相识。 “那时我已经幼师毕业,任教天津严氏幼稚园和朝阳观幼稚园,业余在女青年会做些工作,每遇请人演讲等事都是我找月涵联系,这才正式与他相识。”

1918年,由严修、卞肇新为介绍人,梅贻琦和韩咏华订婚。两人订婚的消息被韩咏华的同学陶履辛(陶孟和的妹妹)知道了,急忙跑来对韩咏华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韩咏华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1919年6月,梅贻琦和韩咏华结婚,梅贻琦此时已经30岁,韩咏华26岁,这在旧社会结婚相当晚了。张伯苓偕胞弟张彭春亲赴北京祝贺。

1933年至1935年,韩咏华在清华大学旁听了一段时间陈福田的英语、钱稻孙的日语和金岳霖的逻辑学,事先曾征求梅贻琦的意见,他不反对,但要求夫人既想学就要把课程坚持学到底。

在昆明,梅贻琦家住在花椒巷,一年后迁往西仓坡。正面小楼楼上是梅贻琦的书房和卧室,他和儿子梅祖彦同屋住,楼下即是联大办事处。韩咏华住在西面小楼上,楼下是会客室。教务长潘光旦住在南面楼上。此时,梅贻琦的三女一子在联大就读。

教育部发给联大学生补助金,梅贻琦不让子女领取补助金。1943年,梅贻琦获悉老母去世,同仁建议他当天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在学生积极投笔从戎的过程中,独生子祖彦自愿参军。在学校和家庭作风一样民主的梅贻琦同意了。

韩咏华在1981年春写的《同甘共苦四十年——记我所了解的梅贻琦》中提到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的艰苦生活,他们经常吃的是白饭拌辣椒。家常的菠菜豆腐汤已是相当不错的待遇。教授夫人为补贴家用,吴有训的夫人王立芬绣围巾,卖给驻扎昆明的美国盟军,韩咏华做糕点出售,“有人建议我们把炉子支在‘冠生园’门口现做现卖,我碍于月涵的面子,没肯这样做。卖糕时我穿着蓝布褂子,自称姓韩而不说姓梅,尽管如此,还是谁都知道了梅校长的夫人挎篮卖‘定胜糕’的事”。后来,韩咏华就与潘光旦夫人、袁复礼夫人组成“互助组”,自制这种上海点心,到冠生园食品店寄售。梅贻琦家离冠生园很远,来回要一个半小时。韩咏华不舍得穿袜子,光脚穿皮鞋,把脚都磨破了。

当教授们到梅校长家议事时,常常受到热情的招待。当他们围坐一桌,品尝梅夫人亲手做的糕点时,深为她的坚韧、乐观精神感动,便将这糕点命名为“定胜糕”。即谓:抗战一定胜利!从此,“定胜糕”的名字叫响了西南联大和昆明城。

韩咏华参加昆明女青年会活动,与名流龙云夫人、缪云台夫人在一起。活动时,大家轮流备饭。一次轮到梅家,家里没有钱,韩咏华就到街上摆一个小摊,把子女们小时候的衣服、毛线编结物去卖,卖了十元钱来待客。  1942年,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费正清到昆明,拜访联大的金岳霖、张奚若、钱端升等朋友,梅贻琦在家为费正清举办晚宴。联大聘请的美籍教授温德告诉费正清,梅贻琦的月薪不足六百元,而这次宴会费用不下一千元。这加深了费正清对联大教授生活艰难的认识。“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送了他才一英寸高的一瓶专治疟疾的阿的平药片。它应当能换回这一千元。”

P16-19

序言

联大风流何处寻?

70年前,昆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6月8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铜质关防到校,7月1日正式启用。这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大学,浴战火而生,历经日寇的飞机屡次轰炸,它巍然屹立,在昆明一驻就是8年。

西南联大虽然消逝了,但创造的辉煌,已经铭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拍摄《西南联大启示录》的张曼菱说,在物质形态上联大正在消逝,但是联大体现的中国大学精神,不会因为物质的损毁而消逝,将时刻昭示世人。

经济学泰斗、曾在西南联合大学任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的陈岱孙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的前言中这样写道:“西南联大在其存在的九年中,不只是在形式上弦歌不辍,而且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西南联大,这所其实体虽然今日已不复存在的大学,其名字所以能载入史册,其事迹所以值得人们纪念者,实缘于此。”

抗战大后方的昆明,生活十分艰难。生活在“饭甑凝尘腹半虚”,“既典征裘又典书”困境中的教师,仍然守护着中国大学的尊严,一身正气,为人师表,自敬其业,诲人不倦。当年联大外文系教授冯至先生指出,西南联大“绝大多数教职员都是安贫守贱,辛辛苦苦地从事本位工作”。安贫守贱,再加上乐道——这个“道”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勇于探索,敢于批判。“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既有中华情结,又抱世界胸怀,或者正如吴宓先生所一再强调的“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生活朴素,思想高超。原句是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华兹华斯的名言),这也都是西南联大的精神。

西南联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共赴国难、同仇敌忾激发出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是融合了三校的特色。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清华大学“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的治学理念,南开大学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社会实际作为教育的目标。“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特点不同,共有的是良好的传统,这就是陈寅恪所说的“自由之精神”和“独立之思想”。而联大留下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是一笔宝贵的遗产,需要后人挖掘。

联大风流何处寻?缅怀已成绝响的联大风流和风骨,铭记联大创造的奇迹和辉煌,自不待言。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为何流失?是在怎样的历史境遇下如广陵散般人终曲散?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和学子,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在历史的动荡中,他们遭遇了什么样的诡异命运?在时代分岔的道路上,他们如何选择?他们的命运和归宿是怎样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误会?显然,这一系列问题,不只是停留在西南联大时期,纠结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这些事关当下的拷问,我无法给出全部答案。我所做的,只是渗透自己的思考和省察。这本小书试图打开通向西南联大的一条隐秘的通道,从他们的生活细节来观察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我选择的少数联大教授,已经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书写即拯救,钩沉湮灭的历史碎片,进入今人的视野,对抗社会集体失忆。

联大师生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在我看来,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弦歌不绝、为人师表、一身正气的泱泱风范;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

西南联大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那些特立独行、放浪形骸、个性卓异之士,才华与激情四射,谱写了一个不老的传奇。

先来看风骨。知识分子如何保持独立?金岳霖28岁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金岳霖先生认为知识分子能成为“独立进款”的人,所谓“独立进款”,简单说就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才能真正做到学术自由。不做政府的官员,才能做公共知识分子,承担起批判的责任。联大教授群体,多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一生坚持不党不官。

联大历史系教授吴晗写了一本关于朱元璋的书:《由僧钵到皇权》。因为朱元璋的军队起义时扎了红头巾,所以就叫红巾军,简称红军。国民党审查的时候说书写得很好,可以出版,但是要改一个字,不要叫红军,叫农民军。吴晗家贫,妻子又害肺病,吃饭只能买农民晚上卖剩的菜。而这本书只要能出版,吴晗就可以拿很高的稿费,但是吴晗表示:宁可不出,他也不改。

联大航空系主任庄前鼎(后任航空工程研究所所长)从未动摇过坚持在科教战线上、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尽管重庆国民政府曾再三商量调聘,甚至以“委座促驾”来电催请,他以“敬谢不敏”复电坚辞。他常说:“我这辈子不做官,也不善于做官,我要以毕生精力踏踏实实地做些有益于国家、造福于人民的实际工作。”

再来看风范。联大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最基础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的绪论),都须由最有名望的教授执教。因为这些课程由名教授深入浅出地讲授,能把学生带入广阔的天地中。于是,李继侗教“普通植物学”,吴有训教“普通物理学”,王力主讲“语言学概论”,袁复礼讲“普通地质学”。也许正是这样的远见卓识,联大名师出高徒,西南联大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师生,比如吴大猷与杨振宁、叶企孙与李政道、金岳霖与王浩、杨振声与吴宏聪、闻一多与季镇淮、朱自清与王瑶、沈从文与汪曾祺等。

联大教授并不因为和学生结下深厚的友情,而放松对他们的要求,好多教授以严厉而著称。有志研究电机工程的学生大一微积分和大一物理的成绩至少要达到70分。大二时,周日早上的小测验考查学生课堂知识以外的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实验课的研究计划得预先准备,实验报告交迟了则不计分数。

1941年进入联大希望成为电机工程师的七八十名大一学生,到1945年只有17人拿到毕业证书。

有一段逸闻是关于机械工程系孟广喆教授的。孟广喆教授讲课生动活泼,能利用口才使学生的思维跟着他转。但他评分极其苛严,为此弄得很不受学生欢迎,连助教白家祉都求他宽容一些。一天,白对一幅题为“我若为王(If I were king)”的墙报漫画感到很愤怒——“我若为王”是当时在昆明放映的一部很受欢迎的电影——漫画的说明文字是:“If I were king,I would kill Meng  ”白把这个消息告诉孟,孟大笑,但评分原则并未因此动摇。

联大教授的风度最令人心折低回。像黄钰生、李继侗等教授在联大先后担任过十几种职务,为学校服务,担任的职务没有任何报酬和津贴,但他们乐于奉献。文法学院从蒙自回到昆明,教学秩序正常后,郑天挺就向蒋梦麟校长提出辞去行政职务,专攻学问,蒋表示谅解。当时,郑天挺曾请魏建功代刻杖铭两根,其一曰“指挥若定”,另一曰“用之则行,舍则藏”。罗常培见后,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相讥,暗指郑坚辞不任行政事务。于是,郑天挺出任联大总务长。

我们还可以从联大教授的仪态来感受他们的风度。梅贻琦跑警报,置个人安危而不顾,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吴宓持手杖,着长衫,和钱钟书一起,沿着翠湖边的小路边走边谈,隔着70年来的历史烟云,向我们走来。身材高大的金岳霖经常穿着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常年戴着一顶呢帽,总是微仰着脑袋,走路深一脚,浅一脚。因他的眼睛不好,有一段时间戴眼罩。闻一多在南岳时,开哲学系教授的玩笑,作了一首打油诗,有“金公眼罩郑公杯”之句。儒雅的朱自清身穿马帮的毡斗篷,走在昆明的街头,毡斗篷里是洗刷得几乎失色的西装,戴着眼镜,不伦不类,成为联大另类的风景。朱自清的毡斗篷,同潘光旦的鹿皮背心、冯友兰用来包书和讲义的八卦图案的黄包袱,被称为“联大三绝”。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说魏晋名士雅人深致,完全适用联大教授。

这本书和诸多已经出版的关于西南联大的专著不同之处在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集中呈现这样的生活细节,关注联大师生的日常教学和吃穿住行,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幽微精神。他们住的环境是如何恶劣?他们如何请客吃饭?在空袭频繁的年代,他们怎样娱乐?在物质极其贫乏的情况下,他们过着怎样的文化生活?

他们的一饮一啄,他们的一言一行,无关历史的宏旨,可是若没有这些琐碎而生动的细节,我们无法深入他们的内心。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史亦是心灵史。

70年沧桑巨变,联大的教授绝大多数已经走进历史,较晚入联大求学的学子也在望九之年。作为后人,我们遥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抚今追昔,所感受的不仅是激情,更是深深的沉思。一本打开的书,在您的面前,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读过之后,您自然会有答案。

后记

2008年,中国发生了好多大事,注定是不平淡、不平凡的一年。1月、2月,南方的冰雪灾害;3月,拉萨发生打砸抢事件;5月,汶川大地震:8月,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在这样一个年份,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白天格外关注现实和国情;晚上却沉潜到历史风云中,关注70年前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我看来,今天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的诸多问题都有其历史的根源。

为何要写这样一本书?这是一本向西南联大学者群体致敬的书,基于当下大学精神的庸俗、文人风骨的萎缩、人文传统的断裂,我勾勒出西南联大教授的精神剪影。

每一本书自有它的机缘。写作的历程要追溯至2003年。那年秋天,我去了一次昆明,那时我非常迷恋沈从文和汪曾祺的著作,把能找来的每一本,读之而后快。在昆明逗留的时间非常短暂,但这段游历,对我影响很深。在昆明时,我的包里装着几本汪曾祺的书,可以这样说,是写昆明饮食的篇章将我引向西南联大。那时我读书的口味偏重文学,但已经开始往历史领域延伸。非常遗憾的是,在昆明我错过了去西南联大旧址朝拜的机会。正是这个遗憾让我开始阅读西南联大的专著,关注每一位在此教学和求学的先生。几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陆续写了一些文章,有的收录在本书中。从2006年开始,我将搜集而来的资料,分类整理,建了一个文件夹。仿佛一颗播下的种子,感受到破土而出的萌芽。

今年年初,北航社的王娜编辑,约请我写一本关于民国文人的书。我自然向她提到西南联大教授群,几经磋商,于是有了这本书。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我选取的史料,注重联大师生的日记、自传、回忆录、诗词。同时查阅联大师生的著述,参照他们的传记和年谱,参考研究西南联大的专著,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史料的搜集和取舍上,更是下了一番工夫。关于西南联大的资料和著述,不少互相矛盾,即使联大教授、学子本人的回忆录也有记忆不可靠的地方,这就需要鉴别、判断。我在选取史料时,搜集到两三种史料互相对照、印证后,才敢放心使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写的这本小书,自认为不是严格的学术著作,为了不影响阅读的节奏,对所引用资料没有全部一一注明。书中写到的每一个人物,都已有大量的著述,要想超越已有的研究成果很难,发前人所未发,更难。我写每一篇文章,尽量做到角度新颖,复原被遮蔽的生活细节,集中呈现历史宏大叙事下忽略的人情人性之美,希望能给读者以趣味和启迪,希望我们能得西南联大之风流余韵。除了行文中说明资料来源,将主要参考书目附录书后。在此对前辈和师友致谢。由于著者学力浅薄,再加上受到第一手史料的限制,书中硬伤和错失难免,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用五年的时间读书,收集资料,再到这两年紧锣密鼓地写作,完全凭着读书兴趣。诚可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五年的时间,从春夏到秋冬,狭小的书房里亮起一盏灯,伴随我到深夜。世界很大,我对这个世界要求的很小,我所求的只是一摞摞爱读的书而已。一灯如豆,万籁俱寂,窗外的星河灿烂,凝神谛听历史深处发出的声音。每当蹑手蹑脚从书房到卧室,听到妻子和女儿的呼吸,内心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充实与感怀。每次闭上眼睛,躺在床上,盘算着明天写哪些章节,随后,西南联大的教授音容如在眼前。

我非常享受这种工作之余的读书、写作。每当发现新的史料,用小纸片注明,夹在书中。一摞读过的书,放在书桌,纸条一条一缕,密密麻麻。女儿问我书怎么有这么多纸条,我告诉她是书长了胡子。有一次,女儿把我一堆书中的“胡子”全揪下来,洋洋洒洒,散落在地板上。面对她的淘气之举,我哭笑不得。女儿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调皮、可爱的小孩,认识了两三百个汉字。她的成长见证了我的这本书。感谢妻子段颖和家人,段颖帮我搜集、整理、输入史料,省去了好多麻烦;若没有家人的全力支持,我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

感谢北航社的王娜编辑,她向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得这本书顺利出版。我还要感谢为我提供书籍、资料、照片的朋友,以及多年来支持、欣赏我文章的文友。他们是杨苡、吕文浩、丁杨、翁天兵、姚峥华、薛原、马振奎、聂双等。我相信一本书能够使天南海北的同样关注西南联大的朋友聚拢,也相信,具有同样精神气质的朋友能够在这本小书中相遇。

bdlyq618@163.com,这个信箱,欢迎您的批评和建议。

刘宜庆

2008年9月28日于青岛。时天高云淡,遥想70年前昆明,日寇空袭轰炸之声骤起,感慨万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