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描写封建大家族的力作,是著名现代作家路翎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描写苏州首户蒋家的分崩离析以及第二代子女的不同思想历程,试图历史地探讨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财主底儿女们(上下)/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藏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路翎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描写封建大家族的力作,是著名现代作家路翎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描写苏州首户蒋家的分崩离析以及第二代子女的不同思想历程,试图历史地探讨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内容推荐 整个作品的广阔生活背景,展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动荡不安的历史画卷,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真实地写出了中国新一代资产阶级的生成过程以及他们的分化沉浮。小说主观色彩强烈,人物心理刻画深刻、细腻。 试读章节 在这个社会里,庞大的财产和可爱的女性在各方面都具有着决定的力量。蒋少祖是蒋家——那样的蒋家底第一个叛逆的儿子,这件事是很重要的。在最初,蒋少祖还是一个单纯的青年,是不懂得这个的。那些为蒋少祖所崇敬的,进步的人们,迅速地接近了蒋少祖,用那种被财产迷惑了的眼睛注视着他,向他提示,他底继承财产,是可能而且合法的;有了这一笔钱,就可以奠定一个伟大的事业底基础。但蒋少祖,虽然有些动心,却觉得这样的想法是可羞的。他是有着那样的自尊心;他要叛逆得彻底,并且他爱父亲,不愿对父亲这样不正直。 “爹爹已经很痛苦!他会觉得我是自私的!我要自己走路,让他明白!”蒋少祖想。 无疑的,财产和叛逆造成了他底顺利的境遇。他渐渐地就懂得这个了,并且学会了去理解他所崇敬的那些人们了。崇敬的感情,就慢慢地淡了下去。他是聪明的,活泼的青年,有时露出那种女性的温顺,有时则古怪难测如权势的世家公子,而这一切都优美。渐渐地他就明白了自己底力量和优美,开始激赏自己。不容他自己有所思考,他卷入了政治活动,——他当时尚没有能够知道这件事决定了他底生活——大学毕业后他和朋友们办报纸,以后,环境有些灰暗,他突然非常的忧郁起来,跑到日本去。 他不能知道在前面等待着他的是什么。像大多数的青年一样,他只注意自己,娱乐自己。他非常厉害地忧郁起来,觉得时日业已消逝,一切都不可复返,人世底事情一无可为了。他觉得自己已经衰老,需要休息了。于是在去日本一年后便结了婚。 他底妻子陈景惠是他底同学。他们恋爱,他觉得她是朴素而善良的。去日本的时候,蒋少祖非常的烦恼,觉得她是难以使他满意的,用他自己底话说,难以理解他。但在逐渐浓厚的忧郁里,蒋少祖需要安慰;这件爱情便有了新的光采。并且蒋少祖觉得,日本这个国度对于家庭生活是最理想的。于是这件爱情便确定了,蒋少祖写了很多的信,陈景惠离开在镇江的家去日本,一切很单纯,并且很愉快,他们结婚了。 但半年后蒋少祖便懊悔,觉得这个行动太荒唐,觉得自己并无结婚的理由;正如一个前程远大的青年并无结婚的理由。他底心境起了变化,朋友们来信鼓励他回上海,他思索了在他胸中诞生着的事业的情热,认为这个结婚是痛苦的。他重新发觉到陈景惠不理解他。在婚前,蒋少祖被爱人底善良感动,在婚后却被这个善良苦恼。不知为什么,像很多人一样,蒋少祖觉得一个妻子像这样善良是不好的,不必要的。 九·一八事变的前半年,蒋少祖回上海,把家庭生活底破碎了的幻想抛开,开始了他底活动,接近了那时候的所谓社会民主党。他并不认为他是属于这个社会民主党,虽然大家认为他是这样。他认为他只是和他们暂时同路——在他确定他底理想以前,暂时同路。他似乎即刻便明白他底理想是什么了。他觉得,所谓社会民主党,是充满呆想,空想的东西;而正在激烈的变化里斗争着的另一个政党,则是那些在现代文明里面迷失了的人们所组织的,一种表征着苦闷的东西:这些人们底迷失,是可以从他们底诱惑力上面明白地看出来的。蒋少祖认为,必须勇敢地走向现代文明,才能解决这种苦闷。蒋少祖需要激烈、自由和优秀的个人底英雄主义。 他觉得,所谓社会民主党里面的人们,是平庸的;他们不会懂得这种英雄主义。但另外的人们底那种组织和权力使他嫉恨;他觉得它是阴暗、专制而自私。这就使他暂时更接近前者。渐渐地,他觉得自己是单独地作战着。 但没有人知道他底心意。他是年青、优美、地位不固定,显得很单纯;大家都能够认为他是朋友。他有很多的钱。他惯常是谦虚、自信、微讽。他认为每一个激烈的态度都应该获得一个实际的效果。他一个仇敌也没有遇到便走到这个圈子里面来了,于是,在觉察到自己底力量的时候,他便开始寻找仇敌,公然表露仇恨。 蒋少祖,为自己,为那种政治家风度里面的不属于自己的性质,是作了很大的努力。 一二八战争使他经历到空前的兴奋和紧张。先是热情的迷惑和骚乱,然后便有了傲慢的、冷淡的、顽强的心情。在这种心情里他愉快地认识到一切是怎样经过的;一切事情都留下了强有力的,严肃的印象。 蒋少祖,是在他底热情里,严肃地走到他底朋友们里面去的。他是尊敬着他们的,但终于不能忍耐了。这些人们底喧嚣使蒋少祖厌恶起来。蒋少祖已经在他底朋友们所经营的一家书店里获得了一个编辑的位置,并且很宝贵这个位置,因此,对这些人们有着义务,就是说,他应该使他们觉得他是忠实的。蒋少祖相信着他底朋友们常常宣称的他们在军队里面所有的政治力量,希望在目前的战争里能够有所成就。但两天来除了疲倦以外什么也没有得到,他开始觉得自己底那种热情是浅薄而可羞的。第三天清早起来,他便发觉到自己是有了傲慢的、冷淡的、顽强的心情。他觉得他能够,而且必须单独地行走了。在这种心情里面,他觉得他已经彻底地认识了,目前在上海进行着的一切。 他接到了王桂英底来信。 他在南京,在三姐蒋淑媛结婚的那天便认识了王桂英。她给他,一个青年,以愉快的印象,以后王桂英来上海读书,由他介绍读他底那个大学底附中。最初两年王桂英很用功,对自己底前途,她是有着抱负的。蒋少祖和她感情很好:亲戚们都觉得这个婚姻是最好,并且是毫无问题的。但某些机缘破坏了这个。 第一,是蒋少祖已经恋爱陈景惠。第二,蒋少祖在和王桂英的关系里感到某些拘束,而这和他底家庭有关。第三,王桂英热情而倔强,使年青的蒋少祖在烦恼中变得傲慢,故意地冷淡她。但奇怪的是,蒋少祖自己只抓住了一个毫不相干的理由,就是王定和要把她嫁给商场:他,蒋少祖,应该厌恶这个,他想。在当时,和很多人一样,蒋少祖是并无分析的能力的,他满意他自己底理由。陈景惠是给了他以甜美的青春底诗歌。 结婚底失败使他重新想起了王桂英,在复杂的感情里希望王桂英不会有幸福的前途。他忧伤地想到王桂英是在南京底美丽的湖畔生活着。他们已四年没有见面,这次的突然来信令蒋少祖激动。 但蒋少祖,面对上海的血与火,心情严肃而顽强,决定不回答。这个决定使他快乐。 P4-7 序言 时间将会证明,《财主底儿女们》底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在这部不但是自战争以来,而且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规模最宏大的,可以堂皇地冠以史诗的名称的长篇小说里面,作者路翎所追求的是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底动态。然而,路翎所要的并不是历史事变底纪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它们底来根去向,是那些火辣辣的心灵在历史运命这个无情的审判者前面搏斗的经验。真实性愈高的精神状态(即使是,或者说尤其是向着未来的精神状态),它底产生和成长就愈是和历史的传统、和现实的人生纠结得深,不能不达到所谓“牵起葫芦根也动”的结果,那么,整个现在中国历史能够颤动在这部史诗所创造的世界里面,就并不是不能理解的了。 在封建主义里面生活了几千年,在殖民地意识里面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国人民,那精神上的积压是沉重得可怕的,但无论沉重得怎样可怕,还是一天一天觉醒了起来,一天一天挺立了起来;经过了无数的考验以后,终于能够悲壮地负起了这个解放自己的战争底重担。人能够概括地对这提出简单的科学的说明,人更应该理解这里面的浩瀚无际的、生命跃动的人生实相。在那中间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最敏感的触须,最易燃的火种,另一方面也是各种精神力量最集中的战场,因而也就是最富于变化的、复杂万端的机体。这种夹在锤和砧之间的存在,人能够简单地对它提出科学的分析和批判,但那里面的层出不穷的变幻,如火如荼的冲激,鲜血淋漓的斗争,在走向未来的历史路程上,却有着多么大的教育的意义。 在这里,作者和他底人物们一道置身在民族解放战争底伟大的风暴里面,面对着这悲痛的然而伟大的现实,用着惊人的力量执行了全面的追求也就是全面的批判。说全面的,当然不应是现象底巨大俱收的罗列,而是把握住精神现象底若干主要的倾向,横可以通向全体,直可以由过去通向未来的倾向。我们看到了封建主义底悲惨败战,凶恶的反扑,温柔的叹息,以及在伪装下面再生了的丑恶的形状,我们看到了殖民地性个人主义底各种形式,一直到被动物性主宰着的最原始的形式,一直到被教条主义武装着的最现代的形式。在这中间挣扎着忠实而勇敢的年青的生灵(们),虽然带着错误甚至罪恶,但却是凶猛地向过去搏斗,悲壮地向未来突进。这一切,被自一·二八到苏德战争底爆发这个伟大的时代所照耀,被庄严而又痛苦的民族大战争所激荡,被时代要求和战争要求鞭打着的这古国底各种生活触手所纠缠。 人没有权利怀疑作者为什么把舞台限在后方,为什么不正面地接触到劳苦人民底世界,因为这不是作者要在这里负起的任务,人却应该感受得到,在这部史诗里面所照耀的,正是劳苦人民底神圣的解放愿望和他们底伟大的战斗目标。人更应感受得到,作者底一切努力一切争斗,正是为了和读者们一道通向那个愿望,突向那个目标。 作者自己说,一切生命和艺术,都是达到未来的桥梁。正是这个把自己变成达到未来的桥梁或踏脚石的志愿,才有可能产生了把七十个左右的人物底运命旋转在那个愿望那个目标下面的磅大的气魄。从这里就可以理解作者所说的,他所追求的,“是光明、斗争的交响和青春的世界底强烈的欢乐”。 是的,是“欢乐”。但可以把这换写为“痛苦”,也可以把这换写为“追求”。欢乐,痛苦,追求,这些原是“我们时代的热情”(借用那个蒋纯祖底用语)还没有找出适当的表现语的那个passion所必有的含义。时代底passion产生了作者底passion和他底人物们底passion。作者说,作为他底对象们底综合性的人物,那个蒋纯祖,是举起了他底整个的生命在呼唤着,然而,人不难感到,作者自己更是举起了他底整个的生命向他底人物们和读者们在呼唤着的。 原来,作者底对于生活的锐敏、感受力正是被燃烧似的热情所推进,所培养,所升华的。没有前者,人就只会飘浮,但没有后者,人也只会匍伏而已罢。没有前者,人当然不能突入生活,但没有后者,人即使能多少突人生活,但突入之后就会可怜相地被那裂缝夹住“唯物的”脑袋,两手无力地抓扑,更不用说能否获得一种主动的冲激的精神了。 不过,这些当是易于被人感受的,除非他是一段木头,但人也许不易感受到贯串在这里面的神经系统似的要素,作者底深邃的思想力量或者说坚强的思想要求罢。没有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现实主义就没有了起点,无从发生,但没有热情和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现实主义也就无从形成,成长,强固的。前者使教条主义狼狈地溃退,后者使客观主义不能够藏身。但若就一部作品底创造过程说,这三者总是凝成了浑然一体的、向人生搏斗的精神力,而这里面的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的成份,开始是尽着引导的作用,中间是尽着生发、坚持的作用,同时也受着被丰富被纠正的作用,最后就收获了新的思想内容底果实。人会吃惊于这部史诗里面的那些痛苦的境界,阴暗的境界,欢乐的境界,庄严的境界……,然而,如果没有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这些固然无法产生,但如果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不是被一种深邃的思想力量或坚强的思想要求所武装,作者又怎样能够把这些创造完成?又怎样能够在创造过程中间承受得起?正是和这种被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所武装的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一同存在的,被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所拥抱所培养的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使作者从生活实际里面引出了人生底悲、喜、追求、搏斗和梦想,引出了而且创造了人生底诗。 正由于抱着了这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所以作者能够创造出“光明、斗争的交响”。说交响,当然是在众声底和鸣中问始终有着一条主音在。人不难看到,被民族解放战争中问的时代要求和人民要求所照耀,被对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意识形态的痛烈的批判所伴奏,回旋着前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底由反叛到败北,由败北到复古主义的历程,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底在个人主义的重负和个性解放底强烈的渴望这中问的悲壮的搏战。 在那个蒋少祖身上,作者勇敢地提出了他底控诉:知识分子底反叛,如果不走向和人民深刻结合的路,就不免要被中庸主义所战败而走到复古主义的泥坑里去。这是对于近几十年的这种性格底各种类型的一个总的沉痛的凭吊。而在那个蒋纯祖身上,作者勇敢地提出了他底号召:走向和人民深刻结合的真正的个性解放,不但要和封建主义做残酷的搏战,而且要和身内的残留的个人主义的成份以及身外的伪装的个人主义的压力做残酷的搏战。这是这一代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应该接受但却大都不愿诚实地接受,企图用自欺欺人的抄小路的办法回避掉的命运。不用说,和一切真实的心灵一样,作者是向着未来,为了未来的,所以他底热情的形象到了以蒋纯祖底传记为主音的第二部,就更凄厉,更激荡,更痛苦,也更欢乐而庄严。 在被丢掉了的初稿里面,相当于蒋纯祖的那个人物,是走上了比他更年青、更单纯、也就能够直线突进的,在这里的少年陆明栋所走的路,但这里的蒋纯祖却留在了后方,承受了痛苦的搏斗,而且终于倒下了。这是,人物性格底内在要求不能不这样,作者自己的思想要求也不能不这样。走向未来,当然有种种的路,那里面也当然有直线突进的路,但直线突进的路并不能变为对于此时此地的负担的逃避,而蒋纯祖底性格更不是这样的幸运儿。他得承受更大更大的痛苦的搏斗,从他底搏斗里面展示出更深更广的历史的意义。一个蒋纯祖底倒毙启示了锻炼了无数的蒋纯祖。就这样,作者完成了他底史诗底构成和他底人物底经历。 在我们底文艺领野,矗立着鲁迅的大旗。在今天,人会承认这面大旗,人更乐于自命是这面大旗底卫士,但人却不愿或不肯看见,多年以来(包括鲁迅在生的时候),虽然也有一些来自这个传统的真诚的战斗,但却有多少腐蚀这面大旗,淹没这面大旗的乌烟瘴气。什么是鲁迅精神?岂不就是生根在人民底要求里面,一下鞭子一个抽搐的对于过去的袭击,一个步子一印血痕的向着未来的突进?在这个意义上,不管由于时代不同的创作方法底怎样不同,为了坚持并且发展鲁迅底传统,路翎是付出了他底努力的。 自新文艺诞生以来,一直肯定着学习世界文学底战斗经验。然而,虽然不能抹杀那努力下来的痕迹,但可悲的倒是太容易发现结构底模仿,主题底窃取,人物底抄袭……。世界文学底战斗经验应该指的是,那些文艺巨人们虽然各各在时代底限制和思想底限制下面,但却能用着最高的真诚向现实人生突进,把人生世界里的真实提高成艺术世界里的真实的,那一种战斗的路径和战斗的能力。那么.由于人类解放思想底武装和我们伟大的时代底要求这些有利的条件而摆脱了他们底思想上的限制或苦恼,从战斗底需要出发,汲取甚至征服着几个伟大的作家(特别是L·托尔斯泰)底现实主义,路翎也是付出了他底努力的。 但作者是二十几岁的青年,而且成长在生活在激荡一切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时期,所以他底搏斗,人生上的和艺术上的搏斗都燃烧在青春底熊熊的热情火焰里面。人如果能够看出这灼人的青春底火焰的对于我们底人生、我们底文艺有着怎样的寄与,人就能够把作者自己所说的“失败”和“弱点”只当作青春的热情所应有的特点来理解的罢。 所以,《财主底儿女们》是一首青春底诗,在这首诗里面,激荡着时代底欢乐和痛苦,人民底潜力和追求,青年作家自己的痛哭和高歌! 就暂用这几节话当作对于这首诗和他底读者们的祝福罢。 胡 风 一九四五,七月三日,记于渝郊避法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