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发现》的主题是探讨经典的存在主义思想与精神分析的关系,具体说是讨论克尔凯郭尔、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观点的结合,阐明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所关注的相同问题及其整合观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更好理解。该书是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最简明、最权威的导论性著作,其中包括罗洛·梅关于这一主题的最精辟和最深刻的论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存在之发现/罗洛·梅文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美)罗洛·梅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存在之发现》的主题是探讨经典的存在主义思想与精神分析的关系,具体说是讨论克尔凯郭尔、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观点的结合,阐明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所关注的相同问题及其整合观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更好理解。该书是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最简明、最权威的导论性著作,其中包括罗洛·梅关于这一主题的最精辟和最深刻的论述。 内容推荐 罗洛·梅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以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主题的美国存在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主张自我选择的研究取向。他的20余部专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带给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启示。 《存在之发现》的主题是探讨经典的存在主义思想与精神分析的关系,具体说是讨论克尔凯郭尔、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观点的结合,阐明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所关注的相同问题及其整合观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更好理解。该书是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最简明、最权威的导论性著作,其中包括罗洛·梅关于这一主题的最精辟和最深刻的论述。 目录 第一部分 原理 第一章 心理治疗的基础 第二章 赫琴斯夫人的案例 第二部分 文化背景 第三章 存在心理学的起源与意义 第四章 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是怎样从相同的文化情境中产生的 第五章 克尔凯郭尔、尼采与弗洛伊德 第三部分 对治疗的贡献 第六章 存在与非存在 第七章 本体论的焦虑与内疚 第八章 在世存在 第九章 世界的三种模式 第十章 关于时间与历史 第十一章 超越即时情境 第十二章 关于治疗技术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作为一位心理治疗从业者和治疗者的教师,我一直震惊我们对试图根据患者之行为发生的机制来理解患者的关注,竞如此频繁地阻碍我们对其真正体验到的东西的理解。有一个患者叫赫琴斯夫人(Mrs.Hutchens,关于她,我将集中给出我的评论),她是一位来自郊区的妇女,30多岁。她第一次来到我的办公室时,总是尽力使她的表达保持泰然自若、老于世故的状态。但是,任何人都能看得出来,在她的眼睛里有某种类似于受了惊吓的动物或一个迷了路的孩子眼睛里的恐惧的东西。从与她的神经科医师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她目前的问题是喉咙会歇斯底里地紧张,其结果是,她只能不停地用嘶哑的声音讲话。从她的罗夏墨迹测验中我得到了这个假设,即在她的一生中,她感觉到“如果我说出我真正的感受,我就会遭到拒绝;在这些情形下,最好是根本就不讲话”。而且,在我对她进行治疗的第一个小时中,当她告诉我她与母亲和祖母的独裁主义关系,以及她是如何学会坚定地警惕着绝不说出任何秘密时,我还得到了一些关于她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的遗传学上的线索。但是,如果当我坐在这里,我只想着关于问题产生之方式的那些为什么和怎么样,那么我可能会掌握所有的一切,但是我却掌握不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实际上,这是我所拥有的唯一真实的资料来源),即这个人现在是存在的、生成的、出现的——这个正在体验的人在当前这个时刻跟我在一起,在这个房间里。 在我们这个国家,要根据力量、动力以及能量这些术语来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系统化,需要完成几项任务。我所提出的观点与这种观点正好相反。我坚持认为,我们的科学必须与我们所试图去研究的东西(在我们的例子中指的是人类)的独特特征相关联。我并不否认动力与力量——这么说可能是废话——但是我坚持认为,只有在存在的、活着的人的背景中,也就是说,只有在本体论的(ontological)背景中,它们才具有意义。 因此,我提出,我们应该获取在治疗情境中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真实的论据,即这个与治疗者一起坐在咨询室中的存在的人[我所说的“存在的人”这个词等同于德语中的此在(Dasein),字面意思指的是存在于那里的存在]。注意,我并没有简单地说“个体”或“人”;如果你为了进行统计预测而将个体看做是一个群体当中的单元——当然,这是一种对心理科学的合理使用——那么你恰恰就是将这些使该个体成为存在的人的特征限制在了这幅画面之外。或者,当你将他或她看做是驱力和决定性力量的合成物时,那么你就界定了研究所需的一切,但是你却没有界定这些体验发生在其身上的个体;你界定了所有的一切,却没有界定这个存在的人本身。治疗是一项我们在其中无法回避将个体看做是存在的人这种必要性的活动。 因此,让我们来提出这个问题:使得咨询室中这位患者成为一个存在的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我想提出六个我将其称之为原理的特征,这些原理是我在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中发现的。尽管这些原理是从许多案例中所得到的大量思维和体验的产物,但是我将选用赫琴斯夫人案例中的一些情节来对这些原理进行论证。 首先,赫琴斯夫人像每一个存在的人一样,是以她自己为中心的,而且对这个中心的攻击,就是对她的存在本身的攻击。这是我们与所有生物所共有的一个特征;这在动物和植物身上都是不言而喻的。我一直都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即当我们砍断新罕布什尔农场中一棵松树的顶枝时,这棵树会长出一根新的枝、r,天知道哪里将成为一个新的中心。但是,这条原理与人类有一种特殊的关联,它为我们理解疾病与健康、神经症和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基础。神经症不应被看做是一种对我们关于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特定理论的偏离。相反,难道神经症不恰恰是个体用来保存他自己的中心、他自己的存在的方法吗?他的症状是他为了保护他自己存在的中心不受到威胁而缩小他的世界范围的方法(这正是赫琴斯夫人让自己不能说话的图解中所表明的);这是他将环境这一方面阻挡在外的一种方法,这样对于剩下来的那些东西来说,他可能就是恰当的。在赫琴斯夫人来到我这里进行治疗之前,她曾在另一个治疗者那里进行过一个月六次的治疗。在一种显然是没动脑筋的想要使她消除疑虑的努力中,那个治疗者告诉她,她太正统了,太克制自己了。她对此的反应是非常心烦意乱,并很快就中断了治疗。现在,从技术上讲,治疗者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存在方面讲,他又是完全错误的。根据我的判断,他所没有看到的是:正是赫琴斯夫人根本就不想去克服的这种正统、这种过度控制,是她不顾一切地想要保存她所拥有的不确定的中心这种尝试的一部分。就好像她所说的,“如果我展现自我,如果我与别人进行沟通,那我将会失去我所拥有的生命中小小的空间”。 顺便说一下,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将神经症界定为适应的一种失败,是多么不恰当。适应恰恰就是神经症的内涵;而神经症仅仅是适应的困难。它是一种中心据此能够得到保存的必要的适应;是一种接受非存在的方式,这样一些小的存在就可以得到保存。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当这种适应失败时,它就是一种裨益。P14-17 序言 我们在这个时代面临着一件自相矛盾的奇怪事情。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如此众多的零碎信息通过收音机、电视机、人造卫星向我们蜂拥而来,而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我存在的内在确定性如此之少。客观真理增加得越多,我们内在的确定性下降得就越多。我们迅速增长的技术力量使得我们无法控制这种力量,而且许多人都将技术进展中的每一步体验为是将我们朝可能出现的灭绝又推进了一步。尼采具有不可思议的预见性,他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原子混乱的时代……这个可怕的幽灵……这个国家……当它肯定会陷于今天和明天之间时,对幸福的追求将会是最大的;因为到了后天,所有追求的时间都将很可能会全部结束。 由于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对于找到生活中的意义感到绝望,现今的人们利用许多方式,如情感淡漠、精神麻木或享乐主义等来减少他们对存在的意识。还有其他人,尤其是年轻人中,有数量令人惊恐且日益增多的人选择了通过自杀来逃避他们自己的存在。 难怪备受生活是否具有意义这个问题困扰的人们会成群结队地去找心理治疗师。但是治疗本身却通常是我们这个时代分裂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一项战胜这种分裂的事业。通常情况下,这些躺在睡椅上或坐在患者椅子上寻求从空虚感中解脱出来的人们,将他们的存在交给了治疗者——这只能导致一种淹没的绝望、一种潜伏的愤恨,而这到后来将会以自我毁灭的形式爆发出来。因为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个体想要得到自由的需要早晚将会表现出来。 我认为,通过发现和确认我们自己的存在,某种内在的确定性才会成为可能。与那些用关于条件作用、行为机制和本能驱力的理论来做出总结的心理学相比,我认为,我们必须透过这些理论,然后发现人,即这些事情发生在其身上的人即存在。 是的,在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所有人对于谈论存在都很犹豫。是这个问题太具启迪性、太私密、太深刻吗?在掩盖存在的同时,我们失去的却正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视的东西。因为存在感与这些最为深刻、最为根本的问题——关于爱、死亡、焦虑、关怀的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我对存在这一问题的论述缘于我想要在我的同胞以及我自己身上找到存在这种东西的激情。这里面一直包含着对于我们的价值观以及目标的寻求。例如,在正常焦虑的体验中,如果这个人没有感到焦虑,那么他或她也将没有自由。焦虑证明了这些价值观(无论有多么模糊)确实存在于这个人身上。没有这些价值观,出现的就只有贫乏的绝望感。 当我们面对有史以来对人类生存所构成的最为严重的威胁时,我发现,与可能会出现的灭绝相比,存在的可能性变得更为显著。人类个体仍然是这样一种生物,他们能够感到惊奇,能够为一首奏鸣曲陶醉,能够将许多符号放在一起作出诗歌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能够在看到日出时产生一种尊严感和敬畏感。 所有这些都是存在的特征,它们为接下来的论述设定了要求。 后记 罗洛·梅的《存在之发现》(The Discovery of Being)一书于1983年由诺顿出版公司(W.W.Norton & Company,Inc.)出版,1986年出版平装版,1994年再版。 《存在之发现》的主题是探讨经典的存在主义思想与精神分析的关系,具体说是讨论克尔凯郭尔、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观点的结合,阐明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所关注的相同问题及其整合观对人类境况的更好理解。该书是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最简明、最权威的导论性著作,其中的第二章是根据罗洛·梅在大学校长会议1960年年会上的发言改写的,该发言稿发表在《美国行为精神病学杂志》1960年第4期上;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根据1958年罗洛·梅等人主编的《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新方向》第一章的基础上扩写的,该章第一次把欧洲的存在分析思想跨过大西洋介绍到美国;第十二章是根据罗洛·梅在《存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评论》1964年第4期上发表的《论心理治疗的现象学基础》一文改写的。 该书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把握时代脉搏。罗洛·梅生活的早期时代是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也正是弗洛伊德学说盛极一时的时代。当时,一方面,封建的和宗教的社会禁忌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却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心理门诊的帮助。罗洛·梅试图以存在分析的观点来把握时代的脉搏,他在《存在之发现》的前言中说:“我们在这个时代面临着一种自相矛盾的奇怪事情。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如此众多的零碎信息通过收音机、电视机、人造卫星向我们蜂拥而来,而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我存在的确定性如此之少。客观真理增加得越多,我们内在的确定性下降得就越多。我们迅速增长的技术力量使得我们无法控制这种力量,而且许多人都将技术进展中的每一步体验为是将我们朝可能出现的灭绝又推进了一步。”“由于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对于找到生活中的意义感到绝望,现今的人们利用许多方式,如情感淡漠、精神麻木或享乐主义等来减少他们对存在的意识。还有其他人,尤其是年轻人中,有数量令人惊恐且日益增多的人选择了通过自杀来逃避他们自己的存在。”当前,我们正越来越深刻地感知和困顿于《存在之发现》中所言的诸多状况。因此,《存在之发现》是在时代思潮中孕育而生的,并日渐焕发其时代意义,它对于人们面对现代生活具有极大的积极启示意义,因而,浸淫于本书之中便如同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其二,整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在罗洛·梅看来,严格考察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对于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来说非常重要;同时他又注重将理论同临床案例整合起来,试图以此对心理治疗作出合理而具体的解释。比如,在谈到使得咨询室中的患者成为一个存在的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时,作者用赫琴斯夫人案例中的一些情节对此进行了论证,并提出六个他称之为原理的特征。第一,每一个存在的人都是以他(她)自己为中心的,而且对这个中心的攻击,就是对她的存在本身的攻击;第二,每一个存在的人都具有自我肯定的特性,即都需要保存他的中心;第三,所有存在的人都具有走出他们自己的中心并参与到其他存在之中的需要和可能性;第四,中心主观的一面是觉察;第五条原理所指的就是人类所特有的特征,即自我意识;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本体论特征是焦虑。罗洛·梅毕生致力于心理治疗的理论建设与临床实践,他在分析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建立了自己的存在分析观并用于心理治疗,开创了美国存在分析心理治疗这一取向。正如他自己所说:“存在疗法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将人理解为一种存在。这种方法并不否认精神动力的有效功能,也不反对在适当场合对特定行为模式的研究。但是它主张,各种动力论的驱力概念,无论人们给它冠以何种名称,只有放到我们接触的人的存在结构中才可以理解。” 其三,逻辑结构严谨。该书虽然是一本论文集,但书中的内容主要由原理、文化背景、对治疗的贡献三部分组成,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这既体现了罗洛·梅从接受精神分析到接纳存在主义再到建立存在分析的心理治疗体系这一过程,也展现了罗洛·梅厚理论、重临床的心理治疗特色。 本书由方红和郭本禹共同翻译。我们的翻译工作得到了策划编辑龚洪训先生和文字编辑骆骁小姐的帮助,特此致谢。 郭本禹 2008年8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