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巡抚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之子陈立三,福建巡抚之子丁惠康,广东水师提督之子吴保初,清末四公子的风流倜傥、斐然文采在作者的细心勾勒下栩栩如生……
本书从每人的家世背景出发,描画了他们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事迹,对当时、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戊戌变法一段历史,着墨较多,算是本书的一个看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末四公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忠和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湖北巡抚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之子陈立三,福建巡抚之子丁惠康,广东水师提督之子吴保初,清末四公子的风流倜傥、斐然文采在作者的细心勾勒下栩栩如生…… 本书从每人的家世背景出发,描画了他们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事迹,对当时、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戊戌变法一段历史,着墨较多,算是本书的一个看点。 内容推荐 清末四公子出自名门,才华杰出,风流潇洒,性格各异,命运多舛:陈三立是陈宝箴之子,当代画家陈衡恪、史学家陈寅恪之父,以诗著称于世。谭嗣同是维新变法的主将,其“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气概感人至深。丁日昌之子丁惠康虽然故事不多,但其魏晋风流、不与黑暗的官场相妥协的性格感人至深。清末名将吴长庆之子吴保初则知其不可而为之,两次上书反对慈禧太后干预朝政,足见其“狷狂”。而清初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更是堪称公子之典型,列在篇首以便让读者更好地领略到“公子们”的酸甜苦辣与才性文章。全书语言流畅生动,融入了不少趣味性、可读性的小故事,非常适合休闲阅读。 目录 前言 引子 德也狂生耳——纳兰性德 一、他是贾宝玉吗? 1.纳兰氏与曹氏的渊源 2.叶赫家族 二、清初的政局 1.索额图 2.明珠 三、康熙皇帝的宠臣 1.仕途得意 2.早年的感情生活 3.婚姻生活 4.为国辛劳 四、御前侍卫的苦闷 1.远大的抱负 2.现实与理想的分歧 3.布衣朋友 4.悲天悯人的天性 5.临渊履薄的忧患 五、直追李后主 第一章 神州袖手人——陈三立 一、乃父陈宝箴 1.义宁陈氏 2.能员疆吏 3.湖南新政 4.戊戌被祸 二、寻求变法强国之路 1.弃官不做回故里 2.陈三立的维新理想 三、无可奈何做诗人 1.江西诗派 2.义宁公子 四、忧国忧民的一生 1.不仕民国 2.为国捐躯 五、三立有子 1.画坛领袖陈衡恪 2.不世出的史家陈寅恪 3.其他诸子 第二章 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一、少年时代多磨难 1.父亲谭继洵 2.家庭突变 二、游历苦难的祖国 1.闯荡天下 2.人生坎坷 3.求学问道 三、变法思想初形成 1.甲午战败的刺激 2.参加湖南变法运动 3.作武装上的准备 4.哲学思想和烈士精神 四、救国图强谋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变法领袖康有为 3.胶州湾事件 4.变法的有利形势 5.进退失据翁同稣 6.康有为的激进改革 五、壮烈牺牲酬壮志 1.帝党和后党 2.短兵相接 3.孤注一掷 4.煽风点火者杨崇伊 5.戊戌政变 6.暗中操纵张荫桓 7.康、梁逃脱 8.六君子殉难 第三章 万里羁孤客子心——丁惠康 一、乃父丁日昌 二、丁惠康 第四章 将门孺子最风流——吴保初 一、吴长庆和朝鲜壬午事件 二、吴保初卦骨疗亲 三、支持变法 四、同情革命 五、红粉知己 六、同好师友 七、女儿及女婿 试读章节 吴三桂利用江南人民对前朝的怀念,很快席卷了黔、湘、川三省,且牵动着桂、粤、闽等省,又有温州、徽州、襄阳、苏州、大同、宁夏等地的响应,几乎有势如破竹之势。但他并不真的想要和满人争夺天下,至多不过是划江而治,作个偏安王而已。遂央求西藏达赖喇嘛作说客,准备与清廷谈判,形成裂土罢兵,分国而治的局面。正在长江边上等待消息的吴三桂得知子孙被戮的消息,知道遇到了强硬的对手,尚未发兵,气焰先矮了三分。兼之他犯了战略性错误,忽略了夺取江西,被清军拦腰截断,形势遂急转直下。 明珠帮助康熙皇帝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日理军机,为削平三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两年之后(1675),康熙帝调明珠任吏部尚书,负责官员的升转调迁。明珠趁机安抚汉族的地方官,奖忠抚叛,瓦解反清势力。同时,他在战火未及的地区增加乡试,允许湖广、江西和福建等被三藩占领省份的士人参加考试,扩展他们的出路,尽可能地争取一切力量,孤立瓦解三藩。 康熙皇帝遇到的另一个麻烦是台湾问题。郑成功驱走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形成一个顽强的抗清基地。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继位,建立起郑氏政权和清廷对抗。从康熙元年(1662)清廷就开始与郑氏政权谈判,一直谈了九次,持续了二十二年。郑氏要求,不剃发,不易服,世守台湾。这样一来,台湾无疑成了与清朝分庭抗礼的独立国家,这是康熙所绝不允许的。清廷某些官员,如内阁学士李光地也认为,台湾乃是海外孤岛,背上反而是个累赘,不如弃之。但明珠和康熙皇帝的意见一致,认为台湾的战略位置无比重要,坚决主张以武力收复。郑经死后,诸子争权,12岁的郑克爽继位,清廷趁机于1683年出兵攻台,彻底解决了台湾问题。明珠的这些主张和举措无疑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同和赞赏,对他信任有加,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时,令他为扈从。 康熙皇帝解决了困扰他的边境问题之后,开始感到朝廷大臣的拉帮结派、政治腐败成为不可忽视的危险。索额图之后,明珠的问题凸显出来。 除了大学士之外,明珠的另一个身份是皇长子胤褆的亲舅舅,即惠妃那拉氏的亲哥哥。胤褆虽是长子,却因为庶出所以和储君无缘。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明珠曾帮助皇长子胤褆拉拢大学士勒德洪、李之芳、余国柱等重臣,积极发展“长子党”的势力,成为“长子党”中的核心人物,与索额图的“太子党”唱开了对台戏。很快,长子党与太子党的冲突就发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明珠独揽朝政之后,为加强与索额图斗争的实力,他在内阁、部院中拉帮结派,甚至把政治触角伸到皇帝身边的南书房。朝廷中形成非索即明的局面,官员们若不依附其中之一,很难在朝中有立足之地。尤其令皇上不能容忍的是,他把持内阁,在拟旨时经常藐视、触犯皇权——这便是他自取败亡了。 一次,一个叫陈紫芝的御史,弹劾湖广巡抚张开恃势贪暴,请朝廷追查举荐他的后台,意指明珠。康熙帝问他,满朝都被他贿赂了,你一个小小御史怎么敢出面说话?陈答日,臣虽然官小,责任却重,知而不言,岂不欺瞒陛下。康熙帝很受感动,把他的官秩提升为四品。一天,在朝房里陈紫芝遇到了明珠,明珠对他极为客气,还亲自奉上一杯香茗。不料,陈紫芝回去后,即暴毙而亡。人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却无人敢说一句公道话。 结党必然营私,营私必然舞弊。 明珠当政后即现出其贪婪本性,卖官鬻爵,广结党羽,控制言路,以至民间有:“要做官,找索三;要讲情,找老明”的歌谣——索三即索额图,老明者明珠也。当时凡是督抚出缺,明珠即找人卖缺,当然更多是自己找上门来。那些督抚上任后,加倍地要把当初的投资捞回来,结果还是百姓遭殃。明珠门庭若市,每当岁尽之时,京官如部院台省,外官若督抚府县,无不登门馈赠,以至有几十天见不到一面的向隅者。他所住的什刹海一带的大小客栈旅店客满为患,那些达官贵人们天天到明府打探消息,以盼望轮到自己把礼物送上去。明珠家的童仆婢女全是苏扬一带的人,他家里从家具摆设,到日用穿戴大都是江南来的,都是南方的官员们进贡的民脂民膏——这又和《红楼梦》的贾府有些相似。明珠家里极奢侈之能事,以白玉凿花贴在墙壁之上,花园中以彩帛剪荷叶、莲花装饰冬天的莲池,更以各色羽毛做成禽鸟放置池中。民间流传有“天要平,杀老索;天要安,杀老明”的口号。随着明珠权势日益煊赫,他的仆人也水涨船高,有些朝中官吏见不到明珠的就转而结交其豪仆安图(安三),其中甚至有宗室、州牧。 可以想见,一生鄙视富贵利禄,却又生性孝友的纳兰性德,处于这样的家庭中,心中隐忍了多少的矛盾和无奈——自然要在他的词中时时流露出来。 康熙皇帝对此也早有耳闻,曾以清初著名的廉吏于成龙为例,讽喻他道,居官清廉如于成龙的人太少了,当然全才不容易,但如果多读些修养方面的书,可能心里会少些愧怍。可是明珠却当局者迷,竟听不出皇上的弦外之音,终于翻了车。P27-29 序言 清末时代,沿袭历代四公子的说法,以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按年龄序)称为四公子。也有人把陕甘总督陶模之子陶葆廉,或是张之洞之子张权,甚或孙宝琦之弟孙宝碹名列其中。那时名门显宦何止这些,但究其文采风流则多不入流,而不少诗文斐然者却又不是名父之子。拣选下来,就所剩无几了。 四公子之中,谭嗣同是彪炳史册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大义凛然,壮烈牺牲,是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不过人们往往看重他慷慨捐躯的一面,却不知谭嗣同在当时诗坛上也确占有一席之地。陈三立是当时著名诗人,当代画家陈衡恪、史学家陈寅恪之父,他早年帮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实行新政,卓有政绩——当时若是各省起而效尤,中国的前途正是未可限量。日寇侵华后,陈三立绝食殉国,写下人生可歌可泣的最后一章。吴保初在戊戌变法时,也曾积极支持变法自强,且冒着生命危险,犯颜上书;但戊戌政变后,颓废自弃,成了个有始无终的人物。丁惠康与吴保初都有诗名,也是维新运动的参与者之一,不过事迹不彰,并无可感人的实事。 本书从每人的家世背景出发,描画了他们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事迹,对当时、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戊戌变法一段历史,着墨较多,算是本书的一个看点。 有清一代,当政者唯恐汉族文人不为己用,遂采取高压政策,禁锢思想,钳制言论,文网密布,屡兴大狱;文人谨小慎微,动辄得咎,只好屈服于强权,更有些无耻之徒串通当局,反过来向自己的同胞开刀。因此,造成了清代思想界走回头路,钻到训诂、考据的牛角尖中不能自拔;也使得中国自外于世界潮流,失去崛起东方的大好良机。 反倒是清初一些刚接触汉族文化的满族文入,因尚未失其清淳质朴的本性,从而为古老的中原文明注入了一股清凉的新流。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就是这样一位文人。他虽是个进关第二代的满人,但在清初的词坛上却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时代——清词之中兴,他的作用不可低估。纳兰性德虽是贵介公子,而且位居皇帝一等御前侍卫,但却不仗势凌人,不恃势傲物,反倒结交了许多汉族的落魄文人,向绝境之中的他们伸出救援之手。因此,在他身边集聚了一批优秀的士人,如严绳孙、朱彝尊、姜宸英、吴兆骞等人,正是这些人参与开创了清词的中兴局面。纳兰性德虽身处高位,却不为名利所羁绊,居于官场而保持了一介书生的本色,证古鉴今,都是难能可贵的。他富贵不淫,好学不倦,尤其在词学上的成就,不让古人。他有着一份富于关怀的纤美柔善之词心,而在其词作中却时时表现出一种凄婉深蕴的意境,这就不得不探求他复杂的身世背景和丰富的感情世界,而这正是他短暂而多彩一生的亮点。王国维说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其实,纳兰性德的成就不仅拘于词之创作;无论在道德文章,还是任事才能,他比起上述四人都不遑多让,堪称“公子”之典型。说起清代文苑,若不提纳兰性德,似乎有所缺失,因此权且将其作为引子,以便让读者更好地领略到“公子们”的酸甜苦辣与才性诗文。 书中谬误定然不少,就教于方家多于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