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专业著作,但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科普著作,全书深刻地体现了文学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作者以时间序列为坐标轴向,以生命演化为主要线索,以地质变迁为主体背景,以散文化的表达为主要风格,对生命历史及其荣衰进行精细解读,渗透着作者的诗性感悟、哲理沉思和科学精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前生命(杨天林文化散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天林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不是一部专业著作,但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科普著作,全书深刻地体现了文学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作者以时间序列为坐标轴向,以生命演化为主要线索,以地质变迁为主体背景,以散文化的表达为主要风格,对生命历史及其荣衰进行精细解读,渗透着作者的诗性感悟、哲理沉思和科学精神。 内容推荐 杨天林,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专著《配位化学导论》《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发表文学作品约100万字,有多篇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被多家报刊转载、选录和翻译介绍到了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本书是他的一部文化散文。 本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科普著作,作者对生命历史及其荣衰进行科学解读,弘扬了自然情结,展示了生命的宏大体系和存在真义。 目录 自序/001 第一章 宇宙图景/001 一、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孤独的漫游者/001 二、茫茫银河/003 三、遥遥可见的岛宇宙/004 四、正在膨胀的宇宙/005 五、恒星的生命周期/007 六、人类的太阳/010 第二章 时间的深度/012 一、创生的神话/012 二、选择的代价/017 三、化石记录的启示/019 四、尘埃渐远/023 第三章 从物质到生命/027 一、地球的早期形态/027 二、走进太古时代/030 三、化学演化——生命形成的基本准备/031 四、从叠印到复制/033 五、生命及其初始记忆/037 第四章 地质的诗篇/039 一、歌声渺茫/039 二、大陆漂移的思想和证据/042 三、古海的变迁/046 四、走过了梦想,不要再回望/052 第五章 石头的记忆/055 一、记忆的痕迹/055 二、寻找切入点/056 三、追根溯源/057 四、放射性现象及其应用/059 第六章 漫漫长夜/061 一、生命的最早形态:茵藻类/061 二、震旦纪大冰期时的地球/064 三、梦幻的风景/065 四、活水源头/066 第七章 阳光明媚的古生代/069 一、阳光无限/069 二、生命的理想状态/071 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073 四、奥陶纪的生命形态/077 五、走进志留纪/079 六、拓展生存空间/084 七、色彩斑斓/093 八、孤独的背影/094 九、鱼类的进化/096 十、绿荫浓浓/099 十一、成煤作用/105 十二、地质作用/106 十三、两栖类和爬行类/108 十四、生命的殇歌/112 第八章 生命繁荣的中生代/120 一、繁荣初现/120 二、侏罗纪之歌/126 三、辉煌永在/133 四、遥望恐龙/144 五、通向未来之路/153 第九章 消逝的辉煌/156 一、阴云沉沉/156 二、深情回望/158 三、昨天的太阳/161 四、大灭绝/164 五、自然的沉思/178 第十章 色彩斑斓的新生代第三纪/182 一、美丽的另一个层面/182 二、喜马拉雅之梦/198 三、动物心理演化的思考/203 四、极限的超越/206 第十一章 慷慨悲歌的新生代第四纪/209 一、遥远的绝响/209 二、跨入门槛/213 三、路途迢迢/216 四、希望在前/219 五、默默走失的尼安德特人/222 六、蹬过梦河/225 七、想起撒哈拉/228 八、进化的思考/230 第十二章 古代感觉/233 路在脚下——后记/244 地质年代/253 附录 地质年代表/257 试读章节 三、遥遥可见的岛宇宙 银河系还只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在银河系外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规模或更大尺度的星系。 在银河系外面,个别天体就像大海里的岛屿一样遥遥可见,有人把它们叫做岛宇宙。如果从地球上看,这些岛宇宙大多数都像朦胧的云层一样,形成微弱发光的集团。我们把这些发射微弱光芒的集团叫做河外星云或河外星系。星云的数目在本质上是掌握了高科技的当代人类也不能准确预言的。一般认为,假如以半径为20亿光年形成一个圆球,在这个圆球中就有30亿个岛宇宙。其数目之多是十分惊人的。 1755年,康德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3个著名的假设:(一)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设;(二)银河是一个扁球状的星团,宇宙中同时还存在着类似银河的星团天体;(三)海洋潮汐摩擦会减慢地球自转的速度。康德认为,太阳系所在的庞大的恒星集团银河系不是孤立在宇宙中的,它是茫茫无际的宇宙海洋中的岛宇宙之一。 这些岛宇宙,其中任何一个,都是由几百亿个或几千亿个恒星所构成的恒星大集团。而银河系只不过是它们中的一个而已。这谁也说不清的无数个岛宇宙的集聚,就构成了大宇宙。在这个大宇宙内,肯定会有更多的行星和卫星,在这些行星和卫星上,也许会有繁荣的生物甚至会有高级的智慧生命存在。 天文学家推测,我们宇宙的空间尺度大约在200亿光年。自然有人会问,在200亿光年之外是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十分本质的问题,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问题。 1781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中深入考察了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开端及在空间上是否有极限的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这是一对永远不可克服的矛盾。 在康德看来,存在着同样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证明宇宙开端的正命题,以及宇宙已经存在无限久远的反命题。他对正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没有一个开端,则任何事件之前必有无限的时间。他认为这是荒谬的。他对反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有一个开端,则在它之前必有无限的时间,宇宙为什么必须在某一个特定时刻开始呢?这显然是他无法想通的。 事实上,康德对正命题和反命题都用了同样的论证。所有这些纯粹是基于他所做的隐含的假设,即不管宇宙存在了多久,时间均可以无限制地倒溯回去。在解析这类问题时,今天的一个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在宇宙开端之前,时间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四、正在膨胀的宇宙 1929年,埃德温·哈勃完成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测,即不管你往那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都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它的间接表现形式就是被射电望远镜捕获到的遥远星系传来的光谱线的普遍红移现象,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多普勒效应。哈勃指出,一个星系的退行速度同这个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离我们110亿光年的那些星系,就应该以光速退行了。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哪一种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超过光速。那么,在更远的地方纯粹就没有任何星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存在着我们不可能看得见的星系(爱因斯坦错了)。 但红移现象无疑在暗示我们,宇宙正在膨胀。既然宇宙正在膨胀,那么,时间上溯得越早,星体相互之间就离得越近。总能找到一个时间的源头,在那一时刻,它们是紧靠在一起的。 事实上,似乎在大约200亿年之前的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在数学上,我们必然得出那时候的宇宙体积是无穷小,质量是无穷大,密度当然也是无穷大了。 这么一个近于奇点的宇宙蛋是我们普通人的常识、感觉和观念根本不可能理解和容忍的。但这确实是基于现代实验技术的观测和分析、基于合乎理性合乎逻辑的推理的结果。 哈勃的发现暗示,在宇宙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正是这个历史性的大爆炸,诞生出了我们今天所能够感知的这个宇宙。 我们生活在一个宽约为10万光年厚约为1.5万光年每时每刻都在旋转着的银河系中,它的长长的螺旋臂实际上是数目众多的恒星系统构成的庞大家族,它们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一圈大约要花上几亿年的时间。我们的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不大不小的橘黄色的恒星,在银河系其中一个螺旋臂的内边缘,它默默无闻地演化着。 我们离开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观念肯定是相当遥远了,那时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今天我们更倾向于接受一个无中心的宇宙模型。 宇宙完全像一个正在吹大的气球,所有的星系都在相互远离,表面上任何一点都会发现别的点正离它而去。而且距离越远,退行速度越大。 P4-6 序言 1 自然的演化不会按照某种教条的方式或机械的程序进行,演化是一切创造的开始。生命的过程也是一样,那是一种充满了神性的过程。当我们思考自己缘何而来时,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现都是无限多偶然性因素随机排列的结果。在概率上,那是无限小的,但又是不断得到涌现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这种缘分。 我们的存在意义就在于,我们绝对是绝版的。这就是我对生命现象的理解。正如美国科普作家比尔·布莱森所说:“过去从未有过,存在仅此一回。”所以,不要轻视每一个生命,包括我们自己。 2 每个人都对生命现象产生过惊奇,我也一样。我自认为善于观察,而且往往善于深思其中的缘由。我对生命的兴趣最初只基于一种纯粹个人的想象,当我从一条干涸的河床走过时,生命的体验在我心中突然加深,那时,我的灵感就如走向悬崖边缘的影子,我不知道我应该向哪里走去。 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知识的积累,我开始意识到,最初的灵感是远远不够的。完成《史前生命》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历史使命,我必须为此而丰富和提高自己。我在大学学的是化学,一直到博士毕业,始终不离化学左右。那绝对是一门与生命起源和物质演化有关的学科。这就是我能写出《史前生命》的原因。 我在给我的研究生上课时常说,科学有时是枯燥的,也是很抽象的,同学们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但在《史前生命》里,我却要告诉大家,科学也是有趣味的,它往往能把生活在不同时空的人联系在一起。一直以来,我的这种观点都没有改变。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在运动中充满了活力,也在运动中渗透着可以把握的秩序。当我们以自然的存在为最高准则和核心价值时,当我们从自己的思想中萃取出一种和谐的要素时,就意味着科学正在走进我们生活的空间。 3 自然的万千气象诱导着我们走出书斋,来到高山峡谷或大漠草原,谛听风中传来的乌鸣,观赏花儿的多姿和绿色的浓郁,从那些活跃在时光深处的三维构图中,寻找久违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当你在宇宙的深远背景中展开自己的想象时,那其实就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漫步中寻找真正的自己。 在已经过去的那些时间里,我们曾迷恋过那些熟悉的、与主流思想一致的观念,那些“传统的”或“约定俗成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之深,已经超过了我们曾经为自己设定的边界。 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曾经接受的、并认为是事实的或真理的东西,都已经不知不觉地整合到了我们的思维结构中。我们对一切东西的排斥或接受都不可避免地显示了我们的偏见或独特的眼光,很难说这是一个缺点。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生命演化的链条上,人已经处于核心和尊贵的位置,上帝的存在也仅在我们的想象中,人类的宗教思维也受此制约,对科学和技术的应用也不离其左右。 对我们来说,认识和理解自然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而,如果世界如它表面所呈现的那样,既丰富多彩又悬念迭起,那我们时时会看到自己目光的短浅。因为在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现象背后,蕴藏着一个其实很难把握的实体,所谓世界的不可知性也表现在这里。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神性的存在,但又飘离于神性之外,只有真正的数学和物化的符号才能大概解析它的形貌。 4 自然神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真与善的统一,这种统一要在古希腊哲学中去寻找。但是,自然的进化让人对此深感困惑,化石中所发现的绝灭动物的遗骸令我们无法找到上帝的真与善。却原来,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残酷的竞技场,小鸟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吃掉植物的种子,而它们是有生命的。人类的生存正是以各种生命的存在为深厚背景和基本资料的。 当你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你就知道,生命的演化其实是背离了善的本质的。你也许会问,世界上终极的善到底在哪里?因此,不管我们是否想得通,有一个结论总是不可置疑的:不要说生物界中的其他物种,就是我们自身也是无情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我们毕竟站在了生命之树的终极处,进化已经造就了我们,把我们从原始混沌的生命状态中解放了出来。好几千年前,人类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理性,今天的人类更不必说,在所有生命活动的自然背景中,人类所处的地位是十分独特的。人类曾经是自然的巨大破坏者,今天在进行着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事情,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类整天萦于思、系于心的大概就是如何恢复自然的原貌了。我写《史前生命》的用意也在于此。 5 在《史前生命》中,我尽可能用散文体或随笔(essay)的形式,讲述由生命现象、自然演化和文明进化引出的种种思考,包括对微观领域的返想,对宏观领域的深思,对科学和人类自身行为的反省,其中既有对既成社会意识的批判,又有对自然、生命、文化、艺术和哲学的深挚的爱。作品中时时渗透着我的核心思想和审美价值。 书中对古植物学的描述,意在向读者介绍陆生植物的演化和陆生植被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地质历史时期先后出现的主要陆生植物和植物群景观的认识,了解早期陆生植被的大概情况。这对于我们从生物学角度来探讨那些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化石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我相信,一个人要想走进从前的世界,就必须放弃某些传统的观念,这不仅需要缜密的思维,也需要超常的想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 6 《史前生命》试图通过一种结构清晰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将科学的严谨与读者易于感知的心灵联系起来。在我的写作中,理性的思维和文学的形式是我贯彻始终的原则。书中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到新生代生命全盛期、乃至真人的出现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我在进行本书的写作时,有意避开了艰深的专业术语,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一步步引领读者进入到生物学、地质学乃至古气候学领域。在作品中,我以自己的方式追寻生命起源的线索,展现生命演化的图景,慨叹生命消逝的余音,展望生命未来的出路。如果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尽情领略生命的美丽、科学的精细和思想的深刻,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我认为。凡是热爱文学、崇尚自然科学、关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人。只要具备初步的知识储备,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我希望我的切入角度、思想架构和把握文字的能力,能给予我的读者一些启迪,使他们不仅可以从生命的演化中体会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而且从中也可以获得一种直感和把握自己灵魂的方法。我想说,《史前生命》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科学方面,也渗透在文学和社会领域。 7 十多年来,为了完成《史前生命》,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向有关学科的很多专家请教了当今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正因为具有了这样的基础,我才能将很多枯燥的东西讲得通俗,也能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变成一种人人可以把握的东西。在我的笔下,诸如宇宙的诞生、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起源、物质的演化、人类的出现等,都像电影屏幕一样一一展现在书中。我相信,通过阅读此书,读者也会对很多学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如古生物学、化学、地质学、人类学、古气候学等等。 我尽可能沿着真实的想象往下写,在写作中,一丝不苟的艺术品味是我追求的基本目标,而且,我对文本结构的关注实际上超过了对叙述形式的沉湎。 我记得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seph Toynbee)曾说:“一个学者的毕生事业,就是要把他那桶水添加到其他学者无数桶水汇成的日益增长的知识的河流中。”我认为,《史前生命》就是那桶水,我殷切希望这本书能为不同学科领域间的沟通和交流起到媒介和引导作用,也期望更多对自然史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能够在阅读中体验到一份来自专业之外的惊喜和享受。 8 我觉得,《史前生命》的重要价值还在于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强烈的人文关怀,我也期望每一个阅读过这本书的人对宏观的宇宙、对微观的生命、对现实的人生及对复杂的社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大家都知道,教育与科研工作者的一个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探索科学奥秘、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提高人类的科学文化素质。一部好的科普著作往往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般专业学术著作所难以达到的。《史前生命》能否做到这一点当然是要由读者来作出评判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