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的大视野看,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从社会结构的观点看,文学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从作家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从文学与读者的角度看,文学是人际情感的交流;从文学作品的本身看,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
本书讨论文学观念问题。是在总结古今中外多种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对于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所作的一种综合性回答,结合文化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语言的、艺术的视界,对文学所作出的一种新的界说。它的好处是所写的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且深入浅出,不是什么高头讲章,便于为读者对历史上的文学观念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本书是著名文学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近十年对文学观念的研究基础上写的一本总结性的小书。旨在剖析古今中外文学观念所蕴含的一个古老问题——文学是什么。作者结合文化的、美学的、社会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艺术的世界,对文学做了新的界说,其特点在于深入浅出,所谈均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能使读者对文学观念史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本书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文学观念的嬗变,对历史上几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做了介绍并评价,探索其成因及影响;第二章,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着重从文化角度谈文学;第三章,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着重谈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活动的内涵特征;第四章,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重点谈“体验”在文学中的作用及特征;第五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肯定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和对象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做了介绍。
(二)文学活动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给我们最重要的理论启示,在于它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过去我们经常把单个的作品看成文学,也就是把置放于书架上的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剧本集看成是文学。实际上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这些“集子”严格地说只能称为“本文”,是死的东西,还没有变成活的审美对象,还不是“作品”。只有在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接受后,“本文”才在读者的头脑中化为栩栩如生的具有诗意的艺术形象,才成为审美对象,这才变成为“作品”。“作品”是经过读者阅读、体验、想象的对象。作品是与读者的参与创造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文学按其本来形态说,是人类的一种多环节的精神活动。作家面对着客观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甚至经历了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心中才会有许多感受要抒发。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体验过程。有了体验之后作家才会拿起笔,对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改造,进入文学创作的状态。文学创作本身又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要确定题材,要确定结构,要提炼主题,要打腹稿,做到“成竹在胸”,最后才拿起笔,初稿完成后又要经过多次修改。作家经过这个曲折复杂的过程,终于写出“本文”来了。本文是一种无声的文字序列,可能是一个蕴含情感、意义和诗意的存在,但仅是一种“可能”而已。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又读进去了,在头脑中幻化出了各种人、事、景、物的形象,并有了自己的理解,本文中蕴含的情感、意义和诗意才会在读者的接受中得到实现。这接受的过程也是曲折复杂的过程。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问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活动,不仅是在“文学四要素”和“三过程”的意义上说的,更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的。人为什么能体验(或者说为什么能以生活为对象),为什么能创作(或者说为什么能以体验为对象),为什么能接受(或者说为什么能以潜在的审美对象为对象),根本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千万年的实践活动,使人成为人,成为具有人性心理的人。例如原始的人只有性的欲望和活动,如同一般动物一样。但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人最终使本能的性欲变成了同时具有精神品格的爱情。性欲还存在,但它已经“人化”,被人的精神力量提升了。人与动物就这样区别开来。感觉成为人的感觉,人性心理终于成熟,人的意识终于觉醒。人具有了人的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力量。如同马克思所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在这种条件下,自然(包括外部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在人的意识、人性心理的主动作用下,终于可以成为人的对象。比如,在原始人那里,山水无所谓美不美,因为当时的人还不能用人的眼光去看它,无法将自己的感受和感情灌注到山水对象上去。或者说山水是外物而已,还没有成为当时人的对象。只有等到人性和人的意识觉醒以后,山水才成为对象,成为吟咏的对象,我们才会觉得山水的美,这才有了山水诗。可见,文学是一种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这样,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景物等表面看是物理对象,实际上是情感对象。例如,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竹名),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坻、屿皆小洲),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表面看这是柳宗元对“小石潭”的客观摹写,这里所摹写的一切似乎就是“小石潭”的本然的存在,小石潭的位置,小石潭的山光水色,小石潭的凄清。其实不然,应该说,这里描写的“小石潭”的景色环境,无论是竹子、水声,无论是清水、游鱼,无论是日光、影子,无论是岩石、小洲,都经过柳宗元的诗人的眼光观照过、过滤过,渗入了他的情感。所以这已经不是自然物,而是“情感物”,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人的精神的产物。柳宗元自己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意思就是自然的山水景物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美是对人来说的。如果某个山水景物与人没有发生联系,与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发生联系,那么它只是一个蛮荒世界的客观存在而已。就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如果没有柳宗元等游人的发现,它就只是一个纯然的客观存在,是一处与人无关的山水存在,它对谁而美呢?只有柳宗元发现它之后,小石潭由物理环境变成了情感物,它的美才因人的观赏而彰显出来。“小石潭”的美是主体的意识活动的结果。这里包含了人对自然对象的感知、体验、理解等。这短短的一篇游记,可以说是人的整体精神活动的表征。可见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对象之间,在人性心理的作用下,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之日,也就是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展开之时。我们说文学是人的一种对象性的精神活动,就在于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过程。在这里我们必须严格区别客观存在与审美对象,当客观存在只是一种纯然的存在时,并不能为我的感觉所掌握,那就还不能成为我的对象,既然存在还不能成为我的对象,我与存在的关系也就还不能建立,那么文学活动也就还不能形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
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来说存在着,因为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
这里马克思就音乐的欣赏,对欣赏中的“存在”和“对象”作了有意义的区分。马克思的意思是,音乐演奏当然是存在,但这存在就必然是审美对象吗?(譬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对一位从未听过西洋音乐的边远山区的老农来说是审美对象吗?)马克思认为,这还不能肯定。按马克思的说法,一支乐曲(任何审美客体都如此)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它不被人们所欣赏,或由于主体缺少音乐的耳朵而实际上没有欣赏,这时候,它对该主体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它不是对象,欣赏活动无法形成。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活动有待于主体与对象关系的建立。同样的道理,春天的景色是客观存在,但是如果“我”因为暂时无欣赏春天景色的愿望或“我”的欣赏能力有限,“我”不能把握它的美,因此春天的景色还不能成为“我”的对象,“我”与“春天的景色”没有建立起诗意的联系,那么“我”不能欣赏它,更不能用语言描写它,于是文学活动也就无法形成。
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动过程,其中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换句话说,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我们理解文学是一种活动,必须包含这两层意思,而且后一层意思是更根本的。
P6-11
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每一个想了解文学的人,每一个学习文学理论的人,每一个想练习文学创作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追问:文学究竟是什么?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与其追问文学是什么,还不如追问文学不是什么。因为文学的版图过分辽阔,文学所涉及的问题过分繁复,文学永远在发展着、变化着,所以文学是什么不是容易说得清楚的。从古到今,关于文学是什么,已经有许许多多的答案,但是没有一个答案是完全令人满意的。所以文学观念问题,是文学理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困难的问题。
这本小册子是我在新世纪初写的,它是在总结古今中外多种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对于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所作的一种综合性回答,结合文化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语言的、艺术的视界,对文学所作出的一种新的界说。它的好处是所写的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且深入浅出,不是什么高头讲章,便于为读者对历史上的文学观念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十分感谢河南大学出版社,使我的这本小册子能以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
童庆炳
2007年11月于北师大小红楼寓所
本书讨论文学观念问题。首先,我们说明了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其次,我们提出了本书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是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凝结着个体体验的、并沟通人际情感的语言艺术。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学观念。从人性的大视野看,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从社会结构的观点看,文学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从作家创造的角度看,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从文学与读者的角度看,文学是人际情感的交流;从文学作品本身的角度看,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关于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本书都列了专章加以讨论。文学与读者的关系,要另有专书作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