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小书中,笔者尝试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虽然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足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版本杂谈》定名《版本杂谈》,准确地说,应该是《近现代版本杂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版本杂谈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薛冰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本小书中,笔者尝试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虽然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足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版本杂谈》定名《版本杂谈》,准确地说,应该是《近现代版本杂谈》。 内容推荐 十年藏书热,故纸赛黄金。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奋身投入藏书大潮,上九天,下五洋,淘书觅纸。随着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的兴起,古旧书潜在的经济价值浮出水面,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其收藏地位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历史上前三次收藏高潮不同,这一次的收藏主体,不再是皇室官僚,也不仅是专家学者,而更多的是平头百姓。民间收藏的蓬勃兴盛,预示着收藏活动正在由小众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这也就决定了中国收藏的前景,将是一片无比广阔的天地。 就藏书领域而言,现在的藏书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面。一方面,原先的爱书人,因为所选对象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激起更大的收藏热情,另一方面,书价连年大幅攀升的趋势,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包括企业财团,时出大手笔,再一方面,一些初涉收藏圈的新手,以为旧书易得,投入不高,赝品尤少,也就放心地由此入门。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古旧书市场上,真是什么书都有人去买、什么价都有人敢出。 目录 序 手稿本与修改稿本 誊清稿本与编辑稿本 传抄本 影抄本 批校本 题跋本 修订本 日记和书信 家谱 文书 档案 雕版本 写刻本 重刻本 影刻本 增刻本 木活字本 拓本 红印本和蓝印本 套印本 后印本 线装铅印本 石印本 珂罗版印本 影印本 名家手迹影印本 影印插图本 早期横排本 单彩印本 油印本 土纸本 摄影、晒蓝与复印 计算机激光照排 线装本 西式装订本 毛边本 精装本 软精装本 烫金与压空 同书的不同装订 开本 异型开本 版权 版权凭证 保密本与编号本 内部发行 非卖品 自印本与准印本 征求意见本 征订样本 丛书零种与抽印本 印数 封面装帧 社标 扉页与环衬 正文版式与装饰 插图装帧 插图艺术 著者签赠本 书首赠言 转赠、代赠及其他 名家旧藏本 私藏趣印 馆藏印记 藏书票 试读章节 誊清稿本与编辑稿本 誊清稿本,也有人简称“清稿本”,但这容易被误认为“清代的稿本”,不甚妥帖。 誊清稿本一般是著者的定稿,也是交付印刷出版的底本,所以是与印本最为接近的稿本形态。誊清稿本有著者手自誊抄的,也有由他人誊抄的,但通常字迹较工整,装帧也较规范,很少写作、修改过程中留下的各种痕迹。这就使得誊清稿本很容易被混同于传抄本,不像手稿本、修改稿本与传抄本的区别那样明显,鉴别时尤须注意。 有些誊清稿本上,留下了著者的印章与题识,或者同时代人的相关题跋,都可以成为鉴定时的有力证据。利用已经确认的著者笔迹,与稿本的字迹进行比对,倘若两相吻合,则是最为可靠的依据。但更多的时候,稿本上直接提供的信息是不够充分的,这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了。 笔者所得《医髓》四卷,前二卷内科,卷三女科,卷四周身部。全书以毛笔抄写于专用稿纸上,共一。八页;墨印版框,高一八。毫米,宽一三。毫米,文武边栏,内无界行,这种黑框无格纸,在清代使用不多;版心内单鱼尾及下方“孙氏藏书”四字为印刷,鱼尾上手书书名“医髓”二字,鱼尾下手书各篇目;少数页有眉批,为同一人所书;书法一丝不苟,楷体而富隶意,亦有特色。据纸墨而言,时代应不迟于晚清。 P6 序言 十年藏书热,故纸赛黄金。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奋身投入藏书大潮,上九天,下五洋,淘书觅纸。随着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的兴起,古旧书潜在的经济价值浮出水面,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其收藏地位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历史上前三次收藏高潮不同,这一次的收藏主体,不再是皇室官僚,也不仅是专家学者,而更多的是平头百姓。民间收藏的蓬勃兴盛,预示着收藏活动正在由小众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这也就决定了中国收藏的前景,将是一片无比广阔的天地。 就藏书领域而言,现在的藏书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面。一方面,原先的爱书人,因为所选对象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激起更大的收藏热情;另一方面,书价连年大幅攀升的趋势,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包括企业财团,时出大手笔;再一方面,一些初涉收藏圈的新手,以为旧书易得,投入不高,赝品尤少,也就放心地由此入门。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古旧书市场上,真是什么书都有人去买、什么价都有人敢出。 图书收藏,与其他收藏领域一样,在摸索下海的阶段,有一些盲目性自是在所难免。有的人跟着兴趣走,有的人跟着市场走,有的人跟着传媒走,有的人跟着感觉走,只要能够自得其乐,也就无可非议。不过,一个人倘若真正有志在藏书领域中大显身手,那就或迟或早,总会去扣版本学的大门。 版本学这门学问,并不玄虚,简单地说,就是弄清世界上大致有些什么图书,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在出版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并从中探究其特点与规律,以求对图书版本给予正确评价。由此自然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某些书令人喜爱,某些书却让人不屑一顾;为什么有的书迟早会成为藏界的宠儿,有的书却永远难登大雅之堂。 传统的版本学,都是从图书的“人之初”开始说起,重点在宋、元,而延及明、清,论及清代道光以降的图书版本状况,往往以“衰退”二字一笔带过;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即偶有涉及,也语焉不详。然而,今天的读者与藏书者有可能接触到的古旧书,基本上是近现代出版物;就是在拍卖场上,近现代出版物所占的比重也与日俱增,且多有不俗的表现。当代的民间藏书活动,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在近现代图书版本上的指导。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正统版本学,恰恰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研究上,几乎是空白。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固然有理论必然后于实践的因素,但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能是更深层的因素。有的人误以为只有古籍才谈得上版本问题,版本学就是以古籍版本为研究对象的;有的人则认定近现代是中国图书版本的“衰退”时期,乏善可陈,自不足论。 笔者以为,所谓中国图书出版在近现代的“衰退”,只是一个基于雕版印刷技术的简单判断,并不符合出版史的实际。恰恰相反,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印刷技术进入中国,此后一百余年间,是中国图书出版品种最为丰富、数量空前增加的时期,也是版本形态变化最为繁复、进步最为迅速的时期。 然而,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的讨论,多仍局限于具体与微观的角度,除了姜德明先生的《新文学版本》外,至今尚未见有人对中国近现代图书版本作宏观、系统、全面、规范地研究,未见有够分量的近现代图书版本论著问世,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遗憾。 有鉴于此,笔者才不揣浅陋,下决心来撰写这一本讨论中国近现代图书版本的小书。 近现代一百年,是古老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中国的出版业,同样也面临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西方现代印刷技术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与新技术有一个并存的时期,但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就急剧衰退,终至完全退出出版产业;照相石印和铅字排印成为中国图书出版的主流,西式的平装和精装也取代了传统的线装形式。这一变化对于中国文化启蒙、思想进步、社会发展的意义,不是本书所讨论的范畴;这里只强调一点,即图书版本形式的变化,是社会文明变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无视这种变化,轻视这种变化,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同时,这一阶段中不断革新的制版印刷技术,不断提高的图书装帧艺术,不断完善的版权保护办法,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图书版本形态。只要看一看本书的目录,就可以大致勾勒出这一百花齐放图景的轮廓。然后,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脑激光照排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印刷技艺又渐趋统一。出版史上这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暂时告一段落。对于今天的专业研究者,梳理这一切,都是相当严峻的课题。至于普通的读者和收藏者,面对这些问题,自然会有更大的难度。 所以,本书试图还版本学以实践学问的本相,希望它能成为一种普及性的具有直接参考意义的工具书,当然,也希望它能成为近现代图书版本学建设的一方引玉之砖,铺路之石。 本书定名《版本杂谈》,准确地说,应该是《近现代版本杂谈》。 在这本小书中,笔者尝试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虽然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等等。也就是说,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朋友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照的样本。 读书做学问需要了解版本,收藏图书同样需要了解版本,两者既有共通之处,各自的侧重点也有不同。本书虽侧重于图书的外在形式,当然也不可能完全不涉及图书内容与评价,以及著作者生平,出版者情况,流传与收藏等书前书后的故事。叙述的顺序,则大体依照图书生产的客观过程,即成稿、制版、印刷、装订、版权、装帧,最后是“书外之物”,据此分为七辑。凡前人论述较多的方面从简,反之则尽可能详备。 笔者不是版本学专家,写作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探索的过程。 首先,由于近现代图书版本形态的丰富,远超出了传统版本学的旧有范畴,不但对原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时有突破,也必然需要引入一批新的名词术语。好在版本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原本就是从图书存在与发展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故而笔者可以借助于约定俗成的概念,并试图对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较规范的界定。至于这些概念的选择是否合适,阐释是否准确,都有待书友、尤其是专家的评判。 其次,笔者由所知所见的近现代出版物出发,分类归并,梳出头绪,理顺脉络,从而确定篇目,这一结构框架是否能够完整、科学地体现近现代出版的全景,也有待检验。 第三,对于所论及的每一种版本形态,主要从寒舍所藏中,提供具体的图书样本,选配适当的书影与图片,所以未必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不过,本书毕竟源出于笔者淘书、读书三十年经验,对于在版本学实践中,哪些地方会发生疑难,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可以说比较了解。因此,无论这本书在理论上如何稚拙与生涩,对于爱书、藏书的读者,或许更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