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怀古
题解
此诗作于乾隆元年(1736)。临安,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历史上,临安曾为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鏐新解和南宋的首都。这首诗以此为题,感慨历史的变迁以及由此留下的巨大遗憾。
曾把江潮当敌功,三千强弩水声中。
霸才越国追勾践,家法河西仿窦融。
宰树重重封锦绣,宫花缓缓送春风。
谁知苦创东周局,留与平王避犬戎。
新解
曾把江潮当敌功,三千强弩水声中——这两句是说:吴越王钱锡曾经把钱塘江潮当作敌手用强弩射向潮头。相传钱鏐在修筑海塘时,塘坝屡次被汹涌的潮水冲坏,于是便派三千军士在涨潮的时候,用强弩放箭压制袭来的潮头,海塘才得以筑成。
霸才越国追勾践,家法河西仿窦融——这两句是说:钱锡建国时的雄才大略直追越国君主勾践,子孙继承家业归附宋朝,又和窦融相似。第一代吴越王钱鏐苦心经营吴越国,在乱世中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奖励工农业生产,发展商业,加之东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钱塘一带得以富庶安定,稳稳立足于五代十国的乱世。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最后一代吴越王钱弘俶纳土归宋,使江浙人民免受战争之苦,钱弘俶在新朝历任显宦,得以善终,其子孙有宋一代也一直颇受优待,其心机计谋可谓深远。勾践:春秋时越国国主,为吴所败,于是卧薪尝胆,经营越国,最终灭吴。河西:指东汉名臣窦融。窦融,字周公,平陵人。祖先累世仕宦河西,西汉末大乱时割据河西自守,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窦融举河西五郡归附中央朝廷。他功勋卓著但谦恭自守,持身谨严,其子孙于东汉十世封侯。
宰树重重封锦绣,宫花缓缓送春风——这两句是说:西湖边上的钱王祠树木环绕,鲜花竞开。宰树:就是坟上的树。此处应是指钱王祠周围环绕的树木。锦绣:形容钱王祠的华美建筑。宫花:本义是指皇宫庭苑中的花木,此处应是指钱王祠中的花木。当年吴越王钱鏐的爱妃每到寒食,就要回到临安娘家省亲。有一年,已到春暖花开的时候,王妃还未归来,钱鏐给她的信中写道:“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两句诗通过明媚春光与千年古祠的强烈对比,表现历史的沧桑感和诗人的惆怅。
谁知苦创东周局,留与平王避犬戎——这两句是说:谁知道自己苦创下来的繁华局面,最终却成为留给南宋王朝偏安的都城。东周(前770—前256):自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起,到被秦灭亡止。平王:指东周的开国君主周平王,其父周幽王被犬戎所杀,为避强敌,周平王迁都洛阳,是为东周。犬戎:古族名。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即猃狁,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西周末期,犬戎杀周幽王于骊山下,掳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西周灭亡。这两句笔锋一转,从先前对钱王的追思赞美转入对南宋朝廷偏安东南的不满和抨击。钱鏐苦苦创下的基业后来归于北宋,而北宋末年朝廷由于抵抗不了北方金人的攻打,迁都临安,偏安于此,就是所谓的南宋。南宋一朝,君王昏聩,宰臣懦弱,最终还是避免不了亡国的厄运,为蒙古人所灭。诗人用迁都洛阳的东周影射偏安临安的南宋,可谓十分贴切。
评价
这是一首咏史诗。袁枚所作的咏史诗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从不空发议论,而是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展开评论。在这首诗里,他巧妙地将两个王朝的兴亡融合在一起,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前三联的描述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钱鏐经营钱塘的状况,尾联笔锋一转,点出本诗的主题,说可怜吴越王钱鏐苦心经营的大好河山,只是给南宋朝廷留下了一个苟安偷生的去处。其中褒贬,不言而喻。全诗构思精巧,立论谨严,是咏史诗中的佳作
谢太傅祠
新解
此诗作于乾隆元年(1736)。袁枚前往广西探望叔父袁鸿,途经谢太傅祠堂,引发自己对东晋时的历史人物谢安一生行止的思考和评述。谢太傅:东晋名臣谢安,死后赠太傅。其祠堂在今江苏扬州市。《法云寺志》云:“晋宁康三年,谢安领扬州刺史,建宅于此。”又曰:“谢太傅祠,安故宅。”
一笑翩然载酒行,东山女妓亦苍生。
能支江左偏安局,难遣中年以后情。
花下残棋儿破敌,灯前老泪客弹筝。
荒祠隔叶黄鹂语,犹似当年丝竹声。
新解
一笑翩然载酒行,东山女妓亦苍生——这两句是说:谢安每逢出游,必然载酒携妓,丝竹娱情;东山女妓也是苍生中的一类。翩然:轻快的样子。东山:山名,谢安曾在此隐居游赏。苍生:《晋书·谢安传》载:“谢安屡辞官不就,隐居东山,时人谓‘安石不出,如苍生何’?”对他的出仕安民寄予了很大希望。
能支江左偏安局,难遣中年以后情——这两句是说:谢安的才干能够苦苦支撑东晋的危局,却难以排遣中年以后的伤情。谢安曾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此处指东晋。
花下残棋儿破敌,灯前老泪客弹筝——这两句是说:谢安早年雅量至高,老年却有些晚景凄凉,令人黯然。儿破敌:《世说新语》载:“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日:‘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后一句说的是谢安晚年由于处境的艰难,已经不复以前的风流雅量了。《晋书·桓伊传》载,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谢安陪孝武帝饮酒,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谢安为之泪下。
荒祠隔叶黄鹂语,犹似当年丝竹声——这两句是说:荒凉的祠庙前还有黄鹂在那里呜叫,像是当年的丝竹之声。这两句是将眼前的情景和谢公当年的情景联系起来,将千年兴废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用一种对比的手法描述出来,荒凉祠堂的主人当年是何等风流俊逸,而今也只剩下黄鹂在这个破败的祠堂前婉转呜叫了,为全诗的意境和格调笼罩上一层感伤的色彩。
新评
这首诗中主要是在回顾谢安一生的行止,叙说他指挥淝水之战时的辉煌功勋和后来因为受人猜忌、无能为力,只好消磨时光,放浪形骸的无奈。而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只剩下这荒凉的祠庙,引起人无限的感伤。P1-3
前言
袁枚性灵诗的艺术特征(代序)
诗
临安怀古
谢太傅祠
琵琶亭
琼林曲
孙夫人
良乡雾
除夕泊淮上
送三妹于归如皋
府中趋
答曾南村论诗
春日初大散衙甚早,喜而作诗
感怀四首(选一)
初得随园,王孟亭、沈补萝、商宝意载酒为贺,得“园”字
挂冠(四首选一)
不寐
解组归随园(二首选一)
正月十七夜
随园杂兴(十一首选二)
其一
其二
寒夜
嘲月
月下弹琴
偶成
水西亭夜坐
途中清明
和良乡题壁诗
过保阳同金太守质夫宿周燮堂署中作
其一
其二
峡石望二陵
寄聪娘
其一
其二
其三
马嵬
古意
再题马嵬驿(四首选二)
其一
其二
温泉
山居绝句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雨
雨后步水西亭
僧房
与郭凤池侍讲秦淮话旧作(四首选一)
秋雨叹
送秋二首(选一)
马观五侍讲身后园亭鬻为酒肆,重游有感(三首选二)
其一
其二
看梅(四首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春雨桥
遭际
喜终养文书部覆已到
送李晴江还通州(三首选一)
春日即事(十首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平台成
六月十一日记寒作
闲中(二首选一)
即事
哭陶姬(七首选二)
其一
其二
有借朝衣者,戏题一诗与之
过王禹言太守旧宅(二首选一)
还武林出城作(二首选一)
过葵巷旧宅
病
寓目即书
韩昌黎孙衮中状元而世人不知,咏之寄慰鱼门落第
水轩主人招饮月下作
仿剑南小体诗(三首选一)
喜晤同年程聘三少司马
哭沈补萝
咏钱(六首选一)
梅雨
题柳如是画像
偶然作(十三首选二)
其一
其二
二月
寄香亭代柬(六首选二)
其一
其二
题李晴洲《天际归舟图》
其一
其二
灯
赠彻凡上人
其一
其二
二月二十日
书所见(六首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谯周
病起对月
客至
投郑板桥明府
推窗
除夕过李竹溪明府
子才子歌示庄念农
随园张灯词(八首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遣兴(七首选二)
其一
其二
起早
北楼
剑
夜立阶下
过雉皋访何西舫明府淹留数日,别后却寄(四首选一)
雨中即事
自嘲
重登永庆寺塔
孤山范公祠是少时肄业之所,重过有作(四首选一)
阿奴
送鱼门舍人人都(四首选一)
花下
《枕剑图》为李开周作(二首选一)
刀
步山下作
病中赠内
偶成(二首选一)
五十岁生日舟中作
同梅岑送似村渡江同宿浦口别后却寄
早年
嘲眼镜
座主大廷尉邓逊斋先生自蜀之长安,泊舟白下,恭送四章(四首选一)
雨过湖州
过杭州贡院作
衾
箸
老住
送嵇拙修大宗伯入都(四首选一)
秋怀(三首选一)
客至(两首选一)
二月十六日苏州信来道孀女病危,余买舟往视,至丹阳闻讣
颂眼镜
哭王介祉
答人问随园(十八首选一)
郊外过故人墓
落日
秋雨
春风
苔
闷
同年沈文悫公挽词(四首选二)
其一
其二
左臂痛
和葑亭舍人《司马相如》诗
儿鬓
重登燕子矶游永济寺作
过葵巷旧宅
三月六日梦尹文端公
晚菊和蔗泉观察韵(两首选一)
三月六日作
卢学士书来乞花。卢壬申殿试第三人也,寄诗调之。卢亦余戊午同年
有恨
哭聪娘(四首选一)
箴作诗者
送座主大廷尉邓逊斋先生还蜀
简斋印
遣兴杂诗(九首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哭座主邓逊斋先生
鸡
升沉
人老莫作诗
所见
昭君
偶成(三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意有所得,杂书数绝句(十首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偶成
觉衰
七月二十三日阿迟生(二首选一)
尹三公子璞斋观察芜湖,相晤白门,喜而有赠(四首选一)
梅
读《淮阴侯传》
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放生所
湖上杂诗(二十一首选五)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留别杭州故人四首(选二)
其一
其二
伍员墓
自题
伤心
静里
遣兴杂诗(七首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游苏州得五律六首(选一)
觉老
真州竹枝词(八首选二)
其一
其二
新凉
周瑜墓
其一
其二
题桃树
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选四)
王新城
吴梅村
查他山
夫己氏
余七龄上学,是康熙壬寅年也,今年又是壬寅矣,感而有作
登鉴湖快阁亭吊主人任处泉先生
一行禅师塔
到石梁观瀑布
将出天台留别杭州故人,孙学田时就馆清溪
卓笔峰(二首选一)
江心寺
山行杂咏(六首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看山有得作诗示刘裳霞
桐江作(四首选二)
其一
其二
浙东野庙甚多,赛会甚盛,戏题一绝
同裳霞游黄山,过采石登太白楼
蝇
哭黄仲则
品画
新正二十日阿迟上学
栖贤寺赠道念上人
游东林寺不果
泊滕王阁感旧
读白太傅集三首(选一)
独秀峰
夜泊江山闻邻舟有谈鬼者,揖而进之
遣兴(二十四首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再作诗留别随园
词
满江红(我负卿卿)
文
祭妹文
峡江寺飞泉亭记
黄生借书说
随园记
附录
袁枚年谱简编
袁枚著作主要版本及研究著作
《袁枚集》名言警句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祖籍浙江慈溪,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袁枚自幼聪明过人,十二岁时就考中秀才,二十一岁前往广西探望叔父袁鸿,为广西巡抚金拱所赏识,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是当时应试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落榜后两年,应顺天乡试,一举得中。并在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外放,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1749)辞官在小仓山下购筑随园,隐居其中,此后除乾隆十七年短暂出仕以外,一直优游其中近五十年,作诗、游历、授徒,自号随园老人。
以乾隆十三年(1749)隐居于随园为界,袁枚的人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读书应考,积极进人仕途,并在几任知县任内勤勉为政,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但由于生性散漫,时常遭人非议,沉于下僚,得不到升迁,加重了他对官场的厌恶,从而选择退隐。退隐之后,袁枚行为更加恣意任性,不为世俗偏见所束缚,他以“无子为名,一再买春”,毫不掩饰自己的好色,并为自己辩解。又广交文人才子,和当时很多的名士都诗酒唱和,相交甚欢。袁枚喜欢四处游历,他六十七岁开始壮游天下,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留下了袁枚的足迹和诗篇。袁枚虽然早期隐退时并不甘心,认为“自笑匡时好才调,被天强派作诗人”(《自嘲》),但是也时刻在诗中表达自己对于归隐以来优裕生活的得意与自足。
袁枚是清代诗坛著名的诗人,他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一生不废吟咏,诗歌的创作贯穿了他生命的整个过程。现存诗歌七千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其诗集中不乏许多名篇流传后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也显示出他在当时诗坛上的影响和地位。在诗歌理论方面,袁枚也作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乾嘉诗坛的初期是以沈德潜的“格调说”为主流派别,他认为前代诗人王士祯的“神韵说”内容上空疏和缥缈,主张以唐诗的格调表现封建社会的政治与伦理思想,倡导宏声大音,总体诗风显得温柔敦厚。同时还有翁方纲的“肌理说”,强调经术和学问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有着明显的复古色彩。袁枚不满这种诗风,公开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等人论战,最终“性灵说”主导诗坛,取代了“格调说”的地位。“性灵”的主张本是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人的文学思想,袁枚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诗歌主张。他认为:“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主张作诗要本乎自己的真性情,抒发真实情感。创作时要独出新意,作品既要新鲜,同时又要自然有趣。反对模仿前人的作品,反对一味在诗中堆砌典故。袁枚的这些诗歌主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出现了“随园弟子半天下,提笔人人讲性情”(《随园诗话》补遗卷八)的局面。在散文以及笔记小说创作方面,袁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小仓山房文集》、《子不语》、《续子不语》、《随园食单》等传世。
袁枚的思想通脱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束,敢于违背传统士大夫的清规戒律,他公开收女弟子教授作诗,坦言自己对钱财达观坦然的态度,反对故作清高、耻言钱财的传统士大夫行为,他也从不讳言自己的好色,认为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他以上的种种行为对当时的思想界有着极大的冲击,体现着明清以来思想解放的痕迹,也因此遭到了当时以及后人的批评。
袁枚一生著述很多,他的作品版本也很繁杂。本书所选作品以1993年版王英志先生校点主编的《袁枚全集》为底本,诗歌创作年代也主要依据全集所标志,个别诗歌有所改动。本书新解、新评部分借鉴吸收了相关著作和论述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为方便读者使用,末附“袁枚年谱简编”、“袁枚著作主要版本”、“袁枚研究主要著述”及“《袁枚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不妥之处,诚望读者赐正。 吴言生高磊
2008年6月于陕西师范大学
袁枚是清代诗坛著名的诗人,他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一生不废吟咏,诗歌的创作贯穿了他生命的整个过程。现存诗歌七千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其诗集中不乏许多名篇流传后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也显示出他在当时诗坛上的影响和地位。在诗歌理论方面,袁枚也作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乾嘉诗坛的初期是以沈德潜的“格调说”为主流派别,他认为前代诗人王士祯的“神韵说”内容上空疏和缥缈,主张以唐诗的格调表现封建社会的政治与伦理思想,倡导宏声大音,总体诗风显得温柔敦厚。同时还有翁方纲的“肌理说”,强调经术和学问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有着明显的复古色彩。袁枚不满这种诗风,公开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等人论战,最终“性灵说”主导诗坛,取代了“格调说”的地位。“性灵”的主张本是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人的文学思想,袁枚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诗歌主张。他认为:“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主张作诗要本乎自己的真性情,抒发真实情感。创作时要独出新意,作品既要新鲜,同时又要自然有趣。反对模仿前人的作品,反对一味在诗中堆砌典故。袁枚的这些诗歌主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出现了“随园弟子半天下,提笔人人讲性情”(《随园诗话》补遗卷八)的局面。在散文以及笔记小说创作方面,袁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小仓山房文集》、《子不语》、《续子不语》、《随园食单》等传世。
袁枚的思想通脱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束,敢于违背传统士大夫的清规戒律,他公开收女弟子教授作诗,坦言自己对钱财达观坦然的态度,反对故作清高、耻言钱财的传统士大夫行为,他也从不讳言自己的好色,认为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他以上的种种行为对当时的思想界有着极大的冲击,体现着明清以来思想解放的痕迹,也因此遭到了当时以及后人的批评。
袁枚一生著述很多,他的作品版本也很繁杂。本书所选作品以1993年版王英志先生校点主编的《袁枚全集》为底本,诗歌创作年代也主要依据全集所标志,个别诗歌有所改动。本书新解、新评部分借鉴吸收了相关著作和论述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为方便读者使用,末附“袁枚年谱简编”、“袁枚著作主要版本”、“袁枚研究主要著述”及“《袁枚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
袁枚一生著述很多,他的作品版本也很繁杂。本书所选作品以1993年版王英志先生校点主编的《袁枚全集》为底本,诗歌创作年代也主要依据全集所标志,个别诗歌有所改动。本书新解、新评部分借鉴吸收了相关著作和论述的研究成果。为方便读者使用,末附“袁枚年谱简编”、“袁枚著作主要版本”、“袁枚研究主要著述”及“《袁枚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