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本草纲目》中金石、草、果、木、虫等诸类的精华,配以古代著名本草著作的相关论述,并按功效进行分类,内容上注重古代文献有关药物功用的记载,对基源、植物形态进行描述,配以精美的药物图谱,以期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便于读者从药物形态学的角度学习和加深对该药物的理解;其次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的相关内容,列举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该药物;并配以单方、验方,便于临床选择使用,是一本内容简明而实用的本草图书,适合具有一定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并对中药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使用,也是每一位关注健康的现代人居家必备的国药常识工具书。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用30余年心血著成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涵盖内容最丰富的医学巨著,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影响着后世医学的探索和发展,也深深影响着现代家庭对中医药的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兴广教授,总结其20余年对中医药的教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经验,将《本草纲目》的精华引入到现代家庭生活的应用中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也使得这一古老的巨著重新绽放出时代的魅力。
手绘原植物彩图+中药实图,便于辨认使用
精选500余幅原植物图片,方便读者辨认其相应中药的来源及药材性状,具有较强的参照性;中药实图更加便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辨识及应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
与其他的同类书相比,本书摒弃了晦涩难懂的文字,力求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将中药的别名、性味归经、来源、药理作用等分别阐释清晰,结合图片,知识量大却清晰好懂。
指导应用,辨证施治
每种中药的用量用法、注意事项都详细列出,避免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误区和错误;应用指南部分针对常见病及慢性病治疗、日常生活健康调理等,精选经典方剂及常用验方,辨证取方,凸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精髓。
蔓荆子
《药类法象》记载蔓荆子:“主治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目暗,敖风邪之药也。《珍珠囊》记载蔓荆子:“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别名
荆子,蔓荆实,万荆子,蔓青子。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传统功用
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头风。
2.清利头目:用于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目昏多泪;清阳不升之目生翳障,耳鸣耳聋等症。
3.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痹痛。
用量用法
煎服,5~9克。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
果实球形,直径4~6毫米。表面黑色或棕褐色,被粉霜状茸毛,有细纵沟4条。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密布淡黄色小点。顶端微凹,有脱落花柱痕,下部有宿萼及短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1/3~2/3,顶端5齿裂,常在一侧撕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茸毛。体轻质坚,不易破碎。横断面果皮灰黄色,有棕褐色点排列成环,分为4室,每室种子1枚,种仁白色,有油性。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药理作用
镇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降血压;抗凝血;祛痰;平喘等。
应用指南
01 治疗头风
蔓荆子、独活、防风、秦艽,白芍、菊花各6克,当归、川芎、生地、甘草各9克,羌活、白芷各4.5克,水煎服。
02 治疗头晕
蔓荆子12克,远志、菊花、当归、枣皮、茯神、白术、补骨脂各9克,泡参、巴戟天各12克,炙甘草3克,大枣6枚,水煎服。
03 治疗过敏性鼻炎
以20%蔓荆子叶煎剂滴鼻,每日3~5次,每次3~5滴,连续2天。
04 治疗老年体虚引起的手脚抽搐
蔓荆子9克,水煎服。
柴胡
《本草纲目》记载柴胡:“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赢热。”
别名
地薰,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传统功用
1.和解退热:用于邪犯少阳,寒热往来,感冒发热及疟疾寒热。
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满,妇女月经不调。
3.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
4.退热截疟:用于疟疾寒热。 用量用法
煎服,3~9克。
注意事项
本品性升散,故真阴亏损,肝阳上亢之证忌用。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药材性状
1 柴胡根圆锥形或圆柱形,有时略弯曲,长6~15厘米,直径0.3~1-2厘米,常有分枝,根头膨大,顶端残留数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枝根痕及皮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横断面皮部淡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2 狭叶柴胡 根长圆锥形,少分枝,长5~14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红棕色或深褐色,有纵纹,近根头处具多数横向疣状突起,有的近于环纹,顶端密被纤维状叶基。质硬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棕色,形成层环色略深。具败油气。
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镇咳;抗炎;抗肝损伤;抑制胃液分泌,抗胃溃疡;降压;降血脂;抗肿瘤等。
应用指南
01 治疗普通感冒
以柴胡、防风、陈皮、白芍、甘草、生姜组成正柴胡饮,每日3次,每次12克。
02 治疗高脂血症
以柴胡3克,另加罗汉果调味,每日3次,口服,3周为1疗程。对降低甘油三酯效果显著。
03 治疗传染性肝炎
甘柴合剂(甘草、柴胡各半),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小儿减半。对降低谷丙转氨酶效果显著。
升麻
《本草纲目》记载升麻:“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晕,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别名
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绿升麻。
性味归经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传统功用
1.发表透疹:用于风热头痛,麻疹不透。
2.清热解毒:用于胃火上攻,头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等症。
3.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崩漏下血。
用量用法
煎服,3~9克。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及阴虚阳亢者忌用。
来源
为毛莨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块茎。
药材性状
1 大三叶升麻根茎呈不规则长块,多分枝成结节状,长5~22厘米,直径2~6厘米。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粗糙,茎基痕圆盘状或槽状,直径1~3.5厘米,高0.5~2厘米,盘或槽内壁显网状纹理,下面有坚硬的须根残基。
2 兴安升麻根茎呈不规则长条状,多分枝成结节状,长3~13厘米,直径1.5~2.4厘米。表面灰黑色,粗糙,茎基痕圆洞状,直径0.5~1.5厘米,高1~3厘米,洞内壁显纵向或网状沟纹,下面有坚硬的须根残基。体轻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极不平坦。
3 升麻根茎呈不规则长块状,分枝较多,长3~17厘米,直径1.7~4厘米。表面具多个圆形空洞状的茎基,直径0.8~2.5厘米,高1~2厘米,内壁粗糙,洞浅,下面有众多须根残基。断面不平坦,木部黄绿色,呈放射状,髓部稍平坦,灰绿色。
应用指南
01 治疗胃下垂
以100%胃升液(升麻、黄芪)穴位注射,每穴3毫升,以足三里、胃俞或脾俞为主,交替选穴,每日1次,6次后休息1天,1月为1疗程,不超过3疗程,并配合医疗体操。
02 治疗严重脱肛
党参30克,升麻9克,甘草6克,水煎,早晚分服。
药理作用
解热;抗炎;镇痛,镇静,抗惊厥;抗肝损伤;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等。P29-31
药学源远 古为今用
中国药学源远流长,华夏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随着人们对于自身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所认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中医药的世界里来。防未病,治已病,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
著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和智慧,参考800余部医药著作,在对古代本草进行系统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200多万字的中医药科学巨著,它集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17世纪即流传到海外,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不朽的科学巨著,对中国和世界药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精选了《本草纲目》中金石、草、果、木、虫等诸类的精华,配以古代著名本草著作的相关论述,并按功效进行分类,内容上注重古代文献有关药物功用的记载,对基源、植物形态进行描述,配以精美的药物图谱,以期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便于读者从药物形态学的角度学习和加深对该药物的理解;其次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的相关内容,列举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该药物;并配以单方、验方,便于临床选择使用,是一本内容简明而实用的本草图书,适合具有一定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并对中药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使用,也是每一位关注健康的现代人居家必备的国药常识工具书。
诚挚希望这本书能为您的健康之路增添一份微薄之力。
李兴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