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醋、门外汉、拍马屁、不管三七二十一……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这些散落在文字记载与口头上的熟语,不但有历史价值更有使用价值,可以使你的表达更诙谐幽默、生动有趣。
700个熟语典故,700个历史故事。它蕴含着先人的生命体验,浓缩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忘情于这些历史故事之中,体味一下先人生命的悲怆与优美,感知一下中国历史的曲折与辉煌,不仅可以丰富你的思想,而且可以精练你的语言。
本书从常见常用的汉语语汇中,精心收录广为流传的熟词熟语及典故警句,从熟词探源、故事品读、古今意义三个方面分别对每个熟语的内涵及来源加以诠释和探求。本书体例新颖,内容丰富,集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各界人士补充历史常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上乘读本。
熟语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和语言精华。历经漫长岁月变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在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中,熟语不断地产生、发展和演变,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熟语,不仅能达到言简意赅、喻微意广的语言功效,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自身素质、文化修养以及语言表述能力的重要标尺。
八婆
“八婆”一词多用来形容那些平常在生活中对别人的隐私感兴趣,没事喜欢背后议论人,并乱讲别人家闲话的女人。最初来源于香港。
相传,在香港开埠初期有一个名叫朱燕的女子.她在家中排行第八,人称“八婆”。朱燕是当地富商何东家族里的一名佣工。因香港当时是英租界,当地英国人很多。有一次,一个英国商人想得到何东的家族秘密,便收买了朱燕。朱燕被钱财迷昏了头脑,偷偷将主人家的家族秘密售予了英国商人。后来被人发现,引起了一场轰动,朱燕的行为被华人严厉指责。当时,人们只要提到八婆朱燕,就深恶痛绝,所以“八婆”一词便成了当时社会流行的负面词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婆”一词逐渐演变成爱管闲事女子的代名词,并慢慢由港澳台地区传到中国内地。
抱瓮
“抱瓮”一词的本义就是抱着水瓮,源自《庄子·天地》。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从楚国游历回来,路过汉阴时,看见一个老人正在浇菜。老人凿了一条通道,一直通向井里。然后抱着一个大瓮盛水,绕过菜园再去浇水,这样就浇得很慢。子贡看见了说:“如果借助机械工具来浇的话,既省力气,浇的地又多。老人家,您为什么不用呢?”老人就问子贡:“那是一个怎样的工具啊?”子贡说:“就是在井旁立两柱、,柱顶置横梁,吊一根横杆,一头重一头轻,轻的一头系上水桶,可把水提上来浇入地里。”老人听后很生气,脸色不是很好看,但是仍然笑着说:“我听我师父说了,使用工具的人必定是会投机取巧的人,而投机取巧的人心思一定很狡诈,内心狡诈的人必定不是纯洁的,内心不够纯洁就不能够心神安定。这样的人必定不能容纳正道。我是知道这种浇灌的工具的,只是耻于使用它。”子贡听完之后非常羞愧,无言以对,低下头默默地离开了。
从那以后,人们便用“抱瓮”一词来形容保持本心,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鼻祖
“鼻祖”一词即指始祖,始见于《汉书》。关于“鼻祖”还有一段故事呢。
据说,唐明皇李隆基很喜欢看戏,也愿意和唱戏的人在一起。一年元宵节,李隆基与文武百官及梨园弟子共同宴饮,唱戏的人为了讨好皇帝就扮成各种神仙鬼怪,并唱诵着皇帝编的歌,在皇宫里尽情地歌舞。大家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一会儿击板,一会儿打鼓,非常热闹。唐明皇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跳舞的队伍,但是他发现别人不是带着面具.就是化了妆,只有他一个人与众不同,于是他叫人找来一些白灰,然后抹在自己的鼻子上,扮成了白鼻子的丑角。唐明皇说:“我亲自化了妆与你们同乐。”梨园弟子见皇帝这么高兴就一直欢跳到黎明。从那以后人们都尊称唐明皇为戏剧的始祖。
在演戏化妆时往往从鼻子开始画起,唐明皇又是第一个往鼻子上涂抹白灰的人,所以人们又把始祖称为“鼻祖”。现常用来比喻某一事物的创始人。
吃醋
典出《隋唐嘉话》:梁公(房玄龄)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乃死?”日:“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鸩。”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据说,在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有一位大臣名叫房玄龄,他足智多谋,为李世民立下不少丰功伟绩,帮助唐太宗巩固了帝位。唐太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梁王,并且选了几位美女给他做妾,房玄龄知道自己的夫人一定会反对,就婉言拒绝了。唐太宗知道原委以后就派人去劝说房夫人,并且安排太监送去了“毒酒”,传话说:“如果不能答应房玄龄纳妾,就请房夫人一死。”房夫人听后二话没说,拿起“毒酒”一饮而尽。其实,唐太宗赐给房夫人的并不是毒酒,而是一壶醋.目的就是考验房夫人。唐太宗见房夫人态度如此坚决,而房玄龄也没有纳妾之心,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过送美女给房玄龄的事情。
从那以后。“吃醋”的故事就被广为流传。现在,多用来指那些见别人受到表扬或奖励,心存嫉妒。而眼红别人的人。而“吃醋”一词用得最多的,就是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通常指因第三方而产生的嫉妒,称为“吃醋”。
吃香
“吃香”一词据说来源于宋朝。当时京师流传着“三班吃香,群牧吃粪”的说法。
宋灭唐后,继承了唐代的制度,在宫廷内设有三班之职,分别为东、西头供奉、左右班殿直和左、右侍禁。这三班都隶属于宣徽院。宋朝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另外设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负责管理,根据个人的功劳和能力,分别委任在院内和院外做事。当时,在院外做事的有八干余人,在院内做事的也经常有数百人。这些人身居高位,而平时的工作很简单r并且权势越来越大。每年的乾元节,他们都凑钱到庙里进香,来庆祝圣寿,这叫做“香钱”。判院官常将其余的钱用作餐钱,据说这就是“吃香”一词的最初含义。
“吃香”现在泛指受欢迎,受重视。
大夫
“大夫”一词,作为“医生”的含义出现,最初来源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的医官官职。
宋朝时,医学制度和医学教育就有了相当的发展,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宋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而官职就更多了,有22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和安郎、翰林医正,等等。所以,“大夫”最初是医官的官职名称,从那时起,人们就称呼医生为“大夫”了。一直到现在,人们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另外,大(da)夫,还作为古代官名使用.现在这种用法已经消失了。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宫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现在,“大夫”一词只作为医生的代名词。
大亨
“大亨”一词来源于旧上海。旧时上海称有势力的官绅、富商或大流氓为“大亨”。
19世纪中叶,英国人约翰·亨生发明了一种名为“亨生”的马车,当时人们称这种在车后驾驶的双轮小马车为“亨斯美马车”。第一个拥有这种马车的华人是《申报》老板史量才,而且是花费了数十万银两从一个德国人手中买来的。后来,当时的上海人就将拥有这种马车的人称为大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另外,在《易经》里,也经常出现“亨”这个字。如《无妄卦》里,就有“大亨以正”之说。这里的“大亨”,其实是亨通而顺利无阻的意思。
“大亨”,其最初意思专指称霸一方的帮会头目或达官巨富,现在通常指社会上有权势、有地位的人。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