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书,第一次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符号及其含义做一个较系统的梳理。
我们权做一次中国色彩文化的苦旅吧,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密林里,透过落英缤纷的语林,寻找已经或正在失落的色彩语言。你会发现,几千年来文明的土壤中,随时撒落着的一堆零珠碎玉,铜钱吉贝,令人目不暇接,虽然这么一本小册子,我们还很难找一根绳子串起来。只是随手撷取,捧之一掬而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升平春色(色彩卷)/神衹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孔庆茂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小书,第一次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符号及其含义做一个较系统的梳理。 我们权做一次中国色彩文化的苦旅吧,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密林里,透过落英缤纷的语林,寻找已经或正在失落的色彩语言。你会发现,几千年来文明的土壤中,随时撒落着的一堆零珠碎玉,铜钱吉贝,令人目不暇接,虽然这么一本小册子,我们还很难找一根绳子串起来。只是随手撷取,捧之一掬而已。 内容推荐 一个人从落地睁开眼睛起,就开始接受了世界上的各种色彩,如初升的太阳,春天的芳草,姹紫嫣红的花朵,秋天的金黄色的田野,冬天皑皑的白雪。各种色彩在人们眼睛的感知中呈现出来。于是在我们有了色彩的概念。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着色彩的世界,色彩一直以最直接的表象刺激我们的视觉器官。 这本小书,第一次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符号及其含义做一个较系统的梳理。 目录 总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 赤色 二 橙色 三 黄色 四 绿色 五 青色 六 蓝色 七 紫色 八 白色 九 黑色 十 灰色 十一 金色 十二 银色 十三 桃红 十四 绛色 十五 缃黄 十六 赭色 十七 苍色 十八 褐色 十九 藕荷色 二十 绀色 后记 试读章节 绿色是青色与黄色调和而产生的颜色。绿是生命的色彩,也是和平与爱的色彩。大自然除了天空和海洋,绿色所占的面积最大,绝大部分植物是绿色,绿色象征宁静、和平与安全,同时也常令人想到活力、舒适、新鲜、青春、春天、平凡等意义。绿色所传达的清爽清新的色彩感觉,给人的是无限的生机,是理想、是希望、是生长的意象,符合了健康卫生的要求。绿色是环保的色彩,我们今天所说的绿色食品,绿色环境,绿色通道,等等。 绿色对人的眼睛是最适宜的。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绿色可细分为大绿、翠绿、橄榄绿、墨绿等。 绿是青春的一种表现。芳草碧树,无不体现出春天的生机。绿色除了给人眼睛生理上的舒适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生命的意义。自然界的绿满目都是,我们可以不去说,我们主要来看看绿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的人文痕迹。自然界中的绿色首先反映在文学艺术之中,在作品中被文人赋予青春与生命的意义。屈原的“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楚辞·九歌·少司命》),由此可见绿色给人的怡悦之感,乐府诗中“青青河边草”这类写景诗很多,人们用绿表现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黄叶相对的。这是自然界绿色在人文上的一层意义。 由自然界的色彩转化为人文上的色彩,有一个由自然到人文的转化过程。据研究,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物代色,如用玫瑰代一种红色。在人们对一些的直观认识还要依靠它;第二阶段是以物比色,如桃红色、鸭黄等就留下这个阶段的痕迹;第三阶段才是色彩的抽象化、符号化,只须色彩本身,不假于物。当“绿”这个字眼一映入眼睛,就会联想起满眼的绿色,联想起比如“青青河边草”,“池塘生春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句,总是春正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个“绿”字极易令人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字眼。所以绿的意象在文化中也是从青春和生机盎然的意思引申和生发出来的。 红花绿叶,在古代多愁善感伤春悲秋的文人眼里,绿色的叶啊草啊,总比不上花那么娇艳娇弱,但比花的生长期长,花瓣很快凋零,但绿叶却越长越浓,所以唐宋以后的诗人看到花,就想到绿肥红瘦的暮春,就会生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惜春感情。所以,绿是青春的生机,而不敌花的娇艳,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了。绿叶衬红花,花为主,叶为宾。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的观念,如果说绿叶是丫环,那花就是闺中小姐。红代指花,绿代指叶,红绿对举,由“绿肥红瘦”到“绿树成荫”,表示了春天的归去,时间的流逝。说到“绿树成荫”,有时也喻指人生的成长,我们不妨连类说到杜牧的笑话,看看在这位风流才子的头脑中,这个“绿”字的更进一层的引申义。据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载,说杜牧曾游湖州,看到一位少女,注目良久,惊艳得回不过神了。但是这位少女还是跟着妈妈出来玩的小孩子呢。杜牧就和少女的母亲约定,等到十年之内再来娶她为妻。后来杜牧就一直努力想到湖州为刺史,但朝廷一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十三年后,他才终于被任为湖州刺史,非常高兴,一到任就寻找这个昔日的梦中少女。但相见不如不见,令他大失所望的是,这位少女如约等他十年,逾期不候,就嫁人了。杜牧来时,她已经是两三个孩子的妈妈了。杜牧怅然若失,写了一首诗说:“自是寻春去已迟,他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树成荫子满枝。”十三年前,这位少女还是含苞待放的蓓蕾,十三年后,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了。“绿树成荫子满枝”的意思自是不言而喻了。 再说绿鬓,是说头发乌黑。古人形容女子的黑发,不说黑发,而说青丝或绿鬓,“青”字“绿”字和“黑”字比起来,就有诗意得多,有了更多的青春与生命的附加意义。比起“青丝”这个词,“绿鬓”还要更雅一些,更有一些诗意。绿鬓对红颜,往往是用来形容青春少女的。我们可以从诗词里找出很多的词语。如“功名已觉负初心,羞对菱花。绿鬓成斑。”(蔡伸《友古词》“一剪梅”)有时不说绿鬓而说“绿云”,变成带有比喻性质的词。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蔡伸另有一首《行香子》(珠露初零):“梦回时,酒力初醒。绿云堆枕,红玉生春。”是以绿云来代指,也是一样的。 绿是春的象征,以绿色喻青春,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套路。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于是再引申到青春女子。梁吴筠《闺怨》诗:“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梁吴筠《采莲》诗曰:“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原君早旋反,及此荷花鲜。”绿鬓对红颜,从不同的方面写女子。佳人对绿也往往引起惜春,由惜春而怜人或对影自怜。“行行又宿,小桃旧坞,芳草邮亭。唤起两眉新恨,绿杨深处啼莺。”(杜安世《朝中措》,见《寿域词》) 同样,女子的服饰,可以说是翠袖,绿袖,所居之处,雅称为绿窗。温庭筠《芷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苏轼“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东坡乐府》卷一)韦庄词《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前面说到黄色时,我们说到河图是河中黄龙所负出的,它驮的是什么呢,据说,它的背上驮着天文星斗图,即河图。根据古书中的说法,按照现在人的想像,这是一种背壳绿毛的大龟的形状,据《尚书》讲,大概是一种当时很少见的绿毛大龟。这种绿毛的龟背上的星斗图,很神秘,就是我们今天所传的河图洛书,根据现代人们的眼光,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是后来术数家造的假古董,但却成为千年来人们一直感到神秘莫测的东西。P37-39 序言 一个人从落地睁开眼睛起,就开始接受了世界上的各种色彩,如初升的太阳,春天的芳草,姹紫嫣红的花朵,秋天的金黄色的田野,冬天皑皑的白雪。各种色彩在人们眼睛的感知中呈现出来。于是在我们有了色彩的概念。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着色彩的世界,色彩一直以最直接的表象刺激我们的视觉器官。 色彩即颜色,但古代的“颜色”一词的意义与今天大不相同。《楚辞·渔父》里有“颜色憔悴”,《说文解字》里说:“颜,眉之间也;色,颜气也。”段玉裁注:“凡羞愧喜忧谓之颜色”,因为“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可见古时“颜色”一词指的是面色,而非万物之色彩。但是起码从唐代开始,“颜色”就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义,杜甫《花底》:“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成语“五颜六色”也反映了“颜色”的这种意思。无生命的色彩与有生命的人的世界相联系,是色彩成为符号的基础,这符号的所指是人赐予的,它与作为物质外衣的能指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任意的,其中介为人的普遍的审美趣味和民族文化观念,《孟子·告子上》:“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人对于色彩,有大致相近的审美的感觉,所以每种色彩才会有大致相近的意义。 沧海桑田,陵谷变迁,朝代更替,一切事物都在变,但色彩却不变,古往今来,总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几种色彩,古人所见到的太阳也同今天一样是红彤彤的,看到的芳草碧树,也一定与今天相差无几。今人看到的颜色,将来的人看到的也仍会如此。科学发展之后,可以借助机器识别越来越多的色彩,但对于人的肉眼来说,却就是这几种色彩,与世界万物结合在一起,会变幻出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让世界更为精彩。 色彩是生活的衣裳,正是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不同色彩,这个世界才是美丽的多样的,有那么多令人目不暇接之感,假如全是灰蒙蒙的,这个世界也就失去了美感。色彩是世界上美感最普通的表象。客观的世界给我们提供了这么美妙的物质条件。而这些多姿多彩的世界,也还需要我们眼睛的观赏,需要我们的审美,如果没有人们的眼睛,没有人的欣赏愉悦,再好的色彩与美景也是枉然。欣赏观照,是眼睛的客观构造所能达到的。我们会本能地对色彩做出反应,在七彩变化中感到愉悦、悲伤或躁动,《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当我们的视觉器官感受到色彩时,除了会感觉其物理方面的影响,心理也会立即产生感觉,这种感觉我们一般是细微的,也是捉摸不定的,难以用言语形容,我们称之为印象,也就是色彩意象。我们会无端地喜欢某一些色彩,是因为我们朦朦胧胧的审美意识在导引着。歌德说:“人们一般地都很喜欢颜色,眼睛感到有看颜色的要求,正和它感到有看光明的要求一样;我们试图想一下,阴沉沉的日间,忽然阳光射到眼前一片景物上,被照耀的物体色彩无比鲜明,我们因而体会到了愉快的情绪。”这一段文字出自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色彩学》一书,他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悟着色彩的真谛,他的《色彩学》既是科学著作又是艺术著作。 与世界上种种现象一样,色彩给了人们视觉上的不同感受,不光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审美情感上的,因此色彩就逐渐被人们认识,被赋予了一定的涵义。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对不同的色彩,赋予它不同的文化上的含义。这种含义是基于人们视觉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上升到文化层面中的。如古代人很早就有了“正色”与“间色”的观念,赤、青、黄、白、黑是正色,红、紫、缥、绀、流黄是间色。正色是纯正的,好的,间色就是低下的,不好的色彩。但后来,观念抵不过人们对色彩的审美爱好,如被先秦儒家视为间色的红、紫等色彩由于视觉上的愉悦感,它们不再被鄙视,反而越来越占有极高的地位,后代这种间色与正色的差别观念也就消失了。 色彩是一种表象的属性,是第二性的。如花卉,它的植物的属性与分类是本质性的,而色彩只是这种植物所呈现的表象。但作为表象,它却是被人们最先、最直接感知的,并通过她去进一步认识到内在的含义。 中国的先民们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对色彩的认识,在色彩自然的语言中,又加上许多文化的内涵,所以每一种色彩孤立地看来,仅仅是一种色彩,如果放在中国的文化的语境中,那就是比色彩更缤纷丰满的色彩语言了。 我们权做一次中国色彩文化的苦旅吧,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密林里,透过落英缤纷的语林,寻找已经或正在失落的色彩语言。你会发现,几千年来文明的土壤中,随时撒落着的一堆零珠碎玉,铜钱吉贝,令人目不暇接,虽然这么一本小册子,我们还很难找一根绳子串起来。只是随手撷取,捧之一掬而已。 后记 这本小书,第一次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符号及其含义做一个较系统的梳理。说是系统,其实也很难说。因为古往今来,世上万物莫不有其色彩,非常纷繁复杂,而文化中色彩涵义的变迁又难以计数,地异时异,解释就各有不同。我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依据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历史遗存下来的少数实物,进行勾稽考据。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文字资料只是生活的糟粕,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很少数的留存的实物可以佐证。 文献中对色彩的论述歧异互见,即使同一种色彩的描述也各有不同,不知是文献的歧异,还是古人色盲多,导致对色彩的记述棼乱如丝,很难梳理。文献的记载与今天实物也常常不一致,如许多绘画实物流传至今色彩已与当初大不相同。所以只能用现代人的色彩视觉对古代文献进行判断选择,甄别选择起来,是很困难的,不可避免过多地引用文字资料进行考证。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非这本小书所能容纳,如果有机会,将来可以进一步写成更完整宏大的专著。那么这一本书,就算椎轮之于大辂吧,或许也有它的用处的。 至于书中的不足与错误之处,那是不消说的,诚恳期待读者专家的批评指正,使它更加完善。参考了前人今贤的许多资料,谨致谢忱。 本书初稿名为《色彩符号文化阐释》,获得南京艺术学院学术著作基金立项资助,黄悖、方仪先生给予许多指导帮助,一并致谢。 2006年10月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