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母道(母亲文化与家庭教育)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王开敏//冯林//高友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艾天是一个平凡的孩子,却取得全球最高奖学金——弗里曼亚洲奖,4年总共18万金美金,折合人民币约150万元;艾天的成功在美国威斯里大学延续着,大一的时候被选为“中国学生会联席主席”,接着又被选为“亚洲学生会联席主席”;2004年,艾天更是通过竞选,当上了学校的“学生会财委员会资深委员”,每年管理超过50万美元的学生活动经费;目前艾天在全球顶尖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工作……

你的孩子也能像艾天一样充满阳光魅力!“阳光教育”之母王开敏女士18年亲子试验,成功教育印证“母亲文化”理念!本书与您一同分享!

内容推荐

王开敏女士在18年亲子教育实践取得的成功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母亲文化构建的现状、教育体系的现状,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模式,反观我国母亲文化和教育体系的不完整、不科学,大力呼吁国家和社会重视母亲根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提出母亲本体文化的内涵,以轻松、通俗的语言风格阐释了母亲的社会观、自我观、角色观、家庭观、养育观,并通过生动、直观的丰富案例展示了母亲在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者以极其务实、科学的教育实践精神归纳并提炼出家庭阳光教育的“四法则”和“四阶段”,对所有母亲和所有准备当母亲的女性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教育方法。

目录

王开敏粉丝心语

序:我们现在怎么做母亲

第一章 先进的母性文化

 大爱无疆——母亲文化内涵

 养育是第一事业——母亲的社会观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母亲的自我观

 给我一个温暖的家——母亲的家庭观

 把最好的给孩子——母亲的育子观

 珍惜做母亲的权利——母亲的角色观

 阳光心态——母亲文化四部曲

第二章 捡拾缺失的母亲文化

 孟母墓碑上的荣耀

 诺贝尔之母

 一个母亲值几个师

 避孕还是接受“屠宰”

 擦上一种叫“母亲”的香水

 问题家庭,谁之过

 从留守儿童到“阿尔法”母亲

 看见与看不见的挥霍

 45°夹角的抉择

第三章 我们有个更广阔的家

 有一种习惯叫文化

 那秘密就是涓涓流水

 与孩子共同起舞

 我们有个更广阔的家

 你我从来都不属于彼此

 让我如何来爱你

 宝贝,别怕

 子充妈妈的教育故事

 用大脑和心灵去观察

 给自己一个坦率而关注的小孩

 无所谓愿意和不愿意

第四章 弥散在婚姻中的母亲风情

 婚姻者,何谓也

 夜来香在默默长大

 未婚妈妈,我该对你说什么

 择偶“牵马理论”

 执子之手

 妈妈——谁都不能代替的角色

第五章 生命在家庭之河中起落

 谁来拯救我们的婚姻

 放飞自己的风筝

 每个妈妈都要美一点

 别让暴风雨来袭

 是脆弱,也更持久

 有些交流要懂得回避

 有多少纯真熬得住“抓阄”

 三角形最稳固

 母亲,不该是什么样的边

第六章 该有怎样的家庭教育

 妈妈,请让我爱上学校

 由“老虎不吃带骨肉”想到的

 管好“第一次”

 爱德华家族与麦克瑟克家族的启示

 我对艾天的家庭教育方案

 不能承受之重

 关注孩子眼中的“家庭差别”

 你我本来就是平民

 境遇相同,为何结局不同

 每个孩子都有阳光般的笑脸

第七章 阳光教育

 四法则

健全人格第一

 责任与感恩——德商

 执著与坚强——意商

 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情商

 晦处与择友——和商

 自尊与自爱——性商

强健体魄第二

 健美体形很有必要

 合理饮食不是小闼题

 运动不该只是说说而已

 健康身心的两个方法

学会学习第三

 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

 管理好对间就会轻松

 谁给了他创造力

持续发展第四

 永远的安全意识

 再富也要穷孩子

 关予韧性

 压力与快乐哪个重要

 永远要放在跟前的东西

 四阶段

孕育时期:学做阳光父母

 怀孕之前的心理准备

 怀孕之前的生理准备

 怀孕之后的准妈妈的心理健康

 怀孕之后的准妈妈的身体健康

婴儿阶段:创建阳光氛围

 走好人生第一步

 0~3岁练技能

幼儿阶段:传递阳光语言

 让孩子爱去幼儿园

 孩子懂礼貌并不难

 妈妈要帮助营建快乐豳队

小学阶段:佑护阳光心灵

 培养一个勤劳的孩子

 “阳光”地生活是张方法

 善待他人没啥亏吃

 10岁前应做的32件事

中学阶段:多点阳光鼓励

 让孩子乐意和你说

 表扬不是那么简单

 惩罚的艺术

 妈妈请不要再拿孩子攀比

 学会适度纵容

高三时期:生活充满阳光

 孩子,没什么大不了

 “焦虑”是可以克服的

 妈妈,请给我宽松的环境

 起居照顾怎样最好

 这个问题谁说了算

 是放松还是放纵

 新鲜生活早着手

 你该是孩子的什么

后记

试读章节

家庭是社会关系的最基本形式。无论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地位、财产、声望,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病、弱、残者,家庭都是他(她)须臾不可缺少的地方。因为性别能力的差异,男性把家庭这一块让给了女性,所以母亲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家庭观,对己对家人都是大福,因为家庭是可以培育出最强烈、最真实、最不可摧毁的真爱的场所。家庭培育出夫妻的爱、孩子的爱。夫妻的爱带来了对社会对他人的爱,孩子的爱成为他未来能去爱和被爱的朋友,而且爱将伴随孩子一生,孩子们进而学习做爱侣、做真爱夫妻,然后做有爱心的父母。

科学研究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爱是在家庭内部培育,得到成长并开花结果的。自幼未在家庭中得到爱的人,是很可悲的,日后的各种问题,都可能根源于此。

个人影响家庭,家庭影响社会,社会影响国家,国家影Ⅱ向世界,这是一条无法否定的规律,从正面和反面都是如此。在这条规律中也可以看出当代母亲在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家庭劳动不被社会高度认可,不把她放在文化劳动范畴中进行研究,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是不科学的。由于家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地构建母亲的家庭观是需要人们大力支持和提倡的,并且是女性文化应特别重视的内容。

近年来家庭动荡和解体呈快速上升趋势,给多少当事人尤其是孩子留下了令人痛心的后患。通常情况下男性一方再婚的几率很高,而且很多家庭的解体是由男方的外遇等问题构成事实上的婚姻解体。在这方面对女性的伤害程度极大但是被人漠视。这种文化现象我把它称为离婚文化与婚姻文化,这也是母亲文化中的内容,将来再展开详述。

家庭这个词并不总是表示同样的意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它作为名词出现:在心理学上,它作为一个代表个人意义的词汇出现;从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意味着是一个社会集团。所谓家庭就是由夫妇、亲子等少数近亲成员构成的社常受到夫方亲属的压抑,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很难相处的原因。而娘家由于担心女儿的处境,会经常来探望,这对于女儿坚守母亲角色岗位,尽力适应新环境,平稳过渡初为人母阶段无疑是极大的鼓舞。这种现象体现在当了母亲的女性,多是将孩子给自己娘家带的现象。

对于女性家庭地位问题的综合解释,人们常从资源贡献、文化背景等角度展开讨论。如资源理论指出:在配偶家庭中,家庭权利的分配乃由夫妻所拥有相对资源而定。这资源包括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以及社会参与。也就是说夫妻之中教育程度或职业、收入较高者或对外界社会参与较多的一方可能拥有较大的权利。如果将资源作更宽泛的理解,指女性能给家庭带来的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各种贡献(从女性自身的角度看,则是她拥有的资本),或许能发现女性家庭角色与它的根本性相关。这样一来,女性的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自然是一种资源,影响到其家庭地位。从物质层面看,女性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当然也是一种资源。从精神层面来看(其实这背后包括着物质基础),女性的家庭背景也是资源。家庭背景确实十分重要,即通常说的“门当户对”,它还会影响到夫妻的角色关系。有很好社会背景的女性,她很轻易地就将这样的人力资源用在家庭成员的身上,使其夫有借助外力之势。这种好的社会背景的人力资源甚至是人生最重要的财产,可胜过财富。

女性在家庭中还有一项资源是孩子,从夫家接受角度看,一个女子在生了孩子之后无疑与其夫及夫家其余成员有了紧密的关系,夫妇双方加上孩子即为“稳定的三角形”。真正使丈夫的家人接受一个女性的,是那个孩子。对孩子的关怀是家中的一种结合力量,有了孩子的女性就成为了母亲,固然遇到一些初为人母的困难,但孩子同时使她增加了在夫家挺起腰杆的资本,尤其是生了男孩的母亲。所以说一个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就其年龄、辈分等方面的关系来看,母亲这个角色在家庭中有着较高地位。如果再加上资源总和大的缘故,那母亲在家庭中的权利地位将得到保障。P014-016

序言

序: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

吴根友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看过《母道》一书的样稿,首先从我脑海里涌现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

一百年前,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文化正在经历一次凤凰涅槃。鲁迅等一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共同掀起了中国文化自我革新与“做新人”的历史性运动,其中也包含了妇女解放运动。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妇女们的确是解放了(当然目前还不够),中国的男人们也可能从鲁迅等新文化健将们的思想里多少吸取了一些怎样做父亲的新思想,可像娜拉一样走出家庭的很多中国妇女们,未必就学到了怎样做母亲的些许新道理。

从1919年到2009年,整整一百年的历史。这一百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妇女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然而,相对所有已经取得的进步与成就而言,我们大家都来认真地盘点一下,我们在“怎样做母亲”的文化建设方面究竟取得了什么样值得自豪与骄傲的成绩?

从表面上看,现代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已经大大提高了,特别是那些驰骋于各种职场的白领女性,她们的成就让许多平凡的男性也感到惭愧。可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成绩并不能仅那些少数取得突出成就的女性来评判,还应该把眼光投向偏远乡村失学的女童和城市里下岗职工家庭里的女童。应当从广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考察中国应接受教育人口当中的女童、少女、青年女性与男童、少男、青年男性的比例。比较严格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人口当中,女性受教育的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然而在计划生育政策不甚得力的农村人口当中,大部分失学的人口多是女性。这些女性将来要为人妻、为人母,而一个没有接受应有的现代教育的女性成为未来中国人的母亲,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进而言之,即使女性接受了应有的教育,甚至接受了高等教育,是否就具备了做母亲的资格了呢?换一句话说,这些接受了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女性,是否接受到了怎样做母亲的知识教育了呢?我看未必!不要说中国的义务教育里没有专门为女性准备如何做母亲的知识,即使是大学的教育里也没有如何做母亲的专业;师范院校、各个大学的教育系里不仅没有这门专业,也没有这门课程,恐怕是连选修课也未必有!因此,受了教育甚或是高等教育的女性,未必就具备了将来如何做母亲,尤其是做一个合格的母亲的知识。

如果上述所说的大体上还算是准确的话,“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的问题不说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至少可以说是近一百年来一直未被正视的问题。现代中国的妇女是解放了,现代中国的合格母亲到哪里去找呢?

如果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衡量现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成绩,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教育的现实,我建议你们看看王开敏、冯林、高友清三人编著的《母道》一书。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本多么专业的学术著作,但它至少是一条道路,一条通向“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的朴实而又充满着阳光的林中小路,通过这条道路,你也许可以发现更加广阔的做一个合格母亲的新天地。书中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我不想重复,读者可以自己阅读、体悟。作为序的作者,我只想指出该书的基本精神,从而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我个人看来,该书从“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的基本思路出发,对现代女性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在从女孩到妻子到母亲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何尽到作为女性公民的特殊责任,如何展示现代女性的独特魅力与人生的辉煌等内容侃侃而谈。“牵马理论”形象地说明了作为现代女性在选择自己人生伴侣过程中应有的理性选择的智商;“喂马”与“不要轻意下马”的形象说法,生动揭示了家庭生活的责任与对待婚姻的谨慎态度。而“母亲文化”与“阳光教育”的相关章节是全书的重点,生动、浅白地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好母亲,同时又不丧失女性自己的个性的思想。其中有些带有格言式的说法,如“教育孩子是母亲的天职”,“母亲应将这个天职工作作为最崇高的工作来完成”,“女人永远无下岗”,“世界上每个母亲都是英雄”,“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的永远牵挂”,“把完善的教育留给子女,乃是最佳遗产”等,对于当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而言,不吝是一道灵光,照亮了还处在遮蔽状态的女性潜能与意识的黑森林。

也许,有些高举女权主义大旗的现代女性会批评我,因为王开敏等三位作者的说法迎合了你内心深处的大男子主义的要求。如果真有这样的指责,我也不想辩解,因为我不想与任何贴标签的人理论。我倒想借此机会表达我多次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口头表达过的有关中国妇女解放的意见:中国的妇女解放一定要联手中国的男性。妇女解放不是简单地向男人要权利,而是要向整个压制人的制度要权利。只有人解放了,妇女才会有真正的解放。不错,如果借用经济学的木桶理论来说,在人的解放程度方面,妇女解放可能属于最低的一部分木板。但问题不是要锯掉那已经高出的部分,而是要努力补高那低矮的部分。因此,要求进一步解放的妇女们应该智慧地联手男性,通过各种立法手段,把女性在现代社会工作中还残留的那些自然的劣势,以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尽可能地加以削减:如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女性因为怀孕、哺乳而影Ⅱ向工作的自然劣势等,社会就应该对妇女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的贡献从制度上加以肯定,从而在各项工作的起点上做到与男性的平等。

当然,作为男性读者,我觉得书中的有些说法似乎还可以商榷,比如“文化生于母亲”,“母亲才是文化的根源,是文化的母体”,以及“母强子才强,子强国才强,国强民族才强”的线性推理等等。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母亲与父亲对于我的人生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我的父母都不识字,母亲给我的是温情与宽容,而父亲给予我的是规矩与毅力。母亲善于、乐于倾听我的理想。而且我从十几岁起就会做饭的能力是在帮助母亲烧火时看会的。父亲像一道警戒线,他让我懂得很多能做、不能做和必须做的规范。特别是父亲在闲时帮助母亲做家务的实际行动,让我成家后非常自然地坐任何家务活,没有一点大男子主义的心理障碍。其实,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重视儿女教育的正常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大体上可以说是塑造孩子阳刚与阴柔两种性格的力量。当然个别家庭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有时家庭中的阳刚之性反而由母亲塑造。不过,在当前母亲角色被我们社会普遍漠视的情况下,《母道》一书突出地强调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而强调母亲对于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就我个人的专业知识而言,我并不是这本书最为合适的作序者。然而,承蒙该书第一作者王开敏女士的信赖,我不能不接受她交给我的这份光荣任务。她是我们一家人的好朋友,我们一家人都从与她的交往中获得了精神上的益处,尤其是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获益良多。凭我的学术直觉相信,关于母亲的重要性,以及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性著作,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定是很多很多的。十年前,友人王东华先生就写过一本《发现母亲》的煌煌大著(八十万字),阐发做母亲的道理以及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重要性。前几年,他送我一本简写本,也有四十五万字。我不敢说,《母道》这本书在家庭教育与女性学的学术方面有多少实质性的突破,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从家庭教育、从女性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同时又能展示女性自己的文化风采的角度看,《母道》一书的确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新见解,提供了一些新方法,值得很多母亲以及将为母亲、准备做母亲的女性们一读!

另外,据谷歌网站关键词搜索,“母亲文化”一词是近几年才流行的一个新词。2005年9月16日天津市举办了母亲文化周活动,给10位“让你感动的中国母亲”颁了奖,“母亲文化”一词风靡全国。之后,2007年、2008年山东邹城孟子故里连续举办了两次“母亲文化节”,南京市妇联与南师大金陵女子学院主办“绿色健康母亲学堂”。由此可以看出,“母亲文化”绝对是一件刚刚开始的新兴事业,期待着更多的女性与男性去从事这项伟大的事业。从提倡“母亲文化”以及以母亲文化的视角阐述妇女应当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性别的事业的角度看,《母道》一书也将为近几年来刚刚开始的“母亲文化”的事业做出一份新的贡献。这是《母道》一书在女性文化建设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殊价值。

虽然,在现代汉语里,“母亲文化”是一个新词,也是一种新观念,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丰富的母亲文化的内容。传统的“母亲文化”里有很多与父权主义、专制主义思想“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还没有进入现代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视野。但如果要在现代中国提倡母亲文化,就无法避免对中国传统的母亲文化进行研究。从词源学的角度说,“母道”一词出现甚早,《礼记·昏义》说:“天子惰男教,父道也:后惰女顺,母道也。”《后汉书·列女传》中亦有“虽母道益隆”的说法。可是,在中国近一百多年的现代文化传统里,有关如何做母亲的文化资源实在是太薄弱!一百多年来的妇女解放运动,其重心放在了女人如何与男人一样平起平坐,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与男人一样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这当然没有错,可是相对地忽略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的问题。不仅女人们自己忘记了,或者不愿意面对这一问题,而且整个社会似乎也忘记了。因为,我们的社会很少给任何一位优秀的母亲发奖金,给予任何实质性的或精神性的荣誉与奖励!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再伟大的母亲也只是在家里做了一些私人性的事情,好像与整个社会无关!就整个社会对“母亲”角色的遗忘而言,实在不如传统社会还特别表彰一些有特别贡献的母亲(尽管那种表彰的原因在现代人看来是有问题的)。因此,《母道》一书的另一种价值在于:把母亲文化提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学术研究的视野里,要求我们从文化的系统角度去思考“母亲”角色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而且还从“母亲”的角度为当代中国及今后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就是今日“哲学”的意思。“母道”也可以理解成关于如何做母亲的哲学思考。哲学既是追求真理的学问,也是不断地审查那些自以为是真理的各种命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追问活动。愿《母道》一书成为那些已经是母亲,即将是母亲,和将来;隹备做母亲的女性们思考“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的深沉而又严肃的发问,引发出更多的“应当如此这般地做母亲”的智慧性的答案。当然,那些已经是父亲,即将是父亲,和将来准备做父亲的男性们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当积极主动地配合那些母亲、准母亲和将来的母亲们。在此,戎将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的最后一段文字稍加改编,送给大家,以兹共勉:共同肩负家庭教育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宽阔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当我看完《母道》一书的样稿,行走在校园里构思这篇小序的时候,看见了路边已然盛开的鲜艳的迎春花。在这早春的时刻,周遭的世界还是冬天的肃杀景象,珞珈山的万木还是一片墨黑,小鸟也不知龟缩在何处。我想,《母道》一书不也正象征着当代中国“母亲文化”早春里的一朵稚嫩而又略嫌幼弱的迎春花么!而迎春花既然已经开放,那万紫千红的春天还会远吗?  是为序。

2009年2月22日初稿,26日定稿

后记

这是一本研究、探索母亲文化之“道”的书。路漫漫其修远兮,尤其是母亲文化的本体构建,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回顾这本书的写作,我想感谢的人非常多。因为,在每一个写作计划背后并非只有一个创作者,支持我这本新书诞生的还有一批出色的家庭教育实践家——母亲以及母亲文化的研究者,他们成了我的老师和朋友,与我一同在母亲文化的发掘过程中润心、养心。还有一些学者给予了我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非常感谢武汉大学哲学院的副院长吴根友教授、钟年教授及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成员,他们在我创作该书的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和所花费的时间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

母亲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象征”,她占据了起源的位置,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已不单单是支撑我一路走来的一种信念,它已经成为我的信仰。

王开敏

2009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