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帝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常桦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丈始祖,黄帝时代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开端。黄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积淀,扬弃与升华,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

本书作为了解和游历黄帝与黄帝文化的导览。它是一幅黄帝及黄帝时代的历史和遗迹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寻觅黄帝在中华大地上的风采神韵,使黄帝的丰功伟绩一览无余。让我们通过一段段文字和一幅幅图片,尽情领略黄帝文化的博大精深,把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尽情地分享给每一位炎黄子孙……

内容推荐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肇造了灿烂的远古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力量的化身和开拓创业的象征,世代炎黄子孙正是靠着炎黄文化及黄帝精神的牢固凝聚和强力支撑,卓绝奋斗、创新创造,使中华民族几经曲折而昌盛。

目录

一、文明肇始:天心一柱定中华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003

混沌时代/004

黄帝诞生/008

少年英才/010

轩辕求贤/011

黄炎结盟/013

征战蚩尤/014

建都有熊/016

高擎龙旗/019

肇造文明/021

 黄帝世系,绵远传承/023

少典/023

炎帝/025

嫘祖/025

嫫母/026

颛顼帝/027

帝喾/028

帝尧/029

帝舜/031

夏禹/032

 文臣武将,出类拔萃/034

风后/035

仓颉/036

大鸿氏/037

大隗/037

岐伯/038

左彻/039

力牧/039

祝融/040

 彰明百物,创制修文/041

养蚕制裳/041

荆山铸鼎/042

刳木为舟/043

发明指南车/043

天下一统/044

八阵兵法图/045

兴文造字/046

中华姓氏/047

干支历法/048

黄帝内经/049

黄老之术/050

二、黄帝故里: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

 黄帝故里/055

中华姓氏广场区/058

鼎坛/059

黄帝宝鼎/061

黄帝宝鼎铭文/063

八鼎/064

中华姓氏墙/065

中华姓氏树/069

中华姓氏碑/069

汉阙/072

日晷/072

指南车/073

四柱牌坊/075

轩辕桥/076

轩辕黄帝之碑/077

石熊/077

黄帝祠/079

人文始祖大殿/080

东配殿/082

西配殿/083

照壁/084

黄帝故里祠墙碑刻/086

拜祖广场/089

祈福树/090

祈福牌/091

圣火台/092

古枣树/093

文化长廊/095

黄帝纪念馆/096

中华龙/098

四灵像/098

蟠龙榕树根雕/099

客家文化展/100

黄帝纪念馆浮雕/101

黄帝铜像/102

轩辕丘/103

 始祖山/105

炎黄二帝山体巨像/107

始祖山山门/107

中华根脉/109

嫘祖洞/110

常先口/110

黄帝大宗祠/110

天中门/111

天心石/112

琴声回音道/114

黄帝迎日峰/114

盟誓台/114

智慧台/115

鸳鸯台/115

崩石/115

中天轩辕阁/117

轩辕庙/118

嫘祖宫/119

南崖宫/119

轩辕宫三皇殿/120

有熊部村落/120

黄帝屯兵洞/121

乾坤浮雕盘/122

观兽台/123

黄帝御花园/123

黄帝避暑洞/123

黄帝问道广成子处/123

熊耳山/124

黄帝饮马泉/124

西太山/125

黄帝口/125

具茨华章/128

三、桥山黄陵: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轩辕庙/137

沮河/140

印池/140

入口广场/141

轩辕桥/142

印台山/143

轩辕庙山门/145

庙前广场/146

龙尾道/146

黄帝手植柏一“天下第一柏”/146

“中华名树”牌与名树碑/150

诚心亭/151

“夸父追日”奇石/152

香港回归纪念碑/154

澳门回归纪念碑/154

碑亭/155

碑廊/160

“黄帝脚印”石/160

汉武挂甲柏/165

龙尾柏/166

黄帝玉玺/166

黄陵八景诗碑/167

二龙戏珠浮雕/167

人文初祖大殿/168

轩辕殿/173

九鼎八簋/178

 黄帝陵/179

中华世纪柏/180

泰山五彩石/180

神道/181

下马碑/181

祈福台/184

整修黄帝陵工程奠基石/18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184

汉武仙台/187

祭亭/190

桥山龙驭碑/190

黄帝陵冢/192

陵前祭祀大钟/193

棂星门/195

龙魂大钟/196

龙驭阁/198

四、合符涿鹿:民族融合的三祖圣地

 黄帝城遗址/201

黄帝城/204

黄帝祠/207

黄帝泉/207

归根苑/210

中华三祖堂/210

黄帝/214

炎帝/215

蚩尤/216

涿鹿之战/217

阪泉之战/219

合符釜山/220

定都涿鹿/221

赤子情深功德碑/222

轩辕杨/222

归根碑/223

涿水/225

桥山黄帝殿/225

轩辕湖/227

华表/228

 涿鹿古战场/229

涿鹿山/230

涿鹿之野/231

八卦村/231

定车台/231

蚩尤三寨/233

蚩尤坟/234

蚩尤祠/236

五、缙云灵宝:铸鼎升天千古传

 浙江缙云仙都山/241

缙云山/242

鼎湖峰/243

丹穴/243

仰止亭/244

仙水洞/245

轩辕辙迹/246

缙云台/246

黄帝祠宇/247

黄帝祠宇碑/252

黄帝史迹展览馆/253

轩辕古井/253

河阳古民居/254

白云观/255

黄帝帽/255

马迹潭/255

北陵南祠/256

 灵宝荆山铸鼎塬/257

铸鼎塬/258

始祖殿/261

荆山黄帝陵/262

鼎湖/265

轩辕台/265

龙须沟/265

三神庙/265

六、慎终追远:我以我心祭轩辕

 祭祀历史/269

先秦时期祭祀/269

秦汉时期祭祀/270

魏晋南北朝时期祭祀/272

隋唐时期祭祀/27 3

宋元时期祭祀/274

明朝时期祭祀/275

清朝时期祭祀/277

民国时期祭祀/280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祭祀/282

祭祀礼仪/285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92

拜祖大典/294

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98

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99

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300

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301

 黄帝文化国际论坛/302

 参考文献/307

 后记/308

试读章节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优美动听、神奇诡秘的远古传说,它向后人昭示的是那被岁月和历史云烟所笼罩着的、神人交织的史前社会人类的生活状况。在中国,黄帝作为原始社会末期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因其伟大的业绩,人们将他升华为“神”,并将其功德经过聚合和神化加工,从而形成中国的神话与传说。黄帝开辟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辐射了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黄帝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对于具有丰富民族感情的华夏儿女来说,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文化象征,是中国人永远敬仰、爱戴的人文始祖。

【混沌时代】

传说天地本来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就孕育在中间,经过了漫长的孕育、生长、演化,终于出世了。其中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为地,轻而清的东西上升,变成了天。混沌不分的天地被盘古分开了。同时,盘古也被累死了。

盘古临死之前,他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隆隆的雷霆,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身躯和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土,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和圆亮的珍珠玉石,他流出的汗水变成了雨露。长在他身上的各类寄生物,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变成了大地上的黎民百姓。这样,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又用他整个身体孕育了天地万物。他哭泣时流的眼泪成了江河,眼睛的闪光变成了闪电。这样天地日月就形成了,盘古也就成了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第一位祖先。

天地形成以后,这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英雄女娲。她抟土造人,并因此孕育世间万物,使人类成为其中的精灵。她是中国人的第一位老祖母。

人类出现后,过着冷暖由天的群居生活。他们风餐露宿,还经常受到猛兽的攻击,对大自然也无可奈何。这时又出现了一位大智祖先。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既挡风避雨,又可防止野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为了纪念这位祖先的贡献,人们尊称他为有巢氏。

在火没有发现之前,人们的生活只能是茹毛饮血。后来从自然火中保留火种取暖,烧烤食物。再后来学会把自然火种保留下来使用,然而火种遇到阴雨天气就熄灭了,只有去重新采集火种。这时又一位智者先祖顺势而起,他发现了木头摩擦发热可以产生火的现象,于是教人使用,这样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使用火了。文明之光火的发现,照亮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人们因此而尊称他为燧人氏。

这时人类进入了新时器时代早期,以狩猎捕鱼为生。可在当时简陋、粗糙的生产工具的条件下,人们很难捕获更多的猎物。于是又一位能人出现了,他教人结网捕鱼,还教人驯养牲畜,这样原始的渔业和畜牧业便产生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为了纪念他,人们称之为伏羲氏。

人类经过长期的进化,到了神农氏时代。由于人口众多,禽兽不足,食物匮乏,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神农氏根据长期生活经验,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他发明了耒、耜等农具,教人们播种五谷,从而开启了原始农业。P3-7

序言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丈始祖,黄帝时代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开端。黄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积淀,扬弃与升华,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无不以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骄傲自豪。

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有万国氏族部落,他们散居各地。是黄帝统一了万国氏族部落,将他们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了中华民族。黄帝带领先民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拼搏,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融合、大统一、大变革的时代。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上,黄帝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黄帝统一了各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共主。被我们津津乐道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就是从黄帝时代算起。黄帝时代播百谷,植草木,务农桑,制衣冠,造舟楫,改进弓箭,发展医药,开创了物质文明;造文字,绘图画,作历法,定算数,制音律,于精神文明卓有贡献;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制度,在制度文明有首创之功。黄帝时代结束了蛮荒混沌,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黄帝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文化的交流、融合自然形成的,他造就了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我们今天纪念黄帝、祭祀黄帝,是在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更是在表达整个中华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认同。今天,黄帝已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开启文明时代的象征,一个文化凝聚的标志。在全球范围内,有这样一个能够被所有中华儿女普遍接受的文化认同非常重要?因此,黄帝既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更是中华儿女相互认同的文化标志。就当前来讲,纪念黄帝,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完全可以把本书作为了解和游历黄帝与黄帝文化的导览。它是一幅黄帝及黄帝时代的历史和遗迹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寻觅黄帝在中华大地上的风采神韵,使黄帝的丰功伟绩一览无余。让我们通过一段段文字和一幅幅图片,尽情领略黄帝文化的博大精深,把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尽情地分享给每一位炎黄子孙……

常桦

2009年10月于

京北博雅堂

后记

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作为出生于轩辕黄帝故里的我,有这样一种情节,想深入了解和掌握黄帝以及黄帝文化,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如今终于因为《图说中华文化丛书》,《黄帝》作为该丛书的第一部,可以让我对黄帝及黄帝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扫描,进而了解中原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如同接纳了百川之水的长江和黄河,积蓄与汇集起了全球亿万华人的整体力量和智慧,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洪流,中华文化再现辉煌的时代即将来临。《图说中华文化丛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策划和运作的,我能够参与其中,倍感荣幸和惶恐。

在《黄帝》一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首先,画中画印刷集团的段仁国先生,他的提议和认同,才使我最终下定决心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其次,河南省黄帚故里研究会的秘书长荆勇杰先生、河南省新郑市志办的岳建华女士,他们在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帮助,使我有信心去完成本书每一部分的文字。第三,河南省新郑市的著名摄影师刘明甫先生、黄帝文化研究专家杨东霞女士,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使本书图文并茂,精彩纷呈。第四,华文出版社的谭笑女士、北京快乐共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韩芳女士,他们为本书的文字进行把关和润色,付出了不少的辛苦和劳动。还有,我的助手唐德春先生、李蓓女士,他们为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素材。我的同仁杨晓明先生、陈丽华女士为本书的版式设计和排版,付出了智慧和汗水……此外,还有许多朋友,就不一一列举了,他们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许多智力和财力上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没有他们,这本书不会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此,请允许我向他们表示诚挚的祝福和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借鉴和引用了大量的资料与图片,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和感悟,也汲取了其中智慧的精华,谨向给与我们无私帮助的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由于客观现实的原因,未能与部分作者取得联系,凡是认定自己的文字、图片等内容被本书采用的,敬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根据相关规定支付报酬并赠送样书。

常桦

2009年孟冬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3: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