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界对产品内分工问题还缺乏系统性研究,国外学者们主要着眼于这一经济现象对于发达国家的福利效应,尤其是要素价格效应、分配效应等问题的研究。本书将深入研究产品内分工这一经济现象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及其经济影响,以此为视角来对中国的现实国际分工地位作出客观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国际分工深化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调整与政策选择。这一研究将为在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来临的背景下,探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的国际分工战略的调整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深入解析产品内分工这一经济现象也必将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领域的研究拓宽视野。
除导论和结语外,本书正文部分共包含六章内容:
第一章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内涵及其兴起和扩展的背景和原因。重点廓清了产品内分工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与描述产品内分工现象的相关术语之间的细微区别,解析了产品内分工概念与其他分工概念如企业内、企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等概念的相关性并对产品内分工概念进行图形描述。本章指出,产品内分工概念的核心内涵在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区段分工链条延伸到不同国家,不同国家从事特定产品的生产流程的不同区段或不同工序的专业化分工。基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而产生的国际产业转移实践是当代产品内分工兴起的基本背景。“距离缩减”型技术进步、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对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激励的互动呼应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是当代产品内分工兴起和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第二章首先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基础。指出,从国际经济学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具体而言,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融合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的新贸易理论共同构成了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基础。其次,笔者在收集到的国外有关理论研究的文献基础上,依据主要模型之间的逻辑联系,勾勒出产品内分工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企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动机;(2)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3)产品内分工的效应。最后,笔者依据这一理论框架,对国际经济学界关于产品内分工的理论模型进行述评。在这些模型中,以下模型的政策含义尤其具有现实借鉴意义。一是Harris(2001)关于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对于产品内分工程度的决定作用的模型。该模型的政策含义是:由于全球范围以及产业范围内存在的协调成本是制约国际生产分割程度(产业内分工程度)的重要因素,故改进或扩展像Internet这样的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会大大降低制造业中的供给商与其客户之间的协调成本。二是Chen,et al.(2004)关于企业参与产品内分工(进行国际外购)的战略性动机的模型。该模型的政策含义在于指出了由于产品内分工引致了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进而对于一国的市场竞争秩序产生了显著影响,使一国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成为必要,该模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国际分工深化背景下将竞争政策纳入WTO法律框架的必要性。
第三章探讨了产品内分工这种新型分工形态及生产国际化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扩展的经验证据。首先,本章综合了产品内分工形态的测度方法,通过对于这一分工形态的不同侧面的测度方法的综合来揭示其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表现。我们的研究发现,常见的测度方法主要有四类:(1)垂直专业化贸易(VS)测度法;(2)加工贸易测度法;(3)中间产品或零部件贸易数据测度法; (4)公司内贸易测度法。从数据可获得性角度看,Hummels,et al.(1998,1999,2001b)提出的垂直专业化贸易(VS)测度法以及Yeats(2001)和Ng,et al.(2001)等人提出的中间产品或零部件的贸易流动测度方法等具有较强的可操性并能在很大程度上表征当代产品内专业化分工的普及程度。其次,本章探讨了这种新型分工形态在普及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部门特征,通过部门层次的经验证据来揭示其在一些典型部门如服装、汽车、电子等部门的表现。
第四章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发展的影响。本章着重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于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选择、对于贸易政策形成以及对于全球多边贸易规则的影响。首先,产品内分工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体现为:(1)产品内分工对传统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适用性降低,也对产业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2)产品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集约化”增长。产品内分工引致的“可贸易性革命”、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企业的投入或产出组合调整的灵活性显著增强、产品内分工对关税削减效应的放大机制以及作为技术进步结果的产品内分工对于技术的“通约性”(生产区段的标准化)的反作用是产品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流量扩张的基本机制;(3)导致了国际贸易性质上的变化。其一,生产区段比较优势(由某一生产流程中的不同阶段的成本差异决定)亦对当今世界上贸易流动起着决定作用;其二,国际贸易与国际生产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三,中间产品贸易对世界制成品贸易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其次,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的影响体现为:一方面,产品内分工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比较优势的内涵,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一国在特定产品的生产阶段波谱(spectrum of production stages)的某个环节上拥有比较优势便是以使该国融人国际分工体系;但另一方面,仅仅参与国际生产链条的低端环节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静态比较优势的“锁定”效应以及与发达国家在垂直专业化分工(贸易)利益方面的非均衡分配等问题。最后,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提供了内生性贸易政策的应用环境,构成了推进贸易政策形成机制内生化转变的动力,也使得现行WTO规则凸显出不适应性。
第五章分析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的现实分工地位。本章指出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为我们客观考察中国的现实分工地位或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章从4个方面考察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的现实分工地位。第一,我们分别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生产区段国际分工、零部件加工与制造方面的竞争力角度从总体上考察中国工业部门的国际分工地位;第二,通过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来考察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技术结构转换,着重考察以电子机械产品为代表的中技术部门和以ICT产品部门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部门的贸易结构;第三,从实证分析角度具体考察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典型贸易形态即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作用,着重验证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增长效应在中国的实现;第四,从实证分析角度考察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制度结构相适应的跨国公司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对于中国的分工地位的影响与决定作用,包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加工贸易倾向对中国当前所处的分工地位的影响以及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生产链条在中国不同区域间的延展的差异对于中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我们的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从总体看,中国工业部门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自1992年以来逐年增加,中国在零部件和半制成品方面的进口的扩张及中国在零部件及半制成品方面存在的结构性赤字,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已较深地融人到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在零部件贸易方面存在的结构性赤字说明中国目前还是零部件的组装国而不是生产国(一般而言,零部件生产国在零部件贸易方面会是顺差),中国在零部件加工组装方面的RCA值和在零部件生产方面的RCA值验证了这一观点。这是从产品内分工角度对我国工业部门国际分工地位的总体概括。(2)从部门角度看,中国在以电子机械部门(中技术部门)和信息通讯(ICT)部门(高新技术部门)为代表的机电部门的出口能力的显著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融人跨国公司在这些部门的产品内分工网络的结果,验证了主流贸易理论中的“技术赶超”依赖于专业化分工的理论假说。但是,中国在上述机电部门的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组装环节,而在大部分电子机械零部件和ICT产品零部件的制造方面尚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在代表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的ICT产品零部件(典型的是半导体)生产方面,中国几乎没有优势可言,说明中国在这些产业依然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位置。(3)对加工贸易的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我们的理论推断: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通过提升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促进制成品贸易的规模增长和结构升级、推动我国整体对外开放进程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4)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方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了加工贸易方式在我国对外贸易形态中的重要性。(5)沿海与内陆地区人均GDP的差异同沿海与内陆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差异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生产链条在中国不同区域间的延展的差异构成了地区间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均衡的动力源。前4个分析结论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国际贸易性质的改变在中国的体现,即中国的制成品贸易增长同产品内分工引致的国际生产或制造范式的变革紧密相关,中国的对外贸易形态呈现出显著的“生产性”特征。这些一方面佐证了中国对外贸易超常规增长的内在机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性制造业加工基地的现实分工地位。第5个分析结论则验证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对于中国不同地区的分工地位的决定作用,说明区域经济增长的绩效与产品内分工引致的国际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尤其是生产区位安排的调整)密切相关,为我们提出了在国际分工深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协调区域间(区际)分工与国际分工的课题。
第六章探讨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转变及政策选择。首先,本章指出了在国际分工深化背景下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以及调整的方向,即实行以分工和技术进步作为支撑推动比较优势内生演进的内生比较优势战略。内生比较优势战略的基本内涵在于: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创造内生比较优势。也就是强调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以及整合国内不同区域间资源提高国际分工和区际分工的水平,促进技术扩散,进而涵养新的后发比较优势。其次,本章分析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政策选择。最后,提出了与产品内分工发展相适应的贸易政策形成的相应调整的建议,包括贸易政策与外资政策的宏观协调、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宏观协调以及贸易政策形成机制的内生化转变等。
摘要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本书研究的主要贡献
四、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产品内分工的内涵及其兴起和扩展的背景与原因
第一节 产品内分工概念的相关分析
一、描述产品内分工现象的相关术语
二、描述产品内分工现象的相关术语之间的细微区别
三、产品内分工概念的图形描述
四、产品内分工与其他分工概念的相关性
第二节 产品内分工兴起和扩展的背景及主要原因
一、产品内分工兴起的背景
二、产品内分工兴起和扩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 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二、理论框架
第二节 企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动机的理论分析
一、企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战略性动机
二、企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成本竞争动机
三、企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管理动机
第三节 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服务联系的规模经济与产品内分工
二、通讯信息基础设施与产品内分工
三、不完全合同与产品内分工
四、贸易壁垒与产品内分工
五、市场集中度与产品内分工
第四节 产品内分工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产品内分工的要素价格与国民福利效应
二、产品内分工的贸易条件效应
三、产品内分工的收入分配效应
四、产品内分工的增长效应
五、产品内分工的关税削减传导效应
第三章 当代产品内分工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基于不同方法测度的产品内分工的发展状况
一、以垂直专业化贸易指数度量的产品内分工发展状况
二、以加工贸易度量的产品内分工发展状况
三、以中间产品或零部件贸易度量的产品内分工发展状况
四、以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贸易度量的产品内分工发展状况
五、以综合方法度量的产品内分工发展程度
第二节 基于特定行业考察的产品内分工的发展状况
一、服装部门产品内分工的发展状况
二、汽车部门产品内分工的发展状况
三、电子行业产品内分工的发展状况
第四章 当代产品内分工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产品内分工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产品内分工模式对主流贸易理论的挑战
二、产品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集约化”增长
三、产品内分工导致了国际贸易性质的变化
第二节 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的影响
一、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内涵的拓展
二、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的影响
第三节 产品内分工对于贸易政策形成的影响
一、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一国贸易政策参与者利益格局的复杂化
二、贸易政策参与者利益结构复杂化对贸易政策形成的影响
三、产品内分工条件下贸易政策形成的内生性
第四节 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对WTO规则的影响
一、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现行WTO规则的不适应性
二、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将竞争政策纳入WTO框架的必要性
第五章 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第一节 中国工业部门的国际分工地位:产品内分工视角的诠释
一、双轨式贸易体制对于中国工业部门融人国际分工体系的影响
二、从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看中国工业部门的国际分工地位
三、从生产区段国际分工角度看中国工业部门的国际分工地位
四、中国在零部件加工组装与制造方面的竞争力
第二节 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的结构转换:部门视角的考察
一、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技术结构变化
二、以电子机械部门为代表的中等技术部门的贸易结构
三、以信息通讯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部门的成长
第三节 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作用:产品内分工:视角的评价
一、对加工贸易的总体作用的客观评价
二、对加工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的验证
第四节 跨国公司生产组织战略的调整对中国分工地位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加工贸易倾向对中国分工地位的影响
二、跨国公司的生产区位安排的集聚化趋势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分工地位的影响
第六章 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调整及政策选择
第一节 与产品内分工发展相匹配的外贸发展战略
一、关于外贸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的争论
二、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换一一内生比较优势战略
第二节 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积极融人全球生产体系的政策选择
一、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
二、推动中国企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体系的策略选择
三、推进国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贸易政策形成的相应调整
一、贸易政策与外资政策的宏观协调
二、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宏观协调
三、贸易政策形成机制的内生化转变
结语
一、本书形成的基本观点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