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如刀
(背景提示:一个叫熄的屠夫死后来到了地狱,他在地狱里学会了黑巫术。并偷了一把魔伞逃回了人间。他使用自己的魔法,散布瘟疫,攫取了那个国家的王位,并开始了对这个国家黑暗而残酷的统治。
熄黑暗统治的措施之一就是销毁这个国家的所有的书籍及其他带文字的东西。当全国的书籍被集中到王宫门前的广场上焚烧时,一部“大王书”却飞走了,飞到了一个名叫茫的放羊男孩附近,于是茫成了这部大王书的主人。茫是跟随舅舅长大的。
一些不愿意接受熄的黑暗统治的人逃到了王国边缘的山林中,他们的核心人物叫柯。柯有一条形影不离的灰犬。柯在寻找一位能够带领人们反抗熄的首领。当他发现茫是大王书的主人的时候,便认定茫就是他要寻找的那个人,于是他劝说人们跟随茫,组成了茫军,一起反抗熄的黑暗统治。
大王书是一部非常神奇的图书,它总是能在危急关头给茫以暗示,让他成功战胜熄军,保护茫军。有一次,茫军在金山受阻,根据大王书的提示,他们找到了三影人璇。璇的爸爸是歌王。歌王被熄军逼死。茫军收留了璇。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帮助茫军攻克了金山。)
1
当天,涣散而无望的茫军,重又振作起精神,夕阳西下时,再次踏上了向南方进军的征程。在柯的主持下,茫军的诸位将军们最后商量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将被王耽搁的时间追回来。新的银山作战计划诞生了。在这份作战计划里,每一寸时间,都是被敲定了的:明年春季来临时,必须攻克。
茫骑在马上,一副不答理人的样子。
但这个形象的出现,对于茫军将士而言,无异于在漫漫长夜里忽然看到冉冉升起一轮大大的太阳,无异于一只小船漂泊于无边无际的大海忽然看到了一线青黑色的、长长的海岸一样。尽管马上的茫——他们的王并不快乐,但他能一身戎装骑着马走在他们中间,依然一副王者的样子,他们就已经有足够的理由欢欣鼓舞了。他们朝他笑着,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冰冷着的脸。
行军一直不停地在进行,其间与熄军有过几次交战,但都是一些小规模的。茫军的进军路线是经过柯和其他将军们精心选择的,充满了想象力,而其中的核心安排,竟出自茫的智慧——这智慧来自于天地的教化,是风雪给予的,是山河给予的,是草木和羊群以及普天之下的大大小小生灵给予的。一些看上去还很孩子气的想法,却使沙场经验丰富的将军们感到愕然和惊诧。每每研究作战计划,只要有茫的参与,将军们就常有火花进发的惊奇。但将军们在看到茫的造化时,却并没有注意到柯对茫的循循善诱。由于熄军的思路一时根本对不上茫军的思路,集结的大军磨刀霍霍,严阵以待,但常常是白白地守候——茫军早从另外的一条路线悄悄地走掉了。茫军将一场战争变成了一场充满艺术性的游戏。熄军以为某一处一定有一场恶战,但茫军却就是不愿成全他们,虚晃一枪便如乌蛇潜入草丛,再次露面的地方,则完全不在熄军所料之中。熄军以为某一处,茫军肯定不会做什么文章,而事实上茫军恰恰在这里好好做了一番文章,结果是防守的熄军措手不及,不是全军覆没,就是四散逃窜。明明得知茫军大部队过来了,在这里布下重兵,但过来的却是茫军的小股队伍,且都是抹了油一般机敏迅捷的骑兵,眼见着就从眼皮底下跑掉了,也不知跑到了什么地方。在这段时间内,熄军居然有这样一种感觉:茫不仅指挥着茫军,还指挥着熄军。
熄军的思路,跟不上茫军的思路,就像猪跟不上狗,毛驴跟不上骏马,乌鸦跟不上雄鹰。
当然,这只是很久前与现在的情况。而此前一段时间,茫军的思路好像突然被熄军把握了,致使茫军一连吃了几次败仗——那正是茫心中一片荒芜,只有一盏红纱灯照耀、只有变幻无穷回响在耳畔的歌声,而将他的军队与职责几乎忘却得一干二净的时日。 现在,似乎一切又都好了起来。
想到熄军,茫军心中。一股智慧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茫军说:“熄是一头猪,熄军是一群猪!”
又火速行军了五天。由于一路上很少战事,茫军将士都感到日子过得过于平淡,兴致不高,行军速度渐渐慢了下来。柯骑着马,不停地催促着他们加快步伐。他日夜掐算着时间,不能容许有丝毫的耽搁。他心里很清楚,在这段时间内,茫军必须走完多少路程。他在马上催促那些委靡不振的士兵:“你们都是些什么?一群牛虻!非得闻到血腥味,你们才会嗡嗡乱叫,才会精神!”
这天。一个消息很快传遍茫军:明日将抵达一个叫橡树湾的地方。
这一回,还真是巫师团猜对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熄军的将军们总是对一个判断坚信不疑:茫军不会走橡树湾。一次又一次在预料之中的交锋,更支持了他们的判断:他们要与茫军进行一场恶战的地方,并不在橡树湾,而是在一个叫麦家渡的地方。来自四面八方的情报以及从军事上的常理来看,茫军只会走麦家渡。然而,茫军从一开始就确定是走橡树湾而不是麦家渡。为将熄军的心思引向麦家渡,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帮熄军坚定那个判断。有时,他们甚至适当地作出了一些牺牲。当熄军终于从迷局中醒悟时,他们欲要与茫军全面交战从而重创茫军的计划几乎已经不可能了。但,熄并未甘心。他依然急切地调集已被茫调动开的军队,企图要在橡树湾这一片狭长地带收拾茫军。
随着大军日益接近很久之前就一直企盼着的橡树湾,茫也变得意气风发。他挺直了身子骑在马上,连日苍黄的脸色一下子变得红润而有光泽。那双冷漠而忧伤的眼睛,却如潭水被清风所吹,闪耀着生动而富有活力的光泽。一直紧绷的嘴角,也终于流淌出笑意。白马载着他,或缓行,或急驰,无论是缓行还是急驰,在茫军将士的感觉里,他都像他们的灵魂在他们周遭的空气里飘荡。这使他们感到踏实,感到光明,感到欢欣鼓舞。
白马载着他,所到之处,都是虔诚的敬礼与欢呼。
茫一点儿一点儿地重又想到了:我是王!
当他终于又意识到这点时,他觉得一切都又改变了,他的身体,他的心灵,都有了别样的感觉。他甚至觉得这天空、大地,所有的一切也都改变了,它们是那么的博大神圣,那么的庄严肃穆。
骑在白马上,他的视野里,常常不是他的军队,而是太阳、月亮、起伏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和在天空翱翔的鸟群。
一个已经有点儿老态龙钟的老兵,在看到茫骑在马上,停留于一棵枫树下时,感叹道:“我们的王,说是个孩子,真像是一个孩子,说是个王,又真像是一个王!”
P1-4
朗读的意义
曹文轩
关于阅读的意义,我们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阐述: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人的经验的壮大;阅读还有助于创造经验;阅读养性;阅读的力量神奇到能改变一个人的外形;在没有宗教情怀的世界里,阅读甚至可以作为一门优美而神圣的宗教……
可在今天这个有着无穷无尽的诱惑的世界里,人们对阅读却越来越疏离了,甚至连中小学生们都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了。这个情况当然是很糟糕的,甚至是很悲哀的。
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
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你对他讲阅读的意义,有用吗?就怕是你说到天上去,他大概还是不肯阅读的。可是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设想:一个具有出色朗读能力的语文老师或者是学校请来的一个著名演员,在他们班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部小说里的片段,那是一个优美的、感人的、智慧的、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那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深深吸引住了,朗读结束之后,他就一直在惦记着那部小说,甚至急切地想看到那部小说,后来他终于看到了它,而一旦他进入了文字世界之后,就再也不想放弃了。于是,我们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个孩子的阅读乃至成长抱了希望。
朗读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日常行为。
2006年9月,我应邀参加了第六届柏林国际文学节。在柏林的几天时间里,我参加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朗读会。他们将我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以及我的一些短篇小说翻译成德文,然后请他们国家的一流演员去学校、去社区图书馆朗读,参加者有学生,也有成年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成年人。在我的感觉里,朗读对他们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一件经常的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四五人、五六人、十几人、上百人坐下来,然后听一个或几个人朗读一篇(部)经典的作品,或一段,或全文。可见朗读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一种日常的、同时也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行为。
“‘语文’学科,早先叫‘国文’,后改为‘国语’,1949年后改称‘语文’,从字面上看, ‘语’的地位似乎提高了,实际上, ‘重文轻语’是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 (刘卓)
“语文语文”,“文”是第一的,“语”是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重“文”轻“语”,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在很多时候,把“文”看得十分重要,而把“语”给忽略掉了,甚至是贬低“语”的。“巧言令色”,能说会道,是坏事。是君子,便应“讷于言而敏于行”。“讷”——“木讷”的“讷”,便是指一个人语言迟钝,乃至沉默寡言,而这是美德,认为这样的人是仁者。
“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这便是中国人数百年、数千年所欣羡的境界。当然中国也有极端的历史时期是讲究说的。说客——说客时代。那番滔滔雄辩,口若悬河,真是让人对语言的能力感到惊讶。但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还是不太喜欢能说会道的人的。“讷”,竟然成了做人最高的境界之一,这实在让人感到可疑。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很让我着迷,着迷的就是奥巴马的演讲。他的演讲很神气,很精彩,很迷人,很有诗意。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总统竞选,就是比一比谁更能说——更能“语”。我听奥巴马的讲演,就觉得他是在朗读优美的篇章。
说到朗读上来——不朗读——不“语”,我们对“文”也就难以有最深切的理解。
我去各地中小学校作讲座,总要事先告知学校的校长老师,让他们通知听讲座的孩子带上本子和笔。我要送孩子们几句话。每送一句,我都要求他们记在本子上。接下来,就是请求他们大声朗读我送给他们的每一句话。我对他们说:“孩子们,有些话,我们是需要念出来甚至是需要喊出来的,而且要很多人在一起念出来、喊出来。这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对我们的成长是有用的。”
当我们朗读时,特别是当我们许多人在一起朗读时,我们自然就有了一种仪式感。
而人类是不能没有仪式感的。
仪式感纯洁和圣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那些玩世不恭、只知游戏的轻浮与浅薄的时代,有了一分严肃,一分崇高。
于是,人类社会有了质量。
这是口语化的时代,而这口语的质量又相当低下。恶俗的口语,已成为时尚,这大概不是一件好事。
优质的民族语言,当然包括口语。
口语的优质,是与书面语的悄然进入密切相关的。而这其中,朗读是将书面语的因素转入口语,从而使口语的品质得以提高的很重要的一环。
朗读着,朗读着,优美的书面语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口语,从而提升了口语的质量。
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
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
朗读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淘汰那些损伤精神和心智的末流作品。
谁都知道,能被朗读的文本,一定是美文,是抒情的或智慧的文字,不然是无法朗读的。通过朗读,我们很容易地就把那些末流的作品杜绝在大门之外。
北大出版社打造这套丛书,我之所以愿意从我全部的文字中筛选出这些文字,都是一个用意——
以这些也许微不足道的文字,去迎接一个朗读时代的到来。
2009年5月8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曹文轩的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无论是描写世间风物,还是刻画人物心灵,都因细腻、新颖、深刻,而让读者怦然心动。他的作品很有中国写意画的味道,让人读了觉得是那么的纯净、唯美。“在一个很喧嚣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温馨的、很优美的、很抒情的,一种田园的、精神的东西”。因此,阅读曹文轩的作品,现代孩子的童年和先辈的童年便水乳交融,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而能够把这些融会到一起的是人的情感和人性之美。
曹文轩不仅仅追求作品的内在美,同时也希望这种内在美能够以美好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孩子的阅读尤其如此。因此他提倡未成年人进行朗读。因为对于孩子而言,朗读很重要,它能把孩子从声音世界引入到文字世界,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天然语感,有助于净化民族语言,有助于孩子更加亲近母语。
以为读者奉献一个唯美的有声世界为宗旨,北京大学出版社特邀请曹文轩先生从其所有作品中挑选出最适合青少年阅读和朗读的作品,并将部分内容由专业播音员进行朗读。本套丛书共八册,按照成长、人生智慧、情感、生命等主题架构,既有其已经出版和发表过的作品精粹,也有其最新创作。突出了作品对读者的成长意义。
本书由作者亲选全部作品精华,并增加十余篇最新作品,作者首套配音朗读、彩色手绘作品,突出生命、情感、成长、情趣、哲思、崇德、尚美、精神等主题。
由作者从其所有作品中挑选最适合青少年阅读和朗读的作品,并将部分内容由专业播音员进行朗读示范,做成音频光盘随书赠送。丛书是按照成长、人生智慧、情感、生命等主题架构,既有其已经出版和发表过的作品精粹,也有其最新创作。突出了作品对读者的成长意义。
从曹文轩作品中精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按主题编排成书并挑选一定篇幅内容诵读并制作成光盘随书赠送。主题内容包括面对灾难、悲悯同情、青涩时光、怡情审美、童心童趣、坚忍执着等。这些内容是青少年、学校、父母们关心的领域,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