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个人的吃饭问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虹影//车前子//吴小曼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或许是“吃”这件事过于平常,我们常常忘了“吃”这一概念实际上是可以分解为动词、名词、形容词三个层面的。

本书中,作家虹影为您提供的关于吃的动词性解读,会从一个相对女性的角度,告诉您美食一定是用心“做”出来的,而与朋友一块做饭、吃饭时的情态、环境,也是决定一次美食经历的重要元素;诗人老车则声称,所谓美食一定是考究出来的,其内容也更偏重于对所吃食物或对象的历史或民间考证,故为名词“吃”;媒体人吴小曼则异想天开,把吃饭问题与一些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思考,浮想联翩。

希望对“吃”这一概念的分解性架构,能更有效地刺激您的味蕾,从而让您的味觉变得更丰富、多元。

内容推荐

吃饭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惟其日常,所以非同寻常。

书中的三位作者,或者是功成名就的作家、诗人,或者是从业资深的媒体人、专栏作者,而除了舞文弄墨之外,他们的另一共同点是好吃、会吃,又都能写得一手关于吃的好文章。他们平时偶有聚餐,聚餐时经常能碰撞出很多关于吃的有意思的话题,本书的基本创意就是这种有意无意碰撞的结果。

目录

虹影:动词“吃”

美食是做出来的

 好菜与柔软心肠

 写作与做菜

 厨房之舞

 一个女人的厨房

 在伦敦有一位美厨娘兼好作家

 朱家外婆

 他年的团圆夜,今年的团圆夜

 英国菜及其他

 我有一种橄榄树的心态

车前子:名词“吃”

美食是考究出来的

 路上

 吃它一年

 乘风凉

 慈姑与鸡头米

 咸菜雪菜

 初一

 一只流淌着水红色的菱角

 泥沙俱下

 吃老酒

 老茶馆

 在假山石后边吃茶

 饼干故事

 糖

 软糖

 美味女性化

 一天的饮食

 大盘鱼

 他们吃糖我吃盐

 螺蛳过酒,前世未修

 鱼头砂锅

 生日在饭桌牌桌之间

 乡下菜

 故乡的野菜

 如忆故人

 吃乱了或者抄袭之桌

 吃扁豆时候的习惯

 深处游行它的蔚蓝色

 青橄榄青木瓜青女子

 东山杨梅

 西山枇杷

 中秋节的吃物

 酒及其

 回忆年夜饭

 袜底酥、麦地蔬、绿油油的麦饼

 去吃一碗面

 绿杨馄饨

 寿桃,咸鸭蛋与童谣

 山芋的白吃甜吃与咸吃

 橘红糕海棠糕脂油糕黄松糕桂花白糖条糕蜂糕

 水磨年糕扁豆糕

 大饼油条粢饭汤团面衣饼南瓜团子蟹壳黄等

 吃喝成了斗争

 吃是种怪癖4

 大鲜小鲜

吴小曼:形容词“吃”

美食是想象出来的

 吃物平等博爱

 面包是基督的身体

 脆弱的中产胃

 二奶菜

 爱在火锅里

 吃的视觉

 吃物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韩国大酱的世界味道

 不想去酒吧

 女人·诗人·北京餐厅

 米粉与女人的瓜葛

 气味美女与泡菜汤

 饮食男女

 煮妇与煮夫

 今夜饭未央

 去酒吧还是教堂

 小资的哈根达斯

 一饭炒天下

 食物是最好的诗歌

 猜忌水煮鱼

试读章节

小时家里不仅像囚室,生活更困难,不可能拥有单独的厨房。一个院子十三户人家有两个厨房:一大一小。我家分在大厨房,与院子后部的人共用。那厨房差不多二十八平方米,炉子一个个并排着,还有三个自搭的小炉子。墙被熏得黑黑的,灶神爷无人烧香,已经面目全非。每家靠柴和煤球烧饭,灶面脏,三合土的地面也脏极了。不过厨房是院子里最热闹地方,东家偷西家的菜、盐、煤,吵一场恶架是肯定免不了的,边吵架打架边做饭菜,是常事。

多年前我就想:有一天我定要拥有一个真正属于我的厨房,不必每天蹲在灶坑前煽火,不烧煤球,要想有火,按个键,温暖的火就来了;锅碗筷盘子皆有,鱼鸭鸡肉新鲜蔬菜不可少。这厨房包容了那个脸色苍白的少女的梦想。

多年后,我到了英国,在伦敦郊外,用写书的稿酬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这房子有一个大玻璃房。我自然也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厨房:有抽油烟机、洗碗机和微波炉,大小不一的柜子,两个冰箱,应有尽有,切菜的地方很宽大。厨房非常亮,挂了三幅北欧流行的超现实风格的画,靠窗的地方挂了一个铜框灯,阳光照射进来,灯上的玻璃泛出许多颜色。站在这儿,可望见花园。一回头,正对着的墙上是一个铜铸的老虎面具。

厨房和饭厅本来有一个大窗口相连。入住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厨房和饭厅隔开,用一块很大的玻璃放在中间,玻璃可移动,直接从厨房里把饭菜递到饭厅,像食堂的厨子通过窗口往外递菜。久看腻之,我嫌别人可在厅里看见我在厨房里面做事。于是,我就放了两个书架,从厅里往厨房里看都是书,我却能通过玻璃看见饭厅的人,既神秘又有偷窥的感觉。

厨房好像是我的闺房,带有“女红”色彩,只有跟我亲密的女友,才让她进来,绝对不喜欢男人到我的厨房里来,唯有我的爱人除外。他偶尔会在我做饭的时候待在厨房里面,一般都是手里拿着书,坐在独凳上,就边看书边跟我说话。

我喜欢做菜,边做边打扫,做完了菜后,厨房总是干干净净。若有客人来,我不会把菜一下子全上来,而是一道一道地上。我喜欢让人不停地吃最新鲜的、带些羞涩的菜。不了解我做菜的客人,都以为马上就快没菜可吃了,他们觉得我真吝啬,就那么一点点。可一会儿,他们的眼光变亮了,心也放平稳了,待我上第三道菜的时候,他们想吃都吃不了了。

我做菜从不放味精,妙诀在放盐上。有的菜在下锅前放盐,有的菜在放油之后,有的菜在炒的时候,一般都不在菜快上盘时放,否则味道不如所期望的。比如炒肉片,可在最先搅和淀粉时把盐放在里面,但人说这样肉会非常的老,不过稍放点香油在里面,看好火候,肉就不会老。

我喜欢做菜,完全是天性。即使去朋友家,我总是希望主人能让我也做一做。拿手菜也很多,比如海鲜水锅、烤鸭子、凉拌菜、素炒蔬菜,很多人都吃过,吃过就难忘,比如烤鸭子不是垫黑木耳就是粉丝。

从来吃都不仅仅只是充饥,吃是一门很高超的艺术,吃的学问太大,保持吃的欲望,吃得好,吃得妙,吃得有文化。有女子为了减肥,喝难喝得要命的减肥苦汤,给我的感觉就像这人真不会做人,也真不懂得吃,如此痛苦不堪,又没有达到瘦身,真是可怜,枉来世上一次了。

记得最愉快的一次吃,是在马德里。当时大冬天,马德里最漂亮的餐厅由一个旧火车站改建的,高而宽敞的全玻璃房顶,耸入云天的热带植物和花卉。

那天傍晚,华灯初放,英俊的男侍者领我和西班牙的出版家到预先订好的位于二楼的座位。我从回廊望下去,那么大的空间几乎座无虚席,而且室内温暖如春。头道菜端上来了:西红柿里放了海鲜。那奇妙的感受,我现在还记忆犹新,西红柿红,透明,鲜得滴水,用骨头做的盛有粉红色调料的调料,一片夏天才有的粉花叶,绝色美艳。我很想知道完整的西红柿里的海鲜是怎么放进去的。问侍者,侍者含笑,故意不作回答。我左瞧右瞧却怎么也找不到开口。真是有趣又有点惊喜。我的出版家朋友有趣地瞧着我,连连道:你喜欢吗?真好。

在饥饿中活过来的人,对美食总怀着特殊感情。饥饿的体验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吃的原则是必须健康、重视质量,讲究色彩,产生快感。之所以用“快感”而不用“幸福”、“快乐”,是想强调那一瞬间的感觉,还有随心所欲,独一无二。

在我小时,在重庆野猫溪那条街,有一户人家,属于半红半黑。半红是家里有嫁给人城的解放军军官的,半黑是本来成分是地主。所以家境比起街上邻居,算最好。邻居都不跟这家人往来,司样这家人也不与其他人说话。可这家人对我却不错,有一次,我从后院溜进他们的厨房。这家的外婆一人正在炒鸡蛋。又黄又香,她让我尝,脆极了。我问她怎么她的鸡蛋不一样呢。

她以前吃惯了美味,现在雇不了厨子,所以只得自己敞,做起来虽不如专门的厨子好,但也得心应手。

她人生得俊俏,当时六十岁的人,脸上居然没有皱纹。她九十岁过世,我是听家人说的。以后回重庆,路过她家,那儿已住进别的人,那一家人早就搬走了。

我从不看菜谱,看菜谱做菜失去想象力。我蒸饭也跟别人不一样。西红柿的皮剥掉之后,一切为二,放在泰国米上面,用过夜茶水,再加点橄榄油、盐,饭蒸出来,香气四溢,颜色好看,有一点酸酸的味道,米粒不硬,也不黏。

比如做茄子:先把茄子洗干净了,放在锅里煮。十分钟后,熟了,撕成一丝一丝。茄子有一个把儿,其实也挺好吃,不要扔。把茄子丝装好盘,放点醋、糖、香油、蒜、辣椒油和花椒油,一拌,就可以吃了。讲究一点,茄子烤比煮味浓。把茄子放到烤箱里烤得皮焦焦的,取出,把皮剥了,再撕。把已煮好的龙虾头里面的汁和西红柿汁在一起拌,浇到茄子上面,再把龙虾里的肉取出,也放盘子一边,再放一枝又嫩又好看的香菜。这道菜就等有这口福之人了。

P9-13

序言

吃饭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惟其日常,所以非同寻常。

先往小说,吃饭关系到个人健康,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也是永恒的真理;再往大了说,吃饭又是一门大的学问,口感、色泽、氛围……总之,没有一点烹饪、营养乃至历史知识的准备,吃饭就真的只是一个动作,乏善可陈,所以市面上才会有那么多关于吃饭的书,实用的,务虚的,不一而足。

本书宗旨介于实用与务虚之间,既不想把吃饭问题拔得太高,又不想仅仅拘泥于吃饭的基本功能,如果吃饭这件每日必修的事,能再多点追求,多点理想,吃饭也能吃得更活色生香一些,于身体也更有益。

基于这样一个想法,编者邀请了平素的三位好友,分别从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吃饭问题的看法。

三位作者,或者是功成名就的作家、诗人,或者是从业资深的媒体人、专栏作者,而除了舞文弄墨之外,他们的另一共同点是好吃、会吃,又都能写得一手关于吃的好文章。他们平时偶有聚餐,聚餐时经常能碰撞出很多关于吃的有意思的话题,本书的基本创意就是这种有意无意碰撞的结果。

或许是“吃”这件事过于平常,我们常常忘了“吃”这一概念实际上是可以分解为动词、名词、形容词三个层面的。

本书中,作家虹影为您提供的关于吃的动词性解读,会从一个相对女性的角度,告诉您美食一定是用心“做”出来的,而与朋友一块做饭、吃饭时的情态、环境,也是决定一次美食经历的重要元素;诗人老车则声称,所谓美食一定是考究出来的,其内容也更偏重于对所吃食物或对象的历史或民间考证,故为名词“吃”;媒体人吴小曼则异想天开,把吃饭问题与一些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思考,浮想联翩。

希望对“吃”这一概念的分解性架构,能更有效地刺激您的味蕾,从而让您的味觉变得更丰富、多元。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