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带领一双儿女的游学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会持续地体现在他们的成长中和成年后。生活在国外的孩子可以游学回国,生活在国内的孩子可以在国内游学,也可以游学出国。中华民族的下一代有条件也应当成为具有宽广视野的新一代。
本书正是作者亲身实践、观察、研究、思考游学教育的总结,也为那些渴望孩子全面发展的家长与老师探索了一条成才的新模式,提供了一份十分难得、非常实用的启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 |
分类 | |
作者 | 王辉耀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带领一双儿女的游学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会持续地体现在他们的成长中和成年后。生活在国外的孩子可以游学回国,生活在国内的孩子可以在国内游学,也可以游学出国。中华民族的下一代有条件也应当成为具有宽广视野的新一代。 本书正是作者亲身实践、观察、研究、思考游学教育的总结,也为那些渴望孩子全面发展的家长与老师探索了一条成才的新模式,提供了一份十分难得、非常实用的启示。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通过亲身实践阐述游学教育的作品。从女儿王安琪与儿子王安东先后出生以来,作者为子女设计了一条以成长为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以接受多元化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为主题,以游学教育为主要形式,根据孩子兴趣与特长因材施教的教育路径,先后带着孩子游学了国内许多地方,和加拿大、美国、法国、西班矛、希腊、埃及等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短短两周的语言培训班到进行为期一年的插班正式学习,另外还参加过十几次不同特点的夏(冬)令营。 在游学过程中,安琪和安东不但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掌握了至少3种以上的外语,结识了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的朋友,拥有一般同龄人难以比拟的跨文化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跨国界的人脉与生存适应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国际化人文素养与理财意识。2008年,刚满18岁的安琪,目前已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名牌大学录取。这是作者多年来坚持游学教育的一种收获,也是其游学教育理念的最好证明。 本书正是作者亲身实践、观察、研究、思考游学教育的总结,也为那些渴望孩子全面发展的家长与老师探索了一条成才的新模式,提供了一份十分难得、非常实用的启示。 目录 自序 第1章 在游学中体验多种校园文化 一、在国内体验不同的校园文化 1.幼儿园:中国老师的嗓子与外国教室的圈子 2.花与刺:究竟把什么送给孩子 3.排名榜上争个龙头望 4.住校:培养自我独立意识的开始 5.读上海中学,看海派文化 6.重在参与的香港耀中 7.人太英语角的新锐 二、亲历北美校园文化 1.玩乐奖让安琪摆脱孤独 2.当孩子家长的班长 3.从show and Tell中学会演讲 4.四年级就做“三文鱼专案” 5.国外“学年制”的编班特色 6.小学生也过“情人节” 三、经历欧洲校园文化 1.读法国学校先过IQ关 2.EABJM:离北美很远,离中国很近 3.图上旅游中国 4.海岛采风:小学生集体出书 5.读拉松: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6.在西班牙上学:少年胜于成年人 第2章 游学夏令营乃学生必不可少的补充 1.学会独立:六岁离家当“营”员 2.国情教育:江南风雨天府情 3.民俗体验:京华烟云,塞外篝火 4.探险阿拉斯加,泛舟冰河 5.意志磨砺:城郊骑马,滑雪锻炼,山地“飞”车 6.思维训练:当个记者不容易 7.锻炼自信:语言优势带来自尊与朋友 第3章 在游学中体验社区参与 1.选区择校:给孩子设定良好的成长环境 2.社区参与:爱心培育从身边开始 3.教堂是社区交往的窗口 4.社交是学习外语的捷径 5.在巴黎圣母院过圣诞 6.埃菲尔铁塔披上中国红 7.巴黎超值的“步行一日游” 8.诺曼底最长的一天 9.到希望小学教英语 第4章 游学胜读万卷书 一、东方亚洲 1.香港:混血儿更易成功 2.台北故宫历史课 3.马尼拉日落大道旁的乞儿 4.从韩流到性格磨砺 二、初识美国 1.人生若峡谷 2.黄金海岸美国梦 3.不赌就是赢 4.打捞沉没的历史 三、粗读欧洲 1.寻找安妮和于连 2.新旧巴黎的魅力与张力 3.抚摸德意志的伤痕 4.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四、精读英国 1.大英博物馆——中国古代三大发明? 2.伊顿中学的“顶级”学生 3.剑桥的爱心纸片 4.宁愿失掉印度,也不愿失掉莎士比亚 五、再识美国 1.白宫里的“坏”孩子 2.双子塔与纽约客 3.不放过带小孩参观世界顶尖学院的机会 六、游学古埃及希腊 1.埃及已“神光”不再 2.雅典:老师与真理 第5章 在游学中学习财商 一、学会理财 1.假如凡·高财商高 2.华尔街股市现场课 3.换外汇的小算盘 4.跳蚤市场砍价没商量 二、学会经营 1.麦当劳叔叔卖什么 2.巴黎的诚信 3.欧洲小国:一招鲜吃遍天 4.北国游学学会维权 5.去爸爸公司实习 第6章 在游学中锻炼情商 一、学会适应 1.让孩子大胆走出家门 2.男孩不许哭 3.突发事件要沉着 4.单飞中学会自我保护 5.苦旅是一笔人生财富 二、学会合作 1.学会与国际家庭打交道 2.EABJM:小联合国里的国际竞争 3.竞选胜了巴西大使的女儿 4.埃菲尔铁塔下的美欧亚组合 三、学会交友 1.社交从生日Party开始 2.友谊让异国的陌生走开 3.善待比较另类的同学 4.带上朋友去度假 5.青春少男少女交友的把握 第7章 在家国万里游学中寻根 1.第一次寻根:江南忆 2.第二次寻根:天府吟 3.第三次寻根:岳麓行 4.第四次寻根:黄河梦 第8章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 1.北美中学生上大学是如何准备的 2.安琪的哈佛时光 3.培养安东爱运动的兴趣 4.如何在课外活动中取得突破 5.做个美丽的姑娘 6.带着流浪狗散步 7.安琪的模拟联合国 8.特别,为你打开大学之门 9.考上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试读章节 看着哭笑不得的家人,我不由得心里一惊:为什么小安琪这么不愿意上幼儿园呢?我和孩子的妈妈费尽心思挑选的这家幼儿园在硬件上可是一流,难道是教育方式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抽出时间认真了解一下。 经过了解,我发现安琪所在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如同牧人牧羊,只是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看管,几乎谈不上什么幼儿教育。一天,小安琪回来抽抽搭搭地说,吃午饭的时候,她老是抓不好筷子,幼儿园的老师就骂她是小笨猪! 小笨猪?难道我的安琪有这么差劲吗?对于一个不满3周岁的幼儿来说,她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训斥。因为年幼而打击她的自尊,无疑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于是,我决定立即为安琪转校,我必须让她接受更正规的幼儿教育! 我将安琪转到了另一家幼儿园,这里更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安琪上学的兴致明显提高了很多,每天下午回来经常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表演新学的歌舞,性格也开朗多了。后来,安琪又先后在北京上过双榆树南里、小星星、方庄等几家幼儿园。我想:孩子总是最天真、最纯洁的,幼儿园的教育怎样,她所表现出的状态就能告诉我们。昔日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我如今不过是效仿古人,希望能为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个更适合她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做一个父亲应做的事情。 安东长大一些后,我同样将他送到了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和’安琪一样,小安东对这些幼儿园或多或少都有不“感冒”之处。有一次安东发了烧,难受极了,他鼓足勇气举起小手向老师说要回家。老师给他测体温,说只有37度多,就是不让孩子回家。直到安东吐了,那老师才打电话叫孩子的爷爷接他回家,还“教导”我们说不能娇惯孩子,让孩子觉得一生病就可以不上学了,把孩子爷爷气得半天没说话。 安东还算是情况好一些,他一个要好的小朋友在课堂上想上厕所,但因为害怕不敢报告老师,结果尿在裤子上,大家都笑话他。试想,一个小孩子,怎么能经受这样的心理压力呢?安东总是说,老师像个监工一样,天天查他们的衣服、头发,经常大吼大叫地训斥他们,吓得大家都不敢吭气,更别提和老师说心里话了。 或许是因为安琪、安东都曾上过加拿大的幼儿园,才对国内幼儿园有着如此逆反的感受。 在加拿大,孩子是至上的,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孩子为中心,“尊师重教”的概念远没有孩子的自尊与兴趣来的重要。有一次,我同安东的老师谈话,恰巧一个孩子过来请老师帮他系鞋带。那位老师立刻蹲下身去,认认真真地帮孩子系好鞋带,把我冷落一旁。当时我心里就有所触动,如果是在中国,孩子得到的答案是否会是:“没看见老师在和家长谈话吗?大人忙的时候小孩子不要跑来添乱,自己难道就不会系鞋带?” 不仅仅是重视孩子的自尊,在西方的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因势利导的快乐教学是主流教育方法。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课堂模式是多样的,气氛是活跃的。安琪、安东所在的加拿大的学前班座位摆放都是圆形的,小朋友和老师坐成一圈,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是中心,而且他们每周都要轮流换位,使每个孩子都能坐到自己想坐的位置上,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与他人是平等的,与老师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 与此相比,国内的教室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讲台,高高在上的老师。教室里密密麻麻的排满了桌椅,孩子们永远都是两手抱臂,木头人似的坐着,众星拱月般的围着老师。有的学校甚至将成绩的好坏作为孩子座位安排的标准,把孩子们圈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或许,有人要问,这样的国内转学、国外游学对小小年纪的孩子真的有用吗?教会他们有自尊是不是也过早地教会了他们叛逆呢? 其实不然。所谓叛逆,不过是孩子们在自我成长中渴望得到自我认可的一种方式,如果从小进行好的引导,这种叛逆就会成为一种独立意识,是一种能力。在国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几乎很小就有单独的睡房,从小就锻炼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此外,国外的文化特别注重孩子交自己的朋友。国外的家长不会像国内的父母一样,从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各方面来约束自己的孩子交友,只要能够彼此玩得开心,能够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国外的家长们都会鼓励孩子在学校交几个属于自己的好朋友,也由此培养了孩子独立的人格,让他们知道要学会独立。这样,在未来的成长中才能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更多的烦恼。 还记得小时候,班级的黑板报上一直有这么一个角落,不大的空白上划出一道分水线,一边写“花”,一边写“刺”。无疑,“花”就是得到表扬的好孩子,“刺”就是受到批评的差学生。每周评选一次,看看哪些孩子是“花”,哪些孩子是“刺”。 安琪、安东姐弟俩渐渐大了,由于从小在加拿大生活,我担心他们会生疏中文,生疏我们自己的文化,于是我把他们接回国,安排他们在北京芳草地小学上学。芳草地小学是北京很有名的一所公立学校,因接纳很多国外使馆工作人员的子女而享誉一方。这是一所全中文的学校,中文教学效果非常好。我希望刚从国外回来的安琪和安东能在这所全中文的学校里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别。 而孩子们最先感受到的中西文化竟是“花”与“刺”的差别。 国内公立学校,或者说国内学校更多的是重视对学生的批评,而不是对学生的普遍表扬。在安琪的记忆中,北京的老师对她的态度还好,但是却很少表扬她,倒是常常因为安琪的汉语不太好而数落她。安琪一度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从国外回来,比不上其他一直在国内接受教育的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琪渐渐发现,不管是谁,想得到老师的表扬都是很难。相反,班会上更多的是老师拿着班级日志,挨个批评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连一丁点小事都不放过,仿佛真的是在那里挑“刺”。 一位当老师的朋友曾私下告诉我:“孩子可不能随便夸,不是做得非常好,不要随便表扬他们。要不然他们会不知天高地厚,给鼻子上脸,以后可就没法管了。”我不由心想,这可是比较典型的传统观念。 不知为什么,中国有些学校的表扬和奖励就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粮食,任凭你怎么努力,也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那么一点点。相反,批评和惩罚在国内很多学校的使用倒是不吝啬,而且使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一个批评就可以分为不点名提醒、点名、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直至开除;范围也是不断扩大,从个人谈话到小组批评、班级批评、年级批评直至全校大会批评。好像那些孩子们都有通天的本领,需要设置出这样多的方法,才能把他们的“刺”一一挑出来,一一清除干净!P6-9 序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苏东坡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还有句浅显的名言:“实践出真知。”人当然不可能仅靠“道听途说”,就能深入了解这个世界。 “学习”这两个字,原本源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习”的意思不是复习,而是“实习”和“实践”。换句话说,学习本身就暗含“游学”之义。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能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的也只有游学。自中国有私学和大众教育以来,孔子就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开拓视野,增进学识。这也是我们带领孩子进行游学的目的之一。 古今中外大量杰出人物的传记,也清晰地记录了他们在青少年时代拥有过的游学经历。唐代大诗人李白年少时即走出蜀地,26岁“仗剑出国,辞亲远游”,用3年时间“南穹苍梧,东涉溟海”,16年漫游大江南北。这些丰富多彩的游历生活和广泛的社交活动造就了他自由傲岸的性格和雄奇豪放、瑰丽绚烂的诗风。 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我还发现不论是孔子周游列国、玄奘西天取经、容闳留学耶鲁,还是耶稣各地传教、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都从游学当中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收益。正是游学四方的人生经历,磨炼了许多杰出人士的意志,开阔了他们的眼界,锻炼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游学也铸就了他们的辉煌人生。正如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大家之一严复所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与东方人多在成年之后游学不同的是,由于古代西方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他们大都在少年时即开始游学。亚里士多德11岁时即外出求学,一边周游各地,一边学习,掌握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一代乐圣莫扎特6岁时就随父亲和姐姐周游欧洲,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行演出。还有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他幼年丧母,从未进过学校,但很小却走遍了全瑞士,并到过法国很多地方,结识了狄德罗、伏尔泰、孔狄亚克等启蒙思想家。近代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3岁时就随父亲到欧洲旅行,5岁到白宫晋见克利夫兰总统。华尔街金融霸主J.P.摩根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游历欧美.广泛的阅历练就了他锐利而坚定的商业眼光。正是广泛的游学,让他们拥有了精湛的学识和远大的胸怀。 游学已成为一种潮流 其实,游学在当今世界已成为一种新潮流。游学教育既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开展,成为正规教育的一种大众化补充;也日渐进入世界各国的正统教育体系,例如马来西亚至少联合了31所英国高校,开设在本国就读2年、英国就读1年的2+1课程;欧盟在1987年就设立了“伊拉斯谟”计划,推动欧洲学生到国外学习3个月到1年,到2004年为止,已有31个欧洲国家、120多万名学生以及2000个高校参加了该游学计划。 游学在中国也开始成为一种潮流,并且呈现出地区的国际化程度越高、游学生的平均年龄越小的趋势。比如港、澳、台地区往往将未成年的孩子送到英美读中小学,内地留学生则更多是大学毕业后才出国读书,其次也是高中毕业后才去国外上大学。据《华声报》报道的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的留学调查报告,在上海市的出国留学生当中,20~24岁的留学生数量最多,占60.8%;其次是15~19岁,为27%;25~29岁为10.1%,而15岁以下的所占比例仅为0.1%。而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调查的结果则是,2005年全港约有74000名25岁以下的学生赴海外读书。就年龄分布而言,以16~20岁及21~25岁两个组群为数最多,分别占到42%。 为人父母伊始,借着穿梭于香港、北京、加拿大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机会,我开始留心考察各地的教育现状,并且凡有合适的机会,我都会与新朋旧友探讨有关孩子教育的问题。 我始终在探寻和设计一条能帮助孩子成长的最佳路径:能不能使他们既能成为市场经济时代和国际化时代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且少走一些本不该走的弯路?能不能通过各种努力,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培养他们成年后自我设计和发展的能力,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美好的人生? 今天,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现代交通和互联网的便捷使人类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更需要我们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相互合作,更需要我们走出家门,去开拓我们的眼界和视野。而对于孩子的培养,不妨通过游学,到外地,到外乡,到外省,到外国去,而这些出游开始得越早越好。 因此,每个家庭对自己的子女,都可以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设计游学计划。对于我来说,只要有机会,每年春夏冬三个假期,基本上都是带着女儿安琪和儿子安东四处游学,足迹遍布国内和美、欧、亚、非四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我对这类旅游做了些记录,写成了这本书。当然,我的体验也有一些局限性,有些观察不一定准确,希望把我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虽然国内很多家庭还不是很富裕,但送孩子“走出去”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哪怕仅仅是出去旅游或者见识一下。2007年中国出国旅游者已达3000多万人次,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出国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有游学条件的家长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出国几日游”或“国内几日游”上,尚未将旅游和孩子的教育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国内教育和旅行机构也应该设计一些适合的国内和国际游学项目来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条件的话,最好给孩子一两次游学的机会,不管是在国内游学,还是在国外游学,都会有一定的效果和收获。 过程就是培养,见识就是收获 在带安琪、安东游学的过程中,我读到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的研究报告。报告着眼于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未来21世纪的发展目标,既从各国实际出发,又注意可行性,向高层决策者提供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行动依据。该报告中提出了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观点: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应该是——学会求知(1earningto know)、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1earning to livetogether)、学会做人(1earning to be)。而这四个学会,仅仅靠在学校固定地接受教育是完全不够的。 实际上,我们对孩子游学和进行国际化教育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其一,让安琪和安东体验多种校园文化,进而融合多种文化价值观;其二,让安琪和安东多参加课堂之外的夏令营和社区活动,培养他们独立的社会生存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其三,带他们去世界各地的著名城市旅游观光,让他们见识各地的风土人情,开拓心胸和见识,正如培根先生所说:“对于年轻人,旅游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四,注意孩子从小的情商和财商培养,一个人在这两方面的智商往往能够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其五,我们除了尽可能地带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外,还经常带他们“回到过去”——寻根,这不仅仅是为了忆苦思甜,我还希望安琪和安东都能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任何一个国际人也必然都有自己文化的根。 现代社会对社会成员最重要的要求是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成为一个能自立于社会的身心健康的人,比什么都重要!青少年阶段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教会孩子学会健身,学会接触大自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理财,学会交往,学会心理调节,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今后能自立于社会。而外出游学,哪怕是出村,出乡,出市,出省,都会给孩子和家长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一代,都是对课堂教育最天然的补充和提高!事实上,有意识地调节孩子的成长环境,给他们创造开阔眼界、体验不同文化的机会,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与国际接轨,需要靠有世界眼光的下一代;中国走向世界,需要有能力整合世界文化的一代。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年轻父母要学会运用新的国际视野,去力所能及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观念的一代,为下一代多做一些准备。儿女末成年时,往往无法拥有足够成熟的心智去设计自己的人生成长道路;作为父母,我们的选择往往对儿女的一生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要让你的孩子从小成为知行合一的人才,就请带着他们去游学吧! 书评(媒体评论) 行万里路,就是读万卷书。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在辉耀的子女教育实践中,他让安琪安东阅遍奇异世界,通览大千人生,在积极的“行”中获得了广博的“知”。我鼓励所有不同的背景和能力的家庭,从本书获得行走的冲动和行的举动——无论是锦绣中华,还是小小环球。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 徐小平 辉耀在本书中以自己的实践展现了他对子女教育超前的独特见解,丰富了“体验教育”的内涵。对于当今世界日益兴起的“游学潮”是一个绝好的诠释。 燕定美中教育总裁 高燕定 本书作者带领一双儿女的游学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会持续地体现在他们的成长中和成年后。生活在国外的孩子可以游学回国,生活在国内的孩子可以在国内游学,也可以游学出国。中华民族的下一代有条件也应当成为具有宽广视野的新一代。 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版主编 刘菲 游学是学生课堂学习最好的补充,也是培养通识之才最好的方式。 浙江电视台《留学世界》频道总监 任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