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在金钱无菌室里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长必须从小为孩子建立起一个健康完整的价值体系。
鉴于此,结合国内青少年的实际,我们编写了这本《培养孩子财商的88个理财游戏》。本书针对中国孩子各个成长时期的特点,为他们设定了不同的理财游戏主题。这些游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些游戏,能给不同年龄的孩子带来启迪,既适合孩子依据自己的年龄特征独立去学习,也适合家长或幼儿园老师与子女或学生互动式学习。有些游戏看似简单,却关系到孩子必备理财习惯、思维方式的养成,须认真加以研读或体验。相信这些理财游戏能为孩子和家长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生活中,赚钱理财能力是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家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家长可以将理财教育渗透到孩子与钱财发生关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本书针对中国孩子各个成长时期的特点,为他们设定了不同的理财游戏主题。这些游戏,能给不同年龄的孩子带来启迪,既适合孩子依据自己的年龄特征独立去学习,也适合家长或幼儿园老师与子女或学生互动式学习。
(一)小游戏:赔钱的生意
一个外国人到某宝石店买了一串珍珠,双方讲好价钱是7000元。外国人掏出了一张1万元的钞票,宝石商为了找钱就到隔壁鞋店兑换了零钱。然后找给外国人3000元。可是不久,鞋店老板觉察出那张1万元的钞票是假的,而那个外国人却早已拿了那一串珍珠跑了。宝石商没有办法,只得又拿出1万元,还给鞋店老板。
请问,这样一来,宝石商一共损失了多少钱(珍珠的损失按卖价7000元计算)?
游戏答案:
宝石商一共损失了1万元。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去分析:首先是宝石商与外国人的关系。外国人拿走价值7000元的珍珠,3000元的钞票,合计1万元,却什么也没有给宝石商,因此,外国人得了1万元,宝石商损失了1万元。
其次,再分析宝石商和鞋店老板的关系。宝石商从鞋店老板那里拿了1万元,又还了1万元,鞋店老板既不得,也不失,宝石商也一样。
共计起来,宝石商赔了1万元整。
分析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事物的特征,假如你把宝石商、外国人和鞋店老板的关系交织在一起,考虑什么换零钱,找零钱,不就复杂了吗?鞋店老板只不过是扮演了一个中间媒介的角色。
(二)小游戏:丢了100元
有3个大学生,他们一起租了某旅馆的一间房子当宿舍。每人交了1000元的房钱。当招待员把这3000元入账时,经理说:“因为是学生,退给他们500元好了。”于是从中拿出100元的钞票5张,叫招待员给学生们送回去。但是,招待员在路上想:“3个人分500元,要出现零头,不好分。”于是自己装入腰包200元,退给每个学生100元。
请你想一想,实际上每个学生只拿出900元,3个人是2700元。加上招待员装了腰包的200元,一共是2900元,那么开始3000元中的100元哪里去了?
游戏答案:
钱并没有丢,只是计算方法是错误的。
招待员捞去的200元,就是3个学生最后用去的2700元当中的钱,怎么能相加呢?应该相减,2700元减去200元,结果是2500元,正好是旅馆人账的钱;2700元加上给每个学生退回的100元,正好是3000元整。
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事,因为计算方法(或思路)不对,弄得莫名其妙,大费脑筋。
注:延伸阅读里的游戏属于思维游戏,应该在孩子年龄稍大以后进行。
四、教孩子正确对待金钱
了解孩子金钱意识的发展水平,及早引导,及时调控,对于孩子将来跻身于商品经济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孩子金钱意识的发展,大致有六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没有金钱功能意识。视金钱为一种玩具,一张可以随意摆弄的纸。
第二个层次,朦胧的金钱功能意识。不认识钱,只知道钱可以“换”东西。没有自觉的买卖行为。
第三个层次,简单的金钱功能意识。认识并能计算钱的多少,意识到钱可以买东西,有比较自觉的买卖行为。
第四个层次,复杂的金钱功能意识。认识到钱的多种物质交换功能。有了金钱可以购买吃、喝、穿、住、行以及学习、游玩等所需的各种东西。买卖行为不但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而且具有初步的独立性。 第五个层次,全面的金钱功能意识。既认识到金钱的物质交换功能,又认识到金钱在精神方面的功能,认识到金钱的社会功能。用金钱可以买享受,可以买荣誉,可以买时间。
第六个层次,创新的金钱功能意识。亦即具备了运用金钱进行金钱增值的自觉意识。金钱是可以越变越多的。
这六个层次与一定的年龄阶段相吻合。一般2~3岁的孩子处于第一层次的发展水平;4~7岁的孩子处于第二层次的发展水平;8~11岁的孩子处于第三层次的发展水平;12~14岁的孩子处于第四层次的发展水平;15~17岁的孩子处于第五层次的发展水平;18岁以上的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处于第六层次的发展水平。
以上是大致的层次与年龄的划分,也不能绝对化看问题。父母可以参照这些划分,采取以下的方法,了解自己孩子金钱意识的发展水平:
1.注意孩子的言语。(1)有意地问孩子:“钱有什么用?”(2)当孩子向家长要钱时,父母可问一问要钱做什么?什么用途?(3)留意孩子在用钱买东西时,向售货员说了些什么?(4)听听孩子在与小伙伴相处时,是否经常说到钱,是怎样说钱的。
2.观察孩子的行为。(1)观察孩子的要钱行为:是否经常要?经常向谁要?(2)观察孩子的用钱行为:是否经常用?经常在哪方面用?用钱的独立性、计划性如何?(3)观察孩子的存钱行为:是否有存钱行为?存钱的数量多少?怎样处置?自觉性怎样?
3.关注孩子的情感。(1)向父母要到钱时,是怎样的情绪;若要不到钱,又是怎样的情绪。(2)看到别的孩子有钱时,情绪反应如何?(3)听大人在说到钱的时候,表情有何变化?听到别的孩子说钱时,是何情绪反应?(4)对有钱的人是何态度?对穷人、乞丐是何态度?(5)当社会上有捐赠行为时,有何情绪反应?
家长可以综合孩子的言语、一行为、情感方面的信息,概括出孩子金钱意识的一般表现,衡量自己孩子金钱意识的发展水平,与孩子年龄相比较,是发展早了,还是发展一般,还是发展迟了。
需要提及的是,研究结果揭示的年龄阶段划分不是绝对的,其地区不同,环境各异,教育程度,社会信息,儿童生理等诸多因素都存在着差异。年龄阶段的对应层次不能一刀切,只供参考,意在了解现状,进而采取措施,科学引导。
P57-60
所谓财商就是FQ,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赚钱理财的潜力和能力,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生活中,赚钱理财能力是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家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家长可以将理财教育渗透到孩子与钱财发生关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他非常重视对子女花钱精打细算的教育。他有一个账本,扉页上印着关于孩子零花钱的规定,而且要求子女自己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等到下一次领钱时交父亲审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则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洛克菲勒的这种理财教育,使孩子们学会了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他们的后人成年后都成了经营的能手。
股神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是个股票经纪人,他不仅在巴菲特幼年时就有意识地向他灌输股票知识,引导他阅读关于股票方面的书籍,而且还雇佣巴菲特看股市行情做资料,在这种理财教育熏陶下,年仅11岁的巴菲特就跃身股海,经过数十年的时间,资产就达到了470多亿美元,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最顶尖证券投资家。
2007年,被《财富》和《福布斯》同时评选为世界新首富的墨西哥电信巨头卡洛斯·斯利姆,之所以能成为第一个把电脑霸主比尔·盖茨把持了13年之久的世界首富宝座揽走的传奇人物,也得益于其家庭理财教育。这个黎巴嫩中产阶级的移民后裔是家里的第5个孩子,父亲从小教育他花钱要仔细记账,如果记错了或者弄丢了钱,还会受到处罚。
让孩子学会花钱、存钱、赚钱、借钱、与人分享钱财、让钱增值,让孩子生活在理财意识的氛围中,逐渐培养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是西方国家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经济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的雄厚民间基础。
反观我国,家庭理财教育问题则相当严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思想在大多数家庭不同程度的存在,加之独生子女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处处被娇宠,这样的结果导致如今的孩子个个是“消费”的主人翁。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快朵颐着父母辛苦积累的财富,不懂得感恩、不懂得节俭、不懂得储财、不懂得理财。而我们的家长呢,大部分尚无理财意识,对这种情况往往采取漠视甚至纵容的态度,更何谈教育子女?而学校教育至少在目前情况下又不可能涵盖“理财教育”这一重要领域。社会教育在财商教育领域也基本是个空白点。这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在财商教育领域我们基本处于荒弃状态。
俗话说“成由俭,败由奢”、“立家难如针掏土,败家易如水推舟”,如此的家庭和社会教育将把中国人的下一代导向何方呢甲如果孩子对理财知识一窍不通,没有理财意识,将来如何适应这个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理财教育不但能培育孩子勤俭致富、劳动光荣的价值观,而且能给孩子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孩子不能在金钱无菌室里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长必须从小为孩子建立起一个健康完整的价值体系。学习理财,就如学习其他的知识一样,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兴趣,从小开始做好理财训练。从短期看,会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而从长远看,更有利孩子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和劳动观念,为孩子的将来铺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鉴于此,结合国内青少年的实际,我们编写了这本《培养孩子财商的88个理财游戏》。本书针对中国孩子各个成长时期的特点,为他们设定了不同的理财游戏主题。这些游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些游戏,能给不同年龄的孩子带来启迪,既适合孩子依据自己的年龄特征独立去学习,也适合家长或幼儿园老师与子女或学生互动式学习。有些游戏看似简单,却关系到孩子必备理财习惯、思维方式的养成,须认真加以研读或体验。相信这些理财游戏能为孩子和家长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外理财教育的经典案例,同时也借鉴了国内一些前沿专家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在此向这些致力于培育孩子财商的辛勤的理财教育专家、学者们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难免有不周之处,望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编者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