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家王安石,锐意富强,勇于冲破旧俗樊篱,指引新路,政治家王安石,特立独行,别于流俗腐儒,务实精进,文学家王安石,笔力冷峻深刻,文坛领袖名至实归!
本书华丽再现千古一相王安石的生平事业。作者立场坚定,从各个层面揭评论王安石的一生作为,向我们阐明:千古一相,唯有王安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古一相王安石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史钧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改革家王安石,锐意富强,勇于冲破旧俗樊篱,指引新路,政治家王安石,特立独行,别于流俗腐儒,务实精进,文学家王安石,笔力冷峻深刻,文坛领袖名至实归! 本书华丽再现千古一相王安石的生平事业。作者立场坚定,从各个层面揭评论王安石的一生作为,向我们阐明:千古一相,唯有王安石! 内容推荐 本书以通俗流畅的文字讲述了千古一相王安石的生平事业。 王安石是北宋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但以诗文(唐宋八大家之一)闻于后世,更是以一个政治家(11世纪的改革家)的身份而名垂青史。北宋中期,内外交困,如何扭转颓局、振衰起敝,朝议纷纷。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任相,由此开始了一场全面触及北宋社会各个方面的变法事业。这次改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其内容涉及农业、商业、手工业、行政事务管理、人才选拔、社会治安及军事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然而,改革自开始就不断遭到苏轼等人的强烈反对,王安石罢相后,司马光任事,新法尽数废去,但其中许多变法措施,如保甲法和免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现在仍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南宋以后,王安石及其变法事业,受到诬蔑和歪曲。有鉴于此,史钧钩稽史事,再现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高洁形象。 目录 上卷 潜龙在渊 横空出世 淮南杂说 庆历新政 越山长青 皖城岁月 首任京官 到常州去 提点刑狱 万言上书 八辞诏命 辨奸论辩 趣闻轶事 再论时政 江宁讲学 濮议之争 中卷 战龙在天 江宁起复 明月春风 越次入对 阿云命案 风起青萍 风云渐起 行均输法 清议青苗 短兵相接 韩琦上书 司马谏议 农田水利 李定之争 保甲安民 议免役法 暗流涌动 行市易法 亲友故旧 千头万绪 整顿军队 王韶开边 章悖平南 激辩边事 乞罢机务 国事纷纭 荣辱不惊 息归山林 下卷 卧龙在野 乌台诗案 淡泊养性 山河入梦 千年余音 试读章节 上卷 潜龙在渊 横空出世 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江西临川,一个天才诞生了。他就是王安石!据传王安石一出生,心里就犯嘀咕:宋朝怎么这么穷?这话非正史所载,当然不大可信。 王家也算是书香门第了,王安石从祖王贯之,爹爹王益,哥哥王安仁,弟弟王安礼和王安国,堂弟王沆,儿子王秀,加上本来应是状元的王安石,一门八进士,这里面只有王安国是被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其余都是凭真本事自己考取的。千年以来,这样的家庭也算是一个奇迹。 王安石的老爹王益在为王安石取名时,无疑是受到了晋相谢安的影响。谢安,字安石,是王益的偶像。谢安隐居不出时,人传:“安石不出,将如天下何?”王益为儿子取这个名字,也是希望他以后能成就大事业,这话确实也应验在了王安石身上。 王安石的母亲吴氏,也是知书达理的卓越女性,“好学强记,老而不倦”。从来不织毛衣不打麻将不看电视,这在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万恶的旧社会,实属难得。 经历了吃奶,尿床,穿开裆裤这些个人生必经的过程,王安石在不可阻挡地长大。 公元1019年,天禧三年,也就在王安石诞生的前两年,将要成为王安石的好朋友、政治上的死对头、一心想和王安石抢宰相位子的司马光出生了。 司马光因为砸了一个缸,名声大振,迅速蹿红,全国各地人家里必然都贴有一幅年画,画上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举起石块正在砸缸,名日《小儿击瓮图》。当时人们还不习惯在墙上挂低胸红唇飞眼流情的美女图。 司马光闻名于全国的时候,是七岁左右,王安石只有五岁。 在人生的起点上,王安石输司马光一阵。但王安石所受的教育并不比司马光差。,因为王益是个好父亲,任由子女发展,从不打骂子女,这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年代,是要有相当的修养,才能忍住不动手打孩子的。 王益做地方官不错,很有清名,“一以恩情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就是几乎没打过犯人。那时打犯人并不算刑讯逼供,你看他不顺眼,打就是了,武松那么有种,不也是被打得央告老爷留他一条活命? 王益教子,还有一个可取的地方,孩子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从不加以限制。所以王安石在临川老家时,书读得很杂,什么《尚书》、《周易》、《论语》、《左传》、《诗经》、《山海经》、《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史记》、《文心雕龙》等,凡是拿到手的书,一律通读。 而且王安石还有一强项——过目不忘,读书博杂。才高志就高,也曾恃才傲物,瞧不起那些整天只会哼哼叽叽写诗吟赋老来还是“白发死章句”的所谓骚人墨客。王安石绝不死读经典,每每有自己的见解,这种读书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王安石开阔的学术视野和高远的政治眼光。 王益为官,长年在外,王安石也就随着父亲,从广东到四川,从河北到江南,几乎走遍了中国,眼界大开,心胸更为广阔。十三岁时,因祖父去世,王安石随父亲回到临川,守制三年。这三年也是王安石读书较为集中的一段时间,同时也正是少年意气挥斥方遒之时,豪气冲天,藐杀众生,少年心事当拿云,大有一股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狠劲。 王安石十五岁时,岭南叛乱,西夏叩边,世无英雄,一时举国惶然。文官们只知哼哼叽叽纸上谈兵,没人敢上前线,急得仁宗在朝堂上大骂:奶奶的,天天供你们吃香的喝辣的,等打架了,没一个人能替我拼命。 王安石闻讯,心事如云飞雾腾,掷笔而叹: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仔细论。其雄阔胸襟和盖世豪气,彰显无余。 后来王安石回忆年青在家读书时的情形,感慨万分: 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王安石十六岁时,再次跟着父亲到东京等待外放。王安石跟他老爹在京无事,写了几篇新概念作文,因为词语简洁流畅大气,所以在京城小有文名。“中央电视台”约王安石写《大宋王朝》的“电视剧本”,被王安石嗤之以鼻。 十七岁时,王安石随着父亲到江宁任官。从此以后,王安石就把江宁作为自己的老家,退休以后,也在江宁闲居。 十八岁时,父亲王益在江宁任上去世,这对王安石一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王益为官清廉,没有灰色收入,纯以一人工资,.养活一大家人。本来王家的日子过得就紧巴巴的,现在突然失去了靠山,全家人都陷入了茫然之中。 一天,王安石静静地坐在草屋门口,看着夜空中闪烁不定的星火,月隐云疏,流虫飞走,猛然警醒:时光如奔,江河不归,如果不趁早立志,只怕年华老去之时,也只能空叹白发与流年了。自此以后,王安石谢绝一切应答俗事,闭门苦读,农工医商法道佛儒,百家精华,无所不包。孟子的一句名言“虽千万人,吾往矣”,成了王安石的座右铭。这句话是说,只要认定是正确的道理,就是有千万人反对,我也要坚持。正是这句名言,成了王安石日后变法时的精神支柱。 公元1041年,大宋仁宗庆历元年,王安石三年孝满,决定进京赶考。 P2-3 序言 下手以前,依例,先赋诗一首,诗云: 道化流云海幻桑,千年往事发如霜。 半山一角峥嵘在,谁唱当年桂枝香。 酸意浓,再来一首: 飞来峰顶识临川,伊吕高风一脉传。 因值云龙腾海雨,便回天地御征帆。 文衔铁骨冰心筑,格抱清宵桂子眠。 月照半山归去后,黄鹂幽梦入空禅。 近千年来,王安石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评论,蜚短流长,纷争不息。而王安石已死,不可能爬起来为自己辩解。就是王安石不死,他老人家也不屑与这些人一论长短,所以俺才赤膊提刀上阵,为王安石讨一个公平。 先介绍一下主角。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封舒国公,后改荆国公,后人亦称荆公。死后赠太傅,谥号文,所以又有人称王文公。“文”的谥号,可不是谁都能得来的,是朝廷专门为王安石留下的。 王安石牌位曾配享神宗庙,和皇帝一起受供,继而配享孔庙,和孔圣人一起受供,成为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圣人。直至进封舒王,位已极也! 但是写王安石,有一定的难度。 元相脱脱的一部《宋史》,被指为诚信度最差的史书,放到现在,就有骗稿费的嫌疑。如果再加上《续资治通鉴长编》,厚厚的那么十几大本,只配扔在卫生间里擦屁股,一天几张,够擦好几年。这些诚信度最差的史书却是下狠力气打压王安石的。 更不要提邵伯温的那本道听途说全是小道消息的《邵氏闻见录》和司马光的《辣水记闻》了。宋朝的人打仗没本事,却都能写能说,苏轼司马光之流,个个面相忠厚,走路都要捏住劲慢慢走,显得有品位,善于正话反说,黑话说白,生人讲死,死了还要谢谢他,夸他文采好。 本文态度明确,就是要力挺王安石,下死力气坚决打压司马光和苏轼等一小撮,扒他们的树皮,揭他们的井盖,看看他们到底是什么货色。 王安石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人格的基准线上,树起了一杆六龙回日之高标。 他水晶般的人品,一一拷问着中国古往今来文人政客的灵魂。 借用一段被用烂的话来形容王安石: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还有经济学家、军事家和战略家,我没加上去,怕麻烦。 这些听起来肉麻得让人头顶发炸浑身乱掉鸡皮疙瘩的赞语,用在王安石身上,却丝毫没有过分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还有王安石对女人的态度:一个老婆足矣。也不是王安石对女人没兴趣,而是严于律己,那时并没有纪委管着他,找他谈话,主要是王安石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强。王安石的这种操守德行,自然是“家有数妾”的苏轼没法比的。在那个年代,可是允许妻妾成群玉肌频换的呀,这几乎是天下所有男人的梦想。王安石为什么不多搞几个小妾呢? 叹叹! 中国朝代也多,各朝各代的宰相多如河底泥鳅,数不胜数,王安石有何独到之处,连西伯利亚那么冷的鬼地方都有人知道他,比如列宁,就曾因为当时社会民主党内对土地政策的争论而向普列汉诺夫提到过王安石。列宁对普列汉诺夫说:老普同志,王安石十一世纪时在中国进行过一场革命,想要实行土地国有化,但老王失败了,我们不能再沿着王安石的车辙走下去,否则迟早会翻车的。 列宁对王安石变法,显然是有所误解。他以为王安石在搞土地国有化,王安石怎么会在宋朝时去做这么蠢的事情? 为什么要崇拜王安石,难道只因为他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么?那还不如去崇拜李白。李大侠诗文纵横捭阖,潇洒大方,读来令人唾沫飞扬,荡气回肠,无比痛快,虽然李大侠最后惨淡而死,但挡不住人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胆魄。或者可以去崇拜苏轼,“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有的一吹。 之所以崇拜王安石,主要是因为王安石在官场上难进易退,不是一味地去和其他官员朋友们把酒聊天,拥花依柳,吟诗作赋,而能够一心为了百姓疾苦,为了大宋江山,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下野以后,不恋位不贪财不泡妞,吕惠卿叹服:“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财,公真圣人也!” 王公下笔时,散文时论也写得横行一时,霸气十足,诗歌词赋让人回味无穷,千古流传。总之,王安石为人为政为文为学之德之能之浩气,至今无人能比。历史上也有几个名相,但只能顺着排行榜向后排了。 管仲首倡官妓吃软饭;萧何略输文采;曹参无所事事;陈平盗嫂偷金;诸葛亮欺软怕硬;文天祥亡国之相,回天无力;谢安偏国之相,胸无大志;房玄龄怕老婆;赵普半文盲;刘基装神弄鬼;范仲淹失之坚韧……数来数去,大抵如此,皆不足论。 最常被人拿来比压王安石的,是张居正。 张居正无论学识文采相貌仪态魄力政绩,都不输王安石。但他品质略次,自以为官高权深威远,做官做到老死,而且胆子太大,吃海狗肾壮阳猛玩女人,据说连万历的老娘都敢搞,死后险被锉骨扬灰,殃及子孙,祸及大明。有机会的话,专文另述。 很多名人身上都能看到张居正的影子,学养不错,气质不俗,锐意进取,用心政绩,但同时也贪污腐败,生活堕落。 千古一相,唯有王安石! 书评(媒体评论) 或问曰:王安石(法),信如人口讥议者耶?答曰:何为其然?安石心三代之心,学三代之学,欲教训天下之人材,毕成三代之材者也。 ——龚自珍 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 宋朝的读书人讲道学,讲理学,尊孔子,干篇一律。虽然有几个革新的人们,如王安石等等,行过新法,但不得大家的赞同,失败了。从此大家又唱老调子,和社会没有关系的老调子,一直到宋朝的灭亡。 ——鲁迅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黄仁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