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他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延祚了半个世纪,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但其为官治学又不无可取之处。
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续绝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本书在梳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晚清有个曾国藩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赵焰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他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延祚了半个世纪,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但其为官治学又不无可取之处。 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续绝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本书在梳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内容推荐 中兴勋臣,湖湘大儒,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这是完全的曾国藩吗?曾国藩这个乡下秀才一步步靠自我奋斗与忍辱负重走向权力的巅峰。这个被称为“晚清第一汉臣”的湖南人如何达到孟子所说的“内圣外王”境地?又如何成为中国文化最后一座矗立的庙堂的?本书结合丰富的史料,从曾国藩的编年史入手,以细腻凝重的文笔透射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写他的志存高远,写他的治学精进,写他的困兽犹斗,写他的忍辱负重,写他的韬略智慧,写他的貌似虚伪,写他的无奈苍凉,写他的内心圆满……把那个时代一个中国文化积薪传火者的负隅顽抗和心路历程写得淋漓尽致。 目录 第一章 重归自由 第二章 青云直上 第三章 乱世从军 第四章 铁血江湖 第五章 遭遇低谷 第六章 大悟山村 第七章 脱胎换骨 第八章 悲欣交集 第九章 海阔天空 第十章 忧郁如疾 第十一章 黯然神伤 第十二章 走向虚无 第十三章 白云苍狗 尾声 后记 附:曾国藩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三章 乱世从军 历史的进程中,每到重大拐点之时,总会有一些奇异之人破土而出。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动机纯净,拥有理想主义信念,实际上,他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造就更多的灾难。恰巧是这种信念纯真、虔诚笃信、狂妄热忱的人,这种自诩要改变世界、怀有最高尚目标的人,促成了连自己也深恶痛绝的杀戮和灾难。鸦片战争之后,这个应运而生的奇异之人就是洪秀全。这是一个很难用常理来解释的人。现在,留存下来的所有关于洪秀全的描绘,都显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他就像一个巨大的谜语一样,等待着人们去破译。首先,这个人是狂热的,在他的眼中,世界因为他,将会呈现一道崭新的、永不消逝的旭日红霞。其次,这个人是执著的,他盲目而狂热地崇拜着一知半解的基督教义,犹如崇拜一个神灵。最初,他把那本《劝世良言》背诵得滚瓜烂熟,以他几近天真的幼稚和执著进行煽动性的演讲,以鼓舞那些深受剥削和压迫的下层的劳动者,为他们创造一个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些底层的劳动者,本能地感受到他那灼热的、富有同情的博爱精神,也相信他美好的承诺。苦难深重之中,那些底层的人们将所有的幻想都集中在他身上,赌博似的将所有的希望、人格、灵魂都抵押给他。他也慢慢地变成了神灵,变成了法力无边的救世主。但很快,一切都在慢慢失控,人们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炽热,而他自己也渐渐地丧失了理智,将自己送人狂暴的祭坛。 现在看来,当年洪秀全仅仅利用浅显的基督教义,就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滔天狂飙,除了复杂的社会与历史原因之外,更重要的,还应该有文化传统和大众心理方面的深层次缘由。复杂的社会原因,当然是尖锐的社会矛盾造成的,长达数百年的封建残酷统治让底层的大众走投无路,人们希望能够揭竿而起,过上“均贫富”的好日子;至于大众心理,当然跟中国文化的传统有关,在很长时间里,这个文明古国的基层民众一直有着偶像崇拜的习惯和要求。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列强的入侵,让这个古老国度失去了信心和自尊,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外来神的神通广大。洪秀全所创立的“拜上帝教”的横空出世,正好满足了大众新一轮崇拜的要求……历史当然是纷纭复杂的,复杂的一切组成了洪秀全应运而生的机缘,也造就了时代的宿命以及人的宿命。 曾国藩的卷入同样具有某种偶然性。1853年初咸丰皇帝任命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时,曾国藩正在湖南老家守孝。在此之前,曾国藩受命前往江西充任乡试正主考官。1852年8月,当曾国藩行至安徽太湖境内小池驿时,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曾国藩顿感五雷轰顶,泪如雨下。曾国藩的母亲江氏,是一个拥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农村女子,勤劳淑德,极富自我牺牲精神。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晚年卧病在床,很长时间,就是母亲日夜守护,毫无怨言。得知母亲去世后,曾国藩一边急急忙忙向朝廷请假,一边改道由水路经江西火速赶往湖南湘乡老家。行至武汉时,曾国藩从湖北巡抚常大淳处得知长沙被太平军围困,无法通过。曾国藩心急如焚,连忙从岳州改行旱路,经湘阴、宁乡,历经磨难。当曾国藩行抵白杨坪的荷叶塘时,已是1852年的10月6日了,这一天,距他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已近两个月。跪在母亲的灵前,回想起母亲的慈爱和勤劳,曾国藩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大哭了一场。然后,开始了自己的守孝生活。 1853年1月12日,正在白杨坪的曾国藩收到咸丰皇帝的寄谕,要求他协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曾国藩刚刚把母亲的棺柩厝置于居室,还没来得及举行葬礼。接到咸丰的圣旨,曾国藩想了很多,他最担心的是,自己在守孝期问出来从军,怕招人耻笑——按帝国官制,官员在父母亡故后都要在家丁忧三年。曾国藩还担心的是,自己一介书生,从没有带过兵,哪能打胜仗呢?除此之外,曾国藩对于地方政府的办事能力和作风也感到信心不足,如果招兵买马,那些效率低下、腐败严重的地方政府,能积极支持自己吗?曾国藩前思后想,还是决定给湖南巡抚张亮基写一封信,想推脱此事。信写好后还没有发出,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武汉失守,不久前刚刚见过面的湖北巡抚常大淳被杀。曾国藩非常震惊,局势的危急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耿直的曾国藩觉得自己应该挺身而出了,即使不成功,但只要成仁,又何妨?正在曾国藩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老友郭嵩焘专程赶到湘乡,为曾母吊唁,到达白杨坪时,已是深夜了。稍稍吃了点东西之后,两人秉烛而谈,郭嵩焘力劝曾国藩起事,郭嵩焘认为此时如果曾国藩不振臂一呼的话,那么,中国文化的道统将难以传承。郭嵩焘的凿凿言辞,让曾国藩打消了顾虑。曾国藩决意投身于战争的尘烟之中了。 四十二岁的曾国藩投身于这一场战争,绝对可以看作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在中华帝国长长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朝代,是以这样的方式力挽庙堂于既倒的。更多的时候,民间的力量往往选择朝廷的对立面,卷起狂飙和巨浪,加速一个朝代的毁灭。但这一次,由曾国藩出面组织的民间力量却站在了朝廷一边,尤其是广大的知识分子,几乎是一边倒地站在了道统一边,像圩堤抵御洪水一样抵御着外来宗教对于本土文化的侵蚀。太平天国在民间知识层的顿然失势,让这个政权一下子头重脚轻,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失败的命运。 卷入这场战争,同样可以看作是曾国藩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其实对于曾国藩来说,回乡练勇,也是对他个人的挑战和超越。以科举入仕的曾国藩虽然一度在京城风光,但往下的前程,已属于既定:一是如京城蝇营狗苟的官僚一样,亦步亦趋,像一头转磨的驴子一样在中央六部慢腾腾转上一圈,缓慢地获得升迁,耗尽自己的生命;或者,像那些穷酸的翰林阁老,一辈子皓首穷经,终老于灰蒙蒙的故纸堆中,变成一条僵死的蛀虫。虽然一直酷爱读书,但对于那种僵死的生活方式,曾国藩并不热衷,曾国藩追求的是“经世致用”,他更愿意去做一个治世之能臣。主意拿定之后,曾国藩一边处理善后之事,一边频繁与外界联系,想获得更多信息。各方反馈来的消息,让曾国藩对于形势也有了一个准确的判断。曾国藩考虑的是,如何在浓云密布的战争风云之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P34-37 后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蛰居在敬亭山下的宣州小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研读曾国藩。我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也读他的文章以及据说是他所撰的《冰鉴》一书。系统地读一个人,就好像去一个人家拜访,先是熟悉这个人的生活环境,去看看人家的庭院,然后进入厅堂,参观寝室、书房,乃至浴室和厕所;继而与这个人谈心,了解他的经历、习惯和生活。读曾国藩的文章,明显能感觉到一个人内心的深厚度与宽广度,也能感受到一个人巨大的忧郁和悲凉。在我的感觉中,曾国藩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意义的人。这个人熟读古书,对中华文明的足迹和精髓异常熟稔,而他本人,绝对堪称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座高峰。在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到自孟子以来所提倡的儒家人格的最高标准,那是一种真正的“内圣外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典范。 读曾国藩的同时,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是疯狂地迷上了西方古典音乐。在我看来,音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记述和表达世界当中那种细致入微的东西,表达人内心情感的本质。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整个交响乐,就像一个人起伏的内心波澜: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转换,由风起云涌直至云破日出,终归平静与喜悦。贝多芬体验了这种情感的过程和本质,他的内心完全洞开,一种欢乐在九死一生之后终于诞生,那是一种悲欣交织的欢乐。这种欢乐,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欢乐,是人类的上帝,也是人类头顶上最亮的星星。 除了贝九贝六之外,我最喜欢的,就是贝多芬晚年的弦乐四重奏,从中可以感觉到,步入老年的贝多芬已进入一种自由状态:激越没有了,疑问没有了,只有轻松、随意以及乐观,那是一种遮掩不住的星光灿烂。这样的状态,应该是人作为个体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那不是一种甚嚣尘上的狂喜,而是一种平静和智慧,或者,“禅”一般的会意和欣慰。 由贝多芬,我同样想到了曾国藩。在我看来,曾国藩同样是一个有着巨大内心波澜的人,在这个人的内心深处,同样有着关于心的萌芽、成长、痛苦、觉悟,以及最终走向衰竭的故事。只不过与贝多芬相比,曾国藩更中国化,他内心中的一切都属于中国文化这一片汪洋大海。在这片汪洋大海中,曾国藩如一只舢板一样,在暴风骤雨中努力不使自己沉没。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既欣喜、失望、悲怆、激越,又诚信、狡猾、阴险、平静,人类所有的情感,以及中国文化所探索出的几乎所有的可能性,都在他的身上体现得如此艰辛、如此错综复杂,也体现得如此完整。 由曾国藩和贝多芬,我还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列夫·托尔斯泰——马克西姆。高尔基在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时,将他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一句话极富有深意。托尔斯泰跟这个世界的所有人一样,都是用龟裂的泥土塑成,同样带有世俗的不足。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了这些不足,也能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并且,更痛苦地忍受它们。在我看来,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曾国藩与贝多芬以及托尔斯泰一样,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他们同样是靠自己一层层的蜕变,化蛹为蝶最终成为“超人”的。这种蜕变,尽管表面平静而安详,但在内部,却有着巨大的轰鸣声,并且交杂着困苦、热情、悲愤与反抗,直至大觉悟后的心若止水。贝多芬是音乐家,他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山呼海啸,用五线谱将这个过程表现出来;托尔斯泰是作家,也可以借助于文字来表现疑问和质询,表达悲悯和艰辛——而曾国藩呢,他的内心中同样也有着巨大的嬗变,只不过,他一直无法借助音乐或者文学来表现,始终压抑着自己的痛苦和困惑,也压抑着自己的欢乐和悲伤。在更多时候,他只是一个人独自面对——而我们,只能借助曾国藩留下的雪泥鸿爪,来揣测和感觉这种变化。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种内心的贴近是最重要的,只有内心的贴近,才是真正理解一个人的不二法门。 出于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对于曾国藩感兴趣。要研究一个人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以及人类本质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灵的真切体验有关。那种从内部深入的办法,相对于外部进入,可能是最本质的。这种体验绝不是单单躲在书斋里靠“皓首穷经”就可以做到的。直接而又深入的生命体验,又能超拔于狭隘的、片面的、个人经验之上,再辅之以科学的参考系,才是一种正确的方法。对于我来说,这个人像一座布满森林的高山,不仅让人高山仰止,更有着属于自己的迷宫。但我一直坚持着,坚持着以一种文化和内心紧逼的方式去接近他——我就像一条蛇一样,去吃掉他留存于这个世界的文书、奏折、日记、著作,然后,摇身一变,以最大的可能,全力变成他本人的模样。这样,一个人的内心就可以嬗变为另一个人的内心,跳动着他的脉搏,呼吸着他的气息,体验他的生活,体味他窒息、临终、遭受最后的病痛,直至如何咽下最后一口唾液……在这样的转变中,那种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昭然若揭。 那是一段阴晦无比的日子,因为过度地体验到这个人的苍凉,我的内心世界也不由自主如北极一样寒冷。这样的方式,仿佛让我经历了一次严冬的游历,在北极的荒原上,我孤身一人,去触摸深埋在冰层下的地壳。当我终于完成这本书时,我就像从一口千年深潭中爬上岸,浑身透湿,瑟瑟颤抖。这样的写作经历真苦!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的荒凉之心呢?仿佛是戈壁大漠,寸草不生——当一个人承受着历史与文化的重压,同时面临世界末日的绝望时,那一种人性深处的枯寒,就那样变成一口幽深的井。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曾经说:一个人一生所构成的图表……是由三条弯弯曲曲的、无限伸展的、不断汇聚又不断散开的线条组成的,这就是:一个人曾以为是的、曾希望是的和曾经是的那种东西。对于曾国藩来说,同样也是如此。在这里,我想写就的,就是那个自己曾以为是、曾希望是和曾经是的人。这,就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曾国藩。 是为后记。 书评(媒体评论) 曾国藩是晚清社会急剧变革中率先由儒家传统经世致用转向学习洋务以图自救的代表人物,深入剖析他一生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他在应付时代大变局中采取各种举措背后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本书作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著名清史专家)戴逸 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史学修养,曾国藩精彩非凡的一生,加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良好口碑,使这本书非常值得期待,并必将畅销不衰。在这本书中,读者将会发现一个似曾相识的曾国藩,一个既波澜壮阔又无限苍凉的大人物;还会发现时间以曾国藩为界,“那个颇有尊严,文雅、自闭、自给、自享、道德至上、鄙视物质、洁身自好的时代,在曾国藩逝去之后,已瞑然消失。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那是一个光明的时代,也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最美好的季节,也是最糟糕的季节;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是富足的时代,也是贫乏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本独具视角的人物传记,更是一曲悲壮幽远的时代挽歌。 ——(著名报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前总编辑,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程益中 这本书描述了曾国藩一生中的心路历程,重点写他中年之后的苍凉心境。按照我的理解,曾国藩的苍凉,是内心的苍凉,也是文化和时代的苍凉。一个伟大人物,往往都有着一颗苍凉之心。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悲悯、无奈的曾国藩。这种心态,也是晚清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集体心态。 ——(著名学者、凤凰卫视著名资深评论家)王鲁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