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经·创世记》中有一则尽人皆知的伊甸园神话,说的是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后感到有些孤单,便用泥土照着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亚当,后来又用亚当的一条肋骨创造了夏娃。上帝在东方开辟了一个园子叫做伊甸园给亚当和夏娃居住,那里简直就是天堂。在伊甸园里有许多树,其中有两棵树最特别,一棵是生命之树,一棵是智慧之树。据说吃了生命之树的果子可以长生不老,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便有了智慧。上帝告诫亚当和夏娃,伊甸园中唯有智慧之树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就会死。但是后来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终于偷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于是悲剧发生了:他们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子孙万代都不得不为这个“原罪”付出代价。从这则神话中可以看出,亚当和夏娃更看重智慧而不是健康长寿。现在看来,亚当和夏娃的选择是正确的。由于偷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人类便有了智慧,并用自己的智慧经过世世代代的创造,我们人类正在逐渐把我们所赖以生存的洪荒世界变成人间天堂。可以说,智慧对人类来说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智慧更有价值的了。
哲学是一门最古老的学问,最早追求智慧的学科应该是哲学。在西文中,“哲学”一词是由两个词根组成的,即“爱”和“智慧”。中文将之译为“哲学”,也取“哲”这个字的“聪明”、“智慧”的含义。可见,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千百年来,许多人皓首穷经、不辞劳苦地研究哲学,就是希冀哲学给人们带来聪明和智慧。除了哲学在一直追求智慧外,还有一门学科也在始终不渝地追求着智慧,那就是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智育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而智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聪明和智慧也是教育的重心所在。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中写道:“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都在追求着聪明和智慧。但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弄清楚智慧是什么,准确地说,就是智慧从本质上说是什么。尽管人们没有弄清楚智慧的实质,但对智慧的表现和特征还是有不少认识的。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了一些对智慧的基本看法,经常提到的有“智慧就是指有丰富的知识”、“智慧就是指抽象思维能力”、“智慧就是智力测验得的东西”,等等。我们这里的意图不在于奢望一蹴而就地解决智慧的本质问题,而在于通过一个新的视角,对已有的关于智慧的认识进行考察,提出一个新的智慧观,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切近智慧的本质。
(二)几种常见的智慧观述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说到“某某事物是什么”,往往是为了实践的需要和使用的方便而提出的,并不具有十分严格的意义。但如果要从理论上探究“某某事物是什么”,那就是十分严格的事了。对此人们常常采用下定义的逻辑方法。
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练的相对比较清楚明确的语言来揭示我们所要认识的那个对象的内涵的逻辑方法。下定义的规则有:第一,定义概念(用以揭示被定义概念内涵的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是全同的。第二,定义概念中不能直接地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概念。第三,定义只要能是肯定的就不应当是否定的。第四,定义概念中不能包括含混的概念和语词。
根据下定义的实质内容和逻辑规则,我们可以看出,要从理论上探讨“某某对象是什么”或者说给某某对象下个定义,必须符合如下两个原则要求:
第一,定义概念的外延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相等。换句话说,这就是要求我们用清楚明确的语言所揭示出来的东西不是别的,不多不少,恰好是被定义的那个对象。这一条原则要求也正是下定义的四条规则中的第一条规则的要求: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是全同的(所有的Ds都是Dp并且所有的Dp都是Ds,Ds表示被定义概念,Dp表示定义概念)。 第二,必须用相对比较清楚明确的语言把被定义概念的内涵揭示出来。从理论上探讨一个对象是什么,就是要在对被探讨的对象形成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后用相对比较清楚明确的语言把对对象的认识成果固定下来,并便于他人理解。如果所下的定义出现“同语反复”、“循环定义”、“语言含混”等问题,人们就无法通过所下的定义对所定义的对象形成相对比较清楚明确的理解。这第二条原则要求也是下定义的后三条逻辑规则的主要精神所在。
下面我们就来根据前述下定义的两个原则要求考察一下几种比较流行的对智慧的基本看法,说明它们不能作为智慧的严格定义的理由。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