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孟春纪第一
题解
孟春纪为“十二纪”之首,由孟春纪、本生、重己、贵公、去私五篇组成。其中孟春纪为《礼记·月令》之一,记述了正月的天象、物候、气候,君王的衣食住行,国家针对农业生产发布的政令以及应当注意的诸多事项,其中涉及生态保护的内容,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重视。本生篇、重己篇为阴阳家的学说,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养生之道。贵公篇、去私篇分别为伊尹学派、墨家的学说,论述了国君贵在公正、去除私心的主题。
原文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
译文
春季正月,太阳运行到营室宿一带,黄昏时参宿出现在南方天空的正中,黎明时尾宿出现在南方天空的正中。这个月的日子以甲乙为主日,太嗥为天帝,句芒为天神。这个月,代表动物为披着鳞片的龙,五音中的角音与之相配,乐律中的太蔟与之应和。这个月的成数是八,人们感觉到的味道是酸,闻到的气味是膻。这个月.祭化的神是户神,祭品要先用动物的脾脏。这个月,东风吹化了冰冻,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鱼类跃到水面的薄冰上,水獭将捕到的鱼陈列水边如祭祀,候鸟大雁正在北归。天子居住在明堂的青阳堂左侧室,出巡时乘坐装饰有鸾铃的车辆,驾名为苍龙的青色骏马,车上插青色的龙旗,天子穿青色的衣服,佩带青色的玉佩,吃的食物是麦子和羊肉,使用的器物上镂刻着疏而通达的花纹。
这个月立春。立春前三天,太史拜见天子说:“某日立春,春天的盛气在木。”天子于是斋戒。立春这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接春天的来临。返回后,在朝中赏赐公卿、诸侯、大夫。又命令三公宣布德政,颁发命令,庆贺施惠,下及百姓。庆贺赏赐于是顺利进行,没有不当之处。于是命令太史谨守典则,奉行法度,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其位置和经行轨道的观看测量不得出差错,不要漏记其运行的度数,要以传统的观看测量方法为常法。
这个月,天子择取吉日向上帝祈求五谷丰登。于是选择吉利的时辰,天子亲自运载耒耜,将其放在站在车右侧的警卫与驾车人之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自耕作籍田。天子推耒耜三次,三公推耒耜五次,卿、诸侯、大夫推耒耜九次。返回来后,天子在祖庙举行宴会,三公、九卿、诸侯、大夫都陪侍饮酒,命名为“劳酒”。
这个月,命令主管乐舞的乐正进入学宫教习舞蹈。修订祭祀典章,命令祭祀山林川泽,祭祀的牲畜不得用母兽。禁止砍伐树木,不得颠覆鸟巢,不得捕杀幼虫、小兽、飞鸟,不得抓捕小鹿、掏取禽蛋,不得聚集大众,不得修筑城郭,要掩埋枯骨腐尸。
P1-3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由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作者意在总结历史经验,为行将出现的统一全国的专制中央政权提供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其书系统庞大,内容繁杂,“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乃至“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一部综合百家之言,博采众家之长的书籍,在先秦学术史和哲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赢政幼年即位,吕不韦继任相国,号为“仲父”,掌秦国实权。秦王赢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馀万字。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计六十篇。八览各览有论文八篇,《有始览》缺一篇,共计六十三篇。六论每论有六篇,共计三十六篇。十二纪末有《序意》一篇。该书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历史、道德、军事、医学、天文历法、教育、音乐、礼制等诸多领域,引用了《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以及诸子百家的众多典籍,保存了大量可贵的先秦学术资料。全书以儒家、道家学说为主,汇合了法、墨、农、兵、阴阳等各家学说。班固的《汉书》将它归入杂家。
《吕氏春秋》全书体例一致,文章结构完整。虽因出于众人之手而风格不一,但其中大部分文章短小精练,明朗犀利,故事与议论有机结合,以事说理,颇为生动。书成之后,吕不韦曾将它“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可见这部书当时在秦国已经占据了某种文化权威的地位。
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通俗读本,在不改变原著体例的前提下,选取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原文以1991年中华书局影印经训堂原刻毕沅辑校本为底本,注释和译文参考了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管敏义《吕氏春秋译注》等书。个别易引起混淆的字词,如“余”与“馀”;“於”与“于”;“後”与“后”等,在原文中加以区别。因各卷各篇自成体系,为方便读者阅读,注释有重复之处。译文尽量做到准确、明白、流畅,一般为直译,个别语句实在不好直译的稍做变通。为方便读者使用,末附“《吕氏春秋》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吕氏春秋》主要版本”及“《吕氏春秋》重要研究著作”。由于译注者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与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张玉玲
2008年4月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馀万字。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计六十篇。八览各览有论文八篇,《有始览》缺一篇,共计六十三篇。六论每论有六篇,共计三十六篇。十二纪末有《序意》一篇。该书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历史、道德、军事、医学、天文历法、教育、音乐、礼制等诸多领域,引用了《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以及诸子百家的众多典籍,保存了大量可贵的先秦学术资料。全书以儒家、道家学说为主,汇合了法、墨、农、兵、阴阳等各家学说。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通俗读本,在不改变原著体例的前提下,选取了其中的精华部分。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由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作者意在总结历史经验,为行将出现的统一全国的专制中央政权提供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其书系统庞大,内容繁杂,“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乃至“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一部综合百家之言,博采众家之长的书籍,在先秦学术史和哲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