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间趣味俗语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张福远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读趣味故事,学实用俗语,悟智慧人生。每条俗语都有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最早的“好好先生”是谁?“半斤八两”到底是多少?孔子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吗?谁的舌头是“三寸不烂之舌”?“五毒”竟然是良药?“自卖自夸”的王婆是男是女?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跳槽”一词出自青楼?

……

这些问题你都知道准确答案吗?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三百多条常用俗语。分为人物称呼、市井称呼、行为心理、人生感悟、社会现象、功德成败、事物由来、当代俗语八个部分,准确地解释每条俗语的意思,并对俗语追根溯源,以生动的故事讲述其来龙去脉,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

目录

第一篇 人物称呼篇

 “连襟”与杜甫的关系

 大乔、小乔和“连桥”

 有“泰山”就有靠山

 “老公”与“老婆”

 乾隆发配“两口子”

 “公子”原本不分男和女

 宋弘不忘“糟糠”妻

 “千金”也曾指少男

 “千金小姐”搭救伍子胥

 用意颇多的“先生”

 “大夫”本是朝中官

 “足下”是指介之推

 韦固难抗“月老”手中线

 席地而坐的“主席”

 “百姓”原是指百官

 大万变“大腕”

 王羲之卧“东床”

 “万岁”本是民间欢庆语

 “鼻祖”和鼻子的关系

 “秀才”也曾称“茂才”

 “老师”最初是高干

 “驸马”甘当牺牲品

 “太太”原指周朝“三母”

 “妯娌”的微妙关系

 “领袖”一词的由来

 外国人为何叫“洋人”

 “黄花闺女”与寿阳公主

 “老板”源自戏班

 本杰明笔下的“黑马”

 “靠山”的由来

 “同志”一词源于春秋

 “干部”一词来自法国

 “丈夫”与身高的关系

 “元首”一词的由来

 司马徽是个“好好先生”

第二篇 市井称呼篇

 齐王悬赏,捉住“二百五”

 “半吊子”源自古钱币

 胡琴演奏,没有“二五眼”

 “傻瓜”源于“瓜子族”

 “二把刀”源于泥瓦匠

 “三八”与“洋鬼子”进城

 “马大哈”原是相声人物

 “丑八怪”并不丑

 “王八蛋”还是“忘八端”

 “硬脖子”董宣

 “狼心狗肺”故事两则

 人间偏爱“狐狸精”

 比干是个“缺心眼”

 磨出来的“下三烂”

 炖不烂的“滚刀肉”

 不戴“绿帽子”

 县太爷的“狗腿子”

 荆轲不是“铁公鸡”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半斤八两”的五铢钱

 “狗屁不通”还是“狗皮不通”

 “三脚猫”变飞熊

 秀才织布,“花架子”

 怀庆府的“两面派”

 要拔的本是“眼中‘丁’”

 蒙古包里出“混帐”

 刘邦这个“臭小子”

 无名的“店小二”

 无所不能的“万金油”

 “不三不四”的由来

 “乌鸦嘴”的来历

 “太保”和“盖世太保”

 中外都有“替罪羊”

第三篇 行为心理篇

 爱“吃醋”的房玄龄夫人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本是无私父母爱

 狙公用计,“朝三暮四”

 逃出一命的“临时抱佛脚”

 朱元璋夫人“露马脚”

 都是“马马虎虎”惹的祸

 北方民俗“抬杠”

 “敲竹杠”敲出银子

 水仙“装蒜”讨好乾隆

 高傲自大“出洋相”

 “吝啬”的中秋之约

 “吹牛(皮)”的由来

 “吃豆腐”的是谁

 公子宋“染指”吃甲鱼

 孔子“护短”

 “点卯”的来历

 不管三七二十一

 出嫁最怕“穿小鞋”

 皇帝不急太监急

 爱“揩油”的来历

 魏忠贤“拍马屁”

 夜雨赶路,“活见鬼”

 宗道晖“戴高帽”

 刘秀“得陇望蜀,贪心不足”

 “扒灰”的和尚

 “快刀斩乱麻”出自孩童口

 周勃“偏袒”,对抗吕氏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大臣们“拜倒在石榴裙下”

 “欠打”的私塾先生

 无事不登的“三宝殿”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财万贯“见钱眼开”

 铁拐李“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

 马桶盛饭,“眼不见为净”

 贾岛作诗,反复“推敲”

 不见“关财”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罗隐落榜,“今朝有酒今朝醉”

 寺庙里的金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李白墓前题诗,“鲁班门前耍大斧”

 “事不过三”为极限

 高僧转世,“三生有幸”

第四篇 人生感悟篇

 修炼无心,“竹篮打水一场空”

 施耐庵看打狗,“无巧不成书”

 道人弹琴,“真人不露相”

 鲁班“有眼不识泰山”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李广射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婆心比天高,“坑水变酒嫌无糟”

 “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来历

 “三个臭皮匠”如何“胜过诸葛亮”

 有“猿”千里来相会

 “打虎”离不开“亲兄弟”

 “百尺竿头”须“更进一步”

 咬吕洞宾的不是狗

 薛仁贵“君子之交淡如水”

 给县太爷沏茶,“哪壶不开提哪壶”

 轿夫抬轿,“齿痛才知齿痛人”

 聪慧妻子让秀才“大海捞着针”

 佛道相争“真金(经)不怕火炼”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宰相”

 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小牛无知,“初生牛犊不怕虎”

 大舅子作赋,“树倒猢狲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法灯答师问,“解铃还需系铃人”

 梁惠王治国,“五十步笑百步”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

 聊斋故事“一日夫妻,百日恩义”

 老木匠做车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苏东坡作诗“河东狮吼”

 伯乐相马,“有眼力”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孔子指点子夏,“欲速则不达”

 扁鹊医太子,“起死回生”

 王安石的“宰相肚里能撑船”

 缅伯高出使唐朝,“千里送鹅毛”

 吴殿邦受冷落,“一句秃驴骂通庵”

 老汉摆摊,“可怜天下父母心”

 “暗送秋波”,送的不是秋天的菠菜

 古人卖柑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知错能改,“浪子回头金不换”

 陈琳自谦,“小巫见大巫”

 君子不忧,“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黄河边的包子铺,“吃不了兜着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第五篇 社会现象篇

 修建协和医院“磨洋工”

 开当铺,却“上当”

 荆南出进士“破天荒”

 翰林“依样画葫芦”

 刘禹锡作诗,“司空见惯”

 清朝大学士“开后门”

 俸钱也要“走后门”

 陶谷出使,“一蟹不如一蟹”

 落榜考生要“倒霉(楣)”

 包罗万象的“买东西”

 “倒插门”的来历

 婉转拒客的“闭门羹”

 杜默作诗成“杜撰”

 汉武帝用人,“后来者居上”

 司马伦封官,“狗尾续貂”

 文人乡试,“县官不如现管”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淮南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刘二脸皮厚,“人不要脸鬼都害怕”

 三太子的“大水冲了龙王庙”

 张延赏断案,“钱可通神”

 面目全非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能人劝架,“三句话不离本行”

 吕不韦悬赏,“一字值千金”

 张三埋钱,“此地无银三百两”

 火烧战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李逵大战张顺,“不打不成相识”

 唐太宗犒劳魏徵,“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学习佛教,“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汉献帝求援,“说曹操,曹操就到”

 蔡伦兄弟善经商,“有钱能使鬼推磨”

 朱熹感叹,“八字没一撇”

 范仲淹用人,“近水楼台先得月”

 寇准被“溜须”所害

 “对牛弹琴”,问题出在人身上

 佛家劝戒色,“飞蛾扑火”

 “八仙过海”战龙王,“各显神通”

 程咬金的武艺——“三板斧”

 宰相和尚书的孙子,“半斤对八两”

 东施效颦,“愚蠢可笑”

 共叔段得寸进尺,“多行不义必自毙”

 楚国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齐宣王“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龙女成佛,“女大十八变”

第六篇 功德成败篇

 甘茂“借光”当上卿

 张孟谈辞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齐国攻楚,“风马牛不相及”

 班超出使,“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张光晟的“一不做,二不休”

 周瑜讨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吕后下手,“最毒不过妇人心”

 齐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赵结盟,凭毛遂“三寸不烂之舌”

 李渊起兵,“小不忍则乱大谋”

 苏秦游说赵王,“不可同日而语”

 韩信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温峤受命“不敢越雷池一步”

 春申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商鞅变法,“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张良进谏,“毒药苦口利于病”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晋国借路攻北虢,“唇亡齿寒”

 曹操“放虎归山,必留后患”

 楚霸王被困垓下,四面楚歌

 平定西羌,“百闻不如一见”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士季劝谏晋灵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齐灵公“挂羊头卖狗肉”

 孟尝君得“鸡鸣狗盗”之助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闻鸡起舞,“功夫不负有心人”

 郑庄公挖地道,“不到黄泉不相见”

 耿弁出兵,“有志者事竞成”

 败军之将,仍可言勇

 诸葛亮上任,烧出“三把火”

 楚宋盟誓,决不“尔虞我诈”

 关羽出曹营,“过五关,斩六将”

 烛之武巧用“东道主”退秦师

 苏代游说赵国,“鹬蚌相争,渔翁得和

 景皓死不改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寿州县令修城墙,“当面鼓,对面锣”

 李广为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韩信施计,“一个铜钿逼死英雄汉”

 唐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白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赵括轻敌,被“关门打狗”

 皇太极“吃一堑长一智”

 张霸为官,“不识时务”

第七篇 事物由来篇

 “座右铭”本是一种酒具

 大槐树移民,“五百年前是一家”

 “解手”与大移民的关系

 “乌纱帽”的由来

 金钱为何称为“孔方兄”

 白泰官“翘辫子”,恶霸归西

 “口头禅”原指佛家语

 “九天”和“九泉”

 “道具”本是僧人物

 皇帝种的“一亩三分地”

 “五毒”原来是良药

 “鸿沟”并不宽

 “五花八门”是职业

 “乱七八糟”的由来

 “十恶不赦”指古代罪行

 说法不一的“三长两短”

 “八拜之交”原指礼节

 何谓“太岁头上动土”

 “桃李”为何指学生

 “三下五除二”和“二一添作五”

 “跑龙套”原是戏剧行话

 “弹指”源于佛门

 “猴年马月”有多远

 “才高八斗”是多少

 卖的就是“关子”

 “铜臭”源于崔烈买官

 “胡说八道”的由来

 卢仝赋诗,喻“涂鸦”

 何为“一问三不知”

 “海报”一词的由来

 “杀青”源自制竹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碰的是什么“钉子”

 原来真有“省油灯”

 “滚蛋”蕴涵不育诅咒

 传送羽书的“飞毛腿”

 得“天长地久”之助,破格录取

 “网开一面”原是“网开三面”

 青楼女子给客人“开方子”

 “毛病”来自相马术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来历

 “丰碑”本是葬礼规格

 “朱门酒肉”并不臭

第八篇 当代俗语篇

 层出不穷的“××门”

 乱说“哇噻”伤风雅

 “下海”是个冒失鬼

 “走穴”源自相声界

 “猫腻”还是“猫溺”

 “丁克”是个舶来语

 “炒鱿鱼”形似被褥卷

 “跳槽”原是青楼语

 源白宫廷的“选秀”

 “二奶”并非现代词

 “PK”是指杀人的人

 “开盘”与“收盘”

 前身并不光彩的“出局”

 难得的“调头”

 啰里啰嗦的“肥皂剧”

 赛车比赛“加油”

 “DJ”一词的由来

 “盖帽”源于餐桌

 警察为何称“条子”

 “洗钱”源于洗衣店

 “鬼子”一词的由来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真实含义

 “水货”一词的由来

 “感冒”原出自官场

 “灌水”的两个版本

 古为今用的“镀金”

 “酷”的由来

 不骑驴的“驴友”

 “恐龙”竞来自“孔龙”

 公交人员创造“歇菜”

 痴狂的“发烧友”

 源于腐败的“排档”

 “晒客”文化

 “闪客”一族

 无处不在的“乌龙球”

 不打猎的“猎头”

试读章节

1.“连襟”与杜甫的关系

在我国民间,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关系有很多有意思的叫法,有的地方叫“连桥”,有的地方叫“一担挑”,而使用最为广泛,接受度最高的恐怕应该是“连襟”这个词了。把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称作“连襟”,可见亲密程度之高,就如同衣服和袖子一样。可是这个称谓究竟源于何处,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要追溯“连襟”这个词的来历,最早可见于唐代。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寓居川东,在当地结识了一位姓李的老翁,两个人非常投缘,经常互相邀请在一起小聚,配上几碟小菜,再来上几杯浊酒,就这样谈天说地,非常有兴致。两个人由于有共同的话题,趣味相投,所以关系越来越亲密。后来经仔细地谈论,竟然发现两家还是转弯抹角的亲戚,于是两个人就自然更添了几分亲切,如果几天没见面,还要互致书信,以此来表达对对方的思念。

过了一段时间,杜甫要离开峡东到湖湘去。临别之时,杜甫回忆起两人在一起度过的岁月和建立的深厚友情感慨万分,于是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其中有几句是:“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里的襟是衣襟,袂是衣袖,杜甫以此来形容自己与李翁的关系就像衣服的襟与袖一样密切。

虽然“连襟”这个词可追溯到杜甫《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句中,但是把“连襟”一词移来用作姐妹的丈夫之间关系称谓的人则是南宋的洪迈。当时,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是很顺心,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洪迈的堂兄非常感激他妻子的姐夫,于是托洪迈替写了一封感谢的信,寄给了他妻子的姐夫,信里边有这样几句:“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襟袂相连”就是用来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后来,人们又将“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成为称呼姐妹的丈夫之间关系的专用称谓了。

2.大乔、小乔和“连桥”

上文说了“连襟”的来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另一个称谓“连桥”的来历。这个称呼追根探源乃是出自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这是发生在周瑜和孙策之间的一段故事。

东汉末年,孙吴政权拥有江东六郡。吴主孙坚的大儿子孙策,少年英俊,武艺超群。孙坚死后,孙策凭借士族势力承袭父业,在父辈一些旧部的辅佐之下成为江南一霸,号称“吴侯”。

孙策幼年时期有一同窗好友,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瑜,此人与孙策同龄,只是生辰比孙略早几个月,彼此一向以兄弟相称。两人精通文韬武略,被誉为“东吴儒将”。太位乔公(乔玄)非常喜爱这两个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先后将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许给了孙策和周瑜二人为妻。

一天,文武群臣在一起聚会畅饮,席间孙策举杯到周瑜桌前敬酒。由于二人交情颇深,一直在称呼上难以改口,孙策仍按往常的习惯,道了一声:“周兄,请!”话音刚落,谋士张昭趁机调侃说:“老皇历用不上喽,如今二位已经结成了姻亲,看来公瑾(周瑜的别号)兄你这个大哥以后只能屈尊做妹丈了……”一句话逗得众人哄堂大笑,孙策倒没感到怎样,可是周瑜这个人非常好面子,表情颇为尴尬。周瑜年少气盛,又有点大男子主义,不甘心屈居姻亲地位而改口叫孙策为“姐丈”。

这时场面有些尴尬,最后还是以老好人著称的参军校尉大夫鲁肃出面解围,顺口而出打油诗一首道:“妹丈哥哥辈分同,弟弟姐夫何须争。阁老青睐聘二女,连(联)桥(乔)立业保江东。”这样一打圆场谁都不丢面予,众文武齐声叫好,宴会乃尽欢而散。从这以后,“连桥”(连乔)这个称呼就流传下来,直至今日。  3.有“泰山”就有靠山

自古至今,人们对妻子的父亲、母亲有多种称谓,如岳父、岳母,丈人、丈母,还有泰山、泰水。“丈人”这个词本来不是专门指妻子的父亲的,而是泛指男性老人。《论语》中曾有文为证:“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礤。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这里的丈人就是指老年男性,我国古代也称“老丈”。

那“泰山”、“岳父”又从何而起呢?和山东的泰山又有什么联系呢?这里还真有一个典故,“泰山”和“岳父”都因这个典故而起。

据《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四年(716年)决定去山东泰山封禅祭天。唐玄宗任命大臣张说为封禅使,提前到泰山修庙铺路,来做些准备工作,以迎接皇上驾到。张说领旨后,火速赶往泰安(今山东泰安),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因为封禅要动用黄金万两,没有人监督统计,可以吃喝玩乐,大有油水可捞。此外,封禅还可以得到皇上的奖赏,也可以为自己的女婿谋到一些好处。就这样,他把自己的女婿郑镒也拉上一起,提前到泰安准备,并把一些任务交给郑镒办理。

可是这个郑镒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他在建设的时候偷工减料,将碧霞祠的面积缩小很多,把铁墙改为砖墙,金瓦换为铜瓦,省下的银两都揣入了自己的腰包。别看这小子如此贪污,却不但没有得到惩罚,还从九品官一下子跳到了五品,连升四级,这当然少不了他的老岳父张说的努力了。

泰山封禅的日子终于到了,皇上远途而来,一路上百官相迎,百姓叩拜。到了泰山,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封禅仪式。仪式结束后,按照以往的旧例,凡有幸跟随皇帝参加封禅的人,除了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以外,其余人员都要晋升一级,并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荡。郑镒本来是个九品的小吏,可是由于他老丈人的暗箱操作,使他连升四级,超常规地升到了五品,官服从绿色变成了大红。这小子也是,本来就是有猫腻的事情,自己也不收敛一些,反而趾高气扬,到处宣扬,真是狂妄之极。这必然引起朝中一些官员的不满,许多人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宫廷上下议论纷纷。

这件事最终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又碰巧在一次宴会上郑镒穿着红色的官服耀武扬威,被皇上看了个正着。唐玄宗便问郑镒怎么突然穿上了红色的官服,变成了五品。张说在一旁吓得大惊失色,不敢做声。郑镒也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个一二三四。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幡绰替他回答说:“此乃泰山之力也!”这句话一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看在张说的面子上,这件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

这件事在宫廷内外传为笑话,以后人们便风趣地把妻子的父亲称作“泰山”,把泰山祭坛旁边的那个高耸入云的石峰取名为“丈人峰”。又因为泰山被称为“东岳”,是五岳之首,所以又把妻父称作“岳”、“岳翁”、“岳父”、“岳丈”等。妻母则称“岳母”或“泰水”。由此可见,“泰山”称谓的出现是来自亲属关系中政治利益的关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靠山,怪不得今天的许多年轻人在找老婆的时候要看家庭背景呢,原来也是在找“靠山”呀!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