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兴衰昌亡;成败得失,以古见今。十二帝君,铁马金戈;功过是非,昭前警后。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道光王朝》,书中谱写了大清王朝道光皇帝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光王朝/清宫档案证史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倪玉平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清王朝,兴衰昌亡;成败得失,以古见今。十二帝君,铁马金戈;功过是非,昭前警后。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道光王朝》,书中谱写了大清王朝道光皇帝的一生…… 内容推荐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全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以清朝十二帝为主轴,以各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对清宫档案资料的系统挖掘,力争较为全面地揭示出有清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真实的历史还原于大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道光王朝》,书中具体包括了:继位之谜、平定张格尔叛乱、道光帝力图有所作为等内容。 目录 储君生活 一、无与伦比的嫡长子身份 二、皇子的学习生活 三、禁门之变 继位之谜 一、扑朔迷离的继位 二、军机重臣被离奇罢免 安葬嘉庆帝的波折 一、嘉庆帝遗体返京不易 二、周年大祭不成行 平定张格尔叛乱 一、封疆大吏荒淫无度,张格尔第一次叛乱 二、叛乱再起,西四城陷落 三、调兵遣将,建立完善的作战部署 四、道光帝与扬威将军的分歧 五、九战九捷 新疆善后定千秋大计 一、生擒张格尔 二、红旗飞驰午门献俘 三、放弃新疆的议案遭到断然否决 四、特简钦差处理善后工作 五、浩罕又起风波 道光帝力图有所作为 一、实心实意反对逢迎 二、整肃吏治 三、登基之始停贡物 四、怀柔远邦 旋兴旋停道光帝两办海运 一、清朝首次海运 二、“青浦教案”与第二次海运 与西方的初次较量 一、“阿美士德号”窥探东西沿海 二、首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的下场 大张旗鼓禁烟 一、茶叶大黄制夷 二、初禁鸦片成效甚微 三、禁烟与弛禁的国策分歧 四、确定章程并初获成效 林则徐虎门销烟 一、八次召对,林则徐出任钦差 二、虎门销烟 三、林则徐巡视澳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清廷仓促应战 二、三钦差无济于事 三、“靖逆”将军不靖逆 四、“扬威”将军无威扬 五、城下之盟 鸦片战后余音未了 一、打听域外情形 二、西南边陲警报传 三、孤独的禁烟英雄 四、王鼎尸谏 五、保护功臣平冤案 六、战败仍禁烟 清代最大银库案揭秘 一、黑幕重重的户部银库 二、大案曝光 三、回天乏术 节俭堪称古今 一、节衣减膳省仪仗 二、简单的皇家婚礼 三、全国提倡力戒浮华 道光帝两建陵墓 一、地宫浸水堪舆大臣遭重惩 二、节俭闹剧 三、慕陵为何不修圣德碑 道光朝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一、道光帝有两位母亲 二、孝全成皇后死亡之谜 昔日手足,今朝君臣 一、最好的兄弟 二、乘轿风波 三、隐匿苑长青 四、私囚多人案 道光朝的皇亲国戚 一、灵官庙丑闻 二、载铨得罪哈良啊 三、请托佐领案 四、唱曲失爵位 五、谋夺“庆郡王” 两道秘密立储遗嘱 一、锦匣内两道圣旨 二、皇四子智囊团技高一筹 试读章节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在一个由钦天监精心选择的良辰吉日,年方五周岁的绵宁在总管太监引导下,踏着晨光,走过乾清门侧面的过道,进人上书房,拜编修秦承业、检讨万承风为师,揭开了皇子学习生涯的第一页。 满洲骑马民族进入中原后备感自己文化落后,为了坐稳马上夺得的江山,清皇室格外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顺治帝之后,皇子都要接受严格的课读制度,潜心攻读经书典籍。清代著名史学家、诗人赵翼,乾隆中期由举人人选内阁中书——在皇帝的秘书机构当秘书,后入值军机房,死于绵宁登基前夕。他目睹了颐琰、绵宁等皇子时代的读书情景,并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惟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理乱已了然于胸中。 清代皇子读书大体集中于上书房。上书房教育管理极为严格。师傅对就学的皇子、皇孙拥有赏罚权。管门太监对学习时间即时登记,以备查核。乾隆帝时常亲自查阅皇子、皇孙读书情况。乾隆五十四年(1789)三月初六,年近八十的乾隆帝前往上书房,查阅师傅人值情况,发现二月三十日到三月初六,所有皇子、皇孙的师傅都没来上书房。乾隆帝顿时大发雷霆,当即向皇子和上书房总师傅查问原因,最后断定应将板子打在师傅身上。他特地发布上谕,指出:“至皇子、皇曾孙、皇元孙等,正在年幼勤学之时,岂可少有间断?”“而总师傅复置若罔闻,又安用伊等为耶!此而不严加惩创,又复何以示儆!”于是,有关人员均遭严厉处罚:上书房总师傅、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刘墉贬为侍郎衔,总师傅、大学士稽瑛降三级留任,总师傅、军机大臣王杰降三级留任,绵宁师傅秦承业、万承风等革职留任。时年七周岁、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绵宁亲历这一事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嘉庆帝与乃父一样,对皇子的教育培养要求很高。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连日大雨滂沱,宫门内外积水很深,影响上书房师傅人值。嘉庆帝查阅皇子读书记录,发现上书房师傅周系英、果齐斯欢、秦承业都没有人值,当即令军机大臣传周系英等人查问原因。他对师傅们因积水太多而没有人值很不满意,指责道:“明系怠惰偷安,有旷职守,不可不加以惩治。”结果,周系英降一级调用,并罚俸禄一年;果齐斯欢降补左庶子,并罚俸禄一年。此两人仍留任上书房。秦承业曾当过他师傅,现在他在上书房的职责是训课伴读,对这一事件责任较轻,免去降调的惩罚,只罚俸禄一年,并以他年老衰颓之名,要他从此退出上书房。总师傅王懿修本应受到处罚,考虑到他年迈,名义上免于处分,实际上剥夺了他继续在上书房工作的资格,改由董浩出任这一职位。 在绵宁被密定为皇太子后,嘉庆帝对他的培养愈加用心,一有余暇就督促其学业,课以词翰,并挥御笔,为他园中读书处题写“养正书屋”四字,取《易经》中“蒙以养正”之意,可谓意蕴深厚。 能进入上书房的师傅,都是名士宿儒,是皇帝眼中才品俱佳的大家。绵宁的四位师傅,先期的秦承业、万承风和后来的徐廷、汪廷珍,都是进士出身,深为最高统治者器重。但一旦觉察他们治学上有过失,嘉庆帝对他们的惩治毫不手软。赵翼曾做过如下评论:“我朝谕教之法,岂惟历代所无,即三代以上,亦所不及矣。”名师授业,帝亲督学,制度严格,学子莘莘。绵宁就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攻读帝王之学。 绵宁聪明好学,颇有天赋。但《清宣宗实录》评价绵宁:“六龄就傅,聪明天擅,目下十行。”这不免有过誉拍马之嫌。《清史稿·宣宗本纪》开首评价道光帝的三字“幼好学”,则显得较为中肯。“予自六岁(虚龄)入上书房,受诵经史。稍长,即于讲肄之暇,留意篇章,积累岁时,渐成卷帙,非欲雕琢曼词,盖陶冶性情,典学不废,借以自励而已。”这是绵宁对自己读书做学问的描述和评价,从史实看,恰如其分。 在上书房里,绵宁先后学了《四书五经》等典籍,阅读了《资治通鉴》、《通鉴揽要》、《纲鉴撮要》、《贞观政要》等著作,同时还对《圣祖圣训》、《庭训格言》、《三帝实录》、《开国方略》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从中培养帝王之基,吸取统治之道;此外,诗词文章,也日见精进。从收集绵宁登基以前所写诗文的《养正书屋诗文全集》看,全集共四十卷,其中诗词部分二十八卷,收作品共二千七百五十五首;文章十二卷,收文一百七十一篇。绵宁诗作,大都是有关政事典仪、较晴量雨、望捷勤民、治河转漕一类的记事之作,而流连景物者,不到十分之一。绵宁的诗文,就整体格调和韵律而言,虽然谈不上有什么传世佳作,但大都朴实无华、自然流畅。对于绵宁的学问,嘉庆帝是满意的。 另一方面,在用武力夺取中原的清朝皇室心目中,“武”与国语为本,“文”则次之。武,就是骑马、射箭;文,即经史诗文。嘉庆帝再三强调:“我八旗满洲,首以清语、骑射为本,其次则诵读经书,以为明理治事之用。”<清宣宗实录》载:“长夏延凉,则有瀛台读书之命;仲春肆武,则有南苑习围之命。以及经筵听讲,紫阁程材,乃武乃文,心传若揭。”由此可见,绵宁集中习武是在仲春季节。 而早在绵宁十岁时,发生的一件事,就显示了他高超的骑射水平。P4-7 序言 人是历史的产物,探究历史真相,打开尘封记忆,获取智慧源泉,是人类天然的本能。但历史从来都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丰富、鲜活,光怪陆离,千人千面,就后人评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常理常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地位卓绝,影响至深,一直是学术界和世人关注的焦点。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时下坊间关于清代历史的著作虽然汗牛充栋,但任意发挥、影射曲解、以讹传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如何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清史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学术研究的立场和可靠的文献资料记载为依据,廓清世间种种不实传闻、戏说,还原历史的本色,并转化为易于被社会各界接受的知识,是历史学研究者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清官档案证史书系》就是这一尝试的产物。 本书系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全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以清朝十二帝为主轴,以各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对清宫档案资料的系统挖掘,力争较为全面地揭示出有清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真实的历史还原于大众。 档案是了解历史真相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流传至今的清代档案浩如烟海、卷帙浩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民族、宗教、宫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我们今天了解清代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本书系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忠于原始史料记载,将档案资料作为历史叙述的基点、重点和亮点。通过档案资料的搜寻、排查、分析、佐证及揭秘等相关过程,力图以档案证史,以档案明史,以档案补史。各个分册的专家学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原始档案资料,拣选清代十二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由此确定每一分册的话题。各分册作者在对档案资料的寻找、翻查、分析、佐证中,对各个话题进行挖掘与分析,得出结论,还历史以真实面目。在对档案资料的处理和写作上,突出了原创性、学术性及知识性。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清代档案价值的局限性也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同样非常注重各种材料的参照对比、考异辨析,以陈述历史真实为第一要务。 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韩亚君副总编辑精心策划、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中青人分社林栋总编辑组织落实下,十几位历史学青年学者与中青人几位年轻编辑通力合作,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本书系的撰稿和编辑加工工作。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努力,在客观论述清代历史演化的背景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历史智慧,但能否如愿,还有赖于读者诸君的评判。 徐兆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2008年4月8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