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国策(插图本)/品读国学经典家藏四库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西汉)刘向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对《战国策》进行了精选,选入《齐人有冯谖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对每篇文章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释,并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以中国古代的优秀版画作为本书的插图。为了本书的配图,我们翻阅了大量古代版画资料,所选版画出处繁多,包括《帝鉴图说》、《养正图解》、《马骀画宝》、《西清古鉴》等典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古代版画的优秀作品。在选图方面,我们也严格按照版画必须清晰、书中的文字与插图必须一一对应的原则,使每一幅插图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宁缺毋滥,以图释文,具象化阅读古文经典。

内容推荐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本书对《战国策》进行了精选,选入《齐人有冯谖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对每篇文章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释,并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目录

阅读指南

国学与我们同在

编者的话

东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攻宜阳

 东周欲为稻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西周策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人周

 雍氏之役

 苏厉谓周君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韩魏易地

 秦欲攻周

秦策一

 卫鞅亡魏人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

 张仪说秦王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

 陈轸去楚之秦

秦策二

 齐助楚攻秦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秦武王谓甘茂

 秦王谓甘茂

 甘茂亡秦且之齐

 甘茂相秦

秦策三

 秦客卿造谓穰侯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睢至秦

 范睢日臣居山东

 应侯谓昭王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谓应侯日君禽马服乎

 蔡泽见逐于赵

秦策四

 秦王欲见顿弱

 顷襄王二十年

 或为六国说秦王

秦策五

 谓秦王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文信侯出走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

齐策一

 靖郭君将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

 邯郸之难

 南梁之难

 田忌为齐将

 邹忌修八尺有余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齐策二

 昭阳为楚伐魏

 秦攻赵

 秦攻赵长平

 或谓齐王

齐策三

 楚王死

 孟尝君将入秦

 孟尝君燕坐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国子日秦破马服君之师

齐策四

 齐人有冯谖者

 孟尝君为从

 鲁仲连谓孟尝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齐宣王见颜■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苏秦谓齐王

齐策五

 苏秦说齐闵王

齐策六

 齐负郭之民有孤狐■者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燕攻齐齐破

 貂勃常恶田单

 齐闵王之遇杀

 齐王建入朝于秦

 齐以淖君之乱

楚策一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楚策二

 楚怀王拘张仪

 楚王将出张子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楚策三

 五国伐秦

 唐且见春申君

楚策四

 庄辛谓楚襄王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天下合从

 汗明见春申君

 楚考烈王无子

赵策一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

 张孟谈既固赵宗

 晋毕阳之孙豫让

 苏秦说李兑

赵策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武灵王平昼闲居

赵策三

 赵惠文王三十年

 秦攻赵于长平

 秦赵战于长平

 秦围赵之邯郸

赵策四

 五国伐秦无功

 虞卿谓赵王

 赵太后新用事

魏策一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魏公叔痤为魏将

 魏公叔痤病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魏策二

 魏惠王死

 五国伐秦无功而还

 齐魏战于马陵

魏策三

 华军之战

 齐欲伐魏

 秦将伐魏

 魏将与秦攻韩

 魏太子在楚

魏策四

 信陵君杀晋鄙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韩策一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颜率见公仲

韩策二

 楚围雍氏五月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

 韩傀相韩

韩策三

 或谓韩王

 谓郑王

 东孟之会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燕策一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燕文公时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苏代谓燕昭王

燕策二

 秦召燕王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

 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或献书燕王

 赵且伐燕

燕策三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宋卫策

 公输般为楚设机

 宋康王之时

 卫使客事魏

 卫嗣君病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卫人迎新妇

中山策

 中山与燕赵为王

 司马意三相中山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主父欲伐中山

 中山君飨都士

试读章节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①地。寡人不佞②,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③。’今轸将为王‘吴吟’。王不闻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④刺之,管与止之日‘虎者戾⑤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⑥,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⑦。”’

①故:故交。②不佞:谦词,不才。③吴吟:吴歌。④管庄子:又名卞庄子。⑤戾:贪暴。⑥计听知覆逆:计听,听取计谋。覆逆,事情未出现称为“覆”,事情已完结称作“逆”。⑦惑:乱,迷乱。

译文

楚与齐断绝邦交以后,齐国便举兵讨伐楚国。陈轸对楚王说:“大王您不如送给处于东面的齐国以土地,并与西方的秦国讲和。”楚王于是乎就让陈轸前往秦国。秦王对陈轸说:“你原本是秦人,我与你原本也有交情。可惜我没有识别之才,不能把国政处理得很好,所以你离开我去侍奉楚王。现在齐国和楚国互相征伐,有人说救助有利,有人说不救有利。你为什么不在效忠于楚国之余替我出一下主意呢?”陈轸说:“难道大王您未曾听过有个吴人到楚国为官的故事吗?楚王十分钟爱他,吴人生病了,楚王差人去问候他:‘您是真的病了吗?还是因为思念故国呢?’大臣们就说:‘我们不知道他思乡还是不思,如果真的思念家乡的话那么他将会唱吴歌。’现在我就将为大王您唱‘吴歌’。大王没听说过管与的故事?有两只老虎因争人肉吃而争斗,管庄子将要去行刺它们,管与却制止他说:‘老虎是非常贪暴的动物,人肉对于它们来说是最可口的食物,现在这两只老虎为吃人肉而争斗,那只小老虎必然会死,而大老虎必然也会受伤,你只需等着去刺杀受伤的老虎就行了!这是一举杀死两个老虎的计谋。不用耗费刺杀一只老虎的劳苦,却能得到杀了两只虎的名声。’齐、楚两国如今交战,两军交战必有战败的一方。败之后,大王就可以发兵救援,既能得到援救齐国的好处,又不会有征伐楚国造成的危害。听从好的计谋,预知反复逆顺,只有大王您能做到这一点。计策乃是行事之根本;听从良策是国家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听取采用错误的计策,却还能使国家得以保存很少见。所以说:‘经过多次思虑的计谋很难有错,听取了解事情始末的计谋就很难被迷惑。”’

秦武王谓甘茂

秦武王谓甘茂①曰:“寡人欲车通三川②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③辅行。

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④。

注释

①甘茂:楚人,后为秦将,此时官至左丞相。②三川:韩国地名。③向寿:秦臣,为武王的亲信之人。④息壤:秦国地名。

译文

秦武王左丞相甘茂说:“我想取道韩地三川去窥探周王室,这样的话即使我死了也将不朽。”甘茂说:“我请求到魏国去,与魏建立盟约一起讨伐韩国。”于是,秦武王就让向寿辅助甘茂出使魏国。

甘茂到了魏国以后,对向寿说:“你回秦国对武王说:‘魏国已经听从了我的计策,但是希望秦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成之后这些功劳都将归于你。”向寿返回秦国并把这些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息壤迎接甘茂回来。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①,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②,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③处费④,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者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注释

①上庸:楚地,在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②中山:原本为一个小国,后被魏国所灭。③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④费: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费县的西北方向。

译文

甘茂到了息壤之后,秦武王问他不让秦国攻打韩国的原因是什么。甘茂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和南阳两地的财物已经在宜阳积聚了很久了,它名虽是县实际却是郡啊。如今大王要经过重重险关,走上千里的路去攻打韩国,很难啊!我听说张仪在西面兼并了巴、蜀这两个地方,北面又夺取了西河以外的土地,南面占领了上庸,天下的诸侯们并不会认为是张仪的功劳,而是觉得这是因为先王贤明。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将,攻打中山,用了三年终于夺取了。乐羊领兵回到魏国就炫耀自己的功勋。魏文侯就拿出一箱的奏折,乐羊赶紧跪下拜了又拜说:‘这并不是我的功勋,而完全是大王您的功绩啊!’如今我只是一个寄居的臣子而已,樗里疾、公孙衍这两个人如果挟持韩国来议和,大王您肯定会听从他们的。这样的话大王您就会得到‘欺魏’的恶名,我也会受到公仲侈的怨恨。古时曾子在费这个地方,一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费地人杀了人。有人就对曾母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说:‘我儿子是不会杀人的。’曾母照旧织布。一会儿就又有人说:‘曾参杀人了。’曾母接着照样织布。不久又有人告诉她说:‘曾参杀人了,。’曾母就有些害怕了,扔掉梭子就翻墙逃走了。曾参这么有贤德,曾母这么信任儿子,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的时候,曾母也不能再相信他了。如今我贤能不能和曾参相比,大王也不能像曾母信任曾参一样相信我,并且猜疑我的人也远远不止三个,我担心大王您会扔掉梭子逃跑。”秦武王说: “我不会听从于别人,希望与你建立盟约。”这样秦武王就和甘茂存在息壤立下了约定。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谗争于王①。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注释

①谗争于王:在武王面前进谗言。

后来果然进攻宜阳,五个月了,还没能夺取。樗里疾和公孙衍两个人就在武王面前进谗言,武王快要听信了,召甘茂回秦国告诉甘茂。甘茂就对秦王说道:“息壤还在那里啊!”武王也说:“是的”。因此秦王又召集所有兵力,又让甘茂攻打宜阳,终于夺取宜阳。

秦王谓甘茂

秦王谓甘茂曰:“楚客来使者多健①,与寡人争辞,寡人数穷焉,为之奈何?"甘茂对曰:“王勿患也,其健者来使者,则王勿听其事.其需②者来使,则王必听之。然则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王因而制之。”P38-41

序言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激烈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七雄并立,征战不休,大规模的战事不断,战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前。据统计,在战国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孟子评价这一时期的战争是“杀人盈城,杀人盈野”。战争虽然残酷,但通过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为减少,统一的趋势日益增强。为了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统治集团争相变法,争相延揽人才。各国统治者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家政权能否巩固。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战国时,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它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它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定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记述战国时事的西汉帛书,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的内容相似。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和他们的辞令。它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积极向外扩张,各国间斗争也日趋激烈,统一的趋势也进一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诸侯争霸胜负的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也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它是目前存世不多的战国史料之一。司马迁撰写《史记》,战国时代的内容主要参考的就是《战国策》。

《战国策》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战国策》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战国策》对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士”的形象,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周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

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战国策》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策士们的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贴切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

《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用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等寓言,现在还在使用,并且已经成为成语。我们此次出版的这部《战国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战国策》进行了精选,选入《齐人有冯谖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对每篇文章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释,并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以中国古代的优秀版画作为本书的插图。为了本书的配图,我们翻阅了大量古代版画资料,所选版画出处繁多,包括《帝鉴图说》、《养正图解》、《马骀画宝》、《西清古鉴》等典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古代版画的优秀作品。在选图方面,我们也严格按照版画必须清晰、书中的文字与插图必须一一对应的原则,使每一幅插图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宁缺毋滥,以图释文,具象化阅读古文经典。

三、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战国策》,我们将正文中的部分字词,加以注音。我们对加以注音的字词也有以下原则,一是有很多字,脱离了我们语言环境,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十分生僻,我们将这一部分字注出,方便大家阅读;二是我们打破了以往出版物中,同一个字在正文中只标注一次的做法,将所有重复字词都反复标注。这样做,是我们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来考虑的。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是反复标注,一来可以省去读者前后反复翻阅查找之苦,二来重复性标注可以为读者加强印象,更有助于记忆。因此对于读者来说,可谓百利无一弊。

希望我们此次编辑出版的这部《战国策》,能够对读者了解国学,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古人的论说技巧,有所裨益。

书评(媒体评论)

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轻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宋)李格非《书<战国策>后》

《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方面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先秦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