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利用图像分析对这些不同种类颗粒物的数量-粒径分布及体积-粒径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书还利用附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及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北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讨论了大气颗粒物,特别是沙尘暴颗粒物的矿物组成及其在颗粒物源解析及大气化学研究方面的意义。结合质子诱导X射线荧光(PIXE)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采用全新的实验手段(质粒DNA氧化性损伤)及实验方案(全样及水溶分开),对可吸入颗粒物的地球化学及毒理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本书即是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总结。
可吸入颗粒物是我国北方城市大气的首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环境、气候等都有严重影响。本书以北京市大气为例,介绍了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及矿物学特征以及潜在健康效应(生物活性)的研究方法,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等单颗粒分析技术揭示出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微观形貌类型,结合图像分析提出不同类型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利用X射线衍射和附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分析了可吸入颗粒物的矿物组成;利用质子诱导X射线荧光及等离子体质谱手段研究了可吸入颗粒物的微量元素组成;最后还通过质粒DNA损伤评价研究了可吸入颗粒物潜在的健康效应等。全书数据翔实、内容丰富、方法先进,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资料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大气环境化学及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以及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管理人员参考。
前言
1 绪论
1.1 大气颗粒物基本特征
1.2 单颗粒分析方法及其对可吸人颗粒物的研究
1.3 单颗粒物分析技术的应用
1.4 大气颗粒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北京市区、卫星城、背景点PM10和PM2.5的污染水平
2.1 研究区概述
2.2 北京市区采样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
2.3 北京市区及南口镇、十三陵水库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的对比
2.4 北京市区大气颗粒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质量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本章小结
3 北京市大气PM10和PM2.5的显微形貌及来源分析
3.1 扫描电镜(SEM)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大气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
3.2 制样和分析
3.3 北京市大气PM10中的主要单颗粒类型
3.4 北京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采集的PM10和PM10的显微形貌的对比
3.5 北京市和伦敦市夏季大气PM10形貌特征的对比
3.6 沙尘颗粒物的微观形貌
3.7 来自炼焦炉和马路的PM10的微观特征
本章小结
4 透射电子显微镜在细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
4.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操作
4.2 透射电镜在大气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4.3 透射电镜下的典型大气细颗粒物特征
4.4 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的TEM分析
本章小结
5 北京市大气PM10和PM2.5的粒度分布特征
5.1 大气颗粒物图像分析基本步骤
5.2 不同地区大气PM10和PM2.5的数量-粒度和体积-粒度分布
5.3 不同污染源.PM10的数量-粒度分布
5.4 2000年夏季英国伦敦市与北京市大气PM10的数量-粒度分布的对比
5.5 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主要颗粒类型的比例变化
本章小结
6 北京市大气PM10和PM2.5的矿物学研究(Ⅰ)
6.1 X射线衍射(XRD)的基本原理
6.2 大气颗粒物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
6.3 大气颗粒物的XRD定性分析
6.4 大气颗粒物中矿物组分的XRD半定量研究
本章小结
7 北京市大气PM10和PM2.5的矿物学研究(Ⅱ)
7.1 SEM/EDX定量分析原理及操作
7.2 北京PM10中单个矿物颗粒的化学组成及能谱特征
7.3 PM10中单个矿物颗粒统计分析
7.4 北京PM10中矿物颗粒的硫化现象
本章小结
8 北京市大气PM10化学元素组成研究
8.1 质子诱导X射线荧光光谱(PIXE)技术原理及操作过程
8.2 北京市区不同季节PM10样品中化学元素特征的比较
8.3 不同来源PM10样品化学元素特征
8.4 PM10中化学元素的因子分析
本章小结
9 北京市大气PM10及PM2.5的质粒DNA氧化性损伤能力及其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9.1 质粒DNA评价工作原理和实验操作
9.2 PM10及PM2.5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
9.3 PM10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PM10对质粒DNA损伤的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