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爱情”让我望而却步,成了我只能仰视的奢侈品。但我即使对它已经没有了奢望,可内心还是不能割舍对这种感情与空间的需要。这个年龄的我,依然渴望爱情,依然信奉爱情至上,一颗柔弱的心,需要永远不嫌多的爱。
爱,有无数的定义,但哪一个定义能够把它的内涵穷尽?我以为,爱首先是一种迷恋,一种痴迷的心境,一种依恋的情怀。
生活工作在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单身的我,是个桀骜不驯的有着成熟的美和优雅气质的女人。我既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在我看来,现实和理想本就是血肉相连的。
我常以为自己是一块硬币的两面,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对爱情,我宁缺毋滥,就当做是孤芳自赏也好。然而,我又是一个内心充满热望、热情和激情的人。
“只愿为你守着约”,这是我为心中塑造的那个幻影立的誓约。多年来,我孤独、寂寞地走在这条心路上。我想我必须凝聚自己的渴望,必须凝聚自己的向往,必须凝聚自己的万般柔情,为的是来日的温馨和幸福。
我隐约觉得,这个誓约是一个赌注。也许心中的那个幻影在我一生中也不会出现,但我却让自己坚信,坚信他一定在,一定在前方某个路口等着我,在某一天他会出其不意地和我相识并且相知。那时,我将向他挥霍我的欢颜,向他敞开我的情怀。
2
我一直沉浸在幸福的愉悦之中,总有一种拥有的感觉。现在只想对你说一句,我刚刚知道一个人要寻找自己的真爱所在。
自从感觉到自己真正爱上你之后,总是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压在心头,说不清是寂寞惆怅,还是什么别的东西。这种感觉和精神状态大概不会轻易从我的心头移去。唉!这一声轻叹不知能吁出多少郁闷。
爱是什么?
爱的含意如此丰富,使得我们很难简单地全部表达清楚,但是,下面这几句话是应当包括在内的:爱是对生活永远的热望!爱是不甘于现状而努力丰富自己的人生追求!爱是为了人生的理想境界而甘愿付出的生命时光!
3
收到你昨晚的信及贺卡了。我们每天都有新感觉,每次通话都有新进展,真是令我难以想象。交往的时间不长不短,屈指已是两月有余,我们的交流从暮春开始,在夏日里如火,谁知在秋日里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丰收呢?
我想我们也应该有一个感情和情感上的丰收了。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比较严谨的人,在这方面我从茫然到怅惘再到寻觅,可以说发展得比较缓慢。但我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形象却始终没有改变。自从在网上结识了你,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似乎开始慢慢变得清晰起来。我发现了美,我认识了美,“女人”这个词汇,从此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对你,我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因为你对于我来说,就像浩瀚的宇宙,穷尽我的毕生大概也只能窥其一斑。
我爱你。这种爱是没有先入为主的爱情,是一种自然生长起来的情愫,因而会具有久远的生命力。我仿佛看见在未来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你我将不会再孤独,不会再去寻觅,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四顾而茫然。因为我们已经将心牢牢地根植于感情的沃土之中,我们的爱情会在这片沃土中生生不息,永远繁茂。
4
放下电话,上网看你的来信,就像是我们刚才交流的继续。这种感觉真好,很幸福。你总是这么好,总是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这种感觉真的好幸福。面对你的爱,我心里总是涌起万般柔情,觉得有一种冲动,一种想立刻投入你怀抱的冲动。我要你永远、永远这样对我,好吗?
每次、每天面对你,我都有一种爱不完的心情,然而这心情每次、每天都得不到行为的兑现,所以这种心情也是挺折磨人的。我的爱人,你为什么离我这么远?为什么让我尝试这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我知道你回答不了我,因为每次、每天我给你的也是这种感觉。就这样吧。也只能这样了。为了来日的温馨和幸福,让我们暂时为对方凝聚积蓄着自己的向往,凝聚积蓄着自己的激情,凝聚积蓄着自己的渴望吧。希望来日我还是你以为的最好的女人,就像我把你视为我最好的男人一样。
我想,合适就是最好的,要寻个适合自己的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你喜欢台湾歌手陈明真的那首《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吗?很早以前,我就用心去唱这首歌。“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配得上我明明白白的青春;到哪里找那么暖的手,可以勾引我暗藏的喜悦;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陪得起我千山万水的旅程;到哪里找那么真的唇,可以安抚我多年的疑问。”
亲爱的,你就是那个我认为最好的人!P1-4
自从我在博客上写这个故事以来,有很多网友和读者曾经以各种方式向我发问:这是你和你的红颜的故事吗?这美丽动人的爱情是你自己的体验吗?哈哈,当然不是,如果作家一生所写下来的故事,都要自己去体验一遍的话,那恐怕要重复出生几次才可以完成。
《今夜与谁同眠》所记录的,其实是一个在网上流传很久的故事。
女的是南下干部后代,性格开朗,时尚浪漫,曾为内地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因婚姻破裂只身南下打工,10年后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公司。男的是解放军某研究机构的大校,正处于婚姻危机之中,高大魁梧,从容自信,内心世界就像高燃点的柴油,在液体燃料中好像是最安全的,然而一经点燃,所释放出的热量也是最高的。
最初,这个故事在两个当事人之间发生和传播;后来,爱情溢出他们的胸怀,他们忍不住要与亲人和密友一起分享;再后来,进一步扩大到在一个比较小的网友圈子里流传。大概在这个阶段,我听到了这个故事。
那天写累了,想轻松一下,就去网上一个台球室。在那里,我遇到了本书的女主人公。得知了我的职业之后,她显然很兴奋,连着打出了两个“太好了”,后面跟着大大的惊叹号。我问何故,她说,我就想认识一个作家,我可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她接着又抛出一根诱人的丝线:我的故事太美了,我不想独占,我想有更多的朋友来和我分享。
就是这句话抓住了我。
网络这个名称太准确太形象了,它让我想起蜘蛛网,网络使每一个人都有了张开丝网捕捉飞虫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有了充当蜘蛛的机会。无数的男人和女人在网上抛出语言的诱饵,一根根晶莹透亮的丝线在空中飘荡,吸引着那些好奇、追逐理想、寻找新鲜体验和冒险经历、不那么安分的人们。他们互为蜘蛛,也互为猎物,都自诩为主动者、捕猎者,以为自己就是居于网络中心的那头蜘蛛。
我常常回想自己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的情景,是她自己撞进来的,撞进了我的蛛网?或者是我撞上了她,撞上了她的枪口?是我获得了这个故事,还是这个故事俘虏了我,把我卷入了这个故事之中?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意识到自己遇到的也许只是一个俗套的网恋故事,这种故事在网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的。她说自己的故事很美,是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她自己身上而已。
我抱着姑且听之的态度,表示自己愿意听她的故事。“但是,”我说,“我希望听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希望你能够坦诚,还要有勇气。”她同意配合。
我知道她的真实名字的时候,我们已经是在QQ上交谈了。在她的帮助指导下,我下载了腾讯即时聊天软件,注册成为QQ会员。
网络的出现增加了人们相遇相识的几率,同时也增加了相遇相识的偶然性,从而使其中的必然性显得比以前更加隐晦和不确定。
她说:我要感谢你,感谢你那天在台球室的坚持,否则,我们今天就没有机会在这里交流了。我说:“是啊,那天你很牛,我接连发了好几次请求,你都不理睬。我心想,你牛什么牛,我今天非和你打球不可。”她笑了,说:“那天我约了朋友,一边练球一边等那个朋友,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不接受邀请。”
讲述过程持续了一个多月。
她在讲述中会不断地传送一些文件给我。这些文件一部分是她和男友用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送的情书,一部分是她自己写下的一些文字,她的讲述本身也很丰富。读者之所以觉得这个故事中的许多情景很真实,这要感谢女主人公,我使用的大量信件都是她提供的原始信件。
最初这些素材摆在我的面前的时候,千头万绪缠绕着我,包围着我,追赶着我,让我眼花缭乱,手足无措,我陷入这素材的迷宫,被卷入她的倾诉的旋涡,无法逃脱。
她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物、语句、场景,犹如一把把小锤子,在我的大脑里敲打出或清脆、或含混、或悠远、或急促、或尖利、或迟钝的回响。我的大脑成了一个仪表面板,成了她测试自己故事精彩与否的试验场,成了她的叙述魅力的证明,成了她存放自己故事的网络硬盘。
我认为自己曾经迷失在其中,因为这个故事先后曾经有过好几个名字。最初曾想过用“网上的廊桥遗梦”,强调的是故事的浪漫色彩;后来改作“暗火”,暗喻着中年人感情的特点;也曾想过叫“情感陷阱”“大校和他的情人”,这为的是吸引读者;而“今夜与谁同眠”,是意识到了其中的伦理困境……这时候,作家就像是一个舵手,每一次命名,都是对叙述方向的一种调整,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作品的一个指向。
最后我决定采取现在这样一种类似罗兰·巴特《恋人絮语》的呈现方式。
距离罗兰·巴特写《恋人絮语》,时间刚刚过去30多年,那时的恋人们大都健在,但是人们相识、交往和沟通的方式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聊天室、即时聊天工具、Email、视频聊天、网恋、虚拟婚姻等正在全面侵占和替代巴特时代恋人们的沟通和表达方式。
人类的情感世界本来就是一个迷宫,人的情感的随机性、不确定性,人性的不可把握性,使陷身其中的人们常常找不到自己所处的位置,迷失方向和时间。网络是一个更加扑朔迷离的更广阔的迷宫,E时代的恋人们陷身于双重的迷宫之中,这使得他们诉说和表达情感困惑和迷茫的“絮语”,在内容、情绪、节奏、语调、时空情景等方面,都具有新鲜的活力和空前的变化。
本书采取了一种反恋爱故事或者说是碎拆习见的恋爱故事的结构,着力表现恋人的想象激情、困惑中的思索、迷茫中的探求,而不是完整的故事。虽然也依托了现实中一对中年男女真实的网恋故事,但并没有依从一般人说习惯理解的爱情发展顺序,还结合了其他一些朋友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把热恋中或失恋者,婚姻中或婚姻后的知识女性们的种种情状、心态梳理归纳为72种现实语境,进而呈现了爱语情话在这72种语境中不同调式调性的变换,并且时而插入作者一些冷峻、尖锐的思考,努力形成一种多声部的叙述效果。
本书也许可以为那些深陷情感迷阵的男女们提供一些帮助。人们之所以在情感生活中感到迷失和困惑,是因为他们身陷其中,斩不断理还乱。现在有这样一本书在手,两性情感的种种情态以及心路历程的种种变幻一目了然,迷阵和困局也就不解自开了。
2007年6月10日于北京
《今夜与谁同眠》所记录的,其实是一个在网上流传很久的故事。
女的是南下干部后代,性格开朗,时尚浪漫,曾为内地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因婚姻破裂只身南下打工,10年后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公司。男的是解放军某研究机构的大校,正处于婚姻危机之中,高大魁梧,从容自信,内心世界就像高燃点的柴油,在液体燃料中好像是最安全的,然而一经点燃,所释放出的热量也是最高的。
本书采取了一种反恋爱故事或者说是碎拆习见的恋爱故事的结构,着力表现恋人的想象激情、困惑中的思索、迷茫中的探求,而不是完整的故事。虽然也依托了现实中一对中年男女真实的网恋故事,但并没有依从一般人说习惯理解的爱情发展顺序,还结合了其他一些朋友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把热恋中或失恋者,婚姻中或婚姻后的知识女性们的种种情状、心态梳理归纳为72种现实语境,进而呈现了爱语情话在这72种语境中不同调式调性的变换,并且时而插入作者一些冷峻、尖锐的思考,努力形成一种多声部的叙述效果。
本书也许可以为那些深陷情感迷阵的男女们提供一些帮助。人们之所以在情感生活中感到迷失和困惑,是因为他们身陷其中,斩不断理还乱。现在有这样一本书在手,两性情感的种种情态以及心路历程的种种变幻一目了然,迷阵和困局也就不解自开了。
网络迷宫里一对挣扎突围的中年男女。
一部e时代的恋人絮语。
今夜与谁同眠?理想还是现实?爱情还足金钱?
对于那些陷入情感迷阵、心理困局的当代知识女性,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一部婚恋心理自助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