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充满神秘色彩,历代学者对它的评价存在巨大的分歧。它被认为是一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著作,又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算卦书……那《周易》到底是怎么样一部书?我们该怎样评价它?本书将教您读懂《周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懂周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鲁洪生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充满神秘色彩,历代学者对它的评价存在巨大的分歧。它被认为是一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著作,又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算卦书……那《周易》到底是怎么样一部书?我们该怎样评价它?本书将教您读懂《周易》。 内容推荐 《周易》是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影响最为深广的经典著作之一,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首都师范大学鲁洪生教授从怎样读《周易》和怎样用《周易》两个方面入手,分别就《周易》是怎样一部书、《周易》是怎样产生的、《周易》是怎样“想问题的”、《周易》是如何看世界的以及《周易》阐释的人生哲学等多个层面深入解读,揭示了《周易》这一古老的哲学体系积极进步的意义。鲁教授认为在认真研究,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正确解读《周易》,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学习利用《周易》,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改善人际交往,创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目录 导言:《周易》是怎样一部书? 一、《周易》的性质 二、《周易》的作者和成书时代 三、《周易》的内容和体例 四、历代研究运用《周易》的情况 第一部分:怎样读《周易》 第一讲 《周易》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讲 类比联想思维:《周易》怎样“想问题”之一 第三讲 整体性思维:《周易》怎样“想问题”之二 第四讲 天道观:《周易》如何看世界之一 第五讲 由天道说人道:《周易》如何看世界之二 第二部分:怎样用《周易》 第一讲 厚德载物:《周易》的人生哲学之一 第二讲 息争止讼:《周易》的人生哲学之二 第三讲 诚信:《周易》的人生哲学之三 第四讲 谦虚:《周易》的人生哲学之四 后记 试读章节 类比联想思维:《周易》怎样“想问题”之一 我们讲《周易》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是理解,理解《周易》,《周易》到底在讲什么?因为没有理解,就没有发言权,不管你批判也好,继承也好,你都不知道它讲什么,怎么评价?所以首先得理解。 第二,在理解《周易》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大家掌握认识论意义上的读书方法,不是戏说,而是真正的回到《周易》产生的那个时代,理解《周易》本来表达的意思。 第三,就是要继承了,在今天学习《周易》,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上一讲我们讲了《周易》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就是因为任何文化现象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背景,离开了这个时代背景就很难理解它。 本讲我们讲《周易》的思维方式。人们看到的景象是一样的,如果思维方式不同,可能评价的标准不同,最后得出的评价结果也不同。了解《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为理解《周易》服务的。 大家对我们中国的民俗婚俗都很熟悉,结婚的时候,为什么要吃枣?为什么要迈火盆?听说有的地区新娘子还得坐在一把斧子上?过年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枣和早生贵子有什么关系啊?枣子、早子谐音,吃枣子意寓早生贵子。坐斧子,因为那个斧字和福谐音,她坐着斧子,就是坐着福气来了。迈火盆,火势往上烧,所以迈过火盆了,表示火烧旺运。再者,古人认为火最为洁净,可以祓除不祥,所以迈过火盆,意味着祓除了灾难不祥。春节的时候福字倒着贴,是因为“倒”和“到”谐音,倒着贴意味福到了。中秋节要吃月饼,月饼像月亮一样是圆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圆,月饼圆,人也团圆。 这些民俗婚俗为什么会有这些象征意义?它实际和《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 《周易》可以彰往察来。《周易·系辞》说:“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周易》能彰明过去的事迹,察知未来的变化。《周易》是一种预知未来的工具,圣人依据卦象及其变易的法则推断未来。 那么,《周易》为什么可以通过观照天象预测人事未来的吉凶呢?我们有必要了解《周易》的思维方式。 有学者将《周易》的思维方式概括为五大思维方式:类比联想(象数预测)思维、阴阳辨正思维、五行生克思维、整体思维、中和思维等。这一讲先了解类比联想思维方式。 了解内在的思维方式,可以从其表层的表现方式切入。 一、立象尽意的表现方式 我先讲两个自然现象,琢磨琢磨,这能引出什么判断来?枯萎的老杨树发芽了,枯萎的杨树开花了,枯木逢春,从中能够推导出什么来? 其实,枯木逢春这种自然现象和人事有很多的联系,都是已经进入没希望的那种境地了,突然又焕发生机。 《周易·大过》里有这么两爻: 九二: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枯杨生梯”,就是枯萎的杨树发芽了。“老夫得其女妻”,老头娶到一个年轻的妻子,自然现象和人世间联系起来了。 他们之间有逻辑关系吗?没有。只不过相似而已。 《大过》中还有一爻: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枯萎的杨树开花,老太太晚年嫁给一个年轻小伙。 在我们今天看很正常,古今思维方式不一样,古今得出的判断就不一样了。《周易》说,如果是“老夫得其女妻”,就像枯萎的杨树发芽了,“无不利”。用天象,用人事,推导出一个占断辞:“无不利”。“无不利”,就是没有什么不利的,那就是全都利了。 可是另一个呢?“枯杨生梯”,“枯杨生华”,我们看没有什么区别啊。在《周易》里就有区别了。它说“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没什么过错,也没什么值得称赞的。这不一样了,那是“无不利”,全都好,这个是中性。 为什么呢?按照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来说,我们没法理解,开花比发芽不是更好吗。《周易》不是这样说,它说发芽能够茁壮成长,长成更大的杨树;开花呢,很快就要凋零了,所以说老头娶年轻的妻子很好,老太太嫁给年轻小伙差一点。这当然有男尊女卑时代背景这样一个原因,又因为当时的婚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从生育的角度来看,老头娶年轻的妻子不影响生育,可是老太太要嫁给年轻小伙,可能就影响生育。 这就是《周易》从天象推导人事,再推导一个吉凶的判断。 我再说一个例子,说一只羊钻进篱笆里了,往前进,进不了,四条腿,肚子大;往回退还不行,有犄角,倒戗刺。这就是《周易·大壮》: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无攸利”,没有什么有利的事情。你要算到这一爻,一看到这感觉不好,别急,它后面还有一句,“艰则吉”,你现在进退两难,这个处境是很困窘很艰苦,如果你就此放弃,那就什么利都没有,“无攸利”了,如果你能够努力争取一下,很有可能挣脱篱笆,也就是说你经过艰苦奋斗,“艰则吉”,还有吉祥等着你,你只要咬紧牙关奋发努力,通过这一关,最后一片光明,阳光总在风雨后。 又如《乾》卦写龙隐龙现。《井》卦写井谷射鲋等等。通过对“龙”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意在阐释与之有一定相关的抽象事理,即不是为了说明“龙”等具体事物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述,启发人们想像,去悟知出一个抽象的事理,抽象道理寓于对具体事物的表述中,使人由具体的事象联想到抽象的事理,而有所感悟。 《周易》中的卦象是其推测所占之事吉凶的主要依据。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并试图以此表现出宇宙万物的变化,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卦爻辞也大多运用取象思维方式来阐释抽象道理。 如《周易》设卦观象,通过想像这一媒介,比附推论出“意”。象及卦爻辞是可见的,而“意”是不可见的,不好说清道明的,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人们只要运用取象思维方式便可得到,这正是“得意忘象”、“得意忘形”、“得鱼忘筌”的思维秘密所在。所得的“意”便是事理,所忘的“象”、“形”便是所选取的具体事物,而其思维过程是比附推论,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周易》取象思维方式,又称象数思维、类比联想思维。P31-P35 序言 《周易》是怎样一部书?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充满神秘色彩,历代学者对它的评价存在巨大的分歧。 《周易》六十四句卦辞、三百八十六句爻辞,总共四百五十句,居然被认为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易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不同目的的解读者可以“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系辞》)。《周易》被认为是一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著作。 儒家以它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老子》、《庄子》、《易经》)之一。 无论是研究天文、地理、哲学、政治、兵法、道德,还是医学、文学、武术、气功,都可上溯到《周易》,甚至有人认为《周易》八卦为文字之祖。 不仅社会科学家研究《周易》,自然科学家也研究《周易》;不仅中国学者研究《周易》,外国学者也研究《周易》。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发现《周易》由阴爻、阳爻两个符号构成六十四卦,运用的是二进制数学。在二进制数学中,只有两个符号0(阴爻)和1(阳爻),用这两个符号可以写出一切数字。现在计算机软件设制便是采用二进制数学。从德国学者M.申伯格开始,许多学者都在研究生物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的对应关系,甚至认为“太极是科学的灯塔”,“化学元素周期性变化与古代八卦排列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性。因此,可以应用八卦的原理,去探讨原子的秘密”(参见徐道一《周易科学观》第32~33、162页,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年),还有学者研究《周易》中的混沌理论、耗散结构,还有学者运用《周易》理论研究行星的构成。据说美国前总统卡特也极为重视《周易》,认为其中包含着核战略思想,等等。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周易》是讲封建迷信的算卦书,是伪科学。 由于评价的角度、标准不同,结论自然不同。批评者多批评其算卦的性质,肯定者多肯定其哲学的内容。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与偏激。 那么,《周易》到底是怎样一部书?我们该怎样评价它? “五四”以来,在理论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分为三种:国粹派全面肯定,全面继承;西化派全面否定;毛泽东则主张“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而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建国以来对传统文化很少讲,甚至不敢讲,大家对传统文化不甚了了,结果是该继承发扬的,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发扬,该摒弃的,有些反而恶性膨胀。 所以,我认为评价应该建立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让我们先了解它,理解它,再评价它。没有读过,没有认真读过,没有认真研究过,最好不要草率褒贬。 再者,以什么标准评价?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标准评价社会科学。相对说来,自然科学要单纯一些,社会科学要复杂得多,几千年前的文化现象就更加复杂,其中很多现象很难用科学或伪科学、唯心或唯物、正确或错误等简单明确的概念作全称的判断。它们就像《周易》中的阴阳鱼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科学与伪科学、唯心与唯物、正确与荒谬杂糅一体,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武断片面。 评价《周易》之前,我们应该先从四个方面了解一下《周易》。 一、《周易》的性质 《周易》本来的确是一部用来算卦的占筮书。这是《周易》被说为伪科学的主要原因。《周易》相信上帝的存在;《周易》推演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而科学的推演,无论计算多少次,结果是确定的。说算卦的《周易》是伪科学事出有因,问题在于其中是否包含积极的内容。 根据《周礼》记载,夏、商、周三代都有《易》。流传至今的只有周代之《易》,叫《周易》。《周易》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故称为《易经》,并且冠居群经之首。 《周易》内容丰富,古人可从不同角度给书命名;同一汉字又可能有多种义项,于是对“周易”两字有多种解释,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种: 1.周,周朝。易,简易。《周易》是周朝简易的算卦书。 2.周,普遍。易,变化。《周易》是讲普遍变化的书。 3.易,“日月为易”(东汉魏伯阳《参同契》)。易为上日下月之变形。《周易》主要思想是说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及人生与事物变易的法则。 现一般认为第一种解释比较符合原意。 推断“周易”二字的意义,首先应确定它产生的年代。不同时代对《周易》的认识不同,“周易”二字的含义自然不同,现在至少可以确定“周易”在孔子之前已出现。 其次应注意“周易”的语境,即“周易”二字的组合关系及其与内容的关系、古人命名的关注点,因为汉字多义,在不同语境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我认为第一种解释对“周”的解释对,第二种解释对“易”的解释对,“周易”即周代通过变易预测未来的算卦书。理由是: 先说核心概念“易”字的本义: 最初凡是与占卜有关的活动、官职、著作皆可称为“易”,如《礼记·祭义》记载说:“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601页)这里的“建阴阳天地之情”,是指从事占卜天意的活动;“立以为易”,是指设立从事占卜活动的官职;“易抱龟南面”,此“易”是指任“易”官职、从事占卜活动的人。 《周礼·春官》记载说:“太卜……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礼记·祭义》记载说:“《周礼》日:太卜。太卜主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三易”即三种算卦书,就是指《连山》、《归藏》、《周易》,这里的“易”指的是著作。 《周易》采用的是草筮法,与当时流行的骨卜、梦占、星占相比,草筮法一点都不简易,故不可能因“简易”而得名。 有人说“易”,指的是内容简易,“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归根到底就是讲阴阳平衡,阴阳和谐,从这点说,《周易》的内容的确简易。但这是相传孔子所作的《易传》的理解归纳,在孔子《易传》之前已称《易》,故《周易》不会因后出之义而得名。 而且方法或内容的简易与繁琐并不是当时人所关注的重心,故《周易》不会因不被注重的意义而得名。 宽泛说,“易”是占卜算卦书的统称;具体说,“变易”是草筮法以及《周易》卦爻辞内容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推断吉凶的最主要的依据,因此以其特征以及主要推断依据命名的可能性偏大。 再说“周”字的本义: 《周易》最初单称“易”,“周”并非不可拆分的核心概念的组成部分,“周”为“周代”的可能性偏大。 《三字经》中的表述相对准确:“夏《连山》,殷《归藏》,周日《易》。”故宽泛说,周代的算卦书叫做《易》;具体说,《周易》是周代通过变易推测吉凶的算卦书。 《周易》最初来自古人的占筮记录,可以说是一部占辞汇编。但是它编排成书以后,虽然保留了占筮的主要功能,更体现了编纂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经验。经过后人的进一步发挥,形成了《周易》的哲学体系,其影响难以估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渊源,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二、《周易》的作者和成书时代 关于《周易》的作者,古代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 伏羲始作八卦。《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是远古时代的部落酋长,因河图而画卦,先成三画八卦,复成六画六十四卦。盘古开天地,他的儿女伏羲、女娲经历洪水之劫,兄妹结婚再造人类。伏羲、女娲,就是《淮南子》中的“阴、阳二神”为夫妇、为父母、为天地乾坤、为婚姻生育之始,为人祖,为万物之源,当然就是八卦之根。 文王系卦辞、爻辞。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西伯(即文王)拘■里,演周易”。一说周公系之以爻辞。 孔子作《十翼》。 关于时代问题,《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其说是在殷、周交替时。日人本天成之以及郭沫若、陆侃如认为《周易》成书于战国初年,李镜池认为成书于西周末年。 今人一般认为《周易》成书于西周初年。此说代表人物为余永梁、顾颉刚。理由是: 1.从占卜方法上说,草筮之法是西周初年才兴起的,以前多是骨卜,而《周易》用草筮之法,故其成书上限不能早于西周初年。 2.从《周易》的内容说,《卦辞》、《爻辞》中记载了许多殷商周初的故事,却没有后代的任何色彩,并且所载的殷商时期的故事有一些在西周中期便失传了,故成书下限不能晚于西周中期。 3.从思维方式说,《周易》“立象尽意”类似《诗经》的比兴,当与《诗经》创作时代相近。如《明夷》卦: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爻辞前四句是一首民谣,它同《诗经》中许多以鸟起兴的诗一样,头两句用明夷(水鸟)起兴,由明夷要淘干水才有鱼吃这一现象类比君子在旅途中找食不易、三天没饭吃的状况。象占的主旨早在于说明行旅之难,所用方法与《诗经》比兴相同,如《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都是以鸟喻比君子,以鸟之形态作为推论的依据和类比的出发点。思维方式相同,发生时代当相近。 从中国古代早期文献的成书过程看,很多都经历了草创、删润修改、写定的漫长过程;从《周易》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看,《周易》的成书也可能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大致当是草创于夏商,写定于西周中期。 古人将《周易》托名伏羲、文王、周公,虽不可尽信,但至少可以证明古人也承认《周易》非一人一时所作,而是经多人逐渐完成的。 三、《周易》的内容和体例 《周易》是现存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卜筮书。《周礼·春官》:“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郑玄《易论》:“夏日《连山》,殷日《归藏》,周日《周易》。” 《周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周易》古经上下篇,另一部分是《周易大传》十篇。 《周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周易》单指《周易》古经,广义《周易》包含《周易大传》。由于相传《周易大传》为孔子所作,孔子地位崇高,其所作的《周易大传》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周易》古经本是算卦书,而《周易大传》是从哲学的角度阐释《周易》古经,已将《周易》变为哲学书。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周易》存在两部分、两种性质也是造成褒贬分歧巨大的原因之一,因为各自评价的角度不同。 从原始占筮记录而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有一个发展过程。《周易》是由一套象征符号系统六十四卦组成。最初用两个最基本的符号阳爻(—)和阴爻(--)来表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分类(爻,音yao,含有交错和变化之意),分别象征天地,男女,阳阴,刚柔,动静,升降等,这是古人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直接观察而得的概念,象征着相互对立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阳爻和阴爻这两种符号从何而来?说法很多。有人认为源于结绳记事中的大疙瘩、小疙瘩;有人认为是古人占筮时所用的一节和两节草棒的象形。 从人类初期的认识规律看,多是由近到远,先了解自身再了解外物;由具体到抽象,先认识人自身男女的区别,再抽象为阴阳。 《周易·系辞》认为形而上之道由阴、阳构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在《周易》中分别用《乾》卦、《坤》卦象征。《系辞上》说: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周易》产生的时代是生殖崇拜的年代,常从人类生殖的角度解释天地自然,《系辞下》说:“天地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在生殖崇拜时代产生的阴爻、阳爻符号,很可能是男女生殖器官的象形。 由“阴”(--)、“阳”(—)两个符号连叠三层,组成八卦。朱熹《周易本义》中有《八卦取象歌》,可以帮助记忆: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八卦的象征意义很多,很难全部记住,我们可以先记住八卦的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朱熹为了便于记忆,将八卦的顺序改变了。按照原来的顺序当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事物。了解这些基本卦象是读解《易经》的基础。 “乾”的卦形为三阳,象征“天”;又由于阳性刚健,而天体也是健于运行的,所以“乾”的性质为“健”(刚健)。此外还象征老父、西北、秋冬之交等等(参见《说卦》,下同)。 “坤”的卦形为三阴,象征“地”;又由于阴性柔顺,而地体也是宁静和顺地承接天体的,所以“坤”的性质为“顺”(和顺)。此外还象征老母、西南、夏秋之交等等。 “震”的卦形为一阳二阴,象征“雷”;又由于雷能震动万物,所以“震”的性质为“动”(奋动)。此外还象征长男、东方、木、春天等等。 “巽”的卦形为二阳一阴,象征“风”;而风吹是无孔不入的,所以“巽”的性质为“入”(潜入)。另一说,“巽”的卦形是二阳动于上,如同树身,一阴静于下,如同树根,所以此卦又象征“木”(树);又由于树扎根于地,其根深入,所以“巽”的性质为“入”(潜入)。此外还象征长女、东南、春夏之交等等。 “坎”的卦形为一阳包含在二阴之中,象征“水”;又由于此卦一阳陷入二阴之中,而水所存也总是低陷之地,所以“坎”的性质为“陷”(低陷),为“险”。此外还象征中男、北方、冬季等等。 “离”的卦形为二阳显于外,一阴含于内,所以象征“火”;又由于此卦二阳附着于一阴之上,而火的燃烧也必须附着于燃料,所以“离”的性质为“附”(附着)。此外还象征中女、南方、夏季等等。 “艮”的卦形为二阴一阳,象征“山”;又由于山总是静止不动的,所以“艮”的性质为“止”(静止)。此外还象征幼男、东北、冬春之交等等。 “兑”的卦形为一阴在二阳之上,象征“泽”;又由于湖泽能滋润万物,使之呈现喜悦之色,所以“兑”的性质为“悦”(欣悦)。此外还象征幼女、西方、秋季等等。 八卦是《周易》“假象喻意”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述的八卦象义是读懂《周易》必备的知识,实用价值较高。六十四重卦皆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故八卦象义是研究六十四重卦卦理的基础。 据说是周文王把八卦两两重叠,演变成了六十四卦(重卦),并且写了卦辞和爻辞。也有说周公作爻辞。这是《周易》象征符号系统形成的最后阶段,将八卦符号两两重叠、排列组合的结果是六十四种,这就是六十四卦。八卦称为单卦,六十四卦称为重卦。六十四卦分别象征六十四种事物和现象的特定情态,而卦中六爻之间的复杂关系,又显示出各种事理的发展规律。 总之,从六十四卦相承相受的排序中反映事物产生、发展的转化程序,这就形成了以阴阳爻为核心、以八卦为基础的符号象征体系。这时,产生了解说六十四卦哲理的卦爻辞。解说某一卦含义的话是卦辞。每一卦包含六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六爻(《乾》卦、《坤》卦各有一用爻),解说每一爻含义的是爻辞。六十四卦和卦爻辞的出现,意味着《周易》的“经文”已经完成。 孔子作《易传》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由于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即“经文”)写得太简单古奥,相传孔子又对经文加以必要的注释,这就是《周易》的“传文”。《易传》共有《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计十篇,称为“十翼”,意思说这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这“十翼”是: 1.《彖传》上、下两篇。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是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和卦辞的。“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襄公九年疏》,第194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象传》上、下两篇。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和爻辞。《象传》又分为二:《大象》解释卦象,附在《彖传》之后;《小象》解释爻象,附在爻辞之后。《乾》卦中,《大象》、《小象》未分列,自《坤》卦起,《小象》附在各爻辞后。 3.《文言》,只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和爻辞。 清经学家皮锡瑞说:“孔子既作卦辞,又作《彖》以解之;既作爻辞,又作《象》以解之;乾、坤为《易》之门户,又特作《文言》以解之。”以上三种本来是和“经”分离单独成篇的,因与“经”文关系密切,后人便将《彖传》《象传》拆开分别附在有关“经”文之下,《文言》附在《乾》、《坤》两卦《象传》之后。 4.《系辞》上、下两篇,是《周易》的通论。 5.《说卦》,主要记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所象征的事物。 6.《序卦》,解说六十四卦的顺序。 7.《杂卦》,解说六十四卦的卦义。 这四种各自独立成篇,列于“经”之后。 由古人的占筮记录发展成为体系完备的哲理著作。古人占卜不仅仅消极地问某事的结果如何,还会更进一步问应该如何。这样,占卜的结果启发人们思考“当为”与“不当为”、“如何为”,启发人们研究事物变易的微妙契机,昭示人们在屯难时避凶趋吉,在通泰时居安思危,从中积累进取技巧和处世智慧,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千变万化中总结出不变的规律,以简易的符号系统加以表达,发展成《周易》的哲学体系。 每卦里有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如: (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卦画是卦的符号。 标题是卦的名称和爻的名称。 卦辞在爻辞前,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也有几个卦内容较多,从卦辞写起,与爻辞连续的。卦辞之后还附有以“《彖》曰”、“《象》曰”开头的两段文字,这就是传为孔子作的《彖传》和《大象传》,分别解释卦辞和卦象。 爻辞是对每一爻的解说。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卦、《坤》卦分别多一用爻,共三百八十六爻。每一个卦画都有六行,每一行叫一爻,每一爻也有名称。“—”属阳爻,称为“九”;“--”属阴爻,称为“六”。卦画由下而上排列,第一爻称“初”,第六爻称“上”,其余依次称二、三、四、五。爻辞之后都附有以“《象》日”开头的几句话,是传为孔子作的《小象传》,用以解释爻辞。 卦爻辞的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描述具体事物。具体事物的性质可分三类: 一是记事类,记古代故事以指示吉凶、祸福。 二是取象类,用某种事物作为人事之象征,以指示吉凶、祸福。如《乾》卦各爻以龙来象征人事。 三为说事类,直说人的所作所为,以指示吉凶、祸福。如《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后部分为占断类,直接论断吉凶、祸福。常用占断用语,可分三类: 吉利的:元吉、大吉、吉、无不利; 中性的:无誉、无咎; 凶险的:吝(困难)、厉(危险)、悔、咎(过错)、凶。 我以卦辞、爻辞为单位,逐卦逐爻地将《周易》四百五十句占断语做了一下分析统计,《周易》有些占断语分说两事,如“小贞吉,大贞凶”之类,我给算作中性的;有些是推断一事的发展,先凶后吉,或先吉后凶,我以最终结果为准;有些没有明确推断,则根据所描述具体事物的倾向作判断,最后的统计结果是: 吉利的占断二百零二处,占44.89%; 中性的占断一百二十六处,占28%; 凶险的占断一百二十二处,占27.11%。 一般情况下,人生的现实感受是坎坷多于顺利,而《周易》预测凶险的不足三分之一,而且凶险的结果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改变的,即便是预测到最不吉利的“否”,还可能“否极泰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知《周易》的预测,不是简单地预测结果,更重要的是激励、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趋利避害。迷信的形式中蕴涵着积极的人生观。而且可以看出《周易》的智慧,《周易》已经认识到人性的弱点: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并针对人性的弱点制定明智的策略:多表扬,少批评;表扬、激励的作用远远大于批评指责。 我们可以从中学些古老的人生哲学和人生谋略。《周易》六十四卦可以视为有关社会人生问题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六爻可以看作在三百八十六种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最佳对策。 四、历代研究运用《周易》的情况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易类》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机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人《易》,故《易》说愈繁。”(永瑢《四库全书总目》第1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春秋战国前,主要是从卦象、卦德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周易》,主要用于算卦。孔子则运用读《诗》用《诗》的方法去读《周易》,断章取义地理解卦、爻辞,把《周易》当作修身养性的教科书。如《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原文是写古代社会的狩猎生活。“德”与“得”在古代相通,“羞”是“馐”的本字,意思是说:打猎不能常获禽兽,别人送来了美味的食物。这是当时的遗风(参见李镜池《周易通义》8页,中华书局1981年)。而《论语·子路》记载孔子与弟子讨论道德操守时引此爻辞说: 子曰:“南人有言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孔子却把这句话的意思讲成“三心二意,翻云覆雨,总有人会招致羞耻”,把它当作修养之辞,讲人要有恒心和毅力。 汉代,始兴“爻位说”。有的把每卦六爻中的第五爻定为君位,余为臣位。第四爻近第五爻,这是臣逼君;上爻在君位之上,更坏;二爻是下卦之中一爻,凡中位都好。不管爻辞说什么,就按这个框框去凑说。这完全是为了鼓吹封建等级秩序,尊奉君权而作的。还有的认为奇数是阳,偶数为阴。若六爻中的初、三、五为阳爻叫“当位”,吉。二、四、上爻为阴爻叫“当位”,反之则是“不当位”,是不正常的情况,凶。此外还有“爻辰”、“互体”等说法。 到三国魏末,王弼注释《周易》,开玄学之风,扫除术数,把《周易》变为哲学书。 宋朝道士陈抟又把《周易》变为方士书。二程、朱熹则利用《周易》阐发理学观念。 从闻一多、郭沫若始,摆脱古代的讲《易》方法,根据古代文字来说明《周易》的本义。现很多学者利用《周易》提供的资料研究当时的历史、风俗、文字、哲学思想,甚至自然科学。 后记 校完清样,思绪联翩。 这部讲稿得以出版,得感谢朝阳图书馆。 朝阳图书馆仅仅是一个区级图书馆,却有眼光,有气魄,在2006年的春天就策划开设了文化讲堂,请林非先生讲鲁迅,韩兆琦先生讲《史记》,段启明先生讲明清小说,李道英先生讲唐宋诗词,我讲先秦文化。一直坚持到现在,而且愈来愈红火。 朝阳图书馆不满足于图书的购置、管理、租借,而是为传播优秀文化搭建平台,通过传播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着实实在在的努力。 “构建和谐社会”所以能唤起普遍的共鸣,因为这是人们普遍憧憬的美好愿景。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逐渐修复、逐渐完善的巨大工程。“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一个口号,更是人们素养的提升,道德的实践。“和谐社会”建构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理解、宽容的基础上,需要更多人从自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而素养的提升始于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所以能唤起普遍的共鸣,因为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尽管古今所言“和谐社会”在性质上存在差异,但在核心要素上大多相近。诸子百家一致百虑,殊途同归,都渴望构建和谐社会。 即便是被视为神学迷信的《周易》,你若能沉下心来读,就会发现在神学迷信的形式下蕴藏着积极的内容。表面借占筮预测吉凶,实质告诫人们“道德焉求福”,“仁义焉求吉”,凭借主观道德修养可以趋吉避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个人修养说,《周易》推崇诚信(《益·九五》:“有孚惠心”)、正直(《坤·六二》:“直方大”)、勤勉敬惧(《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谨慎(《坤·六四》:“括囊”)、谦虚(《谦·初六》:“谦谦君子”)、节制(《节·六四》:“安节”);就政治理念说,《周易》提倡忧患意识、察往知来、亲贤臣远小人(《随·六三》:“系丈夫,失小子”)、广泛和同(《同人》卦辞:“同人于野,亨”)等等。《周易》是借久受时人崇敬的天意言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 再者,传统文化渗透在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各个层面中,不可能因主观诅咒“河殇”就消亡;传统文化精华、糟粕杂糅一体,若对之不甚了了,则可能该继承的没有继承,该摒弃的反而恶性膨胀,这不是危言耸听。那么,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同样始于教育。 可以断言,若干年后,当人们对“科教兴国”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后,会更加敬佩朝阳图书馆当年的决策。 朝阳图书馆文化讲堂策划者具有专业水准。文化普及,若方法不对,很可能事与愿违。文化讲堂、讲座因将大量信息浓缩,并通俗化,而被称为文化快餐。“文化快餐”本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与“原典阅读”相辅相成,可使读者少走弯路。近年来,惨遭某些媒体、学者的践踏蹂躏,“文化快餐”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而朝阳图书馆文化讲堂策划者却能主张遵循学理,不媚俗;尊重原典,不断章取义,随意发挥;求真求实,不图一时热闹。这种理性的专业水准实在难能可贵,让人敬佩!这可能也是我在学校种种考核的高压之下,还能分神到朝图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朝图文化讲堂的场景使人增强使命感:教室还没开门,外边就挤满了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一张张虔诚的面孔;很多六七十岁的长者,次次不落;认真做着笔记,甚至有的学员还要录音;下课多时,却久久不肯离去,希望再讲一段…… 我讲《易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屈原虽“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仍旧苦恋着祖国;讲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讲庄子虚怀若谷,淡泊功名;讲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为仁由己”,行事“慎独”,“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自我完善…… 一次课后,一学员跟我说:她信仰基督教,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与《圣经》存在许多相通的地方,特别是在道德自我完善的追求上。我激动得一时梗噎!若皆能悟此,我将何求!朝图将何求!当然,更应该感谢中华书局。 这部讲稿能由中华书局出版,可能就是“艰则吉”吧,感谢宋志军主任。感谢责编刘树林女士,为整理我的讲稿费尽心思。 我讲述的重心更多放在如何读懂《周易》上,重点分析《周易》的内在结构,思考更多的是《周易》为什么产生,在什么文化背景上产生,它推演的逻辑是怎样的,它为什么可以“推天道以明人事”,它推演的逻辑是怎样的,它推演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对中国文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现在应该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否通过讲《周易》提供读解古籍的方法? 我的讲稿只是个提纲,且多是《周易》经传和一些相关研究资料,录音稿则过于口语化,改成书稿就要在二者间折中,虽然尽力了,但仍旧有些地方残留不同的语言风格。 讲稿可以兼采百家之说,书稿要突出个人观点,虽然我只要引文,就要注明出处。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对《周易》的读解大部分源于阅读,只不过由于时间长久,融会贯通,用自己的话说出而已。个人创新成分相对多一些的,主要体现在对《周易》发生的文化背景与内在推演逻辑的思考上。 刘树林很理解我讲稿的逻辑脉络,将我的十讲分作三个部分。书名也是刘树林起的,这书名也的确能够准确表达我的意图。但读过《周易》的人大多低调安静,多忧患。读懂《周易》只是我美好的愿望。《周易》深奥神秘,谁也不敢说读懂了。这个书名是否会引发歧义,引发没必要的烦恼,我很担心,希望将“读懂”改成“读解”,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感悟到我的用意的。刘树林坚持说:“《读懂周易》可能比《读解周易》更容易让读者亲近。而且我们的书确实是提供了读懂《周易》的基本路数,从这方面想,就不存在高调、低调的问题。”但愿如此。 我还要感谢我的学生,在学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到录制现场为我捧场。尤其要感谢已经毕业的博士龙文玲教授,在百忙之中帮我校对了全部书稿。 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李玉华,作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面对高考,压力比我还大,早出晚归,每天只在家吃一顿晚饭,吃了晚饭后,还有批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怪题,虽然无暇帮我,但理解与鼓励也是推动文字生产的强大的精神助因。 人们看不到自己头顶的虱子,批评指正争论是推动学术发展的有效方式。虽答卷交出,仍不敢有半点松懈,恭候专家教正,使我不断进步。 2008年6月12日 于首都师范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